图书介绍
纳西族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纳西族通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5/30525300.jpg)
- 木丽春编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2204647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纳西族-民族历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纳西族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氐羌族群南徙与土著濮人1
第一节 氐羌族群向南迁徙的归宿1
第二节 南徙氐羌族群与土著濮人融合4
第三节 氐羌和濮人融合的氏族宗教文化7
第四节 对“白狼王歌”族属的质疑10
第五节 东巴经载文的族称和古地名11
第二章 唐代纳西三大部落的概况17
第一节 吐蕃王朝与东部禾氏纳西部落17
第二节 吐蕃王朝与西部梅氏纳西部落19
第三节 唐代尤氏部落创制象形图画文字21
(一)岩画和木刻画创生21
(二)立白石寨治所22
(三)立白沙岩脚寨治所22
(四)唐代中部尤氏部落自谋发展23
(五)尤氏立塔丹东巴学校24
(六)梅禾二部落文化概说25
第四节 唐王朝支持南诏灭亡越巂诏26
第五节 南诏强徙东、西纳西部落子民28
第六节 南诏对纳西三部落不同的统治策略31
第七节 吐蕃、南诏对纳西文化渗透和影响34
第八节 唐代铁桥遗址追踪37
第三章 宋代大理国不能有的纳西三部落39
第一节 东西纳西部落与大长和国关系39
第二节 尤氏纳西诏与大长和国关系41
第三节 宋代东巴教文化的发展44
(一)阿琮与东巴教文化44
(二)宋代东巴教的发展46
第四章 元跨革囊纳西部落一战一降48
第一节 忽必烈与纳西诏主阿良48
第二节 兀良合台与花马国国王和牒50
第三节 中西路军合击大理边关南北高寨52
第四节 元代罗波九赕和三赕的设置沿革54
第五节 丽江宣抚司新择治所大尤地56
第六节 元代纳西农牧经济的发展58
第七节 元代开挖的古城东西两条河水60
第八节 元代纳西东巴教文化及其它63
(一)东巴教文化首次向中原透露信息63
(二)推行儒学对东巴教的影响65
(三)《巴史细乐》为元人遗音质疑66
(四)留寓蒙古人和蒙文梵字塔68
第五章 明代木氏土司的崛起70
第一节 明王朝与木氏土司的关系70
(一)明王朝授木氏世袭土知府70
(二)明王朝对木氏土司的屏藩定位71
(三)明王朝对木氏土司的优待73
第二节 土知府辖域区划及行政机构74
(一)州县区划与设置机构74
(二)适应屏藩自立统治机构76
①基层政权机构76
②土知府机构78
第三节 木氏土司凭借屏藩行武功扩土79
(一)从征明军勘乱、内治平叛定疆79
(二)大破吐蕃土司联军80
(三)立鼓碣镌文纪功81
(四)向西北藏地用兵82
(五)向东北与西番、永宁和五所争夺金矿82
第四节 木氏土司的施政方略84
(一)营造本原文化兼融多元文化环境84
(二)“随俗施政”的施政方略86
(三)用母语同化入籍丽邑者86
第五节 明代东巴祭司失却参政能力88
第六节 东西二部纳西地移民举措89
第七节 纳西土兵扩土正义论教育及举措91
第八节 木氏土司承传制和对外姻亲联盟94
(一)承传制及姓氏文化94
(二)亲和开放与姻亲政治联盟96
第九节 明王朝为“屏藩”屈意相护木氏土司98
第六章 明代丽郡经济发展概况100
第一节 农耕业经济100
第二节 畜牧业经济103
第三节 手工业经济105
第四节 采矿业108
第五节 交通业110
第六节 领主经济和土司庄园112
第七节 木氏土司和茶马交换互市贸易115
(一)木氏土司开拓茶马古道南路116
(二)木氏土司在藏地开设的锅庄商行116
(三)木氏官商并帮马帮117
(四)木氏土司制茶坊118
(五)盐茶价值观易位与民俗变异119
第七章 明代纳西文化发展概况120
第一节 纳西三大部落的东巴教和达巴教120
第二节 明代东巴教向西部地区传播124
第三节 明代纳西东巴教的发展126
第四节 东巴教与多元宗教的关系130
(一)东巴教与道教130
(二)东巴教与佛教133
(三)东巴教与儒教136
(四)东巴教与藏传佛教、苯教141
(五)巴史细乐与洞经细乐143
第五节 木氏六公始用汉字写诗文144
第六节 明代丽江壁画的绘制147
(一)壁画文化的定位147
(二)壁画分布及其它148
(三)初期壁画制作148
(四)中期壁画制作149
(五)大觉宫壁画遗补150
(六)后期壁画制作151
第七节 明代纳西医药及其它152
(一)东巴医药152
(二)玉龙本草与虎潜丸153
(三)名医留寓及其它153
第八节 土司文人与内地名士交往154
第九节 明代二塔和牌坊建筑157
(一)东园白塔和脚显复第塔157
(二)忠义石牌坊和独脚木牌坊157
第十节 木氏土司与藏传佛教的关系158
(一)三代土司邀法王访丽159
(二)刊印大藏经《甘珠尔》160
(三)木氏土司款待活佛避难161
(四)汉传和藏传佛教文化走廊162
(五)藏经《却协》163
附录:(一)明代府境自然灾害和疫情概述164
(二)木氏土司世系承袭表166
第八章 改土归流和纳西社会的发展169
第一节 改土归流前夕的丽江169
第二节 丽江改土归流诸因素172
附录:木氏土通叛袭职概略174
第三节 流官知府杨馝到丽视事175
第四节 流官力倡丽郡买卖土地178
第五节 流官知府的改革举措181
(一)农牧业182
(二)采矿业184
(三)手工业186
第六节 改流后茶马古道互市的发展188
(一)私人马帮的始生188
(二)第一批纳西“藏客”190
(三)南下藏商和丽江旅马店192
第七节 清代傈僳族农民反清起义193
第九章 改土归流和纳西文化的演绎196
第一节 流官设义学推广汉文化教育196
第二节 平民作家群和画家崛起199
第三节 清代纳西传统文学的发展204
(一)用汉文写作作家与纳西传统文学204
(二)东巴文学和民间文学206
(三)纳西传统古民歌206
第四节 流官“用夏变夷”的儒礼施化209
(一)移凤易俗209
(二)改革服饰210
第五节 清代道、佛、儒教的合流212
(一)道教212
(二)佛教213
(三)儒教214
第六节 改流后至“咸同”前东巴教的发展214
第七节 清代丽江始建藏传佛教寺庙218
(一)建寺的历史背景218
(二)行宫家庙改成喇嘛寺218
(三)玉峰喇嘛寺219
(四)指云喇嘛寺220
(五)文峰喇嘛寺220
(六)普济喇嘛寺221
(七)建静坐堂灵文阁221
(八)喇嘛寺轶闻及其它222
第八节 清代道教风水学文化222
第十章 清代滇川边境纳西土目遗留概略225
第一节 维西境诸土官225
第二节 中甸纳西土官227
第三节 永胜土官228
第四节 蒗渠纳西土官228
第五节 永宁纳西土官230
第六节 五所四司纳西土官233
第十一章 近代纳西社会发展237
第一节 “咸同”战乱与纳西族237
第二节 清末彭知府和他创办的白话报239
第三节 纳西族走出国门的学子240
第四节 中法战争之役和纳西人241
第五节 丽江反清农民起义242
第六节 红军长征过丽江245
第七节 金沙江畔黄军起义248
第八节 纳西族抗日救亡运动250
(一)抗日战场纳西健儿显英豪250
(二)抗日救亡宣传252
(三)为抗日将士亡灵安魂254
(四)“工合”运动255
第十二章 近代纳西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56
第一节 “咸同”战乱后茶马古道的复苏256
第二节 “咸同”战乱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258
第三节 清末至民国初年的农村经济260
第四节 清末至民国初年的农村种植罂粟261
第五节 丽江养骡产业是马帮后备之源263
第六节 茶马古道变成国际商道后的丽江265
第七节 伴随茶马古道兴盛的古城工商业267
第八节 藏客发财后创业心态的归宿269
第九节 藏客发财后礼德文化准绳270
第十节 清末民国初涉入丽江科考的域外人272
(一)国外科考采集272
(二)国内科考采集273
第十一节 清末民国初东巴教文化概况275
第十二节 末代东巴官与东巴教文化278
第十三节 族人学子对东巴教认识的改变280
附录:(一)清代丽境自然灾害及疫情概述282
(二)纳西历史研究几点质疑284
(三)纳西简史谣288
(四)纳西族史料参考索引290
地图:①纳西族迁徙路线图297
②忽必烈进军大理示意图297
③元代丽江路略图297
④明代丽江府略图297
后记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