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 1937-1950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 1937-1950](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0568010.jpg)
- 严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836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1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1937~1950;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产业结构-研究-1937~1950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 1937-195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历史经济地理学的几个问题1
第一章 绪论1
插图:2
图1—1 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与历史经济地理学相关关系图2
二 学术研究述评5
图1—2 近十年相关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10
图1—3 陕甘宁边区研究主要主题词分布图10
三 选题宗旨与研究思路11
图1—4 陕甘宁边区研究主题词变化图11
第二章 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研究20
一 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区划沿革研究20
附表:22
表2—1 陕甘宁边区范围变化表22
表2—2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各分区管辖范围情况表(1937—1945年8月)26
表2—3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县级行政区划变迁(1937—1945年8月)27
表2—4 陕甘宁边区各县区划统计表(1946年4月)31
表2—5 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县份变化表33
二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38
三 技术条件对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41
四 社会经济条件对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42
五 移民对边区经济发展的影响47
一 边区农业生产条件评价及农业的增长状况51
第三章 农林业生产与布局51
表3—1 边区15个县份土地状况表(1940年)53
表3—2 陕甘宁边区各分区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比较表(1943年)54
表3—3 陕甘宁边区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55
表3—4 陕甘宁边区降水分布情况(1941年)56
图3—1 陕甘宁边区降水变率柱状图(1941年)56
表3—5 边区陇东分区雹灾及粮食损失统计57
表3—6 边区开荒面积统计表(1939年)59
表3—7 陕甘宁边区耕地面积增长表60
表3—8 边区1941年生产建设贷款统计表62
图3—2 边区农贷增加曲线图63
表3—9 陕甘宁边区的主要水利工程64
表3—10 陕甘宁边区的水土保持方式65
二 陕甘宁边区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布局66
表3—12 边区主要粮食作物种类所占的耕地面积比较(1943年)66
表3—11 原耕作方法与改良后工作方法与收获量比较66
图3—3 陕甘宁边区农作物构成图(1943年)67
表3—13 边区各分区农作物分布及主要作物种植面积比例(1944年)70
表3—14 边区各分区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量比较表(1946年)71
表3—15 边区1939年水地分布状况统计表72
表3—16 边区农业地域类型73
三 陕甘宁边区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布局74
表3—17 陕甘宁边区植棉面积的增加情况75
图3—4 陕甘宁边区植棉面积增长曲线图76
表3—18 边区棉地分布与产量比较(1943年)77
表3—19 延长县三区四乡20个村庄1940—1943年植棉统计表78
表3—21 边区蚕桑业发展状况(1942—1943年)83
表3—20 吴堡县道上村蚕桑业生产状况表83
图3—5 边区蚕桑业发展图(1942年)86
四 陕甘宁边区畜牧业的发展与布局86
图3—6 边区蚕桑业发展图(1943年)86
表3—22 边区19个县牲畜增长情况统计86
表3—23 边区牲畜发展统计表(1938—1944年)87
表3—24 陕甘宁边区各分区主要牲畜数量比较表(1943年)89
图3—7 陕甘宁边区畜牧业增长曲线图(1938—1944年)89
五 边区林业的开发利用与保护90
表3—25 陕甘宁边区森林分布及面积统计表(1940年)91
表3—26 陕甘宁边区植物资源的属性、产量与经济利用表93
表3—27 边区首批开发的木店统计表95
表3—28 陕甘宁边区机械加工木材使用概况表97
表3—29 边区第一期林垦地一览表98
图3—8 边区林务局机构设置及主要功能图99
表3—30 边区保护森林的政策法规统计表101
表3—31 边区的植树和管理林木活动统计表(31个县市)102
表3—32 边区经济建设报告中关于林务工作的内容统计表104
表3—33 陕甘宁地区相关区域森林覆盖率比较表106
一 边区工业发展的数量和类型特征107
第四章 工业生产类型与布局特征107
图4—1 陕甘宁边区工厂数目增长曲线图108
表4—1 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统计表108
表4—2 边区1941年公营工业发展状况表110
表4—3 1941—1942年边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较表111
表4—4 边区工厂门类数量统计表(1942年12月)112
表4—5 陕甘宁边区工业部门类型发展状况114
二 边区主要公营工业部门的发展与布局115
表4—6 边区主要的军工厂生产规模和分布表117
表4—7 边区主要纺织厂生产能力与分布表123
表4—8 1938—1942年难民工厂主要产品产量125
图4—2 陕甘宁边区难民纺织厂布匹产量增长曲线图125
表4—9 1939—1945年原油产量及产品统计表129
图4—3 陕甘宁边区原油产量变化曲线图(1939—1945年)130
表4—10 边区四个采煤区情况统计表(1943年)131
表4—11 边区煤分布与产量表(1946年)132
表4—12 边区炼铁厂分布状况表133
表4—13 新华化学厂主要产品统计表135
表4—14 边区各类化学厂生产规模与分布表135
表4—15 边区造纸业发展状况表138
表4—16 边区公营纸厂的生产与分布(1943年)139
图4—4 陕甘宁边区造纸产量增长曲线图(1938—1944年)139
三 边区私营工业的发展与布局141
表4—17 边区较大规模的私人企业生产与分布情况表142
四 边区手工业的发展与布局145
表4—18 边区传统手工业主要部门及产品统计表146
表4—19 1938—1943年陕甘宁边区棉布生产比较表147
表4—20 边区1942—1943年度14个县市手工业作坊构成比较表148
表4—21 边区家庭纺织业发展规模统计表(1942—1944年)149
表4—22 三边、绥德、陇东分区主要手工业行业作坊数比较表(1944年)150
表4—23 边区不同分区家庭纺织业的发展水平差异表(1944年)152
图4—5 陕甘宁边区手工业合作社增长曲线图(1937—1945年)152
一 盐业在边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56
第五章 盐业生产与运销156
表5—1 陕甘宁边区盐税收入统计表(1937—1945年)157
表5—2 边区公盐代金收入情况表159
二 边区盐池的分布与盐业的发展159
表5—3 边区三边分区主要盐池产量表160
图5—1 边区盐产量发展变化曲线图(1940—1945年)161
表5—4 边区盐产量与盐运量比较表162
三 边区盐业的运网建设163
表5—5 边区盐业专卖公司层级一览表170
第六章 交通运输与通讯网络的建设与布局172
一 边区交通运输业的运输方式172
表6—1 边区民间个体运输的组织形式表173
表6—2 边区各类合作社统计表(1944年)174
表6—3 边区各分区运输合作社资金比例表(1944年)175
二 边区交通运网建设与布局176
表6—4 边区大车道修筑情况表(1938—1941年)178
表6—5 边区公路统计表(1943年)179
表6—6 边区公路里程统计表(1946年)180
表6—7 边区驮运道路统计表(1944年)182
表6—8 延定路、延靖路骡马店发展状况表(1942—1943年)184
三 边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内驱力分析185
四 邮电通讯网的建设与布局188
表6—9 边区邮网干线分布表192
一 边区对外贸易的构成与商路演变194
第七章 商业贸易发展与布局194
表7—1 边区1943年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含特产贸易)196
表7—2 边区1943年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197
表7—3 边区1944年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198
表7—4 边区1945年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198
表7—5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的贸易商路变化状况202
二 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的发展与布局202
表7—6 陕甘宁边区公营商店的构成与分布情况205
表7—7 边区1943年6县市机关商业调查表208
三 陕甘宁边区合作商业的发展与分布209
四 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的发展与布局211
表7—8 抗战时期延安市私营商业户数统计表212
表7—9 延安市私营商业构成表(1944年)213
表7—10 绥德市商户变化情况表215
第八章 市建制与城市体系特征216
一 抗战前边区的市建制217
表8—1 土地革命时期陕甘宁苏维埃建置市统计表(1935—1937年7月)218
二 边区建置市的体系219
表8—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建置市统计表(1937—1945年8月)221
表8—3 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陕西地区建置市统计表(1945年8月—1950年1月)227
三 边区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与内部驱动力230
四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建置市的发展特点231
表8—4 边区非农业人口增长情况表231
表8—5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城市体系简表233
一 陕甘宁边区特色经济模式分析237
第九章 “边区模式”研究237
二 “边区模式”的经济效果分析240
三 “边区模式”的产业结构评价241
四 “边区模式”的环境影响评价245
表9—1 陕甘宁边区降雨量与蒸发量变化表254
五 边区模式的“经济—生态”系统研究255
六 “边区模式”的反思259
图9—1 陕甘宁边区“经济—生态”系统图259
第十章 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262
一 陕甘宁老区经济与生态现状262
表10—1 陕甘宁边区与老区的范围比较表263
表10—2 陕甘宁老区基本情况表(1999年)264
二 陕甘宁老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266
三 老区“生态特区”的建设思考268
四 陕甘宁边区独特市建制的启示270
主要参考文献273
附图:293
图1 陕甘宁、陕北苏区行政区划示意图(1934年夏)293
图2 西北苏区行政区划示意图(1935年夏)294
图3 西北苏区行政区划示意图(1935年12月)295
图4 边区略图(1937年6月16日《新中华报》刊载图)296
图5 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图(1943年12月)297
图6 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图(1949年12月)298
图7 陕甘宁边区河流分布图299
图8 边区主要粮食作物分区图300
图9 边区棉花与蚕桑中心分布图301
图10 边区森林分布示意图302
图11 边区军事工业、石油工业分布图303
图12 边区纺织工业、炼铁业分布图304
图13 边区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分布图305
图14 边区主要公营工业分布图306
图15 边区交通公路网分布图307
图16 边区抗日战争时期建置市等级分布图308
后记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