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学术思想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20/30614053.jpg)
- 邝士元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ISBN:978754264614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00页
- 文件大小:205MB
- 文件页数:521页
- 主题词:学术思想-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先秦学术思想之比较1
第一节 先秦思想学说流变与盛衰1
诸子与王官的学术渊源1
孔子与儒家3
诸子十家要略5
诸子的流变及其衰替原因12
第二节 儒道思想学说之比较14
儒道之论道14
政治观点之比较15
思想方法之比较16
两者相同要点16
第三节 儒墨思想学术之比较18
对于命与鬼神观念之比较19
对于丧葬礼乐态度之比较20
对于爱与义利观念之比较21
两者相同之处22
第四节 儒法思想学说之比较22
政治历史观之比较22
自然思想与认识论之比较24
教育思想与人性之比较25
儒法思想对后世的影响26
第五节 名法思想学说之比较28
名、法二家概略28
思想渊源之共通处28
名家思想学说简介30
法家思想学说简介32
第二章 先秦诸子思想学说比较35
第一节 孔孟思想学说的比较35
两者政治学说的比较35
孔孟哲学理论方面之比较36
两者对教育政策之主张37
两者对后世影响及评价38
第二节孟、荀思想学说之比较39
孟、荀政治哲理学说之比较39
孟、荀教育主张之比较41
孟、荀思想学说相异之要论42
孟、荀学说对后世之影响43
第三节老、庄思想学说之比较47
老子思想学说概论47
庄子思想学说概论48
老、庄思想的共通处49
老、庄思想之相异处50
第四节杨、墨思想学说之比较51
杨、墨思想渊源之比较51
两家思想学说之比较52
杨、墨思想学说相同处54
两家思想总论55
第五节 荀子与韩非学术思想之比较56
两者对人性的看法56
两者对礼法刑赏的态度57
荀、韩对君主态度之异同58
荀、韩政治思想之比较59
荀、韩之功利主义59
第六节法、术、势三派之比较60
法派之渊源与代表61
术派之渊源与代表63
势派之渊源与代表64
法、术、势三派主张之比较65
第三章 两汉的学术思想67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当时、后世之影响67
阴阳五行学说之渊源与发展67
阴阳五行学说之政治原理68
阴阳五行学说兴盛之原因与流变69
阴阳五行对于两汉政治及社会之影响70
五行学说与禅让理论的关系71
王充学术思想的成就与评价72
第二节 武帝立五经博士及其影响75
立五经博士之经过与原因76
五经博士之内容76
影响方面77
第三节 两汉经学异同与今古文学派之别79
两汉经学异同略论79
两汉经学相同之处80
从政治、经济看今古文派之别81
从文化、学术看今古文派之别82
第四节 今古文派相争与调和87
今古文派相争之经过87
今古文派之调和88
两派相争的影响89
得失评论90
第四章 汉魏时代的经学92
第一节 师法、家法及五经之传授92
师法与家法之起源92
师法与家法之区别93
五经之传授渊源95
第二节 马融与东汉经学98
马融生平98
马融对东汉经学的贡献98
马融对经学的影响101
第三节 郑玄经学的贡献与评价102
郑玄在经学上的贡献102
郑玄治经的得失103
对经学的影响105
郑玄的贡献与评价106
第四节 许慎之生平及其对学术之贡献107
许慎之生平107
许慎对文字学之贡献108
许慎对经学之贡献110
第五节 王肃经学及其得失评价112
生平略历及著作112
王肃之注经与成就112
王肃的贡献与评价113
王郑之争及其比较114
第五章 宗教传播与其思想的影响118
第一节 道教之传播及其影响118
道教之渊源118
道教之内容、特征与派别120
道教对当代、后世的影响121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的关系122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大盛原因与影响125
第二节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27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经过与路线127
佛教能立足中国的原因128
佛教大盛于魏晋南北朝之原因130
佛教对南北朝之影响132
佛教对中国社会之影响133
佛教对中国学术的影响134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佛道之争135
文化方面之争135
地域不同之争136
种族不同之争137
利害之争138
北朝道佛之争138
魏晋南北朝佛道之争的影响140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传入中国与影响141
伊斯兰教起源与发展141
伊斯兰教之信仰142
伊斯兰教之特征与传入时间143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路线144
伊斯兰教传入对中国之影响145
第五节 唐时传入中国之景教149
大秦景教传入中国的经过149
传入的路线与教义150
大秦景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形150
景教传入的影响151
唐时大秦景教与明清天主教151
第六节 基督教(新教)的传入与影响154
基督教传入中国之经过155
传教的方式157
基督教对近代中国教育、文化、社会的影响158
第七节 摩尼教的传入与影响162
摩尼教之传入及其活动162
摩尼教之教义164
明教与大明帝国的建立164
第八节 白莲教的兴起及其与元明政权的关系166
元末白莲教的活动166
白莲教与明帝国的建立167
明初对白莲教的禁止168
明成祖至武宗时期白莲教的活动169
明中叶以后的白莲教170
第九节 明清禁教与中国科学盛衰的分析171
明末天主教徒对中西文化之影响171
明清宗教与科学输入及其不振原因174
清代民间仇教与朝廷禁教之原因175
雍正后天主教失势之原因及其检讨179
第六章 中外教士对交通及文化的贡献181
第一节 法显西行对中印交通文化的贡献181
生平略历181
西行时间与路线182
归途之路线182
贡献182
第二节 玄奘与中印交通、文化的影响及贡献184
生平略历184
贡献与影响185
玄奘、法显西行之比较187
第三节 义净于中印交通、文化的贡献189
旅程与经过189
贡献与影响190
第四节 王玄策使印度及其贡献192
出使印度之动机与经过192
对中印交通之贡献194
第五节 利玛窦对中西文化的贡献195
生平略历195
来华原因与动机196
利玛窦的传教方法197
传播的内容199
利玛窦的儒教观201
利玛窦的贡献与影响202
第六节 徐光启在宗教、农业、科学上之影响与贡献204
生平略历204
与利玛窦谈道205
上海开教与护教206
贡献与影响207
第七节 李之藻在宗教、科学上之贡献209
生平事略209
李之藻与天主教之关系及贡献210
李之藻在科学上之贡献210
第八节 马礼逊来华传教之经过212
马礼逊在我国传教之经过212
马礼进来华传教之影响及贡献213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思想214
第一节 魏晋之清谈214
清谈的含义214
清谈之起因215
清谈之内容218
第二节 魏晋之玄学219
玄学的含义219
玄学的内容与人物220
第三节 清谈与玄学之影响221
玄论派清谈之影响221
才性名理派清谈之影响222
清谈对学术之影响223
谈辩对史学之影响224
谈辩对政治制度之影响225
第四节 南北朝经学的统一与异同227
南北经学的异同227
南学统一北学原因之分析228
南学统一北学之影响229
第五节 唐代纂修的《五经正义》230
《五经正义》纂修的动机230
《五经正义》编撰经过与内容231
《五经正义》之得失233
《五经正义》的影响233
第八章 隋唐佛学235
第一节 隋唐与南北朝佛学发展比较235
国际性之佛学时期236
独立自主性时期236
佛学之统一时期237
理论与修行并重237
佛教宗派系统化时期238
第二节 隋唐的四大佛教宗派239
天台宗的盛衰及其影响239
华严宗的盛衰及其影响242
法相宗的盛衰及其影响245
禅宗的盛衰及其影响248
第三节 佛学式微原因的分析255
隋唐帝皇与佛教之互相利用255
唐皇室与佛道之争257
唐毁佛教之后果与影响259
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261
第四节 唐代儒释思想的融合与发展263
儒佛之争的分析264
儒佛调和的表现265
儒佛在唐融和原因的分析266
第九章 宋明理学发展与影响268
第一节 宋代理学发达原因之分析268
第二节 宋代理学四大派思想学说概述271
周敦颐学说272
张载学说273
二程学说274
朱熹学说276
第三节 鹅湖之会与朱陵异同277
鹅湖集会的起因277
鹅湖集会的经过279
鹅湖会后对各人的影响279
朱陆异同的分析281
朱陆对当代、后世的影响286
第四节 陈白沙学说289
静中养出端倪289
随处体认天理290
以自然为宗291
宇宙论292
认识论293
第五节 王阳明的学说(姚江学派)293
阳明事略与学说特质293
阳明学说之大要294
阳明学说之评论296
阳明学说盛行之原因297
白沙与阳明学说之比较298
第六节 宋明理学衰落及其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301
理学衰落原因的分析301
理学对中外学术思想演变之影响303
理学与儒表佛里的分析305
第十章 清代学术得失与转变309
第一节 清代学术的分期309
启蒙时期的经学310
全盛期的学术310
蜕分期的学术311
衰落期的学术312
第二节 清代学风转变的分析312
清代学风转变的分析312
经世致用转为乾嘉朴学的原因313
朴学转移到今文经学之原因315
第三节 汉宋学术之争316
宋学之主张317
宋学之评论318
汉学得失之评论319
汉宋学说比较320
汉宋是非的评论322
第四节 清代考据学盛行之背景与重要人物324
政治背景方面324
学术背景方面325
清代考据学之特质326
清代考据学之派别327
清代考据学家之成就329
第五节 公羊学派与康有为331
公羊学派的历史渊源331
康有为的生平与著述332
康有为的学术成就334
康有为的大同学说336
第十一章 历代史学论说338
第一节 廿五史概说338
两汉南北朝的正史著作339
唐五代的正史著作342
宋元的正史著作343
明清的正史著作345
第二节 隋唐公府搜藏的图书与贡献346
隋代公府搜藏图书之背景346
隋代公府搜藏图书之经过346
唐代公府搜藏图书之背景与经过347
公府搜藏图书对学术文化发展之影响348
第三节 唐代重要史学著作与贡献349
关于唐代历史的著作349
官修当代国史351
关于典章制度的著作351
关于史学方法的著作352
关于地理方面的著作352
唐代史学贡献略论353
第四节 宋代的重要著作与史学贡献354
关于断代史的著作355
关于通史的著作356
关于典志的著作356
关于国史方面的著作357
宋代的史学贡献358
第十二章 汉至宋的通史361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361
生平略历与著作动机361
《史记》的体制与内容363
得失的评论366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372
第二节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374
司马光生平简介与著作动机374
《资治通鉴》成书经过与体例内容375
学术大要与写作书法376
得失评价379
《通鉴》的影响382
第三节 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383
袁枢生平略历与著作动机383
缺点方面387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389
各种纪事本末体简介389
第十三章 汉至宋的断代史391
第一节 班固及其《汉书》391
《汉书》的内容与体例391
《汉书》得失之评价392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394
《史记》、《汉书》异同比较396
第二节 南北史的体制及其比较401
李延寿生平略历与著作动机401
著述经过与体例402
南北史之讨论403
南北史之比较404
南北史之评价405
第三节《旧唐书》的得失与评价406
作者生平与著作动机406
体例与内容407
《旧唐书》之优点408
《旧唐书》的缺点409
第四节《新唐书》的得失与评价411
作者生平略历与体例内容411
得失之评论414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417
新旧《唐书》比较418
新旧《唐书》得失之比较420
第五节《旧五代史》得失与评价422
作者生平422
《旧五代史》之优劣点423
影响与评价426
第六节《新五代史》得失与评价427
作者生平略历与著作动机427
内容与体例428
《新五代史》之优劣点428
各家对新五代史之评432
新旧《五代史》比较434
第十四章 典志得失与应用441
第一节 杜佑及其《通典》441
杜佑生平与撰作动机441
著作内容及体制443
通典在史学上的成就及其得失评价444
《通典》对后世史学的影响447
第二节 郑樵及其《通志》447
郑樵生平略历与著作动机447
体制与内容448
郑樵的史学主张449
得失之评论449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451
第三节《文献通考》及“三通”比较452
作者生平略历与著作动机452
体制内容与评价453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455
“三通”的比较456
“三通”对史学的影响457
第四节 敦煌资料与宋代的类书461
敦煌资料介绍461
《太平御览》的体例内容与贡献463
《太平广记》的体例、内容与贡献465
《文苑英华》的体例内容与贡献467
《册府元龟》的体例内容与贡献468
第十五章 史学方法与清儒论史471
第一节 刘知几与《史通》471
作者生平与成书经过471
《史通》之内容与体例473
《史通》之评价474
《史通》对后世的贡献及影响477
第二节 浙西学派与顾亭林(炎武)480
浙西学术渊源480
顾亭林论学宗旨480
顾亭林学术评论481
顾亭林的经济思想483
第三节 浙东学派与黄梨洲(宗羲)484
浙东之地理沿革484
浙东学派的历史渊源485
黄宗羲的生平与著作487
黄宗羲之论学488
黄宗羲之史学489
对史学之影响491
第四节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492
作者生平与著作动机492
章学诚学术之渊源492
体例与主张493
章学诚的方志学495
章学诚之评价496
刘、章史论之比较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