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府网络管理 案例·技巧·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政府网络管理 案例·技巧·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20/30633913.jpg)
- 高宏存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 ISBN:978751290673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26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应用-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府网络管理 案例·技巧·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2
一、变革机遇与管理挑战并存的网络空间2
(一)网络发展孕育社会变革机遇3
(二)政府网络管理面临空前挑战7
二、不断寻求解决政府网络管理的钥匙12
(一)网络管理的核心内容12
(二)网络管理的政府机构13
(三)网络管理的立法实践16
(四)网络管理的法治探索19
(五)网络管理的阶段特征22
(六)网络实际与管理错位25
三、体制构建与机制创新并举的管理模式27
(一)管理思路宜循序渐进化27
(二)基本原则应扎根国情土壤32
(三)常见手段需协同共进34
(四)模式借鉴与网络实践相悖35
(五)管理机制尚待理顺与完善38
(六)网络管理能力实践:舆论引导41
四、制度建设与深入推进是未来方向49
(一)转变互联网管理理念,由权威管理到协作治理49
(二)构建多元化综合管理体制,由分散管制到协同管理50
(三)建设多元化政府网络服务平台,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51
(四)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51
(五)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依法管理互联网虚拟社会53
(六)放松政策限制,大力发展互联网虚拟社会组织54
(七)运用技术手段遏制互联网上不良违法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净化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环境55
(八)引导互联网行业加强自律体系的建设,构建从虚拟社会到现实社会的自律性传导机制55
(九)发动公众广泛参与互联网规则的制定、执行和监控,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道德教育方案56
(十)学习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完善网络管理的制度规范57
第二部分 案例·管理篇60
案例1云南实践: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60
一、从“躲猫猫”事件说起60
(一)事件源起61
(二)各方应对61
(三)事件解决62
二、云南实践分析63
(一)通过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知情63
(二)采取策略举措拉近官民距离64
(三)重视舆论,引导和化解网络压力65
(四)借助舆论监督和优化管理能力66
(五)利用网络平台维护政府形象67
三、产生的启示与思考68
(一)能力建设的“先”与“后”68
(二)制度建设的“稳”与“变”70
(三)民主建设的“急”与“缓”71
案例2合力机制:网络管理的“镇江模式”74
一、“镇江模式”的发展过程74
(一)夯实基层社区组织建设74
(二)信息化推进期75
(三)网络品牌打造期77
(四)网络功能整合期78
二、“镇江模式”的特点和经验79
(一)“镇江模式”的特点80
(二)“镇江模式”的经验80
三、“镇江模式”的问题及发展思路84
(一)当前网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84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85
四、“镇江模式”的实践价值87
案例3广州:政务信息公开的实践与探索89
一、政务公开的探索历程89
(一)政务公开的制度建设89
(二)政务公开实施的主要途径90
(三)政务公开实施途径的多元化93
二、政务公开体系存在的问题95
(一)领导者缺乏信息公开理念95
(二)信息公开内容缺乏范围界限95
(三)信息公开载体缺乏系统化96
(四)信息公开缺乏落实机制97
三、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98
(一)政务公开制度建设科学化98
(二)深入细化政务公开内容98
(三)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网上公开机制99
(四)通过政民互动正确把握舆论导向99
(五)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监督保障体系100
案例4政府角色的多重定位:微博“汉骂门”风波102
一、“汉骂门”事件始末102
(一)张某某微博“以骂制骂”引发舆情103
(二)舆情演变、传播路径及社会反响103
(三)舆情分析105
二、面对网络舆情,政府如何引导106
(一)密切关注网络热点,准确研判引导切入点107
(二)以主流媒体传播力量,营造积极健康舆论环境107
(三)新老媒体互动推进,线上线下共同行动108
三、政府在网络管理中的角色完善109
(一)现实与虚拟:两个方面的社会管理109
(二)管制与治理:一种形而上的思考110
(三)维护者与服务者:政府网络管理的双重角色定位110
(四)指导与引导:政府网络管理的根本路径111
案例5胶东在线“网上民生”:网民信息反馈的系统机制113
一、媒体搭台构建“三方信息立体式交互体系”113
(一)以“民生”为主线的立体式信息交互体系114
(二)媒体扮演政民互动的“把关人”和“督导员”角色117
(三)拓宽信息反馈渠道,实现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联动共振118
二、党委政府以政策制度助推网上信息反馈系统机制生成119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政策制度形式督促部门上线119
(二)组织协调机构尽职尽责,为上线部门服务120
(三)部门单位制定工作制度和要求,保证信息反馈的时效和实效120
三、逐步建立完善多方信息源头管控机制121
(一)网络媒体平台为信息源头控制总枢纽122
(二)网民信息发布的自律和他律机制123
(三)政府信源的自我管控机制124
四、三方合力形成监督评价体系126
(一)党委政府主导、市委机关建设办公室牵头,负责监督评价体系的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126
(二)胶东在线“网上民声”实行多种监督管理制度126
(三)网民在评议和讨论中发挥监督作用127
五、胶东在线“网上民生”存在的问题129
(一)政府部门缺乏上线回复网民的主体意识129
(二)政府部门对网民的信息回复不当129
(三)政府部门信息员培训参差不齐130
六、完替网民信息反馈系统机制的建议130
(一)支持新闻网站品牌战略,为政府发声提供有效平台131
(二)有效反馈网民信息,必须依靠新闻网站的媒体优势和网络新技术132
(三)直接回复网民诉求的网络信息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133
第三部分 案例·实践篇136
案例6“北京发布”:政务微博集群发展新典范136
一、“北京发布”的“前世今生”136
二、“北京发布”的三大法宝136
(一)内容包罗万象137
(二)语言生动活泼139
(三)互动以人为本139
三、“北京发布”的两大利器140
(一)日常运营中:兢兢业业讨人欢140
(二)突发事件时:灵活应对作用大143
四、“北京发布”五味“要”149
(一)要“软硬兼施,双管齐下”150
(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150
(三)要“临危不乱,化险为夷”151
(四)要“与民意零距离接触”151
(五)要“整合资源,多位一体”151
案例7“会理PS事件”:网络危机潜藏着机会153
一、“会理PS事件”回放153
(一)危机突起153
(二)危机发酵154
(三)危机应对155
二、“悬浮照”实现舆论引导的成功探索与实践160
(一)坦诚沟通 控制事态160
(二)引导舆论 重建信誉161
(三)回应迅速 态度真诚161
(四)多方途径 打通舆论场162
三、思考与启示162
(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164
(二)政府部门应善用网络165
案例8“人民日报官微”:权威与亲民的新探索166
一、“人民日报官微”的诞生与发展历程166
(一)在暴雨中催生 却成长得更好166
(二)官微诞生源于年轻编辑的报告168
(三)年轻化团队 制度化管理169
二、“人民日报官微”运营实践:权威与亲民有效融合170
(一)内容运营坚持贴近网民三原则170
(二)勇于改变 善于创新 以独到评论取胜172
三、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创新是源泉 互动是根本178
(一)微博栏目应不断创新,加强策划178
(二)微博内容应加强互动,与民沟通179
案例9弥合割裂舆论场:7.23动车追尾的舆论场解析181
一、7.23事故的前前后后及其舆论动向181
(一)7.23事故的前前后后181
(二)7.23事故的舆论动向182
二、“两个舆论场”:竞争、合作、转移183
(一)舆论场理论的提出183
(二)网络发展与民间舆论的“集结”184
(三)舆论“势力”的形成与抗衡——四个“不”184
(四)民间舆论成为“舆论最强音”186
(五)7.23动车事故中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四个特点188
三、“两个舆论场”:碰撞与融合191
(一)新老媒体同发声,保证公众知情权191
(二)双双质疑7.23事故,共同维护公民权191
(三)新旧媒体齐合作,良好宣传展新颜193
四、“两个舆论场”——政府行政的“左膀右臂”193
(一)信息传播机制——多元化193
(二)舆论传播——秩序化195
(三)信息传播——透明化196
(四)舆论走向——权威化197
案例10 “19楼”:全国最大的城市生活网络社区198
一、“19楼”与虚拟社区198
二、“19楼”的个性特色200
(一)特殊的时代背景201
(二)注重互动,建立归属感201
(三)知识共享,服务留人203
(四)本地特色,提供话题205
(五)核心团队,推陈出新205
(六)技术精湛,定制开发205
三、“19楼”的运营模式205
四、“19楼”的盈利模式206
(一)互动广告206
(二)销售分成207
(三)社区平台授权收入207
五、“19楼”面临的挑战207
(一)复制模式面临的挑战208
(二)人才管理问题208
(三)发展方向208
(四)新模式的挑战209
(五)盈利模式单一209
案例11中原网“心通桥”:网络行政新探索210
一、“心通桥”网络行政平台的搭建210
(一)“网络行政平台”的缘起210
(二)“心通桥”的由来212
二、中原网“心通桥”的运作机制212
(一)四级“网络行政”平台212
(二)24小时在线的“网络政府”216
(三)建立起了强有力监督考核机制217
(四)建立了“4小时回复机制”219
(五)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219
(六)强化培训,提升各级机构网络行政能力220
三、“心通桥”——创新社会管理的互联网利器220
(一)网聚民生220
(二)在基层解决社会难题221
(三)“心通桥”真正实现了“心连心”223
四、“心通桥”的“网络行政”新使命223
后记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