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孔令伟,吕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ISBN:978751531167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144页
- 文件大小:801MB
- 文件页数:1162页
- 主题词:美术史-中国-1840~2006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889-19092
1889年2
王肇鋐:铜刻小记2
1904年4
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4
1905年6
李叔同:图画修得法6
1907年8
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8
1908年9
两江师范学堂课程(光绪三十四年)9
王国维:《中国名画集》序10
1910-191912
1913年12
周树人:拟播布美术意见书12
1915年13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13
1917年15
蔡孑民:以美育代宗教说15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节选)16
1918年18
吕澂:美术革命18
陈独秀:美术革命19
蔡元培: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旨趣书19
1919年20
刘海粟:参观法总会美术博览会记略20
刘海粟:画学上必要之点22
刘海粟:寒假西湖旅行写生记23
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25
1920-192927
1920年27
汪亚尘:图案教育与工艺的关系27
唐隽:石膏模型写生与人体写生底着力点28
汪亚尘:绘画根本上的观察30
汪亚尘:近代底绘画31
汪亚尘:美与美术33
黄卓然:保存国粹画要从改良入手34
许士骐:美术的价值及影响34
黄卓然:为甚么要研究图画?35
孙壎:中西画法之比较35
丰子恺:忠实之写生36
蔡元培:美术的起源38
陈师曾:对于普通教授图畵科意见(民国九年稿)45
胡佩衡:美术之势力46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之演说词47
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48
汪亚尘:绘画上应该注意的条件49
许士骐:我对于国粹画的观念51
戴?:美术底实用53
俞寄凡:艺术教育家的修养53
高奇峰:画学不是一件死物54
1921年55
陈衡恪:文人画的价值55
陈衡恪:文人画之价值57
郑锦:郑褧裳讲演录59
胡佩衡:中国山水画气韵的研究60
金城:金拱北讲演录62
杨朴之:绘事外评63
杨朴之:美术家之修养65
1922年66
吕澂:美术发展的途径66
1923年70
刘海粟:《艺术》周刊创刊宣言70
王济远:天马会筹办六届画展的经过71
刘海粟:天马会究竟是什么72
1924年74
蔡元培:旅法《中国美术展览会目录》序74
刘开渠:禁止展览裸体画74
蔡元培:美术与科学75
倪贻德:论裸体艺术76
汪亚尘:现代艺术的要素——快感与技术78
刘海粟:上海美专十三周年纪念感言79
陈晓江:提倡艺术应有的途径79
1926年80
孙传芳刘海粟:孙传芳与刘海粟论模特儿书80
1927年81
北京艺专:北京艺术大会81
晨光艺术会章程83
林文铮:何谓艺术84
徐悲鸿:美术联合展览会记略92
鲁迅: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93
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93
1928年100
李金发:吾国艺术教育100
邓以蛰:观林风眠的绘画展览会因论及中西画的区别101
邓以蛰:艺术家的难关103
林文铮:从亚波罗的神话谈到艺术的意义104
林风眠:我们要注意——西湖国立艺术院纪念周讲演107
1929年109
徐悲鸿:惑109
徐志摩:我也“惑”110
李毅士:我不“惑”113
徐悲鸿:“惑”之不解114
徐悲鸿:“惑”之不解(续)116
杨清磐:“惑”后小言117
丰子恺:对于全国美展的希望117
陈小蝶:从美展作品感觉到现代国画画派118
金潜庵:全国美术展览之所见119
丰子恺:谈像120
吴琬:青年艺术社宣言122
毛泽东:红军宣传工作问题123
许幸之:新兴美术运动的任务125
黄宾虹:谈因与创126
林文铮:艺术运动社宣言128
1930-1939130
1930年130
尺社小史130
婴行:中国美术在现代艺术上的胜利131
鲁迅:鲁迅先生一九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讲演140
许幸之:中国美术运动的展望141
1931年144
萨空了: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144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146
林文铮:莫忘记了雕刻和建筑151
贺圣鼐: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153
1932年161
茅盾:连环图画小说161
傅雷: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162
庞熏琹:熏琹随笔(节选)164
李宝泉:中国艺术界的清算167
宋阳(瞿秋白):大众文艺的问题168
傅雷:刘海粟论171
傅雷:熏琴的梦173
庞熏琹:决澜社小史174
决澜社同人:决澜社宣言174
汪亚尘:现代绘画175
颜文樑:十年回顾176
1933年178
常书鸿:巴黎中国画展与中国画前途178
常书鸿:现代艺术运动的基线181
颜文樑:从生产教育推想到实用美术之必要告本校实用美术课同学辞183
1934年184
常书鸿:中国新艺术运动过去的错误与今后的展望184
常书鸿: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成立经过189
王新命等十教授: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190
傅抱石:中华民族美术之展望与建设191
鲁迅:《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197
姜丹书:学画心得数则198
倪贻德:决澜社的一群199
雷圭元:中国装饰艺术之没落及其当前之出路201
1936年205
陈之佛:美术与工艺205
李毅士:我们为什么要提倡艺术206
王显诏:国画创新应取的途径207
丰子恺:谈日本的漫画209
鲁迅:在第二回全国木刻联合流动展览会上的谈话213
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213
1937年214
李毅士:绘画要不要像形自然?214
颜退省:在国难声中对美术作家进一言216
陈之佛:图案美构成的要领218
傅抱石:民国以来国画之史的观察219
1938年222
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222
周扬:抗战时期的文学223
徐懋庸:民间艺术形式的采用226
鲁迅:关于中国木刻的七封信227
丰子恺: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229
《文艺阵地》发刊辞230
《抗战文艺》发刊词230
篷子:文艺的“功利性”与抗战文艺的大众化231
冯雪峰:关于“艺术大众化”——答大风社233
阿英:《西行漫画》题记237
1939年237
石冥山人:写在画册之前237
徐悲鸿:《画范》序——新七法238
邓拓:三民主义的现实主义与文艺创作诸问题——在边区文艺作者创作问题座谈会的报告239
黄铸夫: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244
陈伯达: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杂记245
艾思奇:旧形式运用的基本原则247
蒋兆和:《蒋兆和的肖像画》自序250
1940-1949253
1940年253
罗荪:抗战文艺运动鸟瞰253
冯雪峰:论典型的创造256
冯雪峰:文艺与政论259
梅行:论部队文艺工作261
李桦 刘建庵 廖冰兄 温涛 黄新波: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的总检讨263
1941年271
丰子恺:漫画271
艾青:第一日(略评“边区美协一九四一年展览会”中的木刻)273
力群:美术批评家与美术创作者(读了胡蛮底“目前美术上的创作问题”之后)275
1942年276
邵荃麟:1941年文艺运动的检讨——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276
独及(林同济):寄语中国艺术人——恐怖狂欢虔恪277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言27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281
张仃:街头美术289
徐悲鸿:全国木刻展290
梁实秋:关于“文艺政策”290
1943年292
陆定一:文化下乡——读《向吴满有看齐》有感292
徐悲鸿: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293
闻一多:画展295
胡兰成:艺术与时代296
1944年299
丰子恺:现代艺术二大流派299
贾怀济 平凡 刘漠冰 陈叔亮:几种美术宣传方式的试验302
艾思奇:美术工作与群众的进一步结合304
1946年305
江丰:介绍延安木刻展305
茅盾:门外汉的感想306
胡蛮:抗战八年来解放区的美术运动306
郭沫若:从灾难中像巨人一样崛起308
编者:《木刻选集》序言309
叶圣陶:《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序310
李桦:中国新兴木刻的发生与成长311
徐悲鸿:《艺用人体解剖学》序312
华幸若:什么是国画的新涂径313
张望:鲁迅先生与中国新木刻运动314
1947年316
郭沫若:《北方木刻》序316
辛可 明坦 萧肃合作施展执笔:“新洋片”在农村317
力 群王朝闻古 元江 丰彦 涵祜曼:关于新的年画利用神像格式问题319
沃 渣王曼硕张望(执笔):谈解放区的新美术——木刻,年画320
伍蠡甫:中国绘画的意境321
凌叔华:我们怎样看中国画?329
秦宣夫:读《我们怎样看中国画》332
宗白华:论中西画法之渊源与基础334
刘海粟:艺术的革命观——给青年画家339
吕凤子:艺术制作341
丰子恺:中国画的特色——画中有诗343
承名世:中国画与西洋美学348
顾一尘:中国画的二重表现349
1948年351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351
1949年354
叶浅予:国统区的进步美术运动354
江丰:解放区的美术工作356
沈雁冰: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358
1950-1959360
1950年360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360
金浪:杭州新年画创作运动362
黑儿门·尼度雪温作高 莽译:现实主义是进步艺术的创作方法364
李桦:怎样提高年画的教育功能366
沈叔羊:改造国画必须打破传统的“雅”“俗”观点367
陈烟桥:关于上海彩印图画的改造问题368
巴伏洛夫作徐 文译: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展览会370
王琦:走向腐朽死亡的资产阶级绘画艺术372
1951年375
荣正昌:连环图画四十年——一九○八-一九四九年375
傅抱石:初论中国绘画问题376
1953年379
中国美术家协会章程379
1954年380
徐嘉龄:评胡蛮(祜曼)著“中国美术史”380
蔡若虹:年画创作应发扬民间年画的优良传统383
傅抱石:在第一届江苏省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发言387
莫朴:谈学习中国绘画传统的问题388
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会观后391
力群:版画艺术的新收获393
王容:必须肃清美术批评中的资产阶级观点395
清末民初京沪画刊录——一八七五至一九一八年396
1955年397
徐燕荪:对讨论国画创作接受遗产的问题的我见397
梁永泰:致《美术》编辑部的信399
李桦:木刻《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的问题——答复梁永泰同志400
王琦:画家应该重视生活实践——关于木刻《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的问题的商榷402
关于木刻《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的讨论——读者来稿摘录406
蔡若虹: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410
张仃:关于国画创作继承优良传统问题412
马克明:研究美术遗产不可持粗暴的态度415
严波:反对雕塑教学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对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雕塑系教学工作的意见417
华君武:美术家必须积极参加和反映阶级斗争419
何溶:政治思想教育不容忽视——对中央美术学院忽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意见420
1956年423
艾中信:现实主义的油画技巧——向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教授学习423
冯法祀:学习苏联专家创作课教学的先进经验425
王逊:发扬民间年画的优良传统——谈民间年画428
唐德鉴:对“必须肃清美术批评中的资产阶级观点”的意见430
杨仁恺:论王逊对民族绘画问题的若干错误观点431
李宗津:名词解释:“三大面”、“五调子”及“明暗交接线”436
潘绍棠:对三篇批评自然主义文章的意见437
1957年439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439
莫朴:关于彩墨画系安排素描和临摹作业的问题443
麦里卡捷作 杨成寅译:反对印象主义及其残余446
B·斯塔索夫作 冯湘一译:论印象主义449
蒋兆和: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对彩墨画的素描教学在观点上的一些商榷)451
王曼硕:国画与素描456
李宗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百花齐放》459
祜曼(胡蛮):轻视遗产——自我批判460
力群:关于所谓“提倡国画,打击油画”462
邓野:江丰反党集团在华东美术分院干了些什么463
李可染:江丰违反党对民族传统的政策467
马良:“艺术为人类服务”的真相469
周正:再论谁在“赶浪头”469
1958年470
孙美兰:先进世界观是先进艺术家的灵魂470
《美术》编辑部:与工农结合——革命美术家的必由之路473
《美术》记者:美术教育来一个大跃进475
姜学文:美术界大跃进477
《美术》记者:把心交给党,把艺术交给人民,红透专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掀起双反热潮478
《美术》记者:美术界座谈“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480
何承荫:谈中国画,素描——驳王曼硕、李宗津、莫朴等的“学中国画必先学素描”谬论480
《美术》记者:向党交心,烧尽资产阶级思想——记中央美术学院交心运动482
文琴:上海国画家决心搞臭个人主义485
《美术》记者:要厚今薄古,古为今用——记北京中国画院大辩论485
B·斯卡捷尔希科夫作 佟景韩译:修正主义者反现实主义的十字军东征486
《美术》编辑部:促进美术大普及大繁荣491
中共邳县县委宣传部:邳县的群众美术活动492
王朝闻:工农兵美术,好!——在全国美术工作会议上的发言497
1959年502
傅抱石: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从江苏省中国画展览会谈起502
马克:建国十年来的政治宣传画504
王琦:十年来的版画艺术509
冯湘一: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516
蒋兆和: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521
原魁英孙美兰佟景韩:回顾美术战线上的思想斗争524
布及:解放后连环画工作的成就528
薄松年王树村:十年来我国新年画的发展和成就530
王静:谈谈解放后的雕塑艺术535
1960-1969538
1960年538
何溶:群英会上的赵桂兰538
王式廓:“血衣”创作过程中接触到的几个问题539
孙美兰:试评“血衣”542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人民公社万岁”圆雕的体会544
王树忱:新中国美术片的成长547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一年级:生活是唯一的源泉——创作〈电缆工人攻尖端〉组画的点滴体会548
程至的:花鸟画和美的阶级性551
杨美应曲乃述:雕塑《人民公社万岁》的创作构思与构图554
1961年556
潘鹤:《艰苦岁月》创作余得556
叶浅予:刮目看山水559
工笔重彩与时代精神561
社会主义建筑艺术的方向563
郭沫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给毕加索的贺信564
1962年564
柳溪:艺术批评要考虑到艺术特点564
1963年565
龚产兴:各有特色的领袖形象565
夜星:农民看画小记566
各地美术工作者编绘“三史”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567
林冰温:评《血衣》568
1964年570
吴清泉:山西创作《陈永贵》连环画570
清彻:评价作品要恰如其分——对《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文的意见571
《美术》记者:美术家学习解放军美术572
石崇明:为什么陶醉?——对《我爱林风眠的画》一文的意见573
丁勇发:分歧从哪里来——驳林冰温对《血衣》的评论574
黄万章:美术作品要反映阶级斗争577
路春成:我们爱看富有教育意义的美术作品577
李叔德:我为什么抱“超然世外”的态度578
1966年579
梁寒冰: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画出我们时代最新最美的图画(节选)——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梁寒冰同志在华北区年画、版画展览观摩会上的讲话摘要579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583
1970-1979589
1979年589
吴冠中:要重视油画问题589
刘开渠:要按艺术规律办事589
高小华:为什么画《为什么》590
吴甲丰:印象派的再认识591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598
张树勇:周恩来同志介绍法国美术600
艾中信:再谈油画民族化问题601
1980-1989607
1980年607
程宜明刘宇廉李斌:关于创作连环画《枫》的一些想法607
栗宪庭:关于“星星”美展608
程至的:人体与时代610
吴冠中:造型艺术离不开对人体美的研究612
吴冠中:关于抽象美613
奇棘: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一些问题615
千禾:“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的本质616
邵大箴: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派艺术618
高焰:不是对话,是谈心——致星星美展620
何溶:读四川青年美展及其他——再论美术创作的伟大转折622
罗中立:《我的父亲》的作者的来信625
1981年626
张平杰王 炯王向明:“主题性”创作可以借鉴“现代派”626
陈丹青:让艺术说话627
子泉:致星星美展作者们的一封信628
史速建:对《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本质》的不同看法629
栗宪庭:现实主义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630
钱海源:也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一些问题632
吴冠中:内容决定形式?634
浙江美术学院文艺理论学习小组:形式美及其在美术中的地位636
邵大箴:此路不通:为艺术而艺术——和一位画家的对话639
邵养德:创作·欣赏·评论——读《父亲》并与有关评论者商榷641
栗宪庭:再谈现实主义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644
叶朗:“自我表现”不是我们的旗帜645
毛时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关于创作方法“百花齐放”的探讨651
邵大箴:也谈《父亲》这幅画的评价655
1982年658
江丰:美术教学和美术创作中的几个问题——1981年12月26日在浙江美术学院师生大会上讲话摘要658
李伟铭:也谈油画《父亲》——兼与邵养德同志商榷661
肖峰:对于油画民族化的几点拙见664
王流秋:油画应向民间美术学习668
迟轲:关于“现代性”——读史随笔之一672
王琦:创作自由与自由化674
彭德:审美作用是美术的唯一功能679
贾方舟:试谈造型艺术的美学内容——关于形式的对话681
郎绍君:两条借鉴之路——试谈中国画的出新684
吴甲丰:“现实主义”小议——兼评苏联有关“现实主义”的理论688
高尔太:艺术概念的基本层次691
杨成寅:抽象派美学的困境694
皮道坚:应当重视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一个流行的公式谈起698
佟景韩:物的增值和人的贬值——《现代绘画简史》读后701
1983年707
扬帆:关于美术的形式与内容问题的讨论(综述)707
李浴:三谈美术发展史上的“现实主义”问题——答皮道坚并与其他有关同志商榷709
洪毅然:从“形式感”谈到“形式美”和“抽象美”712
李天祥赵友萍:革命历史画是新时代的产物715
杨泓:门外谈画——漫话历史画、历史复原画和历史题材画718
郎绍君:艺术规律与表现自我720
马钦忠:“抽象美”问题讨论简评723
王琦: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美术评论727
王志元:“非理性”不是艺术创作的康庄大道731
《美术》记者: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732
1984年733
《美术》记者:清除精神污染搞好第六届全国美展——1983年全国美协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733
洪毅然:中国画对今后世界绘画历史进程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之预测(节选)734
李桦:三十五年来版画的成就741
闻立鹏:温故知新——新中国油画三十五年断想744
水天中:关于乡土写实绘画的思考748
1985年750
薛永年:在第一个美术史系学习750
肖锋:谈毕业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浙江美院毕业创作讨论会上的发言756
易英:“生活流”断想760
《美术》记者:浙江美院的一场辩论762
1986年763
非为:当代美术的退潮763
杨小彦:我们面临着选择765
栗宪庭:中国水墨画的合理发展767
丁羲元:“传统”笔谈770
水天中:“中国画”名称的产生和变化771
郎绍君:传统的再发现773
石久:关于“新空间”画展的反应776
潘耀昌:比较·选择·思索——谈我国当代美术文化的特点777
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780
鲁枢元:黄土地上的视觉革命——我国新时期美术运动的随想781
王明贤:不可忽视的后现代主义785
高名潞:关于理性绘画788
吴山专:关于中文794
杭法基:后现代主义和中国绘画795
《美术》记者: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美术——全国美术理论会议在烟台举行798
高名潞:’85美术运动801
钱志强:《中国画传统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806
周彦:视觉与视觉艺术——一种批评方法的思考809
孙津:新美术与新文化811
邓平样:艺术思考进入“人”的层次813
毛旭辉:云南·上海《新具象画展》及其发展816
黄坚:西方的文化冲击与当前中国美术界817
1987年819
范景中:贡布里希对黑格尔主义批判的意义819
张蔷:关于青年艺术群体824
郎绍君:二十世纪的传统四大家——论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827
1988年834
高名潞:作为一般历史学的当代美术史834
李树声: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工作的回顾与前瞻841
张蔷:现代艺术在中国843
栗宪庭:时代期待着大灵魂的生命激情846
1989年848
栗宪庭:“五四美术革命”批判848
栗宪庭:我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展》策展人的自供状854
刘国松:中国绘画基本观念之我见857
黄专:中国现代美术的两难859
韦启美:人,人体,人体艺术————一个持画笔的人的断想861
郎绍君:重建中国的精英艺术——对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格局变迁的再认识863
殷双喜:转折时期的中国现代美术867
钟涵:走向新综合869
1990-1999874
1991年874
徐永祥:漫论油画商品化874
《艺术·市场》记者访黄专:谁来赞助历史——批评家黄专《艺术·市场》问答录877
1992年880
栗宪庭:当前艺术中的无聊感——玩世写实主义潮流析880
肖峰: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纪念《讲话》发表五十周年885
吕澎:走向市场890
吕澎:展开90年代891
李树声:从革命美术的发展到社会主义美术的形成892
1993年898
吕澎:从“广州双年展”看大陆90年代艺术发展的基础及方式898
陈孝信:探索中的九十年代水墨画900
袁宝林:古典风思绪904
王林:奥利瓦不是中国艺术的救星908
潘耀昌:浙美人物画造型的奠基理论——评三篇关于国画素描问题的论文910
1994年915
王林:精神批判在当代的意义——“中国经验”画展序言915
刘骁纯:对《中国美术报》的历史记述918
殷双喜:当代艺术与广义媒介924
1995年929
皮道坚:水墨性话语与当下文化语境929
易英:前卫与边缘932
卢辅圣:二十世纪中国画批评936
高岭:走出平面的装置艺术——九十年代的中国实验艺术942
栗宪庭:“毛泽东艺术模式”概说944
1996年954
易英:现代主义之后与中国当代艺术954
贾方舟: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扫描958
1997年962
杨小彦:告别机会主义——从几个艺术个案看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的走向962
皮力:科学哲学与中国当代美术批评966
潘公凯:“传统派”与“传统主义”971
陶咏白:走向自觉的女性绘画975
栗宪庭:对“农民式的暴发趣味”的仿讽——中国艳俗艺术语境述评续补978
高名潞:一个创作时代的终结——兼论第六届全国美展981
1998年985
王琦:还人们以本来面目985
范景中:重新回到传统989
展望:“观念性雕塑”——物质化的观念992
王林:装置与中国经验994
李向明:走近世纪末的架上绘画996
易英:面向21世纪的美术教育997
杨小彦:读图时代1001
1999年1003
邱志杰:观念:艺术的误区1003
卢沉:关于国画系基础教学改革的意见1009
熊秉明庄 喆文 楼靳尚谊朱乃正袁运生范迪安: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艺术家如何自处1011
李公明:实验水墨画在现代性重建中的作用1017
杜键:我对中央美术学院的潜在危机的认识1019
范景中:人文科学的危机和艺术史的前景1023
2000-20101027
2000年1027
张坚:意识形态、文化和公共纪念性雕塑——当代中国公共纪念性雕塑的回顾与前瞻1027
朱青生:反对文化殖民——锡克名单:一个文化殖民案1031
刘骁纯:“从地下走向国外”的状态应该改变——上海双年展的价值1033
冷林:是我——9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新趋向1035
2001年1038
皮道坚:水墨实验20年——一个由“出位”而重新“到位”的精神文化之旅1038
易英:公共图像与艺术1040
朱其:“青春残酷绘画”:一种青春的集体逃亡(修改版)1045
杨小彦:厕所、卡通与反抗的利润——跨文化的艺术现实及其获利方式1050
2002年1053
冯博一:“浮世”的想象与“浮生”的梦幻——关于“北京‘浮世绘,”展的题释及其他1053
易英:中国90年代的实验美术批评1055
黄笃:传统中国花园中的“非现场”——关于90年代“前卫艺术”的基本考量1059
2003年1063
徐虹:当代艺术环境和女性艺术批评实践1063
王璜生:中国“双(三)年展”运作机制的社会基础及相关问题1066
2004年1068
高岭: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考察报告1068
2005年1076
鲁虹:重建艺术与社会的联系1076
2006年1077
皮力: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的体制1077
王南溟:“上海双年展”也要成为“寡头政治”吗?1082
吴鸿:从“体制”到“圈子”: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前卫艺术状态分析1085
朱其:九十年代以来的独立策展和新生代批评家1087
鲁虹:清理实验水墨1090
王南溟:上海美术双年展与中国艺术制度的再批评1093
王林:野生的价值——前卫艺术的体制化问题1095
2009年1097
吕澎:中国画问题——用笔墨纸砚完成的绘画之继续存在的基础究竟是什么?1097
2010年1107
吕澎:传统才刚刚开始——关于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重要课题1107
人名索引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