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洋教育通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西洋教育通史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1/30701893.jpg)
- 雷通群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45493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33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82页
- 主题词:教育学-西方国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洋教育通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序1
绪论3
第一章 教育史的意义3
(一)教育史研究之二途3
(二)教育史的领域4
第二章 教育史的任务5
第三章 教育史的研究法8
(一)教育史研究的意义8
(二)教育史研究的方法8
(三)教育史组织的顺序9
第四章 教育史的价值11
(一)历史的一般价值11
(二)教育史的价值12
第一编 古代的教育17
第一章 总论17
(一)西洋教育史的区分17
(二)古代教育的概观18
第二章 希腊的教育19
第一节 总论19
(一)希腊之建国及兴亡19
(二)希腊民族的特性20
(三)希腊的社会状态21
(四)希腊教育史的区分22
第二节 斯巴达的教育22
(一)斯巴达人的特性及国情22
(二)斯巴达的教育理想23
(三)斯巴达教育的实际23
(四)斯巴达的女子教育25
第三节 雅典的教育25
(一)雅典人的特性及国情25
(二)雅典的教育理想26
(三)雅典教育的实际27
(四)雅典的女子教育29
(五)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比较29
第四节 民族时代的教育30
(一)教育背景之变动30
(二)民族时代的教育思想32
(三)民族时代的实际教育32
第五节 希腊的教育家36
(一)毕达哥拉斯36
(二)诡辩派38
(三)苏格拉底40
(四)色诺芬42
(五)柏拉图44
(六)亚里士多德48
(七)普鲁塔克50
第六节 希腊教育的总评51
第三章 罗马的教育54
第一节 总论54
(一)罗马之建国及其兴亡54
(二)罗马人的特质55
(三)罗马的社会状态55
(四)罗马教育史的区分56
第二节 上古的罗马教育57
(一)王政期的教育57
(二)共和期的教育57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59
(一)希腊文化输入的影响59
(二)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60
第四节 罗马的教育家62
(一)西塞罗63
(二)鲁弗斯64
(三)塞涅卡65
第五节 罗马教育的总评67
第二编 中世纪的教育73
第一章 总论73
(一)新旧民族及诸国家之兴亡73
(二)日耳曼民族的特质74
(三)中世纪的社会状态74
(四)中世纪的思想倾向75
第二章 基督及基督教76
(一)基督略传76
(二)基督教的根本思想77
(三)基督教的教育思想77
(四)基督教教育方法78
第三章 中世纪前半期的教育79
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79
(一)家庭教育79
(二)问答学校80
(三)僧庵学校80
(四)其他的学校82
(五)圣本尼迪克特派的教育82
第二节 本期的世俗教育83
(一)世俗教育的发达83
(二)查理大帝与教育83
(三)阿尔弗雷德大王与教育85
第四章 中世纪后半期的教育86
第一节 教育基调的变动86
(一)社会基调的变动86
(二)思想界的变动87
(三)新教育之勃兴87
第二节 都市的世俗式教育87
(一)市民教育的来因87
(二)市民学校之勃兴88
第三节 武士教育89
(一)武士教育的来因89
(二)武士教育之理想90
(三)武士教育之实际90
(四)女子教育91
(五)武士教育的变迁91
第四节 大学教育92
(一)大学教育的勃兴92
(二)中世纪大学的由来92
(三)中世纪著名的大学93
(四)大学的组织94
第五节 各种教团的教育95
(一)中世纪后半期的宗教团体95
(二)方济各会与其教育96
(三)多明我会与其教育96
(四)共同生活的同胞团体96
第五章 经院哲学及犹太与阿拉伯文化98
第一节 中世纪教育与经院哲学的关系98
(一)经院哲学的真相98
(二)经院哲学与中世纪教育99
第二节 中世纪教育与犹太文化的关系100
(一)中世纪教育的要素100
(二)犹太的教育特色100
(三)犹太文化与中世纪教育的关系101
第三节 中世纪教育与阿拉伯文化的关系101
(一)阿拉伯国势发展的过程101
(二)阿拉伯文化的贡献102
第六章 中世纪的教育家104
(一)克莱门104
(二)阿达曼蒂斯104
(三)克里索斯托105
(四)奥古斯丁105
(五)阿尔琴106
(六)毛路斯106
(七)维克托107
第七章 中世纪教育的总评108
第三编 近世的教育113
第一章 总论113
(一)近世教育史的划分法113
(二)近世社会之思想上、生活上的特征114
第二章 文化复兴期的教育117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117
(一)文艺复兴的真相117
(二)人文主义的真相119
(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关系120
(四)两者勃兴之原因120
第二节 人文主义的教育121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传播之概要121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理想124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实际125
第三节 文艺复兴期的教育家127
(一)韦杰里乌斯127
(二)维多里诺128
(三)威基乌斯128
(四)皮科洛米尼130
(五)费列尔夫130
(六)阿格利克拉131
(七)温斐林132
(八)伊拉斯谟132
(九)比维斯133
第四节 文艺复兴期教育总评135
第三章 宗教改革期的教育136
第一节 宗教改革的真相136
(一)关于改革的意义136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137
(三)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138
(四)宗教改革的实际139
第二节 新教主义的教育142
(一)新教教育的立场及其特质142
(二)新教主义教育的理想143
(三)新教主义教育的实际143
第三节 新教主义的教育家144
(一)路德144
(二)茨温利与加尔文145
(三)梅兰希顿146
(四)特罗曾多夫147
(五)斯图谟149
(六)阿斯堪149
(七)尼安德151
(八)弥尔顿151
第四节 唯实主义教育之勃兴154
(一)新教主义以外的教育154
(二)唯实主义教育的勃兴——拉伯雷——蒙田——沙朗——马加斯德155
第五节 宗教改革期教育之实际160
(一)初等教育160
(二)中等教育161
(三)大学教育162
第六节 宗教改革期教育的总评164
第四章 十七八世纪的教育166
第一节 总论166
(一)社会状况166
(二)思想界的状况167
(三)十七八世纪教育的概观169
第二节 厄斯伊达派的教育170
(一)厄斯伊达派的立场170
(二)厄斯伊达派的创始者170
(三)厄斯伊达派的组织171
(四)厄斯伊达派的师资培养171
(五)厄斯伊达派的教育目的171
(六)厄斯伊达派的学校172
(七)厄斯伊达派教育的兴衰173
第三节 自然的唯实主义的教育175
(甲)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真相175
(一)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意义175
(二)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由来175
(三)自然的唯实的教育之要点176
(乙)自然的唯实的教育家177
(一)培根177
(二)拉特克179
(三)夸美纽斯181
(四)洛克189
(五)卢梭193
第四节 泛爱主义的教育205
(一)泛爱主义教育的真相205
(二)巴泽多206
(三)泛爱派的教育家210
(1)萨尔兹曼210
(2)卡姆佩212
(3)特拉普212
(4)罗考213
第五节 詹森派及虔敬派的教育214
(一)詹森派及其教育214
(二)费纳隆217
(三)虔敬派与其教育221
(四)弗兰克222
(五)萨根与金德文225
第六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之实际226
(一)教育实际的概况226
(二)德国的实际教育状况227
(三)法兰西的实际教育状况229
(四)英国的教育实际231
第七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的总评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