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济学 英文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经济学 英文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0707964.jpg)
- (美)R.格伦·哈伯德,安东尼P.奥布赖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22188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987页
- 文件大小:314MB
- 文件页数:1034页
- 主题词:经济学-教材-英文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经济学 英文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导论2
第1章经济学:基础和模型2
1.1构建经济学基础:经济学和个体决策5
1.1.1人是理性的5
1.1.2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5
1.1.3最优决策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有关5
1.2每个社会都必须解决的经济问题7
1.2.1生产什么产品和服务7
1.2.2如何生产这些产品和服务7
1.2.3谁将获得这些产品和服务7
1.2.4中央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8
1.3现代的“混合”经济8
效率与公平9
1.4经济模型10
1.4.1经济模型中假设的作用10
1.4.2形成并检验经济模型中的假说10
1.4.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12
1.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3
1.6预习重要的经济术语14
1.7结论15
附录1A使用图表和公式21
第2章权衡取舍、比较优势和市场体系32
2.1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真实世界的权衡取舍34
2.1.1绘出生产可能性边界34
2.1.2边际机会成本递增38
2.1.3经济增长39
2.2交易40
2.2.1专业分工与交易收益40
2.2.2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42
2.2.3比较优势与交易收益44
2.3市场体系46
2.3.1收入的循环流46
2.3.2自由市场的收益48
2.3.3市场机制48
2.3.4企业家的作用50
2.3.5成功的市场体系的法律基础50
2.4结论53
第3章价格从何而来: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62
3.1市场的需求方64
3.1.1单个买方的需求64
3.1.2需求表和需求曲线64
3.1.3单个需求与市场需求65
3.1.4需求法则66
3.1.5什么可以解释需求法则66
3.1.6保持其他一切不变:“其他一切相同”条件67
3.1.7导致市场需求移动的变量68
3.1.8需求变化与需求量变化72
3.2市场的供给方73
3.2.1供给表和供给曲线73
3.2.2单个供给和市场供给74
3.2.3供给法则74
3.2.4导致供给移动的变量75
3.2.5供给变化与供给量变化76
3.3市场均衡:把需求和供给带到一起77
3.3.1市场如何消除过剩和短缺78
3.3.2需求和供给都起作用79
3.4需求和供给移动对均衡的影响81
3.4.1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的影响81
3.4.2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的影响83
3.4.3需求和供给曲线在一段时间内的移动84
3.4.4曲线的移动与沿着曲线的运动86
3.5结论87
第4章经济效率、政府定价和税收96
4.1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98
4.1.1消费者剩余99
4.1.2生产者剩余101
4.1.3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所衡量的是什么101
4.2竞争性市场的效率102
4.2.1竞争性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102
4.2.2经济剩余103
4.2.3无谓损失103
4.2.4经济剩余和经济效率104
4.3政府干预市场: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104
4.3.1最低限价:以农业市场为例105
4.3.2最高限价:以房租控制为例107
4.3.3黑市109
4.3.4政府干预的后果:赢家、输家和无效率111
4.3.5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111
4.4税收的经济影响112
4.4.1税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112
4.4.2税收归宿:谁实际缴了税112
4.5结论117
附录4A需求和供给的定量分析125
第二部分 市场行为130
第5章 外部性、环境政策与公共品130
5.1外部性和有效性132
5.1.1外部性的影响132
5.1.2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134
5.1.3外部性产生的原因134
5.2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私有方案:科斯定理135
5.2.1降低污染的经济效率水平135
5.2.2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私有方案的基础138
5.2.3产权有关系吗?140
5.2.4交易成本问题141
5.2.5科斯定理141
5.2.6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府方案141
5.2.7命令和控制与可交易的排放量许可144
5.2.8污染许可?145
5.3四类商品146
5.4公共品和公共资源148
5.4.1公共品需求149
5.4.2公共品的最优量150
5.4.3公共资源153
5.5结论155
第6章 弹性:对需求和供给的反应164
6.1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度量166
6.1.1度量需求的价格弹性166
6.1.2有弹性的需求和缺乏弹性需167
6.1.3计算需求弹性的一个例子167
6.1.4中点公式168
6.1.5当两条需求曲线相交时,较为平坦的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170
6.1.6需求完全有弹性和完全缺乏弹性的极端情况170
6.2什么决定了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172
6.2.1相关替代品的可获得性172
6.2.2时间跨度173
6.2.3必需品还是奢侈品?173
6.2.4市场定义173
6.2.5商品支出占消费者预算的份额174
6.2.6对书的需求是完全缺乏弹性的吗?174
6.3价格弹性与总收入的关系174
6.3.1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与总收入175
6.3.2估计需求的价格弹性178
6.4需求的其他弹性178
6.4.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179
6.4.2需求的收入弹性180
6.5用弹性概念分析正在消失的家庭农场181
6.6供给的价格弹性183
6.6.1度量供给弹性183
6.6.2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184
6.6.3完全弹性的供给和完全缺乏弹性的供给185
6.6.4利用供给价格弹性概念预测价格的变化185
6.7结论187
第三部分 国内和国际经济中的企业198
第7章企业、股票市场和公司治理198
7.1企业类型200
7.1.1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200
7.1.2公司赚取了绝大部分的收入和利润202
7.2公司的结构和委托-代理问题202
公司结构和公司治理202
7.3企业如何募集资金204
7.3.1外部资金的来源204
7.3.2股票和债券市场提供了资本——还有信息205
7.4利用财务报表来评价公司208
7.4.1利润表209
7.4.2资产负债表210
7.5了解2002年的商业丑闻210
7.6结论212
附录7A分析企业财务信息的工具220
第8章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收益230
8.1国际贸易概览232
8.1.1贸易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232
8.1.2世界背景下的美国国际贸易233
8.2比较优势:所有贸易的基础235
8.2.1对比较优势的简要回顾235
8.2.2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235
8.3贸易的收益236
8.3.1因贸易而增加消费量237
8.3.2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完全的专业分工240
8.3.3是否有人因为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240
8.4比较优势来自何处241
长期内的比较优势:美国消费类电子产业的盛与衰——以及再次兴盛242
8.5政府限制贸易的政策243
8.5.1关税245
8.5.2配额246
8.5.3衡量食糖配额的经济影响247
8.5.4用关税和配额来保存工作岗位的高昂成本249
8.5.5单方面消除关税和配额的收益249
8.5.6其他贸易壁垒250
8.6贸易政策和全球化上的争论250
8.6.1为什么有些人反对世贸组织250
8.6.2倾销254
8.6.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255
8.7结论255
附录8A跨国公司263
第四部分 微观基础:消费者和厂商270
第9章 消费者行为和行为经济学270
9.1效用和消费者决策272
9.1.1 消费者行为模型的核心272
9.1.2效用272
9.1.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73
9.1.4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规律273
9.1.5“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条件不满足的情况278
9.1.6价格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280
9.2需求曲线来自何方?281
9.3社会因素对于决策的影响282
9.3.1名人代言效应283
9.3.2网络外部性283
9.3.3公平重要吗?284
9.4行为经济学:人们的选择是否理性?287
9.4.1忽略非货币化机会成本287
9.4.2消费者忽略非货币化机会成本的商业启示288
9.4.3没有忽略掉沉没成本289
9.4.4对未来不切实际的预期289
9.5结论291
附录9A 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描述消费者行为298
第10章 技术、生产与成本312
10.1技术:经济学的定义314
10.2短期与长期315
10.2.1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区别315
10.2.2隐性成本与显性成本316
10.2.3生产函数317
10.2.4产量与成本的关系初探318
10.3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319
10.3.1报酬递减规律319
10.3.2画出生产图320
10.3.3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320
10.3.4关于边际值和平均值关系的例子:大学绩点322
10.4短期产量与短期成本的关系323
10.4.1边际成本323
10.4.2为什么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都为U形呢323
10.5画出成本曲线图325
10.6长期成本327
10.6.1规模经济327
10.6.2书店的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327
10.7结论332
附录1OA使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来理解生产与成本342
第五部分 市场结构和市场策略352
第11章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352
11.1完全竞争市场355
11.1.1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无法影响市场价格355
11.1.2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需求曲线356
11.2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如何达到利润最大化356
11.2.1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收入357
11.2.2决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358
11.3用成本曲线表示利润或亏损360
11.3.1用图表示利润361
11.3.2描述企业何时达到收支平衡或者出现亏损363
11.4短期内继续生产还是关闭的决策366
11.4.1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367
11.4.2完全竞争行业的市场供给曲线368
11.5“如果每个人都会,那么你将无从赚钱”——长期中企业的进入与退出368
11.5.1经济利润与进入退出决策369
11.5.2完全竞争市场中的长期均衡372
11.5.3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372
11.5.4成本递增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374
11.6完全竞争与经济效率374
11.6.1生产效率375
11.6.2配置效率377
11.7结论377
第12章 垄断竞争:一个更现实的竞争模型386
12.1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厂商的需求与边际收入388
12.1.1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388
12.1.2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厂商的边际收入389
12.2垄断竞争厂商如何在短期利润最大化391
12.3长期利润393
12.3.1新进入的厂商如何影响已有厂商的利润?393
12.3.2在长期经济利润为零是必然的吗?397
12.4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比较399
12.4.1垄断竞争的超额生产能力400
12.4.2垄断竞争是没有效率的吗?400
12.4.3消费者如何从垄断竞争中受益?400
12.5市场营销如何实现产品差异化401
12.5.1品牌管理401
12.5.2广告营销401
12.5.3保卫品牌402
12.6是什么带来厂商的成功?403
12.7结论403
第13章 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412
13.1寡头垄断和进入壁垒414
13.1.1进入壁垒415
13.1.2规模经济415
13.1.3关键要素的所有权416
13.1.4政府设置的壁垒416
13.2使用博弈论分析寡头垄断417
13.2.1双垄断博弈:两家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418
13.2.2厂商行为和囚徒困境419
13.2.3厂商可以摆脱囚徒困境吗?422
13.2.4卡特尔:OPEC的案例424
13.3序贯博弈426
13.3.1阻止进入426
13.3.2讨价还价428
13.4五力模型430
13.4.1来自现有厂商的竞争430
13.4.2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威胁430
13.4.3来自替代商品或服务的竞争430
13.4.4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431
13.4.5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431
13.5结论433
第14章 垄断与反托拉斯政策442
14.1是否真有垄断厂商?444
14.2垄断从何而来?445
14.2.1政府设置的进入壁垒445
14.2.2控制关键资源447
14.2.3网络外部性448
14.2.4自然垄断449
14.3垄断厂商如何选择价格和产量?451
14.3.1再一次讨论边际收入451
14.3.2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453
14.4垄断是否会降低经济效率?455
14.4.1比较垄断与完全竞争455
14.4.2衡量垄断的效率损失456
14.4.3垄断产生的效率损失有多大?457
14.4.4市场力量与技术变革458
14.5政府针对垄断行业的政策458
14.5.1反托拉斯的法律与实施460
14.5.2合并:市场力量和效率之间的权衡460
14.5.3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关于合并的指南461
14.5.4对自然垄断的管制464
14.6结论465
第15章 定价策略474
15.1定价策略和一价定律476
15.1.1套利476
15.1.2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价相同?477
15.2价格歧视:一物多价478
15.2.1成功的价格歧视所需的必要条件478
15.2.2航空公司:价格歧视之王481
15.2.3完全价格歧视483
15.2.4时间价格歧视484
15.2.5价格歧视有没有违法?484
15.3其他定价策略485
15.3.1畸零定价法:价格为何是2.99美元而不是3.00美元?486
15.3.2企业为什么要使用成本加成定价法?487
15.3.3两步收费定价法488
15.4结论491
第六部分 生产要素市场498
第16章 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498
16.1劳动力需求500
16.1.1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量500
16.1.2使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503
16.2劳动力供给504
使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506
16.3劳动力市场的均衡507
16.3.1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对均衡工资所产生的影响507
16.3.2劳动力供给移动对均衡工资所产生的影响509
16.4解释工资差异511
16.4.1补偿性差异513
16.4.2工作安全法是否对工人有利?514
16.4.3歧视514
16.4.4工会519
16.5人事经济学520
16.5.1工人的报酬应该取决于他们的付出还是他们的绩效?520
16.5.2设计薪酬机制时的其他考虑522
16.6资本市场和自然资源市场523
16.6.1资本市场523
16.6.2自然资源市场523
16.6.3买方垄断525
16.6.4收入分配的边际生产率理论525
16.7结论525
第七部分 信息、税收以及收入分配534
第17章 信息经济学534
17.1信息不对称536
17.1.1逆向选择和“柠檬”市场536
17.1.2减轻汽车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537
17.1.3保险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537
17.1.4减轻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538
17.1.5道德风险539
17.2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540
降低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540
17.3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542
17.4赢家诅咒:赢拍何时不是福?543
17.4.1赢家诅咒何时成立545
17.4.2 Pacific Telesis充分利用赢家诅咒546
17.5结论547
第18章 税收体制与收入分配554
18.1税收体制556
18.1.1美国税收体制回顾556
18.1.2累进税和累退税557
18.1.3边际所得税率和平均所得税率560
18.1.4公司所得税560
18.1.5对赋税的评价560
18.2税收归宿的再讨论:价格弹性效应564
18.3收入分配567
18.3.1对收入分配和贫困的测度567
18.3.2解释收入分配不平等568
18.3.3用洛伦兹曲线表示的收入分配570
18.3.4贫困和收入分配测度中的一些问题571
18.3.5全球贫困和收入分配573
18.4结论575
第八部分宏观经济基础与长期增长582
第19章GDP:总产出和总收入的测量582
19.1以国内生产总值测量总产出585
19.1.1总产出的测量:国内生产总值585
19.1.2产出、收入和循环流图587
19.1.3 GDP的组成部分588
19.1.4 GDP等式以及一些实际数字590
19.1.5附加值方法的GDP测量591
19.2 GDP是否实现了我们所希望它测量的592
19.2.1 GDP作为总产出测量方式的不足592
19.2.2 GDP作为福利测量的不足之处594
19.3实际GDP与名义GDP之比较595
19.3.1实际GDP的计算595
19.3.2比较实际GDP和名义GDP597
19.3.3 GDP平减数598
19.4其他总产出和总收入的测量方式599
19.4.1国民生产总值599
19.4.2国民生产净值600
19.4.3国民收入600
19.4.4个人收入600
19.4.5可支配个人收入600
19.5结论601
第20章失业和通货膨胀608
20.1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测量610
20.1.1家庭调查610
20.1.2失业率测量时的问题613
20.1.3劳动力参与率的相关趋势613
20.1.4不同人口统计群体的不同失业率615
20.1.5人们一般要失业多久615
20.1.6机构调查:另一种就业的测量方式616
20.1.7随时间变化的工作创造和工作消亡617
20.2失业的三种类型617
20.2.1摩擦性失业和工作搜寻618
20.2.2结构性失业619
20.2.3周期性失业619
20.2.4完全就业619
20.3对失业的解释620
20.3.1政府政策和失业率620
20.3.2工会622
20.3.3效率工资622
20.4通货膨胀的测量623
20.4.1消费价格指数624
20.4.2CPI准确吗625
20.4.3生产价格指数627
20.5使用价格指数来调整通货膨胀效应627
朗讯公司实际工资的下降629
20.6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629
20.7通货膨胀是否使经济增加了成本631
20.7.1通货膨胀影响收入分配631
20.7.2可预期通货膨胀的问题631
20.7.3不可预期通货膨胀的问题633
20.8结论633
第21章经济增长、金融体系和经济周期640
21.1长期经济增长是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642
21.1.1计算增长率和70法则645
21.1.2决定长期增长率的因素646
21.1.3潜在实际际GDP649
21.2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650
21.2.1金融体系概貌650
21.2.2储蓄和投资的宏观经济学652
21.2.3可贷资金市场653
21.3经济周期658
21.3.1一些经济周期的基本概念658
21.3.2在经济周期中发生了什么659
21.3.3为什么经济更加稳定665
21.4结论665
第22章长期经济增长:源泉和政策672
22.1全世界长期经济增长674
22.1.1从公元前100万年到现在的经济增长674
22.1.2增长率微小的不同很重要676
22.1.3为什么增长率有影响677
22.1.4“富有者越富……”678
22.2什么决定了高速经济增长678
22.2.1每个工人生产函数679
22.2.2哪个是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因素:更多的资本还是技术变革680
22.2.3技术变革: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680
22.2.4内生增长理论681
22.2.5约瑟夫·熊彼特和创造性破坏683
22.3美国经济增长683
22.3.1美国从1950年开始的经济增长:快速,变慢,又变快684
22.3.2 1973~1995年生产率降低的原因684
22.3.3生产率高涨:我们是否在“新经济”中686
22.3.4为什么美国生产率增长比其他国家快687
22.4为什么不是全世界都富裕689
22.4.1赶超:有时候会发生,但不是永远发生690
22.4.2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低收入国家经历高速增长693
22.4.3全球化的好处695
22.5增长政策697
22.5.1保障财产权利和法治697
22.5.2提高健康和教育水平698
22.5.3关于技术的政策698
22.5.4关于储蓄和投资的政策698
22.5.5经济增长是好还是坏699
22.6结论699
第九部分 短期经济波动706
第23章 短期的产出和支出706
23.1总支出模型708
23.1.1总支出708
23.1.2计划投资和实际投资之间的差别709
23.1.3宏观经济均衡709
23.1.4宏观经济均衡的调整过程710
23.2经济中总支出水平的决定711
23.2.1消费711
23.2.2消费和国民收入的关系714
23.2.3收入、消费和储蓄716
23.2.4计划投资718
23.2.5政府购买720
23.2.6净出口720
23.3宏观经济均衡的图示722
23.3.1用45°线图描述经济衰退726
23.3.2存货的重要性727
23.4宏观经济均衡的数学例子728
23.5乘数效应730
23.5.1乘数公式734
23.5.2归纳一下乘数效应735
23.6总需求曲线737
23.7结论739
附录23A宏观经济均衡的代数表达746
第24章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748
24.1总需求750
24.1.1为什么总需求曲线是下倾的751
24.1.2总需求曲线自身的移动和沿着总需求曲线的移动752
24.1.3移动总需求曲线的变量753
24.2总供给曲线756
24.2.1长期总供给曲线756
24.2.2短期总供给曲线758
24.2.3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和沿着它的移动759
24.2.4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量760
24.3长期和短期内宏观经济均衡761
经济衰退、扩张和供给冲击762
24.4动态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766
24.4.1造成通货膨胀通常的原因767
24.4.2经济从2001年衰退的缓慢恢复767
24.4.3 2003~2004年更快的经济恢复771
24.5结论773
附录24A宏观经济思想学派781
第十部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784
第25章货币、银行和联邦储备体系784
25.1什么是货币?我们为什么需要货币786
25.1.1物物交换和货币的诞生786
25.1.2货币的职能787
25.1.3什么可以充当货币788
25.2如今我们是如何衡量货币的790
25.2.1 M1:最狭义的货币供给791
25.2.2 M2:较宽的货币定义792
25.2.3信用卡和借记卡793
25.3银行如何创造货币793
25.3.1银行资产负债表794
25.3.2用T型账户说明银行如何创造货币795
25.3.3简单的货币乘数797
25.4联邦储备体系801
25.4.1联邦储备体系的组织结构802
25.4.2联储如何管理货币供给802
25.4.3放在一起:银行外的公众、银行和美联储的决策805
25.5货币数量理论805
25.5.1将货币和物价联系起来:数量等式805
25.5.2货币数量理论对通货膨胀的解释806
25.5.3高的通货膨胀率807
25.5.4阿根廷的高通货膨胀率807
25.6结论809
第26章货币政策816
26.1何谓货币政策818
货币政策的目标818
26.2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对象的选择819
26.2.1货币政策对象820
26.2.2货币需求820
26.2.3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821
26.2.4美联储如何管理货币供给:快速回顾822
26.2.5货币市场均衡822
26.2.6两种利率的故事825
26.2.7选择货币政策对象825
26.2.8联邦基金利率的重要性826
26.3货币政策和经济活动827
26.3.1利率如何影响总需求827
26.3.2货币政策对实际GDP和物价水平的影响829
26.3.3美联储可以消除衰退吗831
26.3.4用货币政策反通货膨胀832
26.3.5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小结835
26.3.6美联储能够把握时机吗837
26.4进一步分析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的制定838
26.4.1美联储是否应当盯住货币供给838
26.4.2为什么美联储不同时盯住利率和货币供给839
26.4.3泰勒法则839
26.4.4美联储应当盯住通货膨胀吗840
26.5美联储保持独立性是一个好主意吗841
26.5.1支持声音842
26.5.2反对声音843
26.6结论843
第27章财政政策850
27.1财政政策852
27.1.1哪些是财政政策852
27.1.2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852
27.1.3政府支出和税收概览853
27.2使用财政政策来影响总需求856
27.2.1扩张的财政政策856
27.2.2紧缩性财政政策857
27.2.3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小结857
27.3政府购买和税收乘数859
27.3.1税率变化的影响861
27.3.2考虑到总供给的效应861
27.3.3乘数在两个方面都起作用862
27.4运用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局限性863
27.4.1政府支出是否会减少私人支出865
27.4.2短期的挤出效应865
27.4.3长期的挤出效应866
27.5赤字、盈余和联邦政府负债868
27.5.1政府预算可以作为自动稳定器868
27.5.2联邦预算需要总是平衡吗872
27.5.3联邦政府负债872
27.5.4政府债务是一个问题吗874
27.6财政政策的长期影响874
27.6.1税收政策的长期作用874
27.6.2简化税收875
27.6.3税收改革的经济影响877
27.6.4供给方面的影响有多大878
27.7结论879
附录27A更进一步来看乘数886
第28章通货膨胀、失业和联邦储备制度892
28.1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894
28.1.1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来解释菲利普斯曲线894
28.1.2菲利普斯曲线是政策菜单吗896
28.1.3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成不变的吗897
28.1.4长期菲利普斯曲线898
28.1.5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的作用898
28.2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900
28.2.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901
28.2.2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902
28.3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905
28.3.1货币政策理性预期的影响905
28.3.2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真的垂直吗906
28.3.3实际经济周期模型907
28.4美联储如何治理通货膨胀908
28.4.1菲利普斯曲线的供给冲击影响908
28.4.2保罗·沃尔克和反通货膨胀909
28.4.3艾伦·格林斯潘和可靠货币政策的重要性912
28.4.4不再重视货币供给912
28.4.5美联储声望的重要性913
28.4.6格林斯潘之后的货币政策可信性913
28.4.7日本银行的信誉失灵914
28.4.8联邦储备政策和惠而浦的“定价权”914
28.5结论915
第十一部分 国际经济922
第29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922
29.1收支余额:连接美国和世界经济924
29.1.1经常账户924
29.1.2金融账户925
29.1.3资本账户926
29.1.4为什么收支账户经常为零927
29.2外汇交易市场和汇率929
29.2.1外汇市场均衡930
29.2.2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如何影响汇率931
29.2.3有些汇率并不由市场决定933
29.2.4汇率变动如何影响进口和出口933
29.2.5真实汇率934
29.3国际部门和国内储蓄与投资935
29.3.1净出口等于国外净投资935
29.3.2国内储蓄、国内投资和国外净投资936
29.4政府预算赤字对投资的影响938
29.5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940
29.5.1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940
29.5.2开放经济中的财政政策941
29.6结论941
第30章国际金融体系950
30.1汇率制度952
30.2当前的汇率制度953
30.2.1浮动的美元953
30.2.2什么决定了长期的汇率水平955
30.2.3欧元958
30.2.4钉住美元960
30.3国际资本市场966
30.4结论967
附录30A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974
术语表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