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3/30726652.jpg)
- 蔡方鹿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9689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98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741页
- 主题词:经学-研究-中国;理学-研究-中国-宋代;理学-研究-中国-明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张立文1
前言1
上篇 通论3
第一章 宋代以前中国经学的发展演变3
第一节 经学概论3
一、关于经学4
二、“六经”与孔子5
三、经学史上的派别12
四、儒家经典的流传演变14
第二节 经学的起源和影响21
一、经学的起源21
二、经学的影响26
第三节 汉学及其演变28
一、西汉今文经学28
二、东汉古文经学31
三、汉末郑玄之学35
四、魏晋王肃之学38
五、南北朝经学42
六、隋唐经学45
第二章 疑经思潮与宋学的产生54
第一节 疑经思潮55
一、唐中叶兴起的疑经之风55
二、宋代的疑经惑传思潮60
第二节 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74
一、唐宋之际的社会变化75
二、强化中央集权制统治,民族矛盾尖锐78
三、宋代经济、自然科学的大发展80
四、文教事业的兴盛与变法改革运动的展开84
五、复兴儒学,重整纲常91
第三章 由宋学到理学98
第一节 宋学人物与派别99
一、邢昺99
二、范仲淹100
三、宋初三先生102
四、李觏112
五、司马光朔学116
六、王安石新学126
七、苏氏蜀学130
八、浙东功利学派149
第二节 理学兴起的思想渊源及理论针对性159
一、先秦孔孟儒学160
二、儒学道统思想161
三、唐中叶以来重视“四书”的思想167
四、宋学义理思想170
五、唐以来“三教互补”思想171
六、理学兴起的理论针对性173
第三节 经学哲学化——理学的形成175
一、经学发展的内在逻辑175
二、经学哲学化的实现178
第四节 汉学、宋学经典诠释之异同189
一、汉学与宋学经典诠释的不同190
二、汉学与宋学经典诠释的沟通199
第四章 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理论构成、基本特征及其经学观202
第一节 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及其流派203
一、宋明理学的发展阶段203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254
第二节 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与基本特征273
一、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273
二、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323
第三节 宋明理学的经学观342
一、以己意说经——宋明理学经学观的特质343
二、程朱理学的经学观346
三、陆王心学的经学观352
下篇 分论361
第五章 北宋时期的经学与理学361
第一节 邵雍开宋代理学经学义理化之先声365
一、“经有因革”,“不必引用讲解”365
二、批佛,重人情物理368
三、通过解经,阐发本体论哲学370
四、邵雍经学义理化思想的历史地位377
第二节 周敦颐对《易传》、《中庸》的发挥及其经学哲学化、义理化倾向378
一、关于《太极图说》380
二、关于《通书》383
三、周敦颐对经学和理学的影响387
第三节 张载经学的理学与气学特色390
一、以义理解经,重“六经”,亦重“四书”392
二、继绝学,倡道统395
三、以《易传》阐发气本论哲学399
四、“心能尽性”说407
五、张载经学、理学的历史地位419
第四节 程颢、程颐“经所以载道”的思想及其天理论426
一、对汉学流弊的批评429
二、“经所以载道”439
三、“四书”学及诸经思想445
四、天理论与道统思想460
五、二程在宋学和理学中的地位478
第六章 南宋时期的经学与理学(上)484
第一节 胡宏“经所以传义”的思想490
一、“经所传者,义也”490
二、由经学入理学499
三、心以成性说521
第二节 朱熹经学及其历史地位530
一、“四书”学531
二、易学551
三、《尚书》学564
四、经典诠释学581
五、朱熹经学之特色612
六、朱熹经学的历史地位635
第三节 张栻治经而兴发义理的思想647
一、批汉学流弊649
二、治经以兴发义理653
三、理学诸论676
四、张栻在宋代思想史上的地位693
第七章 南宋时期的经学与理学(下)699
第一节 吕祖谦“以理视经”的思想699
一、以理视经,而不以经视经701
二、诸经思想709
三、理学思想744
四、治经方法763
五、吕祖谦学术之特点及其历史地位768
第二节 陆九渊“六经皆我注脚”的思想783
一、“六经皆我注脚”786
二、心学体系797
三、陆学之特征及其历史地位810
第三节 魏了翁求之于“圣经”的活精神814
一、批汉学,以古经为依据815
二、义理与考证相结合818
三、诸经思想822
四、求之于“圣经”的活精神839
五、理学思想843
六、魏了翁思想的特色与历史地位850
第八章 元代的经学与理学861
第一节 许衡治经重求理、行道的思想865
一、经学思想865
二、理学观873
三、求理、行道以治经882
第二节 刘因“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的思想884
一、“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的经学思想885
二、论经、史、诸子关系892
三、理学思想895
第三节 吴澄明经典之道的思想900
一、明经典之道902
二、道统论942
三、心性论949
第九章 明代的经学与理学959
第一节 陈献章读经以求诸吾心的思想966
一、读经以求诸吾心967
二、“宇宙在我”的心学思想973
第二节 王阳明的经学观及心学思想981
一、“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983
二、“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996
三、心即性1010
四、折中朱陆,以心学为主1027
第三节 罗钦顺“天下之理莫不备于经书”的思想1033
一、“天下之理莫不备于经书”1034
二、以《大学》阐发格物说1038
三、心本于气1044
四、性为阴阳之理1046
五、以经典为据,批评心学1051
六、罗钦顺思想评价1056
第四节 王廷相道寓于“六经”的思想1059
一、“六经者,道之所寓”1061
二、易学思想1069
三、气本论1076
四、心缘外而起1084
五、性乃气之生理1092
第五节 吴廷翰论道以《易》为宗的思想1100
一、“论道之书,以《易》为宗”1103
二、《易》图辨析1107
三、“理即气之条理”1116
四、“气以成性”1120
五、心生于性1124
六、“言知只在物”1129
第六节 刘宗周“四书”、“六经”之道慎独而已的思想1136
一、“慎独”说与经学相结合1138
二、读经书以求吾心1146
三、“性因心而名”1159
四、对理学的总结及其历史地位1170
结语 经学理学化在学术发展史上的意义、影响及其现代观照1195
第一节 理学对经学的改造在学术发展史上的意义1195
一、促进了经学的转型和儒学的发展1196
二、提高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水平1198
三、基本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1201
四、确立了以儒为主,融合三教的学术发展模式1203
第二节 经学理学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1206
一、提高了儒学的社会地位,广泛影响社会民间1206
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1209
三、理学流弊的消极影响1225
第三节 儒家经学、宋明理学对当代新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1229
一、回应时代的挑战1230
二、儒学与当代新文化建设1232
主要参考文献1241
后记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