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狱与讼 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胡旭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5015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902页
- 文件大小:300MB
- 文件页数:921页
- 主题词:诉讼-传统文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狱与讼 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一、“狱”、“讼”之意义1
二、传统中国狱讼之流变2
三、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之特质10
四、本卷之范围、重点与结构23
第一编 精神与原则27
第一章 价值取向27
第一节“和谐”精神与“无讼”理想27
一、“和谐”与“无讼”的社会理想27
二、“和谐”与“无讼”的伦理意义与审美价值28
三、“和谐”与“无讼”的政治价值29
四、“和谐”与“无讼”的诉讼价值29
第二节 维护“秩序”30
一、维护宇宙自然秩序30
二、维护国家政治秩序31
三、维护社会等级秩序32
四、维护家族伦理秩序32
第三节 贯彻伦理纲常33
一、纲常伦理:诉讼运作的最高准则33
二、维护孝道:独特的诉讼是非观34
三、制度设定:价值取向的具体显现36
第四节 漠视权利37
一、轻视实体法上的民事权利37
二、漠视程序法上的诉讼权利38
第五节 贱讼与息讼39
一、厌讼、贱讼之诉讼心理40
二、息讼之文化趋向42
第六节 简评44
第二章 理论指导46
第一节 德威之辩46
一、德、威释义46
二、德威之争50
三、德威之理论指导55
第二节 宽严之辩59
一、法宽与刑严59
二、司法时宽时严61
三、宽严相济67
第三节 轻重之辩70
一、施刑轻重之基本发展态势70
二、轻重理论之阐析79
第四节 简评82
第三章 诉讼原则83
第一节 等级特权原则84
一、“八议”原则84
二、“尊卑”原则86
三、其他特权原则87
第二节 宗法伦理原则90
一、亲属相隐90
二、服制审判93
第三节 仁道矜恤原则95
一、以德司法95
二、以情断案97
三、慎刑恤狱98
第四节 其他原则103
一、有罪推定原则103
二、刑讯逼供原则104
三、调处息讼原则106
第五节 简评109
第四章 民间诉讼意识112
第一节 诉讼:申冤与权利113
一、冤抑的由来113
二、权利与申冤119
第二节 诉讼:态度与策略129
一、诉讼态度:健讼与惧讼129
二、诉讼心态:把事情闹大133
第三节 申冤:人物与途径142
一、清官与侠客142
二、复仇与报应149
第四节 简评157
第二编 司法机构与诉讼参与人161
第五章 司法机构与诉讼当事人161
第一节 司法机构161
一、中央司法机关161
二、地方司法机关164
三、准司法机关167
第二节 审判组织形式170
一、独审制170
二、会审制171
第三节 当事人175
一、范围175
二、诉讼地位179
第四节 简评180
第六章 司法官182
第一节 名称与职责182
一、最早传说中的司法官182
二、司寇系统的司法官及其职责183
三、“两司”系统的司法官及其职责184
四、“三司”系统的司法官及其职责186
第二节 法律责任191
一、违法受讼和不受讼的法律责任191
二、违法审讯的法律责任193
三、违法裁判的责任195
四、违法执行判决的责任197
第三节 处事风格与角色意识198
一、循吏与酷吏198
二、“青天”意识203
三、“父母官”意识206
第四节 简评207
第七章 幕吏209
第一节 书吏209
一、书吏的身份209
二、书吏的分类和等级214
三、书吏在审判活动中的作用217
第二节 幕友219
一、出现幕友佐治的时代背景219
二、幕友的身份224
三、司法审判中幕友的参与230
第三节 简评234
第八章 讼师240
第一节 源流241
一、成因241
二、发展沿革243
第二节 物化环境250
一、出身和来源250
二、级别251
三、活动场所252
四、行业组织253
五、地域性254
第三节 行为与业务256
一、代写书状256
二、咨询和谋划诉讼259
三、贿役通吏261
四、把持捏造261
五、教习讼学262
六、调解和宣传262
七、同代书交涉263
第四节 参与诉讼263
一、古代诉讼制度与诉讼泛滥263
二、案件的起诉264
三、案件的受理266
四、案件的审理、上诉266
第五节 精神世界267
一、反叛儒家“无讼”精神267
二、人生哲学268
三、诉讼观270
四、心理状态272
第六节 讼师秘本273
一、概况273
二、法文学成就274
三、普法和道德宣教275
四、“状谋大全”277
第七节 简评280
第九章 监狱281
第一节 监狱设置281
一、先秦时期281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283
三、唐宋时期287
四、元明清时期288
第二节 狱官狱法290
一、狱官290
二、狱法292
第三节 囚犯管理299
一、狱具299
二、禁系302
三、衣食供给及病囚307
四、赦宥310
第四节 狱政状况316
一、先秦时期的狱政316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狱政318
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狱政321
第五节 简评324
第三编 运行机制329
第十章 诉讼基本制度329
第一节 管辖329
一、级别管辖329
二、地域管辖332
三、专门管辖334
第二节 回避336
一、籍贯回避337
二、亲属回避338
三、故旧回避339
四、司法官之间的回避339
五、其他与诉讼有关的官吏回避340
第三节 强制措施341
一、拘传341
二、逮捕344
三、囚禁346
第四节 期间和时效349
一、期间349
二、时效352
第五节 辩护与代理354
一、辩护354
二、代理356
第六节 简评357
第十一章 诉讼程序360
第一节 起诉程序360
一、起诉的方式361
二、有关起诉的原则363
三、对控告的受理367
第二节 一审程序368
一、审判管辖368
二、诉讼代理人369
三、审判期限371
四、法庭组成372
五、案件审讯372
六、案件的判决375
第三节 上诉程序376
一、正常上诉376
二、直诉378
第四节 复审程序385
一、上诉复审385
二、申报复审387
三、死刑复核388
第五节 简评390
一、重狱轻讼,民事诉讼发展缓慢391
二、重权力轻权利,诉讼程序行政化色彩浓厚391
三、重实体轻程序,程序体系欠完备392
四、刑讯逼供,罪从供定393
五、礼法结合,诉讼程序呈现出伦理性特征393
第十二章 诉讼证据394
第一节 源流394
一、夏商周:传统证据制度的形成时期394
二、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传统证据制度的发展时期396
三、唐宋:传统证据制度的定型与成熟时期399
四、元明清:传统证据制度怠于进化并最终解体的时期401
第二节 证据形式402
一、盟誓402
二、当事人陈述403
三、证人证言404
四、物证405
五、书证407
六、勘验报告408
第三节 证据的获取与运用410
一、证据的获取410
二、证据的运用414
第四节 简评420
第十三章 司法判决423
第一节 判决依据423
一、依律判决423
二、判例与类推判决427
三、依情理判决430
第二节 判决方式432
一、先议后判432
二、先判后议435
三、先议后判再议437
第三节 判决的执行439
一、死刑的执行440
二、流刑和徒刑的执行442
三、体刑的执行444
第四节 简评445
第十四章 判词447
第一节 概念与范围447
一、概念447
二、范围448
第二节 起源与流变448
一、草创期的先秦两汉判词448
二、形成期的唐代判词450
三、发展期的宋代判词454
四、成熟期的明代判词455
五、鼎盛期的清代判词457
第三节 类型458
一、骈判与散判458
二、拟判、实判与花判460
三、批词与判词462
第四节 内容与结构465
一、初审批词的内容与结构465
二、初审判词的内容与结构468
三、再审批词的内容与结构469
四、再审判词的内容与结构470
第五节 功能470
一、指令调处,确认权义470
二、明确管辖,监督审判472
三、结讼断狱,晓谕教化474
四、补充律例,评议原则476
第六节 制作方法477
一、事实陈述477
二、理由论析480
三、裁判结果482
第七节 简评483
第十五章 司法监察484
第一节 源流485
一、发展沿革485
二、成因488
第二节 立案与一审的监察491
一、立案的监察491
二、一审的监察492
第三节 复审与会审的监察497
一、复审的监察497
二、会审的监察500
第四节 执行的监察508
一、对死刑执行的监察508
二、对其他刑种执行的监察511
第五节 失察追究513
一、历史演变513
二、失察追究机制515
第六节 简评516
一、司法监察的合理性与积极性516
二、司法监察的非理性与消极性517
第十六章 诉讼艺术519
第一节 诉讼艺术概述519
一、艺术与诉讼艺术519
二、诉讼艺术的基本构成520
第二节 中国传统诉讼艺术的演进522
一、先秦诉讼艺术的奠基522
二、秦汉魏晋诉讼艺术的初兴525
三、隋唐宋元诉讼艺术的繁荣530
四、明清诉讼艺术的成熟535
第三节 中国传统诉权运作艺术540
一、诉前攻防策略540
二、诉权启动艺术543
三、案情声辩艺术547
四、诉讼推进策略550
第四节 中国传统听讼断狱艺术554
一、调解息讼的策略机制554
二、情理断案的弹“情”艺术555
三、以柔克刚的生活智慧557
四、声东击西的堂讯游击558
五、用谲识伪的智力博弈559
六、察疑得实的求证逻辑561
七、见微知著的法理悟性562
八、顺水推舟的解纷妙计564
第五节 中国传统判词表达艺术565
一、传统判词的劝导与说服策略565
二、常见修辞格的运用566
三、传统判词的诗化568
四、言辞的简练与事实的剪裁570
第六节 简评572
第四编 特殊的司法577
第十七章 春秋决狱577
第一节 源流略考578
一、正名:“春秋决狱”的指称或表达578
二、史脉:春秋决狱的发展与沿革580
第二节 案例探微587
一、案例择录588
二、折狱原则599
第三节 法理究析602
一、春秋决狱的依据602
二、春秋决狱的品性精神与衡平历程606
第四节 简评607
一、积极作用608
二、消极影响610
第十八章 家族司法(上)612
第一节 司法依据612
一、存在依据612
二、法律依据614
第二节 司法主体与客体619
一、司法主体619
二、司法客体622
第三节 司法运行机制624
一、司法程序624
二、惩处手段628
三、与国家司法之关系630
第四节 家族司法的价值635
一、积极价值635
二、负面价值638
三、现代转换价值639
第五节 简评640
第十九章 家族司法(下):孔府司法641
第一节 孔府司法源流641
一、产生与发展641
二、与国家司法之关系642
第二节 孔府司法的依据642
一、孔氏家法族规642
二、国家法651
第三节 孔府司法的主体与客体651
一、孔府司法的主体651
二、孔府司法的客体660
第四节 孔府司法的运行机制660
一、孔府司法的程序660
二、孔府司法的手段(上)661
三、孔府司法的手段(下):对家族成员以外的所属人员665
第五节 简评668
第二十章 少数民族司法672
第一节 概述672
一、少数民族672
二、少数民族司法672
第二节 调解处理审理674
一、原则674
二、机构、人员676
三、程序679
四、效力685
第三节 神判690
一、条件690
二、种类692
三、结果697
第四节 械斗700
一、瑶族、景颇族的械斗700
二、侗族、佤族的械斗701
三、白族、傈僳族的械斗701
四、藏族、珞巴族的械斗702
五、高山族的械斗703
第五节 简评704
第二十一章 宗教司法706
第一节 道教戒律及其纠纷解决机制707
一、道教戒律向法律形态的转化707
二、道教戒律与教徒的内部纠纷解决机制708
第二节 佛教与中国古代司法及其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711
一、佛教与中国古代司法711
二、佛教戒律与教徒的内部纠纷解决机制714
第三节 官府对不同宗教派别纠纷的裁决716
一、佛教与道教之间的冲突与裁决716
二、佛教与儒教的争论及解决723
三、宗教管理机构及其司法权725
第四节 巫术信仰及其惩处727
一、巫术在中国的演变728
二、大明律有关巫术犯罪的规定729
三、《大清律例》有关巫术犯罪的规定733
第五节 水权纠纷的宗教解决735
一、水利宗教的世俗表象736
二、水利宗教的教化功能738
第六节 简评741
第二十二章 行业司法:清代的工商行业742
第一节 清代行业司法的历史基础743
一、中国的商人743
二、清代商人的社会关系745
三、制定法背景747
第二节 清代工商行业内常见的纠纷起因753
一、开业753
二、牙行754
三、徒伙756
四、会馆、公所抽用757
五、竞业禁止758
六、“禁止把持”759
第三节 清代行业司法的基本制度760
一、商人习惯法与行业自治之秩序的建立760
二、作为司法机关的行业会馆、公所763
三、行业司法的操作规程765
第四节 行业制裁及国家保障766
一、财产型处罚767
二、名誉型处罚768
三、禀官究治768
第五节“神明崇拜”与行业司法770
一、神明崇拜与清代商业社会770
二、“神明崇拜”在行业司法中的意义772
第六节 简评776
第二十三章 地域司法:明清时期的徽州778
第一节 徽州文书与徽州地域法律文化778
一、徽州属于特定地域概念779
二、徽州文书与徽州地域文化780
三、徽州法律文书781
第二节 明清徽州民间纠纷(上)——以38件民间契约为中心782
一、38件徽州民间契约的基本统计782
二、38件徽州民间契约的基本分析789
三、民间纠纷解决的基本规律793
第三节 明清徽州民间纠纷(下)——以38个坟葬纠纷为对象795
一、徽州人的风水观与坟葬纠纷795
二、明清38个坟葬纠纷的基本统计801
三、明清38个坟葬纠纷的初步分析805
第四节 明清徽州民间纠纷的地域特征809
一、解纷类契约文书的法律分析809
二、“法理”与“私情”之间的民间纠纷解决方式812
第五节 简评813
第二十四章 厂卫司法816
第一节 概述816
第二节 厂卫的设置及职能819
一、厂卫的设置819
二、厂卫的司法职能822
三、侵越法司职权826
四、滥刑827
五、酷刑828
第三节 厂卫司法的历史分期828
一、洪武、建文829
二、永乐829
三、洪熙、宣德830
四、正统830
五、景泰830
六、天顺831
七、成化、弘治833
八、正德834
九、嘉靖、隆庆、万历、泰昌836
十、天启838
十一、崇祯840
第四节 简评841
一、皇权因素842
二、内阁因素842
三、厂卫为害的间隔843
第二十五章 涉外司法844
第一节 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观念844
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844
二、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观念845
第二节“化外人”司法制度的建立846
一、唐宋时期的开放政策846
二、“化外人”与外国人847
三、“化外人”司法的具体实施854
第三节“化外人”司法的发展862
一、“化外人”并依律拟断的司法模式862
二、化外来降人司法模式868
第四节 简评877
一、“化外人”司法模式符合传统中国人对法律的看法877
二、“化外人”司法模式与帝王权威878
三、“化外人”司法模式与国家主权879
第二十六章 调解881
第一节 源流881
一、调解的原始形式881
二、调解的演变882
第二节 运行机制883
一、主体与客体883
二、一般程序884
三、各种调解形式及相互关系886
第三节 原则与精神888
一、“息事宁人”原则888
二、道德教化原则889
三、总的原则、方法与精神890
第四节 理论与观念基础891
一、理论基础891
二、观念基础893
第五节 深层文化背景894
一、社会心理背景895
二、深层社会根基896
第六节 简评897
一、调解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它是人类合目的性的需要898
二、历史的困惑与现实的思考898
本卷后记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