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以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以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9/30778956.jpg)
- 李守信主编;蒲宇飞,许长旺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0490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78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494页
- 主题词:中国经济: 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以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主报告3
以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3
1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3
1.1 改革开放后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形式3
1.2 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的直接成效4
1.3 当前我国技术引进碰到的主要瓶颈和问题5
1.4 自主创新:我国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7
2 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9
2.1 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关联9
2.2 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11
2.3 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12
2.4 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分析框架13
3 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4
3.1 中国省域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4
3.2 国际产业转移、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16
4 自主创新典型区域研究19
4.1 京津冀自主创新区域19
4.2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1
4.3 西部地区22
4.4 东北地区23
5 实现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路24
5.1 以自主创新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24
5.2 实现以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26
5.3 自主创新的支撑体系构建34
6 以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38
6.1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抢占经济科技战略制高点38
6.2 提高创新主体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41
6.3 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区域创新能力43
6.4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激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的创新和创业44
6.5 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47
7 以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50
7.1 营建一体化创新环境的政策体系50
7.2 建设创新集群51
7.3 优化科技投入政策51
7.4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创新税收政策52
7.5 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投融资制度52
参考文献54
分报告一59
(一)东北地区创新体系建设调研报告59
摘要59
1 东北地区自主创新约束条件与驱动模式59
1.1 东北地区自主创新约束条件分析59
1.2 “国家战略导向—地方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创新驱动模式:大连软件产业创新64
1.3 “资源禀赋—技术研发”双重推动创新模式:吉林中南部特色产业创新66
1.4 “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双重拉动创新模式:大连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68
2 东北地区自主创新组织运行模式69
2.1 区域创新体系组织职能理论70
2.2 东北地区典型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分析71
2.3 东北地区产学研合作运行模式分析74
2.4 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分析79
3 东北地区创新资源配置模式85
3.1 东北地区创新资源指标体系85
3.2 东北地区创新资源总量分析85
3.3 东北地区创新资源结构分析93
3.4 东北地区创新资源空间分布分析100
3.5 东北地区创新资源配置与创新能力关联分析101
4 提升东北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105
4.1 完善东北地区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政策建议105
4.2 完善东北地区自主创新组织机制的政策建议106
4.3 优化东北地区创新资源配置的政策建议107
参考文献109
附录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情况调查问卷110
(二)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环境研究115
摘要115
1 东北老工业基地五年振兴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创新支撑分析115
1.1 东北老工业基地五年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演变115
1.2 东北老工业基地五年振兴的创新支撑分析124
1.3 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振兴的创新需求分析129
2 地方政府在区域自主创新环境建设中的作用130
2.1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130
2.2 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132
2.3 营造宽松的自主创新政策环境134
3 东北区域自主创新政策环境调查分析——以辽宁为例136
3.1 区域自主创新政策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情况136
3.2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的经济和创新发展137
3.3 辽宁区域自主创新综合政策效果评价138
3.4 辽宁区域自主创新专项政策效果评价140
3.5 辽宁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142
3.6 辽宁区域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的政策取向143
4 东北区域自主创新环境综合分析145
4.1 东北区域自主创新环境现状评价145
4.2 东北区域自主创新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54
5 优化东北区域自主创新环境的政策建议156
5.1 转变观念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156
5.2 加快东北地区财税金融政策体系建设157
5.3 完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体系160
5.4 逐步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161
5.5 加快人才强区(省)战略实施步伐163
参考文献165
附录 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与创新环境建设专家调查问卷166
分报告二173
(一)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调研报告173
摘要173
1 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及问题173
1.1 知识创新体系的现状及问题174
1.2 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及问题178
1.3 服务创新体系的现状及问题181
1.4 制度创新体系的现状及问题182
2 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案例183
2.1 创新极建设全面展开183
2.2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85
2.3 京津塘科技新干线加速区域合作187
2.4 搭建环渤海科学仪器共享平台187
2.5 依托环渤海优势,发展技术转移联盟188
3 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188
3.1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189
3.2 加强统筹规划,促进跨区域合作189
3.3 构筑京津冀公共服务平台189
3.4 完善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的保障措施190
参考文献191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环境研究195
摘要195
第一部分 研究主报告196
1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196
1.1 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地区收入差距显著196
1.2 产业分工日趋合理,空间格局不断优化196
1.3 科技资源配置低效,产业科技支撑薄弱197
1.4 区域合作进展缓慢,统筹协调能力不足198
1.5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巨大199
2 京津冀地区创新环境建设现状200
2.1 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状况200
2.2 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状况200
2.3 京津冀地区创新制度、政策环境现状203
2.4 京津冀地区创新市场环境状况203
2.5 京津冀地区创新社会文化环境状况204
3 京津冀地区创新环境综合评价与发展思路204
3.1 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204
3.2 区域创新环境建设要素分析205
3.3 京津冀地区创新环境综合评价与地区差异分析207
3.4 京津冀地区创新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2
3.5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创新环境建设的思路214
4 京津冀地区创新环境建设政策建议215
4.1 一体化创新环境建设政策体系215
4.2 创新集群建设215
4.3 制度政策环境建设216
4.4 市场环境建设217
4.5 生态宜居环境建设217
4.6 社会文化环境建设218
第二部分 重点案例分析219
1 中关村自主创新环境分析219
1.1 中关村的发展历程219
1.2 中关村的现状及其发展模式220
1.3 中关村产业集聚、集群创新与创新网络的构建221
1.4 中关村营造创新环境的启示和经验222
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环境分析223
2.1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224
2.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226
2.3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营造创新环境的启示和经验226
2.4 创新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微观作用机制——以798艺术区为例228
3 天津滨海新区创新环境分析229
3.1 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历程229
3.2 基于集群创新的治理模式230
3.3 政府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的经验和启示232
参考文献234
分报告三239
(一)中部地区创新体系建设调研报告239
摘要239
1 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体系的现状239
1.1 政府239
1.2 企业240
1.3 高校及科研机构241
1.4 中介服务机构242
1.5 总结243
2 合芜蚌试验区创新体系运行模式243
2.1 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的创新模式243
2.2 典型企业创新运行模式246
3 合芜蚌试验区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249
3.1 政府方面249
3.2 企业251
3.3 高校及科研院所252
3.4 中介机构252
3.5 创新的新探索252
4 合芜蚌试验区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253
4.1 政府方面253
4.2 企业方面254
4.3 高校及科研院所254
4.4 中介机构255
参考文献256
(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创新环境研究261
摘要261
1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创新环境建设262
1.1 中部六省总体情况262
1.2 中部六省创新资源总体情况264
1.3 创新要素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266
1.4 中部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分析268
1.5 中部地区创新典型案例270
2 合芜蚌试验区经济发展与创新环境建设272
2.1 合芜蚌试验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272
2.2 合芜蚌试验区创新环境建设现状276
2.3 创新成效状况281
2.4 合芜蚌试验区政府在区域自主创新环境建设中的作用284
2.5 合芜蚌试验区创新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286
2.6 合芜蚌试验区创新环境建设政策建议290
参考文献293
分报告四297
(一)西部地区创新体系建设调研报告297
摘要297
1 序言297
1.1 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及特征297
1.2 本报告的总体研究思路299
1.3 调研方案299
2 西部地区创新体系建设现状评价及典型模式299
2.1 西部地区创新体系现状评价299
2.2 西部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典型模式303
3 西部地区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305
3.1 西部地区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305
3.2 西部地区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306
4 成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经验总结309
4.1 制度创新为主导,以差异化战略引导创新体系建设309
4.2 技术创新为导向,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创新体系建设310
4.3 加大科研教育机构投入,提升知识创造能力311
4.4 多途径强化中介服务平台建设311
5 加强西部地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312
5.1 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自主创新战略,缓解创新供需矛盾312
5.2 转变政府职能,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313
5.3 确立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高西部地区创新资源吸附能力313
5.4 培育区域创新共同体,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提高西部创新体系开放度314
参考文献316
(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创新环境研究321
摘要321
1 序言322
1.1 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及构成322
1.2 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323
1.3 本报告总体研究思路及分析框架323
2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创新环境建设的有利条件323
2.1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323
2.2 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建设的有利条件326
3 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创新环境评价327
3.1 指标体系构建328
3.2 定量评价328
3.3 评价结论331
3.4 西部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334
4 西部地区典型城市的创新环境建设实践336
4.1 成都实践:以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创新环境建设336
4.2 重庆实践:以完善创新促进制度和优化创新政策环境为着力点推进创新环境建设338
5 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与政策建议340
5.1 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340
5.2 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建设的政策建议340
参考文献343
分报告五347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创新体系建设调研报告347
摘要347
1 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347
1.1 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347
1.2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347
1.3 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349
1.4 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349
1.5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349
2 长三角地区差异化城市创新模式350
2.1 围绕中心资源集成提升型创新模式351
2.2 产业水平集聚(横向一体化型)创新模式355
2.3 产业纵向集群(纵向一体化型/供应链集聚型)创新模式359
2.4 虚拟引进、研发主导的创新模式363
2.5 区位优势吸引外资的创新模式367
2.6 利用梯次转移、配套上游、项目引入的创新模式——南通、泰州等周边城市案例369
3 长三角差异化城市创新模式的经验与启示371
3.1 长三角差异化城市创新模式及地区适用性371
3.2 长三角城市创新模式的共性372
4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方向和政策建议374
4.1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方向374
4.2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374
参考文献378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环境研究报告381
1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381
1.1 长三角地区经济绝对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变381
1.2 长三角地区经济相对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变382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创新环境建设现状384
2.1 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状况384
2.2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状况385
2.3 长三角地区创新体系政策、制度等支撑系统状况385
2.4 长三角地区创新社会文化环境状况387
3 长江三角洲地区创新能力评价389
3.1 长三角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评价的必要性389
3.2 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地域差异的比较389
3.3 长三角城市区域创新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94
4 长三角地区创新环境建设重点案例分析——嘉兴案例395
4.1 嘉兴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认识与判断395
4.2 嘉兴政府推动创新集群的机制400
5 改善长三角地区自主创新环境的政策建议408
5.1 建立协调机构,完善相关机制408
5.2 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法律及政策体系409
5.3 建设科学、规范、有效的区域人才共享体制409
5.4 构建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圈”410
6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展望412
参考文献413
区域创新能力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标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引言417
1 创新与创新能力概述417
1.1 创新的内涵417
1.2 创新的类型418
1.3 创新的过程和模式419
1.4 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特征421
1.5 区域创新和区域自主创新422
2 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综述与评价423
2.1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借鉴423
2.2 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鉴424
2.3 国内外有关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427
2.4 对相关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435
3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设计435
3.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估模型架构435
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与原则436
3.3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437
3.4 各指标值的具体计算方法和步骤说明449
4 中国各省(市)自主创新能力指标值计算结果与分析450
4.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体系权数结果450
4.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地区发展方式指标体系权数结果456
4.3 各省区创新能力和发展方式指数的加权平均得分结果457
4.4 区域创新能力与发展方式关系的计量分析474
5 结论与展望475
参考文献477
后记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