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8/30787334.jpg)
- 张国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750731777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邓小平理论-哲学思想-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邓小平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1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4
三、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7
四、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9
第一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2
一、毛泽东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2
二、邓小平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
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22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25
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主线27
第二章 突出实践的价值功能的实践观33
一、邓小平的实践观33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含义33
(二)邓小平实践观的特点37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39
二、生产力标准45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45
(二)生产力标准48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53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53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哲学内涵54
四、“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关系56
五、在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61
第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67
一、发展是硬道理67
(一)邓小平发展观的特点67
(二)发展是硬道理72
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必须经历一个初级阶段75
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82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中的决定因素82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的最重要因素85
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89
(一)波浪式前进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89
(二)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规律92
(三)渐进式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94
五、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96
第四章 计划与市场的辩证法102
一、一个复杂的矛盾系统102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设想102
(二)新的实践,新的认识107
(三)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12
二、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113
(一)市场经济的共性11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116
三、计划与市场的辩证统一118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0
第五章 “一国两制”的祖国统一观123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123
二、“一国两制”构想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125
三、“一国两制”构想是对矛盾同一性原理的创造性运用128
四、“一国两制”构想的辩证法思想133
(一)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134
(二)既尊重历史,更重视现实134
(三)既坚持高度统一性,又允许相对独立性137
(四)力争谋求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139
五、“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141
(一)“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属性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142
(二)“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式学说的独特创造和发展143
(三)“一国两制”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发展145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学说的新发展147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认识的深化147
(一)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147
(二)毛泽东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151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贡献153
二、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57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59
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165
(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165
(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167
(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69
五、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171
第七章 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174
一、人民群众是价值的主体174
二、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180
三、人民利益是最根本的价值标准183
四、尊重人185
(一)尊重知识分子的价值186
(二)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187
(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190
五、依靠人192
六、塑造人194
(一)培养“四有”新人195
(二)造就“四化”干部200
(三)从制度上解决人的思想作风和素质问题206
第八章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观208
一、两个文明的新范畴的提出208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215
(一)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条件216
(二)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起巨大的促进作用217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221
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223
(一)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23
(二)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基本条件226
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28
第九章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发展233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思想路线233
(一)新时期党对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23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伟大纲领239
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242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243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245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248
三、历史、现实与理想251
(一)总结历史的经验,研究现实的变化251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257
四、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259
五、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64
六、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268
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73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意义274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277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279
主要参考文献282
后记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