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献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文献学
  • 洪湛侯撰 著
  • 出版社: 艺文印书馆
  • ISBN:957520112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64页
  • 文件大小:168MB
  • 文件页数:6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献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绪论1

第一编 形体编1

第一章 记录文献的载体1

第一节 甲骨2

第二节 金石6

第三节 简牍11

第四节 缣帛22

第五节 纸28

第六节 胶片与磁带33

第二章 文献的体裁36

第一节 文献内容的体裁36

第二节 文献编纂形式的体裁41

第三章 文献的体例63

第一节 古书多无书名63

第二节 古书不题作者67

第三节 古书单篇别行之例70

第四节 古书序传常置全书之末72

第五节 古书篇章题目列于正文之后74

第六节 古书的附益77

第七节 内篇与外篇80

第八节 先秦子书不皆出于手著83

第九节 子书与文集之流变85

第十节 古书的篇与卷87

第四章 文献的体式92

第一节 简策体式93

第二节 卷轴体式94

第三节 折叠体式97

第四节 册页体式99

第二编 方法编103

第一章 目录103

第一节 目录的功用103

第二节 目录的体例107

第三节 目录的分类113

第二章 版本128

第一节 印刷术的发明128

第二节 版本的功用135

第三节 版本的类型140

第四节 版本的鉴别160

第五节 善本的标准176

第三章 校勘178

第一节 校勘的功用179

第二节 校勘的对象184

第三节 校勘的方法191

第四节 校勘成果的处理203

第四章 辨伪211

第一节 伪书出现的原因212

第二节 考辨伪书的方法221

第三节 考辨伪书的注意点230

第五章 辑佚233

第一节 辑佚的方法233

第二节 辑佚的取材237

第三节 辑佚工作的注意事项248

第四节 评价辑本的标准255

第六章 编纂259

第一节 编纂的性质259

第二节 编纂的特点260

第三节 编纂的功用266

第四节 编纂的方法271

第三编 历史编277

第一章 先秦(起源期)277

第一节 多种载体纷呈278

第二节 古书始有注解283

第三节 孔子整理六经286

第四节 编纂已有准则291

第五节 子书别具特点293

第六节 书籍每多散佚297

第二章 汉(奠基期)299

第一节 简帛碑刻同用300

第二节 刘向校理群书306

第三节 班固编成汉志309

第四节 郑玄遍注群经311

第五节 辞书各有创例313

第六节 经学始分今古316

第七节 刊刻熹平石经318

第八节 辨伪开始起步320

第三章 魏晋至隋(变迁期)324

第一节 逐步废简用纸324

第二节 校理汲冢遗书326

第三节 刊刻正始石经330

第四节 文献散亡严重331

第五节 目录不断变革335

第六节 注经多用义疏339

第七节 首创类书之体342

第八节 总集应运而生344

第九节 出现各体方志346

第十节 诸家翻译佛经350

第四章 唐五代(发展期)353

第一节 始创雕版印书353

第二节 目录定为四分356

第三节 编纂续有发展358

第四节 编制音义词书361

第五节 刊刻开成石经363

第六节 辨伪思潮活跃365

第七节 译经规模空前368

第五章 宋辽金(兴盛期)370

第一节 刻书盛极一时371

第二节 发明胶泥活字375

第三节 出现理论专著377

第四节 编纂颇多成果381

第五节 雕刻佛教大藏387

第六节 金石之学兴起389

第七节 辨伪多有收获391

第八节 始有辑佚专书393

第六章 元明(中衰期)397

第一节 刻书继续兴盛397

第二节 发明木制活字404

第三节 编成特大类书406

第四节 藏书之风甚炽408

第五节 辨伪又有专著411

第六节 辑佚走向成熟413

第七章 清(恢复、鼎盛期)415

第一节 考据之学勃兴415

第二节 编纂成果卓著419

第三节 印刷技术更新427

第四节 金石之学兴盛433

第五节 校勘成绩斐然435

第六节 发现珍秘文献437

第七节 辨伪发展缓慢441

第八节 辑佚风靡一时443

第八章 近现代(总结、发展期)448

第一节 出现新的载体448

第二节 利用科技手段450

第三节 出土珍本文献452

第四节 全力整理古籍455

第五节 编印明清档案459

第六节 研究渐成体系461

第四编 理论编465

第一章 中国文献学理论的形成465

第一节 古代文献学理论不发达的原因465

第二节 文献学理论发端于宋渐盛于清467

第三节 技术性方法论的理论价值467

第四节 后人总结的理论与本人手撰的专著468

第二章 中国文献学理论的若干特点471

第一节 源于实践471

第二节 内容深广476

第三节 言简意赅482

第四节 切合实用487

第五节 后出转精492

第六节 未臻完善500

第三章 文献学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树506

第一节 刘向506

第二节 刘歆508

第三节 郑玄509

第四节 颜之推511

第五节 陆德明513

第六节 郑樵515

第七节 彭叔夏517

第八节 朱熹519

第九节 胡应麟520

第十节 卢文弨522

第十一节 戴震524

第十二节 纪昀527

第十三节 钱大昕529

第十四节 段玉裁531

第十五节 王念孙533

第十六节 章学诚535

第十七节 黄丕烈537

第十八节 阮元539

第十九节 顾千里541

第二十节 俞樾543

第二一节 张元济544

第二二节 陈垣546

第二三节 余嘉锡548

第二四节 严一萍550

第四章 文献学理论整理刍议553

第一节 搜集发掘553

第二节 按类摘编554

第三节 归纳梳理555

第四节 摘要注释556

第五节 编纂专书557

附录:559

宋代版权样章5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