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综合业务接入技术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综合业务接入技术 第2版
  • 纪越峰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50394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综合业务接入技术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接入网基础1

1.1 接入网的产生1

1.2 什么是接入网4

1.2.1 接入网的定义4

1.2.2 接入网的定界5

1.2.3 接入网的分层6

1.2.4 接入网的主要特点7

1.3.1 接口类型9

1.3 接入网主要接口与业务支持9

1.3.2 支持的主要业务10

1.3.3 V5接口的构成13

1.3.4 V5接口的接入类型15

1.3.5 V5接口的功能17

1.3.6 Q接口与V5接口的关系19

1.3.7 VB5接口20

1.4 IP接入网21

1.4.1 IP接入网的结构模型21

1.4.2 IP接入网与常规接入网的区别22

1.4.3 IP接入网需要解决的问题24

1.5 接入网中的关键技术25

1.6 接入网的标准化进展27

1.7 接入网的建设与发展30

1.7.1 为什么要发展接入网30

1.7.2 国际和国内发展动态31

1.7.3 接入网的技术走向34

2 铜线接入技术39

2.1 铜线接入技术的引入39

2.2.1 铜线传输系统的基本构成40

2.2 铜线传输系统40

2.2.2 传统的铜线传输存在的问题41

2.3 数字线对增容技术42

2.3.1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42

2.3.2 主要技术要求44

2.4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技术44

2.4.1 HDSL系统工作原理45

2.4.2 2B1Q与CAP编码技术48

2.4.3 主要技术要求52

2.4.4 主要特点与应用方式54

2.5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55

2.5.1 ADSL系统工作原理56

2.5.2 ADSL系统业务能力58

2.5.3 DMT调制技术59

2.5.4 CAP与DMT的比较61

2.5.5 ADSL的技术特点63

2.5.6 基于ATM信元传输的ADSL宽带接入技术63

2.5.7 基于IP方式的ADSL宽带接入技术65

2.5.8 G.lite技术69

2.5.9 ADSL的组网原则72

2.6 甚高速数字用户线技术73

2.6.1 VDSL的引入73

2.6.2 VDSL标准74

2.6.3 VDSL的关键技术75

2.7 HomePNA接入技术76

2.7.1 HomePNA简介76

2.7.2 HomePNA的工作原理77

2.7.3 HomePNA的特点78

2.8 以太网接入技术79

2.8.1 以太网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80

2.8.2 以太网接入的基本结构81

2.8.3 以太网接入的解决方案82

2.9 IP旁路技术84

2.10 铜线接入技术的综合比较86

3 光纤接入技术89

3.1 光纤接入技术的引入89

3.2.1 参考配置90

3.2 光纤接入网的基本结构90

3.2.2 基本功能块93

3.3 光纤接入网拓扑结构96

3.4 光纤接入网基本性能99

3.4.1 OAN系统规范99

3.4.2 OAN的业务支持能力100

3.4.3 主要性能要求100

3.5 无源光网络102

3.5.1 PON的引入103

3.5.2 传输技术104

3.5.3 ATM-PON的结构、原理与关键技术109

3.5.4 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115

3.5.5 无源光网络的实现115

3.6 光同步数字体系传送技术116

3.6.1 SDH产生背景118

3.6.2 SDH概念和特点120

3.6.3 SDH帧结构124

3.6.4 段开销126

3.6.5 通道开销131

3.6.6 同步复用和映射原理133

3.6.7 ADM设备138

3.6.8 SDH自愈环141

3.6.9 在接入网中应用SDH149

3.6.10 IP over SDH技术152

4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技术156

4.1 HFC接入技术的引入156

4.2 HFC系统结构157

4.2.1 工作原理157

4.2.2 系统配置159

4.2.3 频谱安排160

4.3 HFC网络的特点与业务支持161

4.3.1 主要特点161

4.3.2 业务支持能力162

4.3.3 HFC网络的局限性163

4.4 Cable Modem接入系统164

4.4.1 Cable Modem概述164

4.4.2 Cable Modem基本原理165

4.4.3 Cable Modem的主要特点167

4.5 HFC典型系统168

5 无线接入技术173

5.1 无线接入技术的引入173

5.2 无线接入的种类174

5.3 固定无线接入178

5.3.1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引入178

5.3.2 固定无线接入的定义、定位与应用179

5.3.3 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分类181

5.3.4 系统基本配置183

5.3.5 设备基本要求185

5.3.6 业务及功能189

5.3.7 窄带无线接入技术190

5.3.8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191

5.3.9 LMDS宽带无线接入技术194

5.3.10 主要技术指标199

5.4 甚小型天线地球站系统204

5.4.1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204

5.4.2 传输与接入技术205

5.5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208

5.5.1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209

5.5.2 接口与业务支持212

5.6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13

5.6.1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214

5.6.2 DirecPC宽带接入系统215

6 接入网管理与运行217

6.1 为什么要进行管理217

6.1.1 接入网网络管理的特殊性217

6.1.2 接入网网络管理标准的发展方向218

6.2.1 一般功能结构219

6.2 管理结构219

6.2.2 功能管理结构220

6.3 管理功能221

6.3.1 接入网的主要功能221

6.3.2 用户口功能的管理224

6.3.3 核心功能的管理225

6.3.4 业务口功能的管理226

6.3.5 传送功能的管理226

6.3.6 AN系统管理功能的管理227

6.4 管理信息的传递228

6.5 供电230

6.5.1 供电问题的提出230

6.5.2 目前的供电解决方案230

6.5.3 PON的供电232

6.5.4 接入网设备的馈电接口233

6.6 网络性能要求234

6.6.1 误码性能234

6.6.2 抖动性能236

6.6.3 其他性能2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