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中国文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现代中国文学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0819323.jpg)
- 周晓明,王又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513953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61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7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中国文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绪论1
0.1 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1
0.2 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5
0.3 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12
第一编 清末民初文学(1895—1915)23
1 清末民初文学:古典时代的终结23
1.1 传统中国的全面危机与历史反应23
1.2 现代文化观念的萌芽29
1.3 文学改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35
1.4 清末民初文学的历史轨迹41
2 梁启超与章太炎:文学改良的倡导与超越42
2.1 梁启超的生平与思想42
2.2 梁启超的文学改良主张59
2.3 梁启超的文学创作实践65
2.4 章太炎的生平与思想71
2.5 章太炎的文化文学活动及其影响78
3.1 新派诗85
3 清末民初文学的现代性追求85
3.2 新文体93
3.3 新小说98
3.4 戏剧改良与文明戏103
3.5 “林译小说”与早期翻译文学109
3.6 清末民初的通俗小说113
3.7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119
第二编 五四时期文学(1915—1927)129
4 五四时期文学:走向现代的伟大转折129
4.1 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129
4.2 现代文化观念的滥觞134
4.3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141
4.4 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149
4.5 文学革命的艺术实践154
5 鲁迅: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161
5.1 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161
5.2 《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167
5.3 《呐喊》、《彷徨》的思想和艺术173
5.4 鲁迅前期杂感186
5.5 鲁迅前期散文诗和散文195
6 郭沫若:“五四”时代之子206
6.1 郭沫若生平和创作概况206
6.2 《女神》212
6.3 从《星空》、《瓶》到《前茅》、《恢复》217
6.4 郭沫若的戏剧224
6.5 郭沫若的小说228
7 五四时期主要文学社团流派235
7.1 文学研究会与“问题小说”、“乡土小说”235
7.2 创造社与“身边小说”242
7.3 新月派与“新格律诗”248
7.4 语丝社与“语丝文体”260
7.5 “未名”、“莽原”、“湖畔”、“沉钟”269
7.6 南国社及其他社团流派的创作279
8.1 胡适286
8 五四时期其他代表作家286
8.2 冰心、叶圣陶、王鲁彦295
8.3 郁达夫、冯文炳301
8.4 徐志摩、闻一多308
8.5 冯至、李金发317
8.6 周作人、朱自清324
8.7 欧阳予倩、洪深、丁西林、田汉331
9 五四时期其他文学340
9.1 学衡派与甲寅派340
9.2 五四时期的通俗小说346
9.3 五四时期的旧体诗词354
9.4 五四时期台湾文学362
第三编 30年代文学(1927—1937)374
10 30年代文学:现代化的多元选择374
10.1 30年代的历史走向与文学走向374
10.2 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学380
10.3 从五四文学到后五四文学385
10.4 30年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91
11 左翼文学(上)399
11.1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399
11.2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403
11.3 左翼文学思潮与论争407
11.4 左翼文学的形成与发展411
12 左翼文学(下)417
12.1 鲁迅后期杂感与《故事新编》417
12.2 茅盾及其《子夜》425
12.3 丁玲、萧红431
12.4 张天翼、吴组缃、沙汀、艾芜436
12.5 东北作家群443
12.6 左翼戏剧、电影创作群449
13 后五四文学(上)455
13.1 后五四文学概观455
13.2 京派462
13.3 现代派470
13.4 新感觉派478
13.5 论语派484
14 后五四文学(下)490
14.1 巴金与《家》490
14.2 老舍与《骆驼祥子》497
14.3 曹禺与《雷雨》、《日出》503
14.4 沈从文与《边城》及其他511
14.5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516
15 30年代其他文学523
15.1 30年代社会言情小说523
15.2 30年代的旧体诗词529
15.3 30年代国民党文学538
15.4 30年代台湾文学543
第四编 战时战后文学(1937—1949)555
16 战时战后文学:现代进程的延宕与延续555
16.1 战争与文学555
16.2 战时地域分割与文学发展的区域化561
16.3 战时战后文学文化、文学思潮568
16.4 战时战后文学的基本形态和格局576
17 延安与解放区文学585
17.1 《讲话》的发表与文学思潮的转向585
17.2 解放区的文学创作593
17.3 民歌体诗歌与新歌剧、戏剧599
17.4 赵树理及“山药蛋派”609
17.5 孙犁及“荷花淀派”616
17.6 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621
18 国统区文学(上)630
18.1 国统区文学的形成与发展630
18.2 胡风与国统区文学理论批评636
18.3 艾青643
18.4 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648
18.5 其他中长篇小说654
19.1 老舍的《四世同堂》660
19 国统区文学(下)660
19.2 巴金的《寒夜》665
19.3 郭沫若的《屈原》672
19.4 夏衍与《上海屋檐下》678
19.5 战后讽刺诗潮683
19.6 战后戏剧、电影689
20 “孤岛”和沦陷区文学696
20.1 “孤岛”和沦陷区文学概况696
20.2 张爱玲706
20.3 钱钟书与《围城》712
20.4 李健吾等剧作家717
21 战时战后其他文学724
21.1 现代武侠小说724
21.2 战时战后的旧体诗词732
21.3 战时战后台湾文学739
21.4 战时战后香港文学749
后记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