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 第1卷 刑法总则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赵秉志主编;陈一榕等撰稿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5041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72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590页
- 主题词:刑法-研究-中国;刑法-总则-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 第1卷 刑法总则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修订说明1
【刑法的效力范围】1
1.刑法属地原则的优先适用1
2.“浮动领土”刑事管辖权的适用4
3.运用我国刑法惩治域外公民犯罪适用的条件7
4.我国刑法保护原则的具体适用12
5.我国惩治国际犯罪适用的普遍管辖原则16
6.如何解决中国内地与香港的刑事管辖冲突20
【犯罪的基本特征和罪与非罪的区分】43
7.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43
8.如何判定行为的刑事违法性54
9.司法实践中如何看待行为的应受惩罚性60
10.对“迷信犯”能否以犯罪论处65
11.罪与非罪的区分68
【犯罪主体】76
12.对未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76
1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者应对哪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81
14.如何认定与处理跨责任年龄段的犯罪84
15.对危害社会的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应当如何处置86
16.如何认定间歇性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92
17.如何认定犯罪后患精神病者的刑事责任94
18.如何确定心神衰弱人的刑事责任能力96
19.如何确定生理性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104
20.如何确定聋哑人、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112
21.如何认定单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120
22.如何划清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125
23.犯罪的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132
24.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150
【犯罪主观方面】150
25.不确定故意行为应当如何定性161
26.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分标准169
27.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177
28.如何确定混合罪过案件中的定性问题182
29.对违法性认识错误应当如何定性与处理188
30.犯罪过失中预见能力的判定195
31.注意义务及其履行203
32.犯罪过失中应当预见的对象209
33.注意义务与注意能力的关系215
34.无知犯罪问题219
——兼谈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分219
35.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分及其意义225
36.如何界定刑法中的危害行为231
【犯罪客观方面】231
37.怎样划分刑法中的作为和不作为237
38.构成不作为犯罪应具备哪些客观要件243
39.如何确认不作为人是否负有特定法律义务248
40.怎样认识危害结果及其在犯罪客观方面的地位256
41.应以什么标准来认定刑法中的因果关系266
42.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与量刑有何影响275
【犯罪客体】280
43.犯罪客体和定罪之间的关系280
44.犯罪客体对定罪的影响284
45.犯罪客体对罪与非罪的影响289
46.犯罪对象对定罪的影响293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297
47.如何认定犯罪的预备形态297
48.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犯罪着手303
49.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犯罪未得逞307
50.司法实践中如何具体把握犯罪未完成313
51.“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如何理解319
52.如何确定发生认识错误情况下的犯罪形态324
53.犯罪中止的认定328
54.如何区分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333
【共同犯罪】340
55.共同实行犯的构成和认定340
56.犯罪集团的特征与认定345
57.主犯与从犯的区分与认定352
58.胁从犯的构成和认定355
59.教唆犯的构成和认定359
60.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364
61.共同犯罪中的身份问题368
62.共同犯罪中的共谋行为372
63.共同犯罪中的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376
64.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380
【一罪与数罪】391
65.如何认定继续犯391
66.想象竞合犯的认定与处断396
67.惯犯的构成与认定400
68.连续犯的构成与认定403
69.牵连犯的认定408
70.牵连犯处断原则探析与牵连犯存废之争412
71.吸收犯客观前提与吸收关系的判定418
72.吸收犯的形式与罪数本质、处断原则422
【违法性阻却事由】428
73.正当防卫的限度与防卫过当的认定问题428
74.具有连续打击特征的正当防卫行为与事后防卫的区别433
75.假想防卫的认定和处理438
76.正当防卫中侵害行为的范围442
77.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446
78.紧急避险的法益衡量问题450
79.被害人承诺的构成要件与法律效力453
【刑种的适用】461
80.如何正确适用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461
【累犯与再犯制度】469
81.累犯的构成条件469
82.特别累犯的认定472
83.累犯从重处罚的司法适用474
【自首与立功制度】479
84.自首的司法认定479
85.坦白和自首的界限490
86.单位能否构成自首的问题495
87.立功与坦白的界限498
【数罪并罚制度】509
88.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509
徒刑,如何进行并罚509
89.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不同种有期自由刑的,如何513
进行并罚513
90.判决宣告中有数个附加刑,如何进行并罚518
91.数个有期自由刑部分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如何进行并罚523
92.刑罚执行期间再犯数个新罪且发现漏罪,怎样进行并罚527
93.在数罪并罚的条件下,是否应当适用缓刑以及如何适用缓刑532
【缓刑、减刑、假释、时效制度】539
94.如何正确把握缓刑的适用条件539
95.如何正确把握减刑的适用条件545
96.如何正确把握假释的适用条件551
97.追诉时效的起算标准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