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肥料学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土壤肥料学通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0832697.jpg)
- 沈其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9194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0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土壤肥力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壤肥料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土壤和肥料的概念1
1.2 土壤和肥料学发展概况2
1.3 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5
1.3.1 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5
1.3.2 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6
1.3.3 可持续农业中的我国土壤肥料学研究7
第2章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9
2.1 土壤矿物质与岩石的风化9
2.1.1 岩石的风化9
2.1.2 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13
2.1.3 土壤的机械组成14
2.2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22
2.2.1 土壤生物22
2.2.2 土壤有机质25
2.3 土壤水分32
2.3.1 土壤水分的保持32
2.3.2 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33
2.3.3 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35
2.3.4 土壤水分的能态36
2.3.5 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38
2.4.1 土壤空气的组成39
2.4 土壤空气39
2.4.2 土壤通气性40
2.4.3 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41
2.5 土壤热量42
2.5.1 土壤热量来源与平衡42
2.5.2 土壤的热特性43
2.5.3 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44
2.6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与氧化还原性45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45
2.6.2 土壤氧化还原性质49
3.1.1 土壤孔性53
3.1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53
第3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53
3.1.2 土壤结构性57
3.1.3 土壤耕性63
3.2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67
3.2.1 土壤胶体67
3.2.2 土壤吸收性能75
3.3 土壤的酸碱性81
3.3.1 土壤酸性81
3.3.2 土壤碱性83
3.3.3 土壤缓冲性83
3.3.4 土壤的酸碱反应与植物生长85
4.1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89
4.1.1 土壤圈的概念与功能89
第4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89
4.1.2 土壤的形成因素90
4.1.3 自然成土过程中的发生学层次和诊断层91
4.1.4 土壤的分布规律92
4.2 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土壤分布规律93
4.2.1 气候条件93
4.2.2 植被类型94
4.2.3 成土母质94
4.3.1 富铁土与铁铝土土纲95
4.2.4 我国的土壤分布规律95
4.3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概述95
4.3.2 淋溶土土纲99
4.3.3 雏形土土纲100
4.3.4 均腐土土纲101
4.3.5 人为土土纲102
4.3.6 盐成土土纲102
第5章 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104
5.1 土壤培肥104
5.1.1 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104
5.1.2 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105
5.2 土壤污染与治理107
5.2.1 土壤背景值108
5.2.2 土壤污染源108
5.2.3 土壤污染的防治110
5.3 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112
5.3.1 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特征113
5.3.2 农田生态类型及建立124
5.4 土壤资源评价125
5.4.1 土地资源评价126
5.4.2 土壤资源评价129
5.4.3 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31
第6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136
6.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136
6.1.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概念136
6.1.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137
6.1.3 肥料三要素139
6.1.4 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139
6.2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140
6.2.1 根系对养分的吸收140
6.2.2 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146
6.2.3 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148
6.3.1 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150
6.3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150
6.3.2 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153
6.4 施肥的基本原理157
6.4.1 养分归还学说158
6.4.2 最小养分律159
6.4.3 报酬递减律160
6.5 施肥技术161
6.5.1 施肥量的确定161
6.5.2 植物营养期与施肥164
6.5.3 施肥时期(或种类)与方法的确定165
7.1.1 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169
7.1 土壤氮素营养169
第7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169
7.1.2 土壤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172
7.2 作物的氮素营养178
7.2.1 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178
7.2.2 氮的生理功能178
7.2.3 氮的吸收与利用179
7.2.4 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180
7.3 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181
7.3.1 铵(氨)态氮肥182
7.3.2 硝态氮肥与硝铵态氮肥188
7.3.3 酰胺态氮肥190
7.3.4 缓释氮肥192
7.3.5 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196
第8章 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202
8.1 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202
8.1.1 土壤磷素营养202
8.1.2 植物磷素营养209
8.1.3 常用化学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213
8.2 土壤、植物钾素营养与化学钾肥218
8.2.1 土壤钾素营养218
8.2.2 植物的钾素营养222
8.2.3 常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226
第9章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234
9.1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量元素营养及中量元素肥料234
9.1.1 土壤中的硫、钙、镁素营养234
9.1.2 植物体内硫、钙、镁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237
9.1.3 硫、钙、镁肥的性质及其施用239
9.2 微量元素营养与微肥242
9.2.1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243
9.2.2 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248
9.2.3 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253
10.1.1 复混肥料的概念259
10.1 复混肥料概述259
第10章 复混肥料259
10.1.2 复混肥料的类型261
10.2 掺混复肥的生产262
10.2.1 配方设计262
10.2.2 肥料混合的原则263
10.2.3 投料量的计算265
10.2.4 成粒方法265
10.2.5 工艺流程266
10.3.1 因土施用267
10.3.2 因植物施用267
10.3 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267
10.3.3 因养分形态施用268
10.3.4 以基肥为主的施用268
10.3.5 掌握合理的用量268
第11章 有机肥料270
11.1 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270
11.1.1 有机肥料的概念270
11.1.2 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关系271
11.1.3 有机肥料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271
11.2 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272
11.2.1 腐熟的目的272
11.2.2 腐熟的过程及其调控技术273
11.3 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276
11.3.1 粪尿肥276
11.3.2 秸秆类肥279
11.3.3 绿肥282
11.3.4 微生物菌剂288
11.3.5 有机废弃物的利用293
11.4 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293
11.4.1 有机肥利用过程中的问题293
11.4.2 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293
12.1.1 施肥与全球变暖295
12.1 施肥与环境295
第12章 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295
12.1.2 氮肥施用与环境296
12.1.3 磷肥施用与环境298
12.2 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300
12.2.1 矿质营养与动植物体组成300
12.2.2 矿质营养与植物矿质养分含量302
12.2.3 矿质营养与植物体有机物品质303
12.3 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人体系统中的循环利用304
12.3.1 人体必需和有益营养元素304
12.3.2 营养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循环与再利用307
12.3.3 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