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 李其忠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10685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2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中医学的文化属性1

(一)中医文化的总体特征1

(二)中医文化的具体体现1

1.中医药学与儒释道文化1

2.中医药学与“易”文化2

3.中医药学与饮食文化3

(三)中医文化研究的演进轨迹3

(四)重视中医学文化属性的研究3

二、中医学的医学模式5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5

(二)现代医学模式及其变更5

(三)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及其特点5

1.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的基本思想6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6

(四)展望7

三、中医学的方法论研究8

(一)中医学方法论的产生背景8

(二)中医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8

1.注重整体8

2.强调平衡9

(三)中医学常用的具体思维方法10

1.类比10

2.以表知里11

3.心法和顿悟11

4.试探和反证12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索14

(一)保持自身特色,开拓中医学自主发展的道路14

(二)发挥自身优势15

(三)正视自身不足16

1.理论上的成熟与完备导致了封闭与停滞16

2.古代辩证逻辑的指导造成了逻辑完备性的缺乏16

3.宏观上的高度概括与综合导致了微观分析与实证的不足17

(四)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17

(五)在求实的基础上鼓励创新18

五、阴阳学说及其研究20

(一)阴阳源流的探索20

(二)阴阳涵义的研讨22

1.阴阳所指无定在22

2.阴阳既相互关联又属性相反23

3.阴阳双方有属性限定23

(三)阴阳属性的辨析24

1.事物的阴阳属性可随其对立面变化而变化24

2.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方面转化24

3.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24

(四)阴阳之间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25

1.阴阳交感25

2.阴阳相反25

3.阴阳相成25

4.阴阳消长26

5.阴阳转化27

(五)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27

1.理论研究27

2.实验研究29

六、五行学说及其研究33

(一)五行起源的探索33

1.五行原始概念的起源33

2.五行理论的形成34

(二)五行特征的辨析35

1.木曰曲直35

2.火曰炎上35

3.土爰稼穑35

4.金曰从革35

5.水曰润下36

(三)事物的五行属性分类36

1.取象比类法37

2.推演络绎法37

(四)五行的生克制化及其应用分析38

1.五行相生38

2.五行相克39

3.五行制化39

4.五行生克制化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0

(五)五行生克异常及其应用分析45

1.五行相生关系异常45

2.五行相克关系异常45

3.五行生克异常理论应用宜忌探讨46

(六)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48

1.五行数学模型48

2.五行动态模型与脏腑50

3.五行生克关系与激素调节50

4.五行与元素周期律比较51

七、气血理论及其研究53

(一)气的理论及其研究53

1.气的哲学概念53

2.气的医学概念55

3.气机与气化57

4.人体之气的分类59

5.“气”的现代研究65

(二)血的理论及其研究68

1.血的生成与脏腑功能68

2.血的运行与脏腑功能69

(三)气血相关理论及其研究70

1.气对血的作用71

2.血对气的作用71

3.气血相关理论的现代研究72

八、津液理论及其研究74

(一)津液的概念74

(二)津液的生成75

(三)津液的输布75

1.脾气散精75

2.肺主行水75

3.肾主津液75

4.肝主疏泄76

5.三焦决渎76

(四)津液的排泄76

(五)津液的功能76

1.滋润濡养76

2.化生血液76

3.调节阴阳77

4.排泄废物77

(六)五脏化液理论77

1.汗为心之液77

2.涕为肺之液78

3.涎为脾之液78

4.泪为肝之液78

5.唾为肾之液78

(七)气津相关理论78

1.气能生津78

2.气能行津79

3.气能摄津79

4.津能载气79

(八)津血同源理论79

九、五脏理论及其研究81

(一)心81

1.心的生理功能及其研究81

2.心的生理特性及其研究82

3.心的气血阴阳及其研究83

(二)肺86

1.肺的生理功能及其研究86

2.肺的生理特性及其研究90

3.肺的气血阴阳及其研究91

(三)脾95

1.脾的生理功能及其研究95

2.脾的生理特性及其研究98

3.脾的气血阴阳及其研究101

(四)肝103

1.肝的生理功能及其研究103

2.肝的生理特性及其研究108

3.肝的气血阴阳及其研究109

(五)肾110

1.肾的生理功能及其研究110

2.肾的生理特性及其研究116

3.肾的精气阴阳及其研究117

(六)五脏功能的整体调节118

1.神志活动的五脏调节118

2.血液循行的五脏调节119

3.呼吸运动的五脏调节119

4.消化吸收的五脏调节119

5.水液代谢的五脏调节120

6.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五脏调节120

十、经络理论及其研究123

(一)经络理论的起源及形成发展123

1.经络理论的起源123

2.经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25

(二)经络系统的分类127

1.经脉127

2.络脉129

3.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129

(三)经络理论临床应用概要130

1.阐释病理变化130

2.有助临床诊断130

3.指导病证治疗132

(四)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133

1.关于经络结构的主要观点和假说134

2.关于经络发挥生理效应的观点和假说135

3.关于经络作用的物质基础和经络的研究方法135

4.经络研究的评述和展望137

十一、体质理论及其研究139

(一)体质的概念及其辨析139

(二)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140

1.先天因素140

2.后天因素141

3.其他因素143

(三)体质的中医学分类144

(四)体质理论的临床应用145

1.体质与发病145

2.体质与辨证147

3.体质与治疗148

十二、形神理论及其研究151

(一)中医学对精神心理的认识151

1.神、魂、魄151

2.意、志、思、虑、智152

3.情志153

(二)中医学对形神关系的认识154

1.形神关系的哲学评价154

2.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55

(三)中医学对情志致病的认识157

1.情志致病的条件157

2.情志致病的机理158

十三、病因理论及其研究160

(一)中医病因分类学研究160

(二)中医病因理论特点的研究161

1.从观察发病的客观条件认识病因161

2.从“取象比类”方法中认识病因162

3.“辨证求因”是认识病因的主要方法162

(三)“六淫”外邪及其研究163

1.六淫的概念163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63

3.风邪的致病特点165

附:外风与内风的区别和联系166

4.寒邪的致病特点166

附:外寒与内寒的区别和联系167

5.湿邪的致病特点168

附:外湿与内湿的区别和联系169

6.燥邪的致病特点169

附:外燥与内燥的区别和联系170

7.火热之邪的致病特点171

附:外感火热与内生火热的区别和联系172

8.暑邪的致病特点172

9.六淫理论的现代研究174

(四)疠气病邪及其研究177

1.疠气的概念177

2.疠气的种类178

3.疫疠与六淫的区别178

4.疫疠的致病特点178

5.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179

(五)内伤七情及其研究180

1.七情内伤的概念180

2.七情内伤的生理病理基础180

3.七情内伤的致病条件181

4.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81

5.七情内伤说的现代研究184

(六)劳逸过度及其研究186

1.劳逸伤的概念186

2.劳逸伤的分类及其致病特点187

(七)饮食失宜及其研究188

1.饮食伤的概念188

2.饮食伤的形成原因189

(八)水湿痰饮及其研究191

1.水湿痰饮的概念191

2.水、湿、痰、饮的异同分析192

3.水湿痰饮的形成原因193

4.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193

5.痰饮的现代研究195

(九)瘀血理论及其研究197

1.瘀血的概念197

2.瘀血的病因病机198

3.瘀血的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199

4.瘀血理论的现代研究200

(十)药邪理论及其研究203

1.药邪的概念203

2.药邪的形成原因203

(十一)医过理论及其研究203

1.医过的概念203

2.医过的形成原因204

(十二)先天因素致病研究204

1.先天因素的概念204

2.先天因素的分类205

十四、发病理论及其研究208

(一)发病的概念208

(二)发病的基本原理208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208

2.邪气入侵是疾病发生的外在条件209

3.邪正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210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及其研究210

1.自然环境与发病210

2.社会环境与发病213

3.体质因素与发病214

4.情志因素与发病214

5.遗传因素与发病215

(四)发病的途径及其研究215

1.外感病的发病途径——口鼻、肌表而入215

2.内伤病的发病途径——直接伤及内脏216

3.其他病邪侵入的发病途径216

(五)发病的形式及其研究216

1.感邪即发216

2.伏而后发216

3.继发217

4.复发217

十五、病机理论及其研究219

(一)病机的概论及其研究219

1.病机的概念219

2.病机理论的特点219

3.病机的层次结构220

(二)邪正盛衰理论及其研究220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病机220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的病机223

(三)阴阳失调理论及其研究225

1.阴阳失调的概念225

2.阴阳制约失常的病机226

3.阴阳互损的病机226

4.阴阳格拒的病机227

5.阴阳亡失的病机228

十六、养生理论及其研究230

(一)中医养生理论与诸子养生思想230

1.儒家与养生230

2.道家与养生231

(二)养生重要意义的研究232

1.预防疾病232

2.保持身心健康232

3.延缓衰老232

4.有益社会233

(三)人体衰老机理的研究233

1.肾虚是衰老的根本原因233

2.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肾虚衰老的重要机制234

3.脾肾亏虚夹实是衰老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234

(四)养生原则和方法的研究235

1.养生原则的研究235

2.养生方法的研究237

十七、治则理论及其研究245

(一)中医治则理论的源流探析245

1.战国秦汉时期中医治则理论奠定基础245

2.两晋隋唐时期中医治则理论得以整理、充实245

3.宋金元时期中医治则理论渐趋丰富246

4.明清时期中医治则理论不断发展246

5.清末以来临床各科确立治则更趋完备246

(二)中医治则的层次研究247

1.最高层次——治病求本、三因制宜247

2.第二层次——扶正祛邪248

3.第三层次——调理脏腑、调整阴阳、调理气血津液248

(三)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248

1.标本缓急的含义及应用248

2.急则治标与治病求本249

(四)反治含义探源250

附:五运六气252

一、运气的概念252

二、运气学说的形成252

三、干支甲子253

(一)干支253

(二)天干地支阴阳属性254

(三)天干地支五行属性254

(四)甲子254

四、天干纪运255

(一)岁运255

(二)主运255

(三)客运257

五、地支纪气257

(一)主气258

(二)客气258

(三)客主加临259

六、运气同化260

(一)天符261

(二)岁会261

(三)同天符261

(四)同岁会261

(五)太乙天符261

七、平气之年262

(一)根据中运与司气之间的关系来推算262

(二)根据每年交运时年干与月干、日干、时干的关系来推算263

八、运气学说与发病263

(一)岁运太过与发病263

(二)岁运不及与发病263

(三)司天在泉与发病263

(四)客主加临与发病264

九、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264

(一)古代临床应用264

(二)现代临床应用265

十、近十年来运气学说的研究266

(一)对运气的推算方法和意义的研究266

(二)以气象资料验证推算的准确率266

(三)依据气象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与运气的相关性266

(四)对运气与心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2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