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核事故后果评价方法及其新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核事故后果评价方法及其新发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0877837.jpg)
- 王醒宇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ISBN:750223021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核电厂-事故-评价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核事故后果评价方法及其新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背景1
第1章 绪论1
1.2 后果评价方法概述3
1.2.1 后果评价的目的3
1.2.2 后果评价的手段4
1.2.3 后果评价的地位5
1.2.4 后果评价方法涉及的相关学科领域6
1.2.5 后果评价的不确定性6
1.3 我国核应急组织的基本职能及其在后果评价方面的任务8
1.3.1 核应急组织的基本职能8
1.3.2 核应急组织在核事故后果评价方面的任务8
1.4.1 发展过程及软件技术水平划分10
1.4 我国核事故后果评价软件的开发10
1.4.2 总体技术路线及分类11
1.4.3 开发状况12
参考文献14
第2章 后果评价方法的辐射防护基础16
2.1 相关基本概念16
2.1.1 辐射、照射和剂量16
2.1.2 应急、应急状态和应急计划区20
2.2 辐射防护概念体系21
2.2.1 辐射防护概念体系的发展21
2.2.2 实践与干预22
2.2.3 干预原则22
2.2.4 干预原则的运用与干预水平23
2.2.5 通用干预水平和行动水平25
2.3 剂量学基础27
2.3.1 传能线密度LET27
2.3.2 相对生物效能RBE28
2.3.3 剂量当量28
2.3.4 当量剂量和辐射权重因子29
2.3.5 组织权重因子和有效剂量29
2.3.6 体模30
2.3.7 ICRP呼吸道模型31
2.3.8 ICRP内照射DF出版物32
2.3.9 美国联邦导则报告33
参考文献45
3.1.1 源项47
第3章 源项47
3.1 源项及其确定方法47
3.1.2 放射性核素来源48
3.1.3 源项组分51
3.1.4 估计源项的基本方法52
3.2 基于工况的源项估计54
3.2.1 基本步骤54
3.2.2 根据核电厂工况确定源项的原理55
3.2.3 估计堆芯裂变产物的总量56
3.2.4 估计从堆芯释放的裂变产物数量56
3.2.4.1 堆芯状况56
3.2.4.2 堆芯释放份额57
3.2.4.3 堆芯损坏评价方法61
3.2.5 裂变产物从堆芯向大气环境的释放64
3.2.6 基于工况的场外后果快速评价68
参考文献70
第4章 风场模式72
4.1 概述72
4.1.1 气象要素简介72
4.1.1.1 风72
4.1.1.2 气温(T)与位温(θ)73
4.1.1.3 气压74
4.1.1.4 太阳辐射74
4.1.1.6 下垫面75
4.1.1.7 大气稳定度75
4.1.1.5 云75
4.1.1.8 科氏力78
4.1.1.9 大气湍流82
4.1.1.10 大气边界层83
4.1.1.11 粗糙度Z087
4.1.1.12 地转风88
4.1.1.13 湍流扩散参数91
4.1.2 风场模式简介95
4.1.3 模式的数值解法97
4.2 风场诊断模式103
4.2.1 风场诊断模式原理103
4.2.2 地形随动坐标系下的风场诊断模式105
4.2.3 应用实例106
4.3.1 模式方程组112
4.3 风场预报模式112
4.3.2 地形随动坐标系下的模式方程组113
4.3.3 模式的边界条件114
4.3.3.1 模式底部的边界条件114
4.3.3.2 模式顶部的边界条件115
4.3.3.3 模式的侧边界条件115
4.3.4 应用实例115
4.3.4.1 某些气象要素参数化的处理方法115
4.3.4.2 某些气象要素的预报方法118
4.3.4.3 风场资料同化的处理方法119
4.3.4.4 数值算法120
4.3.4.5 小尺度风场的预报方法新探128
4.3.5.1 数值试验方案129
4.3.5 风场预报模式的检验129
4.3.5.2 对比结果和分析130
4.3.5.3 结论136
参考文献141
第5章 扩散模式143
5.1 描述污染物扩散的两种方法143
5.1.1 欧拉法143
5.1.2 拉格朗日法144
5.1.2.1 泰勒(Taylor)公式145
5.1.2.2 随机游走模式150
5.2 高斯模式的应用与分析153
5.2.1 高斯模式的基本原理153
5.2.2 湍流扩散参数σy和σz的确定155
5.2.3 抬升高度156
5.2.4 地面浓度与最大地面浓度159
5.2.5 高斯模式的适用范围161
5.3 随机游走粒子-烟团模式161
5.3.1 模式的基本原理161
5.3.1.1 平均风场资料162
5.3.1.2 湍流场参数确定162
5.3.1.3 粒子-烟团模式的耦合164
5.3.1.4 排放初始过程处理165
5.3.1.5 边界层时间变化对扩散的影响166
5.3.1.6 干湿沉积作用的处理167
5.3.2.1 模式方程的离散化168
5.3.2 模式数学处理168
5.3.1.7 多核素扩散处理168
5.3.2.2 粒子-烟团的边界处理169
5.3.2.3 计算结果的拟合函数表达169
5.3.3 基本性能测试169
5.3.3.1 粒子-烟团耦合方法测试170
5.3.3.2 边界层高度的时间变化处理173
5.3.4 模式应用实例174
5.3.5 结论180
参考文献181
第6章 剂量模式182
6.1 剂量模式概述182
6.1.1 剂量模式解决的问题182
6.1.3 照射途径与防护行动183
6.1.2 事故阶段的划分183
6.1.4 防护行动及其模拟方法184
6.1.5 用于模拟的主要参数187
6.2 应急阶段防护行动评价188
6.2.1 假定条件188
6.2.2 描述应急阶段防护行动的参量189
6.2.3 照射途径和剂量方程190
6.2.4 应急阶段的时段划分190
6.2.5 防护行动方案的实例191
6.2.6 远距离烟云外照射剂量192
6.2.7 地面照射剂量194
6.2.8 烟云吸入内照射剂量195
6.2.9 服用稳定碘后的放射性碘的吸入剂量196
6.2.10 近距离烟云外照射剂量197
6.2.11 撤离过程中的剂量200
6.2.12 应急阶段剂量累积202
6.3 应急阶段行动建议204
6.3.1 假定条件204
6.3.2 两天内的预计吸收剂量204
6.3.3 隐蔽的可防止剂量206
6.3.4 撤离的可防止剂量207
6.3.5 服用稳定碘的可防止剂量208
6.4 中长期阶段防护行动评价208
6.4.1 假定条件209
6.4.2 地面照射剂量210
6.4.3 再悬浮吸入内照射剂量211
6.4.4 剂量累积212
6.5 中长期阶段行动建议213
6.5.1 未去污时避迁的可防止剂量213
6.5.2 去污后的避迁可防止剂量214
参考文献215
第7章 后果评价方法的应用217
7.1 后果评价软件系统217
7.2 系统结构及软件平台218
7.2.1 系统结构及硬件连接218
7.2.2 系统软件平台219
7.3.1 用户操作台基本功能220
7.3 用户操作台220
7.3.2 技术要求221
7.3.3 输入控制221
7.4 地图数字化和地理信息数据库223
7.4.1 地图数字化223
7.4.2 地图数据类型224
7.4.3 地理信息数据库225
7.5 评价程序基本功能227
7.5.1 风场和大气扩散程序227
7.5.2 剂量程序227
7.6 结果输出和数据处理227
7.6.1 评价结果绘图227
7.6.2 空间关联查询229
7.7 网络应用230
7.6.3 常用图表的编辑和输出230
参考文献232
第8章 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RODOS233
8.1 背景与目标233
8.2 系统结构框架236
8.3 项目的组织237
8.4 STEPS系统239
8.4.1 概述239
8.4.2 系统功能239
8.5 应急防护措施的决策分析240
8.6 不确定性分析与数据同化243
8.6.1 放射性释放源项243
8.6.2 大气扩散计算245
8.6.3 其他方面246
8.7 RODOS 4.0247
8.7.1 RODOS PV 4.0247
8.7.2 RODOS PRTY 4.0250
8.7.3 独立软件程序252
8.8 RODOS的安装运行252
8.9 未来发展253
8.10 RODOS在我国的引进与开发应用254
参考文献258
第9章 后果评价方法发展展望259
9.1 国内技术现状259
9.2 我国后果评价领域展望262
参考文献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