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举证责任研究 法理的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举证责任研究 法理的视角](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0881776.jpg)
- 李可著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722106508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举证责任-研究-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举证责任研究 法理的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举证责任研究——法理的视角1
作者李 可1
第一编举证责任本体论1
第一章举证责任:从狭义向广义的嬗变1
一、举证责任的名与实1
二、举证责任的广义化3
三、狭义举证责任在我国5
四、广义举证责任论在我国的涌动9
五、新狭义举证责任论分析11
第二章谁是举证责任主体?18
一、法院是举证责任主体吗?18
二、两种主体两种责任21
三、法院不是举证责任主体23
四、证明与查明的界分25
五、法院查证的背后27
六、查证责任在我国33
七、举证责任主体有哪些?37
八、举证责任主体在前苏联的命运40
九、举证责任中的绝对真实主义批判44
第三章举证行为与举证后果分析49
一、举证责任:行为与后果的统一49
二、行为与后果相对统一说51
三、心证原则对统一说的影响53
第四章主张责任56
一、主张责任的独立性56
二、主观主张责任与客观主张责任59
三、主张责任在广义举证责任中61
第五章主观举证责任63
一、主观举证责任概述63
二、主观举证责任在前苏联与我国66
第六章客观举证责任与主观举证责任的关系69
一、客观举证责任69
二、提供证据责任表象说分析72
三、主观举证责任与客观举证责任:谁主谁辅?75
四、主观举证责任与客观举证责任的相对统一性81
第七章举证责任的归属83
一、在举证责任归属上的争议83
二、对几种学说的评价86
三、举证责任规范具有双重品格89
第八章举证责任的性质93
一、狭义论对举证责任性质的理解93
二、广义论对举证责任的定性102
三、新狭义论在举证责任性质上的观点108
四、举证责任是一种自我责任111
第九章举证责任的对象……………………………………(115 )一、法律适用是两种事实之间的反应115
二、举证的对象是要件事实117
第十章对真伪不明情形的处理123
一、要件事实的可能状态123
二、真伪不明情形的司法应对124
三、要件事实拟制说评析130
四、要件事实不明时应发现和构造举证责任规范136
第十一章举证责任的范围与期限142
一、举证责任的范围142
二、举证期限在我国诉讼上的落空143
第二编举证责任分配论146
第十二章举证责任的背景依托:主体际诉讼模式146
一、诉讼模式分类法新论146
二、主体际诉讼模式千年不衰149
三、两种诉讼模式的对比分析154
四、我国诉讼模式的更新159
五、诉讼模式转变的突破口:庭前接触制度165
第十三章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规律168
一、举证责任分配概述168
二、举证责任分配上的行为与后果统一原则169
一、一般意义上的推定172
二、法律意义上的推定172
第十四章推定对举证责任分配的影响172
三、推定的法律性质175
四、推定的种类178
五、推定对举证责任转移的影响196
六、对推定的反证200
第十五章 自认对举证责任的影响203
一、自认概述203
二、自认的主体207
三、自认的种类209
四、自认的撤回235
五、作为证据的自认238
六、自认制度在我国240
第十六章举证责任分配中的自由心证244
一、法官心证对举证责任分配的影响244
二、自由心证制度的历史之维245
三、绝对自由心证向相对自由心证的嬗变247
四、自由心证制度在前苏联的命运249
五、自由心证制度在我国254
六、自由心证与心证公开259
第十七章举证责任中的转移与倒置261
一、“转移”与“转换”在举证责任上的区别261
二、举证责任不可转移吗?263
三、举证责任倒置分析266
四、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270
五、妨害举证行为是否引起举证责任转换?274
六、危险领域中的举证责任分配278
七、举证责任中的两类规则282
第十八章规范说应成为举证责任分配的主要依据286
一、几种举证责任分配学说的评述286
二、两大法系在举证责任分配上的规则298
三、两大法系在举证责任分配上的趋同304
四、英美举证责任分配上的反规范特征306
五、反规范说对规范说的补充作用308
六、普维庭举证责任思想的缺失314
七、规范主义在举证责任分配上的普适性317
八、举证责任分配中的原被告324
九、举证责任规范之间的内部关系329
十、我国的举证责任分配应采用规范补充说333
十一、我国的举证责任分配体系之筹建338
第三编举证责任运行论341
第十九章举证责任中的证明标准与证明任务341
一、客观真实能作为证明任务吗?342
二、客观真实绝对不能作为证明任务346
三、证明任务应是法律真实354
四、两大法系上的证明标准355
五、证明标准不能是客观真实363
六、新客观真实说质疑369
七、应选择高度盖然性作为证明标准373
八、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376
九、证明标准对举证责任的影响381
十、表见证明对举证责任的影响384
第二十章证据制度对举证责任的影响387
一、证据的价值与概念387
二、证据的关联性393
三、证据力概念质疑394
四、合法性应成为证据的根本品格396
五、证据合法性否定说评析400
六、合法性是证据客观性的基础403
七、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405
八、我国应引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409
九、非法证据规则的适用及其限制410
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有限制适用414
引征书目417
一、经典著作417
二、中文专著417
三、外文译著419
四、外文原著421
五、论文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