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文设计成果合理性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水文设计成果合理性评价
  • 王国安,李文家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 ISBN:780621435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3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水文设计成果合理性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一 徐乾清1

序二 陈家琦1

自序 王国安1

1绪论1

1.1缘由1

1.1.1 问题的重要性1

1.1.2现实状况1

1.2如何看待水文设计工作2

1.2.1 水文设计应用的方法2

1.2.2水文设计成果的精度3

1.2.3水文计算与分析的关系3

1.3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4

1.3.1学习与创新的关系4

1.3.3特殊与一般的关系5

1.3.2安全与风险的关系5

1.3.4数学与水文的关系6

1.3.5计算机与水文的关系8

参考文献8

2.1.1工程性质9

2.1.2工程任务9

2.1.3防洪标准9

2.1 了解设计工程的有关情况9

2评价的准备9

2.1.4设计阶段10

2.1.5要求分析计算的内容10

2.2了解流域自然地理特性11

2.2.1地理位置11

2.2.2流域面积和流域形状12

2.2.3地形地势12

2.2.4地质、土壤和植被12

2.3.3径流和泥沙情况13

2.3.2暴雨洪水情况13

2.4了解人类活动情况13

2.4.1水利水电工程13

2.3了解水文气象有关情况13

2.2.5河网和干流河道情况13

2.3.1气候情况13

2.4.2水土保持措施14

2.4.3其他措施14

参考文献15

3.1基本资料16

3.1.1可靠性16

3评价的内容16

3.1.2一致性18

3.1.3代表性21

3.1.4随机性23

3.1.5独立性23

3.1.6同步性24

3.2计算方法24

3.2.1绪言24

3.2.2理论公式24

3.2.3半理论半经验公式25

3.2.5经验公式27

3.2.4纯数学公式27

3.2.6水文模型29

3.3计算成果30

3.3.1成果数字30

3.3.2成果图30

3.3.3成果表34

参考文献40

4评价的基本思路41

4.1从方法的应用上评价41

4.1.1方法是否适当41

4.1.2是否抓住了主要矛盾43

4.1.3考虑因素是否全面44

4.1.4是否考虑人类活动影响45

4.1.5是否遵守“往返一致”的原则46

4.2根据成因规律评价47

4.2.1按平衡原理分析47

4.2.2按连续原理分析49

4.2.3按对应原理分析49

4.2.4按相关原理分析51

4.2.5按同期性分析51

4.2.6结合流域具体条件分析52

4.2.7按物理极值分析53

4.3.1按抽样误差分析54

4.3.2按周期变化规律分析54

4.3根据统计规律检查54

4.3.3按地理分布规律分析56

4.3.4长短历时比较59

4.3.5相似类比63

4.3.6历年对比65

4.3.7古今对比66

4.3.9用已有成果比较67

4.3.8按历史演变趋势分析67

4.3.10用经验极值比较68

4.3.11用双累积曲线分析69

4.3.12用树木年轮比较70

4.3.13用差积曲线分析70

4.4根据数学物理特性评价71

4.4.1马斯京根法71

4.4.2水库调洪演算71

4.5.1蓄满产流72

4.5根据方法的基本要求评价72

4.4.3临界断面水位流量关系72

4.5.2频率计算法74

4.5.3相关分析76

4.5.4高切林调洪公式77

4.5.5设计洪水地区组成79

4.5.6河道冲淤计算79

4.6验证82

4.6.1用实测资料验证82

4.6.2用调查资料验证82

4.6.3用历史文献资料验证83

4.6.4用模型试验验证84

4.6.5用考古资料验证84

4.6.6用遥感资料验证84

4.7用多种途径、方法、方案比较85

4.7.1多种途径比较85

4.7.2多种方法比较86

4.7.3多种方案比较86

4.7.4进行敏感性分析86

4.8.1世界记录——也许有错误87

4.8多动脑筋认真思考87

4.8.3传统观念——有可能不合理88

4.8.2流行方法——不一定正确88

4.8.4权威结论——未必合乎实际89

4.8.5经典定义——难免也有漏洞89

4.9根据某些经验和理论认识判断90

4.9.1流域产流类型的识别90

4.9.2 PMP产汇流计算特点90

4.9.3洪水有近似极限91

4.9.6冰凌洪水的成因规律92

4.9.4 PMF的天气成因类型92

4.9.5溃坝洪水计算92

4.9.7多沙河流的输沙和冲淤特性94

4.9.8对马斯京根法的槽蓄曲线的认识94

4.9.9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延长94

4.9.10入库洪水96

4.10运用新技术分析96

4.10.1优化技术96

4.10.2模拟技术97

4.10.3电算技术100

4.10.4其他技术101

4.10.5注意问题102

参考文献102

5评价的方法104

5.1直接观察104

5.1.1审视数字104

5.1.2审视图形105

5.1.3审视结论110

5.2.2变换单位112

5.2简单计算后分析112

5.2.1框算112

5.2.3求出新的变量113

5.2.4推出对应的另一特征值114

5.2.5变换公式形式114

5.3借助数学物理公式进行分析114

5.3.1 马斯京根法中的K、X系数114

5.3.2洪水波速ω115

5.3.3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形状115

5.3.4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的出现顺序116

5.4列表观察118

5.4.1按时间列表118

5.4.2按空间列表119

5.4.3按方法列表120

5.4.4按方案列表120

5.4.5综合列表120

5.5作图观察121

5.5.1用方格纸作图121

5.5.2用过程线纸作图123

5.5.3用几率格纸作图124

5.5.4用双对数纸作图125

5.5.5用半对数纸作图125

5.5.6作等值线图126

参考文献127

附录128

1关于水利水电工程防洪标准的说明128

2国标《防洪标准》何以把PMF与万年洪水并列142

——兼论波堰流交会法负波流量公式之误156

3坝体瞬间全溃最大流量通用公式的推导156

4中国设计洪水及标准问题170

5对淮河75·8洪水垮坝主要原因及其引出问题的认识与建议180

附表193

1 暴雨193

1.1 中国暴雨193

附表1.1.1中国实测最大点雨量记录193

附表1.1.2中国接近全国记录的实测最大点雨量194

附表1.1.3中国调查点雨量记录196

附表1.1.4中国各省(区)重要的最大24小时点雨量记录197

附表1.1.5中国南北方最大和接近最大暴雨时面深记录198

附表1.1.6 中国、美国、印度最大暴雨时面深记录200

1.2世界暴雨201

附表1.2.1世界实测点雨量记录201

附表1.2.2接近世界记录的实测点雨量203

附表1.2.3菲律宾碧瑶站1911年7月实测雨量206

附表1.2.4日本点雨量记录206

附表1.2.5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暴雨记录比较207

附表1.2.6澳大利亚实测点暴雨记录207

附表1.2.7美国实测最大时面深资料208

附表1.2.8印度暴雨时面深记录209

附表1.2.9中国、印度和美国实测最大时面深210

附表1.2.10澳大利亚最大暴雨时面深关系211

附表1.2.11北美最大的台风和衰减台风雨量211

附表1.2.12湄公河Tilda台风和Vae台风求得的外包雨量212

2洪水213

2.1 中国洪水213

附表2.1.1 中国洪水记录213

附表2.1.2中国主要河流调查及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14

附表2.1.3东北地区主要河流最大洪水215

附表2.1.4黄河干、支流最大洪水216

附表2.1.5 中国西北地区若干小河的最大洪水217

附表2.1.6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内陆河最大洪水217

附表2.1.7淮河干支流最大洪水218

附表2.1.8海滦河主要河流最大洪水219

附表2.1.9长江干支流主要控制站调查及实测最大洪水219

附表2.1.10浙闽地区主要河流最大洪水220

附表2.1.11台湾省主要河流最大洪水221

附表2.1.13海南岛主要河流最大洪水222

附表2.1.12珠江干支流最大洪水222

附表2.1.14藏滇国际河流最大洪水223

2.2世界洪水224

附表2.2.1世界洪水记录224

附表2.2.2美国洪水记录226

附表2.2.3印度洪水记录227

附表2.2.4巴西洪水记录228

附表2.2.5澳大利亚洪水记录229

附表2.2.6苏联洪水记录230

附表2.2.7加拿大洪水记录231

附表2.2.8世界一些国家的历史洪水232

3古洪水237

3.1中国古洪水237

附表3.1.1 中国四大江河古洪水成果237

附表3.1.2中国河谷地层考古洪水237

3.2美国古洪水238

附表3.2.1 美国通过平流沉积物和古洪水水位标记所得到的若干古洪水238

附表4.1.2美国中东部各历时各面积最大实测雨量和PMP239

附表4.1.1美国105°W以东各历时各面积PMP大致范围239

4.1PMP239

4 PMP/PMF239

附表4.1.3澳大利亚在地面露点为28℃条件下短历时PMP的时面深关系240

附表4.1.4湄公河下游台风最大1天PMP值240

附表4.1.5印度四流域PMP估算成果241

4.2 PMF242

附表4.2.1 美国约600座工程PMF的外包值(在外包线过程的PMF)242

附表4.2.2世界一些国家的PMF成果(a)243

附表4.2.3世界一些国家的PMF成果(b)248

附表5.1.1 中国部分省区f值249

附表5.1.2不同土壤的稳渗率fc249

5产汇流参数249

5.1产流参数249

附表5.1.3 中国部分省(市、区)土壤最大含水量Im与设计Pa250

附表5.1.4降雨历时等于24小时的径流系数α值251

5.2汇流参数252

附表5.2.1 汇流参数m值252

6年降水量253

附表6.1 中国部分站多年平均不同时段降水量253

附表6.2中国北部及欧洲部分测站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255

附表6.3 中国部分测站历年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及其比值(Ka)257

7年径流量259

附表7.1 中国主要江河控制站年径流特征值259

附表7.2黄河三门峡站1470~1989年天然年径流量260

附表7.3新疆塔里木河阿拉尔、新渠满站1784~1997年径流量系列成果261

8年输沙量263

附表8.1 中国主要江河部分测站含沙量、输沙量263

附表8.2世界一些大河的泥沙特征值统计264

附表9.1西太平洋月平均最高海表水温265

9海表水温265

附表9.2印度洋孟加拉湾海温资料266

10太阳黑子267

附表10.1太阳黑子数267

11天然河道糙率268

附表11.1单式断面或主槽较高水部分糙率268

附表11.2天然河道滩地糙率269

12树木年轮270

附表12.1新疆伊犁新源乌拉斯台沟树木年轮指数270

附表12.2新疆伊犁新源乌拉斯台沟树木年轮指数272

参考文献274

附图276

1 暴雨276

附图1.1 中国最大点暴雨与历时关系276

附图1.2世界实测最大点雨量与历时的关系277

附图1.3 中国实测和调查最大1小时点雨量(mm)分布278

附图1.4中国实测和调查最大24小时点雨量(mm)分布278

附图1.5 中国实测和调查最大3天点雨量(mm)分布279

附图1.7 中国年最大24小时点雨量均值(mm)等值线280

附图1.6中国年最大1小时点雨量均值(mm)等值线280

附图1.8 中国年最大3天点雨量均值等值线281

附图1.9中国年最大1小时点雨量变差系数等值线282

附图1.10中国年最大24小时点雨量变差系数等值线282

附图1.11 中国可能最大24小时点雨量等值线(1978年11月成果)283

附图1.12 中国大中型水利工程24小时可能最大暴雨与流域面积关系284

附图1.13 中国大中型水利工程3天可能最大暴雨与流域面积关系284

2洪水285

附图2.1 中国洪水记录Qm—F关系285

附图2.2世界洪水记录Qm—F关系286

附图2.3美国PMF外包线与世界洪水记录外包线比较287

附图2.4世界PMF的Qm—F关系288

附图2.5 20世纪发生在中国大陆的若干场大洪水Qm—F关系289

附图2.6 1 000km2百年一遇流量(m3/s)分布290

3降水、径流、蒸发291

附图3.1 中国年降水量(mm)的地理分布291

附图3.2中国年径流深(mm)的地理分布292

附图3.3 中国陆地年蒸发量(mm)的地理分布293

附图3.4台湾年降水量(mm)地理分布294

附图3.5 台湾年径流深(mm)地理分布295

附图3.6 台湾陆地年蒸发量(mm)地理分布296

附图3.7西藏高原年降水量(mm)地理分布297

附图3.8西藏高原年径流深(mm)地理分布297

附图3.9西藏高原水面年蒸发量(mm)地理分布298

4露点、可降水299

附图4.1 中国大陆1000hPa最大露点(℃)的地理分布299

附图4.2 中国大陆上空可能最大水汽含量(mm)等值线299

参考文献3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