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监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王英健,杨永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4991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环境监测-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监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1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1
二、环境监测的内容2
三、环境监测的类型3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和原则3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3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4
三、环境监测的原则5
四、环境监测的要求6
第三节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7
、环境监测的发展7
二、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8
第四节 环境标准9
一、环境标准的作用9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9
三、环境标准简介10
本章小结15
阅读材料15
第二章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16
第一节 概述16
一、质量保证的意义16
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7
三、质量保证体系构成17
四、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现状18
一、基本概念19
第二节 数据处理的质量保证19
二、可疑值的取舍20
三、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和结果表述22
四、直线回归和相关26
第三节 监测实验室的质量保证30
一、名词解释30
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31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39
二、分析方法标准化43
一、标准分析方法43
第四节 监测方法的质量保证43
三、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44
第五节 环境标准物质45
一、环境标准物质及作用45
二、环境标准物质的分类46
三、环境标准物质的制备47
第六节 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48
一、质量保证检查单48
二、环境质量图49
三、编图图式53
本章小结54
第三章 水和污水监测56
第一节 概述56
一、水和水体污染56
二、水体监测对象和目的57
三、水体监测方法57
四、水体监测项目58
第二节 水样的采集60
一、采样前的准备61
二、地表水的采集62
三、地下水的采集65
四、水污染源的采集67
五、底质样品的采集69
六、流量的测量70
一、水样的运输72
二、水样的保存72
第三节 水样的保存和预处理72
三、采样记录和水样标签76
四、水样的预处理77
第四节 物理性质的监测80
一、水温80
二、色度81
三、浊度82
四、残渣82
五、透明度83
六、电导率(电导仪法)84
七、臭85
八、矿化度(称量法)86
第五节 金属化合物的监测87
一、汞88
二、镉90
三、铅91
四、铜91
五、锌92
六、铬93
七、其他金属化合物94
第六节 非金属无机物的监测95
一、pH值95
二、氟化物96
三、溶解氧97
四、硫化物99
五、氰化物101
六、含氮化合物102
七、砷107
第七节 有机化合物的监测108
一、化学需氧量109
二、高锰酸盐指数110
三、生化需氧量110
四、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113
五、挥发酚114
六、矿物油116
第八节 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117
一、水体污染生物监测原理117
二、生物群落法118
三、细菌学检验法120
第九节 底质监测122
一、底质监测的目的122
二、底质样品的制备122
三、底质监测124
第十节 实验125
实验一 污水悬浮物的测定125
实验二 色度的测定126
实验三 浊度的测定128
实验四 六价铬的测定129
实验五 汞的测定131
实验六 原子吸收法测定水质中的铜、锌、铅、镉134
实验七 氟化物的测定136
实验八 氨氮的测定138
实验九 溶解氧的测定141
实验十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142
实验十一 生化需氧量的测定145
实验十二 酚类的测定147
实验十三 总大肠菌群的测定149
实验十四 设计实验——地表水的监测153
阅读材料153
本章小结154
第四章 大气和废气监测156
第一节 概述156
一、大气和大气污染156
三、大气污染源157
四、大气污染物的特点157
二、大气污染物157
五、大气监测项目及监测目的158
第二节 大气样品的采集158
一、收集资料、调查研究158
二、采样点的布设159
三、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161
四、采样效率和评价方法164
五、采样记录165
六、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166
一、标准气体的制取167
第三节 标准气体的配制167
二、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168
第四节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171
一、二氧化硫171
二、氮氧化物172
三、一氧化碳173
四、臭氧175
五、总烃和非甲烷烃175
六、氟化物176
七、硫酸盐化速率177
九、可吸入颗粒物179
八、总悬浮颗粒物179
十、自然降尘180
十一、总悬浮颗粒物中主要组分181
第五节 大气降水的监测183
一、采样点的布设183
二、采样183
三、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184
一、大气污染源185
第六节 大气污染源监测185
二、污染源样品的采集186
三、基本状态参数的测定187
四、含湿量的测定189
五、烟气组分的测定190
六、流动污染源191
第七节 大气污染生物监测192
一、大气污染生物监测192
二、植物在污染环境中的受害症状和特点193
三、监测方法194
第八节 室内环境污染物监测195
一、甲醛195
二、苯197
三、氨198
四、总挥发性有机物200
五、氡200
实验一 二氧化硫的测定201
第九节 实验201
实验二 二氧化氮的测定204
实验三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206
实验四 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209
实验五 自然降尘的测定210
实验六 甲醛的测定(酚试剂分光光度法)212
实验七 氨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214
阅读材料216
本章小结217
一、基本概念218
第一节 概述218
第五章 噪声监测218
二、噪声的特征222
三、噪声的叠加和相减226
第二节 噪声评价228
一、噪声评价量229
二、噪声评价标准233
第三节 噪声监测仪器234
一、声级计234
二、声级频谱仪236
三、自动记录仪237
四、磁带录音机237
五、实时分析仪237
第四节 噪声监测237
一、噪声监测程序237
二、噪声监测238
第五节 实验244
实验一 环境噪声监测244
实验二 扰民噪声监测246
阅读材料247
本章小结247
第六章 土壤污染监测249
第一节 概述249
一、土壤污染249
二、土壤污染特点和类型252
第二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253
一、污染土壤样品的采集253
二、土壤背景值样品的采集255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256
一、土壤样品的制备256
二 土壤样品预处理257
第四节 土壤污染物的监测258
一、土壤监测目的258
二、土壤监测方法259
三、土壤监测259
第五节 实验262
实验一 土壤中镉的测定262
实验二 土壤有机氯农药(PCB)的测定264
阅读材料265
本章小结266
第七章 固体废物的监测267
第一节 概述267
一、固体废物267
二、固体废物特性268
三、固体废物的危害269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269
一、样品的采集270
二、样品的制备272
三、样品保存272
第三节 固体废物监测273
一、有害物质的监测273
二、有害特性的监测273
三、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275
阅读材料278
本章小结279
一、生物污染形式280
第八章 生物污染监测280
第一节 概述280
二、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281
第二节 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284
一、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284
二、动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286
三、生物样品的预处理287
第三节 生物监测方法289
一、生物监测方法289
二、监测实例290
第四节 实验292
实验一 粮食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292
实验二 鱼中甲基汞的测定295
阅读材料298
本章小结298
第九章 放射性污染监测300
第一节 概述300
一、基本知识300
二、放射性的分布301
三、放射性度量单位304
四、放射性监测对象、内容和目的305
第二节 放射性监测仪器306
一、放射性监测仪器306
二、放射性监测实验室309
第三节 放射性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310
一、放射性样品采集310
二、样品的预处理311
第四节 放射性监测方法312
一、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312
二、水质放射性监测314
三、土壤中放射性监测314
四、生物样品灰中锶-90的放射化学分析方法——离子交换法315
阅读材料315
本章小结316
第一节 连续自动监测318
一、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组成318
第十章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318
二、连续自动监测项目319
三、常用连续自动监测仪器321
四、监测数据的传输控制和处理322
五、监测车和监测船324
第二节 遥测技术325
一、遥测方法325
二、遥测实例328
阅读材料330
本章小结331
附录332
附录1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332
附录2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选配分析方法333
附录3 中国现行的室内主要污染物浓度限值334
附录4 国际组织及各国的室内氡浓度上限值334
及行动水平/(Bq/m3)334
附录5 辐射量单位对照表335
附录6 室内环境监测流程335
参考文献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