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土地荒漠化卷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土水资源利用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钱正英主编;石玉林(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2728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44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沙漠化-研究-西北地区;土地资源-资源利用-研究-西北地区;水资源-资源利用-研究-西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土地荒漠化卷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土水资源利用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合报告1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资源利用研究综合报告1
一、土地荒漠化发展趋势及成因分析2
(一)土地荒漠化状况及发展趋势2
(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7
(三)土地荒漠化过程与特点14
二、构建以防治荒漠化为中心的生产-生态安全保障体系18
(一)转变“人定胜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18
(二)改变掠夺式利用资源为节约式高效利用资源21
(三)改变单一性的生产结构为农牧结合,发展混合农业23
(四)改变小面积治理为主为大面积防护与小面积治理相结合26
(六)要给易溶性盐分出路,留出积盐空间29
(五)改以乔为主为以灌草为主,乔灌草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29
(七)沙尘暴源地环境分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32
(八)加强扶贫力度,加速脱贫进程36
三、荒漠化分区及重点防治工程38
(一)荒漠化分区及实施重点工程区域的选择38
(二)建设内蒙古草原生态安全带工程39
(三)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42
(四)天山北坡经济带及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45
(五)拯救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石羊河下游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50
(六)宁夏中部干旱带与南部山区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工程57
(七)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工程60
主要参考文献63
(一)国际上荒漠化概念的演绎64
一、荒漠化概念64
专题一 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匡算64
分论64
(二)国内荒漠化(沙漠化)概念的发展66
二、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研究评述67
(一)国家林业局主持的全国荒漠化普查研究68
(二)国家环保局主持的“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70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匡算71
(一)本研究对荒漠化概念的界定71
(二)本研究的资料基础73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匡算74
主要参考文献76
专题二 土地荒漠化现状与发展趋势77
一、关于荒漠化的概念77
(一)荒漠化发生的地理范围78
二、我国荒漠化的发生范围78
(二)荒漠化发生的行政范围79
三、我国荒漠化及沙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79
(一)荒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79
(二)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分布80
(三)沙化土地的现状83
(四)荒漠化及沙化土地的动态变化84
(五)荒漠化在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方面的表现形式与分析85
四、荒漠化成因分析87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是形成荒漠化的基础88
(二)在人类历史之前,荒漠化形成是一种完全受气候变化制约的自然过程90
(三)现代干旱环境背景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成为荒漠化过程的催化剂92
(四)不合理人为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93
(五)导致中国荒漠化扩展的深层次原因96
五、荒漠化发展趋势分析99
(一)决定我国荒漠化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99
(二)今后我国荒漠化的发展趋势102
主要参考文献103
专题三 西北地区水土资源利用及土地荒漠化的响应104
一、西北地区水土资源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104
(一)水土资源现状特点104
(二)水土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06
二、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开发与土地荒漠化关系的分析113
(一)自然环境特征及近期变化113
(二)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驱动因素114
(三)不同荒漠化类型区荒漠化发生特点及发生模式116
(四)荒漠化发展过程的综合分析130
三、西北地区水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分析134
(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135
(二)西北地区社会发展状况分析138
(三)生态效益评价140
(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综合评价141
四、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整方向143
(一)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144
(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抉择150
主要参考文献154
专题四 内陆河流域土地荒漠化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56
一、内陆干旱平原区水土资源利用特点156
(一)研究区域与重点流域156
(二)内陆干旱区水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特点160
二、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与矛盾163
(一)山区来水是平原绿洲的主要水源,且多年变化稳定163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需求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工程164
(三)水资源开发过度、超过水资源承载力166
(四)河道水量分配发生质的变化,上下游矛盾尖锐167
三、内陆干旱区自然生态演变的特点及态势169
(一)内陆干旱区自然生态系统演变的总体评价170
(二)水环境的变迁171
(三)自然植被衰败与土地沙化176
四、内陆干旱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建议181
(一)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总体设想181
(二)转变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82
(三)进行土地利用功能的区划或规划,科学地利用土地资源184
(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权的划分185
(五)保证生态需水量187
(六)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191
(七)加大投入,进行灌区节水改造与重点工程的建设192
主要参考文献194
专题五 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195
一、农牧交错带的形成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97
(一)自然概况与社会经济条件197
(二)农牧交错带的形成历史200
(三)农牧交错带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01
二、农牧交错带人口与土地利用202
(一)农牧交错带人口分布动态变化202
(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203
(三)土地利用数量结构204
(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206
三、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特点及成因207
(一)土地荒漠化特点207
(二)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9
四、防治荒漠化的政策性建议215
(一)建立符合农牧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生态—生产范式”215
(二)探求“小面积搞生产、大面积搞生态”的高效而安全的土地利用方式216
(三)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宏观格局217
(四)发展适合于降水变化的“波动性农牧业”218
(五)生态建设必须走产业化道路,高度重视生物资源的开发219
(六)农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加快城镇化建设219
主要参考文献220
专题六 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及其防治对策221
一、土地沙化状况与成因分析221
(一)沙化土地现状分析221
(二)土地沙化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征223
(三)土地沙化的成因224
二、防沙治沙对策234
(一)充分利用沙区丰富的资源,发展沙区产业234
(二)改变生产经营方式与优化能源结构236
(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237
三、不同区域的土地沙化特点与防沙治沙措施238
(一)干旱的荒漠绿洲地区239
(二)半干旱的草原地区245
(一)内陆河流下游防沙治沙重点工程252
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252
(二)毛乌素沙地防沙治沙工程255
(三)浑沙达克沙地及其南缘防沙治沙工程258
主要参考文献259
专题七 西北灌区土壤盐渍化发生与改良260
一、西北地区主要灌区土壤盐渍化状况261
(一)西北地区主要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261
(二)西北地区主要灌区土壤盐渍化分区及特征263
二、灌区土壤盐渍化及其治理的发展阶段267
(一)水土大规模开发以前(1949年以前)267
(二)有灌无排的大规模水土开发时期(50年代)267
(三)有灌有排的土壤盐渍化治理初期(60~70年代)268
三、不同空间尺度的灌区水盐平衡269
(四)有灌有排、综合治理阶段(80年代以后)269
(一)盆地的水盐平衡270
(二)流域的水盐平衡272
(三)灌区的水盐平衡273
(四)灌溉土壤垂直剖面上的水盐平衡274
(五)关于有害盐分与无害盐分275
四、控制土壤盐渍化的工程排水措施276
(一)不需工程排水的地区277
(二)适宜竖井灌排地区278
(三)适宜竖井与水平联合灌排地区279
(四)适宜水平排水方式地区280
五、“干排水(盐)”与生物排水280
(一)“干排水(盐)”280
六、防治土壤盐渍化综合措施283
(一)基本思路283
(二)生物排水283
(二)具体措施284
七、结论285
主要参考文献287
专题八 草原退化状况的分析和退化草原的恢复途径288
一、草原的地域特征288
(一)草原的地域分布和环境条件288
(二)原生草原的类型及其特征295
(三)草原的景观生态格局和地域分异305
(四)北方草原的产业-经济区域306
二、草原的退化过程与退化草地的诊断308
(一)草原的初级生产力及其动态308
(二)草原退化过程与机理的讨论310
(三)草原退化演替类型318
(四)退化草地的诊断320
三、退化草原的恢复与北方生态安全带建设325
(一)退化草原的恢复与重建325
(二)建成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带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332
主要参考文献342
专题九 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形成及传输344
一、世界沙尘天气发生情况344
二、我国沙尘天气现象的时空分布和历史演变348
(一)我国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348
(二)我国沙尘天气的季节分布353
(三)我国沙尘天气的长期演变趋势355
三、沙尘天气与天气气候关系的分析360
四、影响我国沙尘天气的源地和传输路径371
五、减缓沙尘暴天气影响的对策建议373
主要参考文献375
专题十 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区研究376
一、分区的原则、指标体系和分区方案376
(一)分区原则376
(二)分区的指标体系377
(三)分区方案379
二、荒漠化土地分区评述385
(一)半干旱草原区385
(二)半干旱农牧交错区387
(三)干旱荒漠绿洲区390
(四)干旱、半干旱黄河冲积平原农区393
三、荒漠化重点保护区域395
(一)内蒙古草原396
(二)毛乌素沙地399
(三)昆仑山北坡绿洲402
(四)柴达木盆地405
(五)玛纳斯河流域410
(六)艾比湖流域415
(七)塔里木河下游419
(八)黑河流域425
(九)石羊河流域430
(十)宁夏南部山区433
(十一)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438
主要参考文献441
附表10.1 西北荒漠化分区范围表442
附表10.2 西北荒漠化分区基本情况表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