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政法工作与和谐平安建设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政法工作与和谐平安建设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926006.jpg)
- 束怀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80208482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912页
- 文件大小:163MB
- 文件页数:9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政法工作与和谐平安建设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和谐平安建设总论3
第一章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5
一、指导思想5
二、目标任务5
三、遵循原则5
第三节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6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6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7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7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8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8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9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9
第四节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9
一、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10
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10
三、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10
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1
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11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11
第五节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12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2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13
三、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13
四、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13
第六节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14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14
二、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14
三、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15
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15
五、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15
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16
七、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16
第七节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16
一、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17
二、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17
三、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17
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18
第八节 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18
一、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18
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19
三、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19
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20
第二章 平安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实践21
第一节 和谐平安建设概述21
一、发展和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21
二、中国社会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社会风险22
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选择:平安建设24
第二节 平安建设的历史源流:枫桥经验的启示27
一、枫桥经验的精神实质27
二、枫桥经验的哲理源泉29
三、枫桥经验新发展给我们的启示31
第三节 平安建设的基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33
一、综合治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社会治安与犯罪问题的长期战略33
二、天津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特色37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40
四、平安建设是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45
第三章 平安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48
第一节 刑事犯罪48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刑事犯罪状况分析48
二、当前刑事犯罪的基本特征50
三、防控刑事犯罪的对策建议55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56
一、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情况56
二、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58
三、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60
第三节 公共安全事故61
一、当前我国公共安全事故现状61
二、公共安全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62
三、公共安全事故的防控对策63
第四章 平安建设的内涵及其基层创安实践65
第一节 平安建设的内涵及内容65
一、平安建设的内涵65
二、平安建设所应遵循的原则66
三、平安建设的目标和任务67
四、平安建设的参与主体71
第二节 平安建设的主要机制76
一、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76
二、社会治安防控机制78
三、社会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82
第三节 基层创安实践84
一、创建平安小区85
二、创建平安校园89
三、创建平安乡镇(街道)92
四、创建平安区、县95
第二篇 政法工作的组织与协调103
第一章 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103
第一节 设立党委政法委员会是加强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客观需要104
第二节 采取各方面措施,全面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108
第三节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111
第四节 正确处理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辩证统一关系115
第五节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117
第二章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和职能作用120
第一节 党委政法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120
一、从机构性质上看,党委政法委员会是同级党委的工作机构,是党委主管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120
二、从地位上看,党委政法委员会与同级政法部门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121
第二节 党委政法委员会的职能和职责123
第三章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职能所涉及到的工作范围127
第一节 政法各部门的工作领域是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范围127
一、公安机关的职责范围127
二、人民检察院的职责范围128
三、人民法院的职责范围129
四、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责范围129
五、国家安全机关的职责范围129
六、法学研究人民团体的职责范围130
第二节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工作远远超出政法部门的工作范围130
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工作涉及各部门各单位131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涉及的面很宽132
三、政法工作涉及多个有关部门132
第四章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职责分工134
第一节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134
第二节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机构人员的职责分工与密切合作135
第五章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和基本运作机制137
第一节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各项具体工作制度137
一、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领导制度137
二、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会议制度137
三、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制度138
四、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执法监督制度138
第二节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基本运作机制139
第六章 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和职能变化142
第一节 建国初期我国地市以上人民政府设立政治法律委员会142
第二节 各级党委开始设立专门机构统一指导政法工作144
第三节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工作的初创时期145
第四节 恢复后的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在建设和工作上都得到全面加强147
第七章 近年来政法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151
第一节 近年来政法工作的主要成绩151
一、加强对敌斗争,维护了国家安全151
二、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151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152
四、严惩经济犯罪,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152
五、政法工作改革取得新的进展152
六、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153
第二节 近年来政法工作的基本经验153
一、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大局153
二、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154
三、必须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154
四、必须实行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154
五、必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154
六、必须与时俱进,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法工作改革154
七、必须从严治警,持之以恒地推进政法队伍建设155
八、必须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55
第八章 组织协调指导维护社会稳定工作156
第一节 主动做好对维护稳定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指导156
第二节 充分认识做好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工作的重大意义159
一、维护稳定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国际正反面经验的科学总结159
二、维护稳定是全党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前提和保证161
三、保持稳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党凝聚民心,加强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165
四、保持稳定是解决国内各种复杂矛盾和对外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166
第三节 认清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突出问题167
一、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境内外敌对势力互相勾结,积极进行各种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168
二、恐怖暴力活动屡禁不止,民族分裂活动出现新的动向169
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案件连年大幅度上升,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169
四、新形势下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170
五、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在一些地方发展蔓延171
六、贪污受贿等严重腐败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这是影响政治安定的巨大隐患171
第四节 有效预防和解决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突出问题172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的责任制172
二、密切掌握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动向,有效防范和依法打击他们的渗透、颠覆阴谋和各种破坏活动174
三、切实加强反恐怖、反分裂斗争175
四、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177
五、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179
六、坚决查禁取缔“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宗教活动179
第九章 政法工作的领导组织方法181
第一节 明确任务,贯彻方针原则181
一、组织工作的任务181
二、组织工作的指导方针182
三、组织工作应遵循的原则182
第二节 抓住重点,统领组织工作183
一、新时期组织工作的重点183
二、设置组织部门的工作机构184
三、明确组织部门的主要职责184
四、加强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185
第三节 强化责任意识,管好干部185
一、强化责任意识,增强管好干部的自觉性186
二、针对干部特点,注意管理方法186
第四节 适应形势,提高组织生活质量187
一、组织生活要讲政治、讲原则187
二、改进形式,丰富组织生活内容188
三、严格组织生活,从严治党188
第十章 政法动员工作管理190
第一节 动员的作用190
第二节 动员的原则191
一、说服原则191
二、适时原则192
三、利用现实事件进行适当解释的原则192
四、个性化原则192
第三节 动员的内容和方法193
一、动员的内容193
二、动员的方法194
第十一章 政法工作的指挥195
第一节 指挥的含义和方式195
第二节 提高指挥效能的方法196
第三节 领导者的性格品质与指挥198
一、性格差异与指挥风格198
二、性格对指挥权威的影响199
第十二章 政法工作的组织200
第一节 组织效应200
一、职能互补201
二、素质互补201
三、指挥艺术的性格优化202
第二节 组织机构设置的若干原则203
一、服从任务原则203
二、民主管理原则204
三、统一指挥原则204
四、合理宽度原则205
五、权责相称原则205
第三节 提高组织效能的方法206
一、赋予组织以“灵魂”206
二、增强组织凝聚力206
三、明确组织的内部分工与分权207
四、建立组织的规章制度,确保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为决策和指令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208
五、重视组织的信息沟通208
六、发挥组织各部门功能209
七、保持组织的稳定有序209
第十三章 政法工作的控制210
第一节 控制的概念、类型与原则210
一、控制的概念210
二、控制的类型211
三、控制的基本原则212
第二节 控制的程序和方法214
一、控制的程序214
二、控制的基本方法215
三、提高控制效能的方法217
第三节 纠错与追踪决策219
一、纠错219
二、追踪决策的概念与比较特征220
三、追踪决策的原理221
第十四章 政法工作的协调管理224
第一节 沟通与沟通艺术224
一、沟通的含义与功能224
二、沟通的内容与范围225
三、沟通的方法与艺术226
四、沟通例析228
第二节 协调与协调艺术230
一、协调的含义230
二、协调的功能和作用230
三、协调的内容231
四、协调艺术232
第三节 团结与团结艺术233
一、团结的含义233
二、团结的方法与艺术234
第三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39
第一章 社会治安案件的认定与处罚239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案件239
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秩序240
二、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治安案件241
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只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治安案件243
四、结伙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治安案件244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治安案件245
六、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治安案件247
七、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治安案件247
第二节 妨碍公共安全案件248
一、非法携带、存放枪支、弹药或者有其他违反枪支管理规定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249
二、违反爆炸、剧毒、易燃、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生产、销售、储存、运输、携带或者使用危险物品,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250
三、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弹簧刀或者其他管制刀具的治安案件252
四、经营旅馆、饭店、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供群众聚集的场所,违反安全规定,经公安机关通知不加改正的行为引起的治安案件254
五、组织群众集会或者文化、娱乐、体育、展览、展销等群众性活动,不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经公安机关通知不加改正的行为引起的治安案件255
六、违反渡船、渡口安全规定,经公安机关通知不加改正的行为引起的治安案件256
七、不听劝阻抢登渡船,造成渡船超载或者强迫渡船驾驶员违反安全规定,冒险航行,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257
八、在铁路、公路、水域航道、堤坝上、挖掘坑穴、放置障碍物、损毁、移动指示标志、可能影响交通运输安全,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258
九、设置、使用民用射击场、不符合安全规定,引起的治安案件259
十、未经批准,安装、使用电网的,或者安装、使用电网不符合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治安案件260
十一、在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施工,对沟井坑穴不设覆盖物、标志、防围的,或者故意损毁,移动覆盖物、标志、防围引起的治安案件261
第三节 侵犯他人人身权利案件262
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治安案件263
二、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治安案件264
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治安案件266
四、虐待家庭成员,受虐待人要求处理的治安案件267
五、写恐吓信或者用其他方法威胁他人安全或者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的治安案件268
六、胁迫或者引诱不满十八岁的人表演恐怖、残忍节目,摧残其身心健康的治安案件269
七、隐匿、毁弃或者私自开拆他人邮件、电报的治安案件270
第四节 侵犯公私财物案件272
一、偷窃、骗取、抢夺少量公私财物的治安案件272
二、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物的治安案件273
三、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治安案件274
四、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治安案件275
第五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案件276
一、明知是赃物而窝藏、销毁、转移和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治安案件276
二、倒卖车票、船票、文艺演出或者体育比赛入场券及其他票证的治安案件278
三、违反政府禁令,吸食鸦片、注射吗啡等毒品的治安案件279
四、利用会道门、封建迷信活动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利益、损害他人健康或者骗取财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280
五、偷开他人机动车的治安案件281
六、违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规定,未经注册登记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或者被撤销登记,明令解散、取缔后,仍以原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282
七、被依法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在缓刑、假释、保外就医和其他监外执行中的罪犯,或者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治安案件284
八、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285
九、在地下、内水、领海及其他场所中发现文物隐匿不报,不上交国家的治安案件287
十、刻字业承制公章违反管理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治安案件288
十一、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损毁公共场所雕塑,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289
十二、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的治安案件290
十三、故意损毁路灯、邮筒、公用电话或者其他公用设施,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291
十四、违反规定,破坏草坪、花卉、树木的治安案件292
十五、违反规定,在城镇使用音响器材,音量过大,影响周围居民的工作或者休息,不听制止的治安案件293
第二章 社会治安案件查处的基本原理与运作程序294
第一节 关于治安处罚的概念294
第二节 关于治安处罚的目的295
一、加强治安管理295
二、维护社会秩序295
三、保障公共安全295
四、保护公民人身权利296
五、保护公私财产296
六、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296
第三节 关于治安处罚的适用范围297
第四节 关于治安处罚的原则297
一、主体合法原则297
二、处罚法定原则298
三、公开、公正原则299
四、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299
五、保障当事人权利原则300
六、坚持监督、制约的原则301
第五节 关于治安调解301
一、治安调解的概念301
二、治安调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02
三、注意分清几个界限303
四、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303
第三章 “严打”整治工作管理304
第一节 “严打”整治斗争中的法律适用304
一、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304
二、关于恶势力的认定问题308
三、关于“两个基本”的理解与适用问题310
第二节 “严打”整治斗争公诉改革314
一、“严打”整治工作的情况和特点314
二、“严打”整治与公诉改革的关系315
三、公诉改革的目的317
四、改革中应当坚持的原则319
五、具体的改革措施320
第三节 “严打”整治的定罪量刑问题324
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324
二、关于精神病人犯罪的问题325
三、关于正当防卫的问题327
四、关于共同犯罪的问题331
五、关于单位犯罪问题333
六、关于刑罚问题336
七、关于立功问题337
八、关于刑事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问题338
九、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问题340
十、关于司法实践中的几个疑难问题342
第四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认定与处理344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定性方面应注意的问题345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取证方面需注意的问题347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审查起诉应注意的问题349
四、正确区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和恶势力案件351
第四章 道德建设与社会治安353
第一节 道德是维护社会治安的基础353
一、道德起源于社会安定的需要353
二、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础355
第二节 我国道德建设的现状评估359
一、我国道德建设方面已取得的成绩359
二、我国目前道德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360
第三节 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建议367
一、必须明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几个基本关系367
二、公民道德人格建设需要遵循道德人格的养成规律370
三、必须加强诚信建设371
四、应该强化“慎独”、“积善成德”、“防微杜渐”的意识养成374
五、加强道德评价和提高道德选择能力375
六、必须健全社会道德控制机制376
七、道德建设要注意抓重点人群、抓重点行业376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治安37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治安的关系378
第二节 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对于社会治安的影响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381
一、在科技文化领域中,网络不良影响所诱发的违法犯罪现象、智能犯罪现象是维护社会治安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381
二、文学领域中所宣扬的暴力与色情情节诱发的犯罪现象是维护社会治安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383
三、艺术领域中所存在的色情与暴力因素、不良明星效应、反社会思想是维护社会治安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384
四、体育、卫生、习俗领域中所存在的暴力因素、拜金主义、忽视医疗保险现象及不良风俗习惯是维护社会治安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388
五、迷信活动、邪教活动所诱发的社会政治问题是维护社会治安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391
第三节 暴力文化、色情文化、金钱文化泛滥的严重后果与对策研究392
一、关于刑事犯罪393
二、关于卖淫嫖娼活动399
三、对策建议400
第六章 学校教育与社会治安416
第一节 我国学校教育体制现状及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作用416
第二节 为加强社会治安,我国学校教育中有待解决的问题418
一、学校教育不够注意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特点,未能正确引导学生渡过人生的危险期419
二、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存在偏差,学生重智轻德,教师重教轻育419
三、对“问题青少年”的帮助教育不够420
四、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师德修养有待提高与加强420
五、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导致受普通教育的学生毕业以后缺少一技之长,造成就业难421
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厌学情绪加剧421
七、办学经费不足,造成学生失学和辍学422
八、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423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改进措施424
一、把住家庭影响关425
二、重视学校教育关425
第四节 工读学校教育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特殊作用427
第五节 大学教育与社会治安433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犯罪特点与产生原因433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437
第七章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治安441
第一节 我国青少年犯罪概况与特点441
一、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提前,呈低龄化趋势441
二、青少年侵财、暴力、性欲型案件在高位攀升442
三、青少年犯罪智能化趋向增加,手段狡诈442
四、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力增强,团伙作案形式突出443
五、青少年网络犯罪愈演愈烈443
六、青少年毒品犯罪问题呈增长之势444
第二节 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444
一、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历史原因445
二、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教育环境原因451
三、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原因456
第三节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治对策研究460
一、发挥政府部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领导职能460
二、改善家庭环境,增强家庭教育子女的功能461
三、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对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导作用463
四、净化社会环境,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465
五、发挥国家司法机关对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司法保护责任468
六、由地方各级政府出面创建未成年人援助中心,以与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和家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形成合力470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治安47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正负效应47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控制和减少犯罪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相应的法律与法规制度47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于维护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负面效应473
第二节 城乡经济犯罪的新特点、社会危害及产生的原因478
一、职务犯罪478
二、金融与走私犯罪489
三、毒品犯罪500
四、黑社会性质等有组织犯罪507
第三节 防范经济犯罪的对策研究516
一、职务犯罪的防范516
二、金融犯罪、走私犯罪的防范527
三、毒品犯罪的防范532
四、黑社会性质等有组织犯罪的防范534
第九章 党的建设与社会治安538
第一节 加强党的建设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影响538
第二节 党内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危害及问题产生的原因540
一、经济类541
二、行政类546
三、执法类550
四、生活与其他类腐败562
第三节 根治党内腐败现象维护社会治安的对策研究570
一、正确认识“官本位”意识的成因,以便对症下药570
二、改革用人机制,从制度建设着手根除“官本位”意识572
第十章 公检法工作与社会治安575
第一节 司法机关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影响576
一、司法机关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76
二、司法机关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79
三、司法机关在维护人民合法公民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81
第二节 司法机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584
一、从客观方面看584
二、从主观方面看586
第三节 劳改、劳教制度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作用与影响598
一、我国劳改、劳教工作已取得的成绩598
二、我国劳教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路604
第四节 关于司法机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建议与改进措施615
一、扩大工作视野,调整发展战略,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指导思想616
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刑法体系,调整刑事政策617
三、建设现代化的、稳定的、科学的、适应社会动态变化形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621
四、采取断然措施,加强社会监督,制止司法腐败的发展势头622
第四篇 大案要案查办监督631
第一章 大案要案侦查的指挥与协调631
第一节 侦查指挥协调的方式631
一、制定侦查决策,发令调度侦查631
二、明确侦查分工,调配侦查协作635
第二节 侦查指挥协调的原则和要求637
一、指挥协调的原则637
二、指挥协调的要求638
第三节 侦查指挥协调的方略639
一、侦查指挥协调的谋略639
二、侦查指挥协调的方法641
第二章 杀人案件查办644
第一节 杀人案件的基本特点与分类644
一、杀人案件的基本特点644
二、杀人案件的分类645
第二节 对可疑死亡事件性质的甄别646
一、通过尸体检验分析死因和致死方式,判断死亡事件的性质646
二、通过分析现场环境情况和研究现场痕迹、物证,判断死亡事件的性质648
三、通过调查访问和研究死者的遗物、遗书,了解有无自杀动机,判断死亡事件的性质648
第三节 对杀人犯罪案件如何进行分析判断649
一、分析、判断杀人犯罪时间649
二、判断发现尸体的地点是否是主体现场649
三、研究、推断杀人工具和杀人犯罪方法650
四、确定犯罪人的人数650
五、分析判断犯罪人的性别651
六、研究杀人犯罪的整个活动过程651
七、确定杀人动机652
第四节 如何查证犯罪嫌疑人655
一、紧紧围绕犯罪时间开展调查,查明犯罪嫌疑人是否占有作案时间655
二、对各种痕迹、物证加以调查核实,或进行技术鉴定655
三、运用秘密力量和侦查技术手段查证656
四、讯问查证656
第五节 查找犯罪嫌疑人的主要途径657
一、从被害人的矛盾关系入手,开展调查摸底,排查犯罪嫌疑人657
二、从调查杀人工具及犯罪人使用的交通工具入手,由物到人,查找犯罪嫌疑人657
三、从调查占有犯罪时间、有空间条件的人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657
四、从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形成的附加性人身特征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658
五、从犯罪人实施杀人犯罪行为的手段中所反映出的职业特征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659
六、从分析犯罪人的心理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659
七、从揭露现场伪装入手,弄清事实真相,确定犯罪嫌疑人659
八、从查明被害人身份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659
九、从犯罪人的遗留物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660
十、从犯罪痕迹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660
十一、从了解犯罪人实施杀人前的预备行为和杀人犯罪后的反常迹象入手,查找犯罪嫌疑人660
十二、对于图财杀人案件,要注意运用控赃手段,查找犯罪嫌疑人660
十三、对于图财杀人和强奸杀人案件,要注意排查有盗窃抢劫、诈骗和强奸、流氓犯罪前科劣迹的人,从中发现犯罪嫌疑人661
十四、对系列性杀人案件,要强化并案意识,进行并案侦查661
第六节 无名尸、碎尸案件的侦查661
一、无名尸体案件的侦查661
二、碎尸案件的侦查662
第三章 放火案件查办664
第一节 放火案件的基本特点664
一、多有预谋664
二、因果关系明显664
三、现场易遭破坏664
第二节 勘查火案现场,判明起火原因,收集犯罪证据665
一、认真、细致、全面地勘查现场。查明起火原因665
二、及时、认真地进行访问665
第三节 分析判断案情,确定侦查方向、范围666
一、分析判断放火动机666
二、分析判断作案时间666
三、采取侦查措施666
第四章 投毒案件查办668
第一节 投毒案件的基本特点与现场勘察要点668
一、投毒案件的基本特点668
二、投毒案件的现场勘查重点669
第二节 投毒案件的侦查途径669
第三节 获取犯罪证据的侦查措施671
第五章 强奸案件查办672
第一节 强奸案件的主要特点与侦查方法672
一、强奸案件的主要特点672
二、强奸案件的侦查方法672
第二节 侦查强奸案件应注意的问题676
一、注意发现谎报强奸案件676
二、注意被害人的名誉676
三、严禁有伤风化的现场实验676
第六章 抢劫、抢夺案件查办677
第一节 抢劫案件的主要特点与侦查方法677
一、抢劫案件的主要特点677
二、侦查抢劫案件的方法678
第二节 对谎报抢劫案的甄别681
第三节 抢夺案件的侦查683
一、追缉、堵截683
二、利用新闻媒介,发动群众提供线索683
三、巡查守候,捕捉现行683
四、做好讯问683
第七章 绑架、恐吓案件查办684
第一节 绑架勒索案件的基本特点与侦查方法685
一、绑架勒索案件的基本特点685
二、绑架勒索案件的侦查方法685
第二节 其他绑架劫持人质案件的特点688
一、目的多样复杂688
二、多数没有预谋过程689
三、突发性、暴露性强689
四、犯罪人多不熟悉被害人689
第三节 其他绑架劫持人质案件的处置要领689
一、认真贯彻人质安全第一的原则689
二、最先赶到现场的民警的职责689
三、缓和气氛,积极谈判690
四、策略妥协,积极制服690
五、果断实施捕歼措施690
第四节 恐吓案件的侦查691
一、恐吓案件的特点691
二、恐吓案件的侦查方法691
第八章 盗窃案件查办693
第一节 盗窃案件的基本特点与现场勘查693
一、盗窃案件的基本特点693
二、盗窃案件的现场勘查694
第二节 盗窃案件的案情分析695
一、对犯罪人的分析、判断695
二、对作案时间的分析、判断696
三、对作案工具和手段的分析、判断696
四、对犯罪人体貌特征的分析、判断696
第三节 内盗案件与外盗案件的侦查696
一、内盗案件的侦查696
二、外盗案件的侦查697
第四节 扒窃、拎包案件的侦查698
一、扒窃案件的侦查要点698
二、侦查扒窃案件的主要措施699
三、拎包犯罪案件的侦查要点699
第五节 盗窃机动车案件的侦查700
一、作好受理案件登记工作700
二、认真进行现场勘查700
三、及时采取这缉堵截措施700
四、健全、完善查控被盗机动车的网络系统701
五、切实加强侦查协作701
六、提高交警、巡警和刑警等对赃车的识别能力701
七、加强阵地控制702
八、强化审讯工作702
第九章 经济诈骗案件查办703
第一节 经济诈骗案件的基本特点与类型703
一、经济诈骗案件的基本特点703
二、经济诈骗案件的类型704
第二节 经济诈骗案件的侦查方法704
一、及时调查704
二、选择侦查途径、发现或抓获犯罪人705
三、辩论犯罪人705
四、向有关地区公安机关发送协查通报,联合查缉705
五、采取多种侦查措施收集犯罪人的犯罪证据706
六、讯问犯罪嫌疑人706
第十章 伪造票证案件查办707
第一节 伪造票证案件的基本特点707
一、有物证可查707
二、犯罪形式复杂707
三、犯罪活动隐蔽707
四、与其他犯罪交织渗透707
第二节 伪造票证案件的侦查708
一、从追查假票证的采派开展侦查708
二、从招揽制假票证的广告、电讯号码开展侦查708
三、从假票证的使用、投放范围的规律开展侦查708
四、从假票证的伪造特征入手开展侦查708
五、通过守候和跟踪等手段控制犯罪人709
六、讯问犯罪嫌疑人,挤清余罪,弄清集团成员,扩大战果709
第五篇 司法公正与执法监督713
第一章 司法公正的基本理念713
第一节 从比较看司法713
一、我国法学界对“司法”的不同理解713
二、与立法、行政相区别的司法714
三、“司法”概念在我国的演变716
四、现代“司法”之内涵718
第二节 司法公正的内涵721
一、司法活动与司法公正721
二、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722
三、程序公正在实现司法公正中的意义730
第三节 保障司法公正的因素732
一、完善的法律制度732
二、高素质的司法人员733
三、健全的制约与监督机制735
第二章 司法权的位置与作用737
第一节 司法权在国家权力中的地位737
一、诸权合一司法权独立737
二、关于司法权地位的理论学说740
三、司法权与其他权力关系之实践742
第二节 司法权的特征和作用749
一、司法权的特征749
二、司法权的作用751
三、关于司法造法752
第三节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司法权755
一、司法独立原则在我国的实施755
二、司法权在我国权力体系中的地位758
第三章 司法公正与司法体制765
第一节 司法体制在实现司法公正中的意义765
第二节 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767
一、司法机关与党的关系769
二、司法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771
第三节 司法公正与司法监督773
一、司法机关之间的监督和制约774
二、司法机关自身的监督和制约777
三、外部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和制约779
第四节 司法公正与司法机关领导体制780
第四章 司法公正与司法官员785
第一节 司法公正与法官785
一、法官的定位和职权785
二、法官的素质794
三、法官的义务和纪律801
四、法官的权利保障804
第二节 司法公正与检察官809
一、检察官的定位与职权809
二、检察官的素质818
三、检察官的义务和纪律822
四、检察官的权利保障825
第三节 司法公正与侦查员831
一、侦查员的职权831
二、侦查员的素质838
三、侦查员的义务和纪律842
第四节 司法公正与律师844
一、律师在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844
二、律师的素质849
三、律师的权利和义务853
第五章 司法公正与公民857
第一节 司法公正与公民之间的关系857
第二节 公民对司法活动之参与858
一、公民参与司法活动的方式859
二、公民参与司法活动与司法公正之实现866
三、我国公民参与司法活动之现状及改进措施870
第三节 公民对司法活动之监督880
一、公民监督司法之前提——司法过程公开化880
二、公民监督司法活动的表现形式885
三、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之监督888
第六章 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896
第一节 我国司法改革的背景896
一、当前司法领域存在的问题896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司法改革的要求898
第二节 司法改革的目标900
一、司法改革的目标概说900
二、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902
三、现代型司法之机能转变904
第三节 司法改革的一个处方906
一、外国的司法改革给我们的启示906
二、我国现阶段司法改革的重点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