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连铸“三大件”生产与使用 整体塞棒、长水口、浸入式水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连铸“三大件”生产与使用 整体塞棒、长水口、浸入式水口](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0929395.jpg)
- 周川生,平增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46776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连续铸造-耐火材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连铸“三大件”生产与使用 整体塞棒、长水口、浸入式水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连铸耐火材料发展概述1
1.1 连铸耐火材料发展进程1
1.1.1 早期的连铸耐火材料1
1.1.2 首次实现钢包滑动水口浇注1
1.1.3 我国连铸技术和连铸耐火材料开创新纪元2
1.1.4 机压成型铝碳质浸入式水口面世3
1.1.5 连铸用耐火材料取得新进展3
1.1.6 小方坯连铸用锆质定径水口实现国产化4
1.1.7 初步建立特钢连铸用耐火材料体系5
1.1.8 浇注含铝钢用狭缝型水口实现多炉连浇6
1.1.9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得到应用7
1.1.10 不预热铝碳质长水口取得重大进展7
1.1.11 铝碳质和高铝质密封环吹氩保护效果得到提升7
1.1.12 薄板坯连铸用浸入式水口研发成功8
1.1.13 新型防堵塞无碳无硅质水口独树一帜9
1.2 连铸“三大件”发展趋势9
1.2.1 定径水口系列的发展状况10
1.2.2 熔融石英质长水口的应用现状12
1.2.3 铝碳质长水口的发展趋势12
1.2.4 铝碳质浸入式水口的多样化13
1.2.5 狭缝型浸入式水口14
1.2.6 锆钙碳防堵塞浸入式水口14
1.2.7 无碳无硅质水口14
1.2.8 薄板坯浸入式水口14
1.2.9 整体塞棒棒头材质的改进16
1.3 连铸用耐火材料的发展趋向17
1.3.1 工厂管理18
1.3.2 稳定和提高原料质量,发展优质合成原料18
1.3.3 装备水平18
1.3.4 研发新品种18
1.3.5 生产环境的改善19
1.4 连铸“三大件”生产技术发展方向探讨19
1.4.1 采用低廉的优质原料制作连铸“三大件”的本体19
1.4.2 采用低压成型毛坯20
1.4.3 采用低温烧成制品20
1.4.4 连铸“三大件”生产技术的“一高原则”20
参考文献21
2 原料及性能23
2.1 熔融石英23
2.1.1 熔融石英简介23
2.1.2 熔融石英理化指标23
2.1.3 熔融石英粒度组成24
2.2 高铝矾土熟料24
2.2.1 高铝矾土熟料简介24
2.2.2 高铝矾土熟料理化指标25
2.2.3 高铝矾土粒度组成25
2.3 白刚玉25
2.3.1 白刚玉简介25
2.3.2 白刚玉理化指标26
2.3.3 白刚玉粒度组成26
2.4 棕刚玉27
2.4.1 棕刚玉简介27
2.4.2 棕刚玉理化指标27
2.4.3 棕刚玉粒度组成28
2.5 烧结板状刚玉28
2.5.1 烧结板状刚玉简介28
2.5.2 烧结板状刚玉理化指标28
2.5.3 烧结板状刚玉粒度组成29
2.6 电熔锆莫来石29
2.6.1 电熔锆莫来石简介29
2.6.2 电熔锆莫来石理化指标30
2.6.3 电熔锆莫来石粒度组成30
2.7 钙部分稳定氧化锆31
2.7.1 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简介31
2.7.2 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理化指标32
2.7.3 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粒度组成33
2.8 电熔镁砂33
2.8.1 电熔镁砂简介33
2.8.2 电熔镁砂理化指标33
2.8.3 电熔镁砂粒度组成34
2.9 电熔镁铝尖晶石34
2.9.1 电熔镁铝尖晶石简介34
2.9.2 电熔镁铝尖晶石理化指标35
2.9.3 电熔镁铝尖晶石粒度组成35
2.10 α-氧化铝微粉36
2.10.1 α-氧化铝微粉简介36
2.10.2 α-氧化铝微粉理化指标36
2.10.3 α-氧化铝微粉粒度组成36
2.11 矾土基赛降37
2.11.1 矾土基赛隆简介37
2.11.2 矾土基赛隆理化指标37
2.12 鳞片石墨38
2.12.1 鳞片石墨简介38
2.12.2 鳞片石墨理化指标38
2.12.3 鳞片石墨粒度组成39
2.13 炭黑39
2.13.1 炭黑简介39
2.13.2 炭黑理化指标40
2.13.3 炭黑粒度组成40
2.14 铝粉40
2.14.1 金属铝粉简介40
2.14.2 铝粉理化指标42
2.14.3 铝粉粒度组成42
2.15 硅粉43
2.15.1 金属硅粉简介43
2.15.2 硅粉的理化指标44
2.15.3 硅粉的粒度组成44
2.16 碳化硅45
2.16.1 碳化硅简介45
2.16.2 碳化硅理化指标45
2.16.3 碳化硅粒度组成45
2.17 碳化硼46
2.17.1 碳化硼简介46
2.17.2 碳化硼理化指标47
2.17.3 碳化硼粒度组成47
2.18 氮化硼47
2.18.1 氮化硼简介47
2.18.2 氮化硼理化指标48
2.18.3 氮化硼粒度组成48
2.19 漂珠49
2.19.1 漂珠简介49
2.19.2 漂珠理化指标49
2.19.3 漂珠粒度组成49
2.20 酚醛树脂50
2.20.1 酚醛树脂简介50
2.20.2 热固性液体酚醛树脂理化指标50
2.20.3 热塑性粉状酚醛树脂理化指标51
2.20.4 热塑性粉状酚醛树脂粒度组成51
2.21 乌洛托品51
2.21.1 乌洛托品简介51
2.21.2 乌洛托品理化指标52
2.21.3 乌洛托品粒度组成52
2.22 糠醛52
2.22.1 糠醛简介52
2.22.2 糠醛理化指标53
2.23 工业酒精53
2.23.1 工业酒精简介53
2.23.2 工业酒精理化指标53
2.24 乙二醇54
2.24.1 乙二醇简介54
2.24.2 乙二醇理化指标54
2.25 三聚磷酸钠54
2.25.1 三聚磷酸钠简介54
2.25.2 三聚磷酸钠理化指标54
2.26 粉状硅酸钠55
2.26.1 粉状硅酸钠简介55
2.26.2 粉状硅酸钠理化指标55
2.27 氟硅酸钠55
2.27.1 氟硅酸钠简介55
2.27.2 氟硅酸钠理化指标56
参考文献56
3 生产工艺57
3.1 生产工艺流程57
3.1.1 工艺流程示意图57
3.1.2 工艺流程的演变过程57
3.2 石墨精制58
3.3 配料的预混合59
3.3.1 V型混合机预混合60
3.3.2 锥型混合机预混合60
3.4 造粒工艺61
3.4.1 造粒原理61
3.4.2 造粒工艺61
3.5 造粒料的干燥63
3.5.1 流动干燥床干燥系统63
3.5.2 回转干燥机干燥系统64
3.6 造粒料的筛分65
3.6.1 筛网的选择65
3.6.2 造粒料的粒度组成65
3.6.3 造粒料的储存66
3.7 毛坯成型66
3.7.1 毛坯成型系统66
3.7.2 胶套及其材质的选择67
3.7.3 钢质模芯杆材质硬度和光洁度68
3.7.4 密封用上、下胶垫69
3.7.5 振动加料69
3.7.6 抽真空69
3.7.7 喷淋清洗69
3.7.8 等静压成型70
3.7.9 等静压机用介质水和油的性能71
3.7.10 成型压力的确定71
3.8 水口制作方法72
3.8.1 预压成型内复合体72
3.8.2 用加料套筒直接成型内复合体的制作步骤73
3.8.3 铝锆碳质浸入式水口本体与渣线复合制作步骤75
3.8.4 铝锆碳质浸入式水口内复合的制作步骤76
3.8.5 薄壁直通型浸入式水口的加料步骤77
3.8.6 水口本体与内复合体的复合加料的原则77
3.9 脱模78
3.10 毛坯的干燥79
3.10.1 固化后的树脂形态79
3.10.2 毛坯的干燥制度79
3.11 毛坯烧成80
3.11.1 毛坯中的树脂在烧成中的物理变化80
3.11.2 毛坯中的物料和添加剂在烧成中的物理变化81
3.12 烧成设备82
3.12.1 梭式窑烧成82
3.12.2 钟罩窑烧成83
3.12.3 电炉烧成84
3.12.4 隧道窑烧成86
3.13 烧成后的毛坯加工89
3.13.1 加工前的准备89
3.13.2 毛坯外形的加工90
3.13.3 水口侧孔的加工90
3.13.4 整体塞棒外形的加工91
3.14 涂防氧化涂层92
3.15 成品的理化检测和无损探伤92
3.15.1 无损探伤图像92
3.15.2 成品中的缺陷96
3.16 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96
3.17 生产用术语98
3.18 检测方法99
3.18.1 水分检测99
3.18.2 堆积密度测定99
3.19 废料的来源99
3.20 废料的回收利用100
3.20.1 废料回收利用原则100
3.20.2 废料具体回收利用101
3.20.3 废料的储存102
3.21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测制度102
参考文献104
4 产品设计105
4.1 长水口配方的设计依据105
4.2 长水口类型105
4.2.1 普通型长水口106
4.2.2 内孔脱碳型长水口106
4.2.3 内孔复合型长水口106
4.3 长水口配方设计106
4.3.1 原始型不预热铝碳质长水口的配方设计106
4.3.2 内孔脱碳型不预热铝碳质长水口的配方设计107
4.3.3 内孔复合型不预热铝碳质长水口的配方设计107
4.4 长水口的结构设计108
4.4.1 长水口的碗口设计108
4.4.2 长水口头部外形结构设计111
4.4.3 长水口总长度和下段外形结构的确定111
4.5 长水口的吹氩密封结构112
4.5.1 第一类长水口的吹氩密封结构112
4.5.2 第二类长水口的吹氩密封结构114
4.6 浸入式水口的设计依据114
4.6.1 浸入式水口的配料和加入量的设计115
4.6.2 普通铝碳质水口的成分设计116
4.6.3 铝锆碳质水口的成分设计116
4.6.4 狭缝型水口的设计117
4.6.5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的成分设计117
4.6.6 无碳无硅质水口的成分设计118
4.6.7 快换水口的特点成分设计118
4.7 浸入式水口的结构类型118
4.8 浸入式水口结构设计119
4.8.1 浸入式水口的头部外形和碗口结构设计119
4.8.2 浸入式水口尾部设计123
4.8.3 浸入式水口渣线长度的确定124
4.8.4 浸入式水口出钢口结构的设计125
4.8.5 浸入式水口长度的确定126
4.9 整体塞棒设计依据126
4.10 整体塞棒的配方设计127
4.11 整体塞棒设计的基础128
4.11.1 整体塞棒的结构类型128
4.11.2 塞棒棒头的形状类型128
4.11.3 塞棒棒头的基本尺寸128
4.12 塞棒棒头设计129
4.12.1 半圆头形棒头的设计129
4.12.2 由两个不相等半径组成的棒头设计131
4.12.3 由两个半径为R1和R2与斜线相切组成的棒头设计132
4.12.4 整体塞棒尾部的连接结构132
4.13 塞棒总长度的确定132
4.14 塞棒棒头设计示例133
4.14.1 棒头设计示例1133
4.14.2 棒头设计示例2134
4.15 塞棒棒头设计说明135
4.16 塞棒行程计算138
4.16.1 塞棒行程计算依据138
4.16.2 塞棒行程计算示例139
4.17 连铸“三大件”配料的基本粒度组成140
4.18 长水口的粒度组成142
4.18.1 长水口本体的粒度组成142
4.18.2 长水口渣线的粒度组成142
4.18.3 长水口内复合层的粒度组成142
4.19 浸入式水口的粒度组成143
4.19.1 浸入式水口本体的粒度组成143
4.19.2 浸入式水口渣线的粒度组成143
4.20 快换水口的粒度组成144
4.20.1 快换水口本体的粒度组成144
4.20.2 快换水口渣线的粒度组成144
4.20.3 快换水口滑动面的粒度组成144
4.20.4 快换水口内复合层的粒度组成145
4.21 薄板坯浸入式水口的粒度组成145
4.21.1 薄板坯浸入式水口本体的粒度组成145
4.21.2 薄板坯浸入式水口渣线的粒度组成145
4.21.3 薄板坯浸入式水口碗口的粒度组成146
4.22 整体塞棒的粒度组成146
4.22.1 整体塞棒本体的粒度组成146
4.22.2 整体塞棒棒头的粒度组成146
4.23 配料中的有关原则147
4.23.1 关于配料临界粒度的差异原则147
4.23.2 配方中鳞片石墨粒度的分配原则147
4.23.3 制品不同部位结合剂的平衡原则147
4.24 长水口本体造粒料的水分与堆积密度及其他指标之间的规律性147
4.24.1 长水口本体造粒料的水分与堆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48
4.24.2 长水口本体造粒料的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48
4.24.3 长水口本体造粒料的堆积密度与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49
4.25 浸入式水口本体造粒料.与堆积密度及其他指标之间的规律性149
4.25.1 浸入式水口本体造粒料的水分与造粒料堆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49
4.25.2 浸入式水口本体造粒料的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0
4.25.3 浸入式水口本体毛坯密度与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0
4.26 浸入式水口渣线造粒料与堆积密度及其他指标之间的规律性151
4.26.1 浸入式水口渣线造粒料的水分与堆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1
4.26.2 浸入式水口渣线造粒料的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1
4.26.3 浸入式水口渣线烧前坯体密度与烧后坯体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1
4.27 整体塞棒本体造粒料与堆积密度及其他指标之间的规律性152
4.27.1 整体塞棒本体造粒料的水分与堆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2
4.27.2 整体塞棒本体造粒料的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2
4.27.3 整体塞棒本体烧前毛坯密度与烧后本体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3
4.28 镁碳质棒头造粒料与堆积密度及其他指标之间的规律性153
4.28.1 镁碳质棒头造粒料水分与堆积密度的规律性153
4.28.2 镁碳质棒头造粒料的堆积密度与本体毛坯体之间的规律性154
4.28.3 镁碳质棒头烧前毛坯密度与烧后坯体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4
4.29 铝碳质系列造粒料与毛坯和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5
4.29.1 铝碳质系列造粒料密度与其毛坯和制品密度的规律性156
4.29.2 铝碳质系列毛坯和制品密度比值之间的规律性156
4.29.3 铝碳质系列造粒料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7
4.29.4 铝碳质系列造粒料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的差值之间的规律性157
4.30 镁碳质系列造粒料与毛坯和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8
4.30.1 镁碳质系列造粒料密度与其毛坯和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8
4.30.2 镁碳质系列毛坯和制品密度比值之间的规律性158
4.30.3 镁碳质系列造粒料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59
4.30.4 镁碳质系列造粒料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的差值之间的规律性159
4.31 锆碳质系列造粒料与毛坯和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60
4.31.1 锆碳质系列造粒料密度与其毛坯和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60
4.31.2 锆碳质系列毛坯和制品密度比值之间的规律性160
4.31.3 锆碳质系列造粒料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161
4.31.4 锆碳质系列造粒料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差值161
4.32 铝碳质长水口造粒料中的细粉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161
4.32.1 铝碳质长水口本体造粒料小于0.1 mm颗粒的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162
4.32.2 铝碳质长水口渣线造粒料小于0.1 mm颗粒的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162
4.33 铝碳质浸入式水口造粒料中的细粉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162
4.34 碳质整体塞棒造粒料中的细粉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163
4.34.1 铝碳质整体塞棒本体造粒料小于0.1 mm颗粒的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163
4.34.2 镁碳质塞棒棒头造粒料小于0.1 mm颗粒的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163
4.35 对混成料小于0.1 mm颗粒的含量与其堆积密度的认识164
4.36 制品的近终形设计165
4.36.1 实测造粒料的压缩比165
4.36.2 理论计算造粒料的压缩比166
4.37 定高定量定容法设计胶套166
4.37.1 定高定量定容法的设计原理166
4.37.2 定高定量定容法的设计步骤示例(一)167
4.37.3 定高定量定容法的设计步骤示例(二)170
4.38 常规添加剂加入量的确定171
4.39 炭黑添加剂对试样性能的影响173
4.39.1 炭黑添加剂对锆碳质试样性能的影响173
4.39.2 炭黑添加剂对铝碳质试样性能的影响176
4.39.3 炭黑加入量对试样性能的影响177
4.39.4 在Y炭黑的参与下硅粉对试样性能的影响179
4.40 炭黑添加剂对试样的抗氧化性的影响183
4.40.1 P、Y炭黑的氧化失重率183
4.40.2 Y炭黑加入量对试样抗氧化性能的影响183
4.40.3 硅粉加入量对含有Y炭黑试样失重率的影响183
4.40.4 对炭黑添加剂作用的评价184
4.41 长水口A制品的显微结构185
4.41.1 长水口A制品本体(烧结氧化铝+石墨)的显微结构185
4.41.2 长水口A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186
4.41.3 长水口A制品内复合层(无碳层,板状刚玉+漂珠)的显微结构187
4.42 长水口B制品的显微结构189
4.42.1 长水口B制品本体(棕刚玉+熔融石英+石墨)的显微结构189
4.42.2 长水口B制品内复合层(MA尖晶石+石墨)的显微结构191
4.43 长水口C制品的显微结构192
4.43.1 长水口C制品本体(棕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192
4.43.2 长水口C制品渣线(MA尖晶石+石墨)的显微结构194
4.43.3 长水口C制品内复合层(熔融石英+漂珠)的显微结构196
4.44 长水口D制品的显微结构197
4.44.1 长水口D制品本体(棕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197
4.44.2 长水口D制品内复合层(烧结MA尖晶石+石墨)的显微结构199
4.45 浸入式水口A制品的显微结构201
4.45.1 浸入式水口A制品本体(棕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201
4.45.2 浸入式水口A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203
4.46 浸入式水口B制品的显微结构204
4.46.1 浸入式水口B制品碗口(海水镁砂+石墨)的显微结构204
4.46.2 浸入式水口B制品本体(亚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204
4.46.3 浸入式水口B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207
4.47 浸入式水口C制品的显微结构208
4.47.1 浸入式水口C制品碗口(电熔镁砂+石墨)的显微结构208
4.47.2 浸入式水口C制品本体(电熔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210
4.47.3 浸入式水口C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212
4.47.4 浸入式水口C制品内复合无碳层(板状刚玉+锆莫来石)的显微结构214
4.48 无碳无硅质水口的显微结构215
4.48.1 无碳无硅质水口A制品碗口(电熔氧化镁+石墨)的显微结构215
4.48.2 无碳无硅质水口A制品碗口(棕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217
4.48.3 无碳无硅质水口A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218
4.48.4 无碳无硅质水口A制品内复合层(电熔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218
4.48.5 无碳无硅质水口A制品无碳层(熔融石英+氧化铝空心球)的显微结构221
4.49 防堵塞水口的显微结构223
4.49.1 防堵塞水口A制品碗口(亚白刚玉+α-Al2O3微粉)的显微结构223
4.49.2 防堵塞水口A制品本体(棕刚玉+α-Al2O3)的显微结构223
4.49.3 防堵塞水口A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226
4.49.4 防堵塞水口A制品内复合层(电熔白刚玉+长石+石墨)的显微结构227
4.50 快换水口A制品的显微结构230
4.50.1 快换水口A制品滑动面(电熔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230
4.50.2 快换水口A制品本体(板状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231
4.50.3 快换水口A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233
4.50.4 快换水口A制品内复合无碳层(板状刚玉+锆莫来石)的显微结构233
4.51 快换水口B制品的显微结构235
4.51.1 快换水口B制品滑动面(板状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235
4.51.2 快换水口B制品本体(棕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236
4.51.3 快换水口B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238
4.52 吹氩上水口的显微结构240
4.52.1 吹氩上水口本体(棕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240
4.52.2 吹氩上水口滑动面(棕刚玉+板状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242
4.53 整体塞棒A制品的显微结构244
4.53.1 整体塞棒A制品塞棒棒身(亚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244
4.53.2 整体塞棒A制品棒头(海水镁砂+石墨)的显微结构245
4.54 整体塞棒B制品的显微结构247
4.54.1 整体塞棒B制品塞棒棒身(电熔镁砂+石墨)的显微结构247
4.54.2 整体塞棒B制品棒头(电熔镁砂+石墨)的显微结构249
4.55 整体塞棒C制品的显微结构251
4.55.1 整体塞棒C制品塞棒棒身(矾土+石墨)的显微结构251
4.55.2 整体塞棒C制品棒头(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253
参考文献254
5 连铸“三大件”的使用255
5.1 长水口的安装255
5.2 长水口使用前期的准备事项256
5.2.1 长水口的连接256
5.2.2 大包滑动水口的开浇256
5.2.3 长水口吹氩密封256
5.3 中间包覆盖剂256
5.3.1 中间包覆盖剂的主要作用257
5.3.2 中间包覆盖剂的分类257
5.4 中间包钢水温度258
5.5 长水口的材质选择与其使用环境的关系259
5.5.1 碗口材质的选择259
5.5.2 长水口本体材质的选择259
5.5.3 长水口渣线部位材质的选择259
5.5.4 长水口浸入钢水渣线以下部分的材质选择260
5.6 长水口的损坏形态及其原因260
5.6.1 长水口碗口开裂260
5.6.2 长水口碗口烧损260
5.6.3 长水口内壁冲蚀或穿孔260
5.6.4 长水口颈部断裂261
5.6.5 长水口表面局部氧化261
5.6.6 长水口本体开裂261
5.6.7 长水口渣线侵蚀261
5.6.8 长水口出钢口端内孔扩径261
5.7 长水口使用的保障措施261
5.7.1 长水口在钢厂使用的保障措施261
5.7.2 长水口生产厂要采取的保障措施262
5.8 使用后长水口防氧化涂层的显微结构263
5.9 使用后长水口本体的显微结构263
5.10 使用后长水口渣线的显微结构264
5.11 使用后长水口内壁复合层的显微结构265
5.12 浸入式水口的使用环境266
5.13 浸入式水口的安装267
5.13.1 分体式浸入式水口的安装267
5.13.2 整体式浸入式水口的安装268
5.13.3 快换水口的安装268
5.13.4 薄板坯浸入式水口的安装269
5.14 浸入式水口的烘烤制度269
5.15 保护渣对浸入式水口的影响271
5.15.1 保护渣的性能271
5.15.2 保护渣中的成分对保护渣性能的影响271
5.16 不同钢种对保护渣性能的要求273
5.16.1 低碳铝镇静钢对保护渣性能的要求273
5.16.2 超低碳钢对保护渣性能的要求274
5.16.3 高速连铸对保护渣性能的要求274
5.16.4 不锈钢对保护渣性能的要求274
5.17 钢水温度和钙处理274
5.18 结晶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对浸入式水口渣线侵蚀的影响275
5.19 浸入式水口的损毁形态276
5.19.1 渣线部位穿孔和断裂等损毁原因276
5.19.2 浸入式水口本体穿孔、纵裂和断裂等损毁原因278
5.19.3 浸入式水口侧孔断裂因素279
5.20 浸入式水口堵塞物的来源280
5.20.1 来源于浸入式水口自身281
5.20.2 钢水的脱氧剂281
5.20.3 钢水的钙处理281
5.20.4 大包烧氧开浇282
5.20.5 钢包底吹氩282
5.20.6 钢水的过热度283
5.21 防止浸入式水口堵塞物的方法283
5.21.1 大包至中间包之间的钢水保护283
5.21.2 中间包至结晶器的钢水保护283
5.21.3 其他保护方式防止水口堵塞283
5.22 浸入式水口浇注不同钢种的堵塞物的名称和成分284
5.22.1 浇注ERW钢产生的堵塞物284
5.22.2 浇注20CrMnTiH钢产生的堵塞物285
5.22.3 浇注高铝钢产生的堵塞物285
5.22.4 浇注低碳铝镇静钢产生的堵塞物285
5.22.5 浇注铝镇静钢产生的堵塞物286
5.22.6 LF炉精炼铝镇静钢产生的堵塞物286
5.22.7 浇注中碳钢和微合金钢产生的堵塞物287
5.22.8 浇注铝冷镦钢产生的堵塞物287
5.22.9 浇注不锈钢304产生的堵塞物287
5.22.10 浇注1Cr18Ni9Ti钢产生的堵塞物288
5.23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的结构与材质288
5.23.1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的吹氩结构289
5.23.2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吹氩透气层的材质289
5.23.3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吹氩透气层的粒度组成290
5.23.4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吹氩透气层气孔的显微观察290
5.24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吹氩透气层的制作292
5.24.1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本体的原料和粒度组成292
5.24.2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吹氩透气层的理化指标292
5.24.3 水口本体的制作与性能292
5.25 狭缝型吹氩水口的显微结构293
5.25.1 狭缝型吹氩水口透气层的显微结构293
5.25.2 狭缝型吹氩水口本体的显微结构293
5.25.3 狭缝型吹氩水口渣线的组成和使用后的氧化锆颗粒形貌295
5.25.4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渣线层的显微结构295
5.26 狭缝型吹氩水口渣线的粒度组成和理化指标296
5.26.1 狭缝型吹氩水口渣线的粒度组成296
5.26.2 狭缝型吹氩水口渣线的理化指标296
5.27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的使用297
5.28 防堵塞浸入式水口防堵塞合成料的研制297
5.28.1 防堵塞合成料的选择依据297
5.28.2 不吹氩防堵塞浸入式水口防堵塞合成料的制备298
5.28.3 不吹氩防堵塞浸入式水口防堵塞合成料的检测298
5.29 不吹氩防堵塞浸入式水口的制作与性能300
5.30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的使用条件和使用效果300
5.30.1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的使用条件300
5.30.2 在钢厂的使用效果301
5.31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使用后的残砖形貌301
5.31.1 使用后的残砖形貌301
5.31.2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原始防堵塞层分析301
5.31.3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防堵塞层使用后形貌302
5.31.4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防堵塞反应层分析302
5.31.5 使用后的不吹氩防堵塞水口防堵塞过渡带分析303
5.32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流钢侧孔堵塞物的分析304
5.33 关于防堵塞料的添加剂305
5.34 无碳无硅质水口材质的选择与匹配305
5.35 无碳无硅质水口的制作工艺306
5.35.1 水口内复合体材质306
5.35.2 造粒工艺307
5.35.3 水口成型工艺307
5.35.4 水口的烧成307
5.35.5 无碳无硅质水口的实物性能307
5.36 无碳无硅质浸入式水口的使用条件与结果307
5.37 无碳无硅质浸入式水口使用后的残砖分析308
5.37.1 无碳无硅质浸入式水口浇注纯净钢WYK-1后的残砖分析308
5.37.2 无碳无硅质浸入式水口浇注铝镇静钢WLZn后的残砖分析309
5.37.3 无碳无硅质浸入式水口浇注无取向硅钢W180后的残砖分析310
5.38 整体塞棒的使用310
5.38.1 整体塞棒的使用环境310
5.38.2 整体塞棒的安装310
5.39 整体塞棒的制作与材质选择312
5.39.1 整体塞棒材质的选择312
5.39.2 整体塞棒的生产工艺312
5.40 整体塞棒的吹氩作用与吹氩产生的负面影响313
5.40.1 整体塞棒的吹氩作用313
5.40.2 整体塞棒吹氩产生的负面影响313
5.41 整体塞棒的损坏形貌314
5.41.1 整体塞棒的损坏形貌314
5.41.2 安装过程产生的损坏314
5.41.3 在中间包内预热期间可能出现的损坏315
5.41.4 整体塞棒的棒头断裂事故315
5.41.5 整体塞棒的棒头受到严重的侵蚀损毁315
5.41.6 整体塞棒在浇注过程中发生断裂316
5.41.7 整体塞棒渣线部位的蚀损316
5.41.8 整体塞棒在浇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象317
5.42 整体塞棒的操作特性317
5.43 整体塞棒使用后的显微结构318
5.43.1 使用后的整体塞棒A制品棒头(镁碳质)的显微结构318
5.43.2 使用后的整体塞棒B制品棒头(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319
5.43.3 使用后的整体塞棒C制品棒身(矾土+石墨)的显微结构321
5.43.4 使用后的整体塞棒C制品棒头(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324
参考文献327
索引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