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源枯竭城市与富集城市产业对接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焦作市与平顶山市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陶晓燕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4773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07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223页
- 主题词:城市经济-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资源枯竭城市与富集城市产业对接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焦作市与平顶山市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2
一 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3
二 产业转移的模式研究7
三 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11
四 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述评16
五 我国煤炭城市产业研究17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25
一 研究内容25
二 研究方法26
第四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27
第二章 产业对接相关理论概述28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内在机理概述28
一 产业对接及内在机理概述28
二 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概述32
三 产业承接的内在机理概述39
第二节 有关产业对接的理论依据44
一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44
二 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46
三 协议分工理论48
四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9
五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51
六 雁行发展理论53
七 重合产业理论56
八 梯度双赢理论57
九 产业开放政策理论57
十“中心—外围”理论58
十一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59
第三章 煤炭城市发展情况分析60
第一节 煤炭城市的界定和分类60
一 煤炭城市的界定60
二 煤炭城市的分类65
第二节 煤炭产业和煤炭城市的发展规律69
一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和一般规律69
二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一般规律和分析模型77
三 煤炭产业的发展规律83
四 煤炭城市的发展规律87
第三节 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机制、特征及成因89
一 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机制89
二 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90
三 煤炭城市产业问题的成因93
第四章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实施产业对接的现实基础分析96
第一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基本情况介绍96
一 平顶山市基本情况96
二 焦作市基本情况97
第二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现状分析100
一 平顶山市产业现状分析100
二 焦作市产业现状分析109
第三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实施产业对接的必要性118
一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合理分工的现实需要118
二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客观需要119
第四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实施产业对接的可行性121
一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经济增长趋同性的分析方法121
二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经济增长的σ趋同分析结果121
三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分析结果123
第五章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潜力分析126
第一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需求分析130
一 产业对接承接方的需求分析130
二 产业对接转出方的需求分析135
第二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供给分析136
一 产业对接转出方的供给分析136
二 产业对接承接方的供给分析138
第三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背景分析139
一 国家政策为产业对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39
二 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为产业对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140
三 两个城市的产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为产业对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41
第六章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布局144
第一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结构有序度测定144
一 产业结构有序度模型的建立144
二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结构有序度的测定145
第二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对接产业的确定150
一 产业梯度——产业成长度系数二维坐标系模型的建立150
二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对接产业的确定155
第七章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政策建议184
第一节 加强两市地方政府的对接184
一 加强两市的组织机制对接184
二 加强两市的战略对接184
三 加强两市的制度环境对接185
第二节 建立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弱化区域利益冲突185
一 区域利益冲突的基础弱化185
二 区域利益冲突的机制弱化186
第三节 创造两市进行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188
一 创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188
二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188
三 发挥集聚效应,引导产业相对集中189
四 坚持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道路191
第四节 促进两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192
一 以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为重点,不断优化经济结构192
二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使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192
第五节 加强各类人才培养192
一 加强创新型企业家的培养193
二 加强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193
三 保障普通劳动力权益,加强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193
参考文献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