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碑读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施永安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4722335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154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隶书-碑帖-研究-中国-汉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碑读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走进碑林2
第一章 汉碑之美2
深沉 博大 纯朴2
开合 提按 韵致3
漏痕 放畅 空灵3
幽深 犷达 霸气4
挪让 幽默 奇异5
简约 朴老 生拙6
欹正 平斜 统一7
严整 瘦硬 瘦金8
流畅 秀润 柔劲9
交融 搭接 和谐9
参差 错落 险绝10
精拓 淡云 剔透12
其他13
第二章 读析径路15
一、读析之宜15
字理溯篆15
过程索简17
比较辨识18
理解俗写19
把握常规21
读后临池22
同步得意24
择碑学隶25
考察原碑25
二、读临当慎26
莫刻意求同26
别以帖读碑28
填涂墨勿重29
瑕疵不染笔30
第三章 汉碑类分32
一、以往类分状况32
二、多种角度类分35
(一)笔法特点36
玉箸平动36
势敛简正36
隶意至极37
(二)构形特征38
内收外展38
内疏外敛39
间架中和39
参差拙险40
字形归方41
(三)笔画形态41
瘦劲挺健41
宽厚丰茂42
流丽清雅43
平和沉静44
(四)碑文字体44
典型隶书44
汉代篆书45
汉印文字45
隶中行楷46
(五)汉碑风格47
(六)通俗隶书47
(七)其他角度48
第二篇 隶变构形53
第四章 通混构形53
一、部首通混53
意近殳充攵53
丸凡几人混54
?将丬方收55
卩换邑之阝56
穴宀冖交叉56
等观?雨58
宀凡也用网59
亻旁却易彳60
诸身牙耳骨61
因居广代厂62
叔曼寸又移63
走之建之换64
汉碑艹掩?65
师偏常同阜66
二、结构通混67
三角厶代口68
方口也替厶69
卯易双口厶71
攵乂又相往71
士土壬王淆72
幸屰辛属羊73
西曲混丰头74
九丸几凡变76
小心水止彡77
并叠来朿通78
形刑开有井79
?夫矢失准79
匕亡止山混80
殳攵欠报右82
繇言非缶咅82
大火土工糅84
形近而代雨86
韦下易帀巾86
豆丘戈戉戏87
又把乔头占88
豕处多混用89
巳己巴交织90
爻文耂并用91
田凶亦见混92
厚中多成享93
禹禺离不开94
居上?甫同95
西下几变迁96
魁乃四星斗96
廿亦换艹头97
师之帀作市98
字中屰多形99
易易存互换100
大六戒难识100
三十木为桑101
争上说斜日102
弦幺何成乡102
三、笔画混用103
横占点之巢103
点代多画最106
横捺辨谁先107
三点气中横108
彭彦穆横彡109
平撇唯戒武110
彰须彡似氵111
第五章 增简构形114
一、增笔问由114
土点别于士114
碑皆夭加撇115
玉点以避王116
无意补笔符118
点为起笔符119
窗框两横明120
展撇飘衣带121
舟运受字横122
前头止省成123
三毛首之发124
尉僚多点火124
孟中子携点125
舟望三横月126
深穴本有点127
是兵而非侯128
随篆多点福128
辛字下三横129
碑兴兖加八130
但问兼夹点131
京形觅钟鼎131
亚内本为十133
辰竖传有序133
旦为日出图134
罒点自中来135
天井横竖源136
步下汉作少136
二、减笔探理137
番头俱免冠137
直弧手毛屯139
存在左竖失140
牛矢午先生141
绝色巴无竖142
碑林缺点卒143
叠横减求疏144
德横说增减146
气中点横失147
碑皆两横颜147
丕在邳中不148
碑无从目督149
殷字觅钩沉149
三、减省结构150
缺口依性灵150
无心亦庆忧151
疆彊兼省通152
壹伴欠心懿152
脱艹嘉和善153
断连丝留半154
单索尤可关155
小灬去也尞155
舍厶尤传惠156
两东减并曹156
四、简笔结构157
一笔曷之?157
平八冀之北158
幺巜冒号符158
忧爱简笔心159
疋简重识胥160
汉姬无真形162
横竖兴中口162
鸿工却竖弯163
平穗啬里横163
鬼贴变形厶164
斜弧尽横年165
兮折捋为丁165
第六章 分合构形168
一、有关分解构形168
(一)分解笔画168
开口忠言168
直分点竖169
两笔书撇170
折画拆写171
(二)分离字素173
首横分耳173
土里生金173
攵下书又174
(三)分流篆书部首174
心牵三形174
水分四流175
手掰四样176
火漫五焰177
双手分式178
二、有关合并构形179
(一)合并笔画179
隔墙连点179
合八为一180
对接合拢182
平行并横183
上下并竖185
两画转接187
几底连横189
(二)合并篆书字素189
字里甘白日曰同190
展中昔上散黄恭190
丹肉舟朋共月影191
教者孝考俱耂形193
表素青责合玉箸194
奉春秦泰奏简成195
鹿庆康唐庚应广196
篆捧采火隶卷头196
垔要粟票覃同冠198
兹前盖美兼并首200
火尾足根俱归灬201
三、有关移位构形206
(一)笔画移位206
点到即玉206
数点成金207
移点尤此208
(二)字素移位209
对调其位209
从篆左右211
由外置内212
左部上移213
其他移位214
四、有关字素形变215
从人变旨头216
点横撇捺午217
尾日二几瓦217
旅衣简帛缝218
双人化草头219
胜送火整形220
青铜铸斗升220
碑无从大奇222
第三篇 兼容并蓄226
第七章 篆书隶写226
一、篆书部首隶写226
同月不同形226
同心各有姿227
有友左右手228
横刀镶钟鼎229
二、篆书结构隶写230
祗氐横托氏230
散见林月殳231
暴乃篆从米232
爻子教之左233
微耑岂斜山233
爱舜隶同首234
三、篆字隶写235
永乃水支流235
禾人禾千年236
双月斜凤羽237
庚衍唐康庸238
已篆隶作以239
涛声掩日昔240
兆乃骨灼痕241
夜来亦生夕241
也不从说文242
舍简就繁曹243
周秦用甲骨243
碑林巾人虎244
亡字无通横246
世与三十缘246
乃从秦简来248
第八章 兼容诸体250
一、汉印文字入碑250
散簇于碑250
通碑若印251
二、简牍文字上石253
碑蕴简牍253
长垂现碑254
三、汉碑参以草书255
草隶简笔符255
草形隶写止257
草字虎隶写258
叔自简中来258
四、汉末行楷渐成260
长撇掠势260
碑留啄痕260
磔看平收261
两钩相生261
石刻悬针262
五、汉隶简写今用263
便捷得之263
删减约成264
声符取简265
六、同字异源别写267
玺分陶金玉267
巫执玉事神268
体含身骨肉268
望见亡臣同269
劈木右为片270
其他异构字271
第四篇 汉隶笔法274
第九章 延续篆书274
凌空起势 笔到空收274
平动用笔 提按近无276
捻管运指 调锋运腕277
中锋主字 逆势涩行279
第十章 汉隶始见282
一、确定笔画282
二、笔法渐丰285
提按律动285
绞锋圆转286
耸肩之转287
三、八分笔势288
蚕头雁尾 横贯西东289
八字屏开 左右呼应290
单向取势 重心偏居291
四、中和收放292
第五篇 剥落石花296
第十一章 残缺遗痕296
一、刻工之误296
(一)误连笔画297
横向误连297
纵向误连298
转向误连299
(二)漏刻笔画301
石门颂301
鲜于璜碑303
肥致碑304
曹全碑305
其他碑刻308
漏刻多竖解309
(三)并非刻工之误310
前承篆书310
通用俗写311
墨污掩字312
二、书丹有责312
顺应欠当312
文谬即改315
三、后世残损316
(一)自然因素316
毁于地震316
水火无情317
日曝风化317
(二)人为因素319
纤绳磨痕319
筑路波及320
移作它用320
捶拓无度321
兵乱毁损321
搬运断石322
后人加刻322
拓后损碑323
第十二章 拓裱失真326
一、拓工之误326
石门颂326
乙瑛碑329
礼器碑329
史晨碑330
曹全碑331
张迁碑333
二、割裱之误333
文序错位334
割损笔画335
张冠李戴336
截失文字337
三、拓本残痕337
虫蛀残损337
其他残痕338
主要参考书目340
碑刻简称表346
后记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