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机械工程简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机械工程简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0978564.jpg)
- 张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40394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241页
- 主题词:机械工程-技术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机械工程简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机械发展的历史分期1
1.1.1 古代(公元前5000年左右至欧洲文艺复兴)1
1.1.2 近代(文艺复兴至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2
1.1.3 当代(19世纪末的新物理学革命以来)2
1.1.4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3
1.2 自然、社会、科学和技术间的几个重要关系4
1.2.1 社会、科技和自然4
1.2.2 科技发展背后的推动力4
1.2.3 经济、科技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变革密不可分5
1.2.4 自然科学基础与相关科技领域的作用6
1.3 为什么要学习一些科技发展史?6
1.3.1 扩大知识面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7
1.3.2 回溯历史,了解社会,理工结合,文理渗透7
1.3.3 回溯历史,激发创新精神8
第2章 古代机械的发展9
2.1 概述9
2.1.1 古代人类使用工具的三个时代9
2.1.2 古代机械发展的三个主要区域9
2.1.3 中国的辉煌与落伍10
2.1.4 欧洲发展中的曲折11
2.2 各种古代机械发展简介12
2.2.1 简单机械12
2.2.2 鼓风器13
2.2.3 舟与车14
2.2.4 农业机械14
2.2.5 纺织机械15
2.2.6 计时器与天文仪器15
2.2.7 起重机械17
2.2.8 兵器18
2.2.9 礼仪与娱乐性机械18
2.2.10 各种机构与传动19
2.3 古代的机械制造技术19
2.3.1 铸造技术19
2.3.2 锻造和其他压力加工技术20
2.3.3 焊接技术21
2.3.4 切削加工技术21
2.4 关于古代机械的几个问题22
2.4.1 古代机械的动力22
2.4.2 依靠直觉和灵感的巧妙创造22
2.4.3 古代与现代相通23
2.4.4 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两个深层次问题23
第3章 工业革命前欧洲社会和科技的进步25
3.1 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期间的社会发展25
3.1.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25
3.1.2 地理大发现25
3.1.3 文艺复兴运动26
3.1.4 宗教改革运动26
3.1.5 启蒙运动26
3.1.6 资产阶级革命27
3.2 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前欧洲的机械科学技术27
3.2.1 列奥纳多·达·芬奇27
3.2.2 力学和机械理论的若干进展28
3.2.3 工业革命前的机械技术28
3.3 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30
3.3.1 天文学的突破和科学精神的解放30
3.3.2 经典力学创立之前的理论准备31
3.3.3 经典力学的创立32
3.3.4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33
3.4 微积分理论与微分方程理论的建立34
3.4.1 微积分理论的建立34
3.4.2 微分方程理论的建立和发展35
第4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36
4.1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概况36
4.1.1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背景36
4.1.2 第一次工业革命概述37
4.2 蒸汽机的发明和交通运输革命38
4.2.1 瓦特改进和发明蒸汽机38
4.2.2 蒸汽机发明的划时代意义39
4.3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机械发明40
4.3.1 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41
4.3.2 纺织和缝纫机械42
4.3.3 工程机械与矿山机械42
4.3.4 农业机械43
4.3.5 流体机械44
4.3.6 武器44
4.3.7 信息机械45
4.4 近代机械制造业的诞生和早期发展46
4.4.1 瓦特时代机械加工的状况46
4.4.2 机床的改进和发明47
4.4.3 互换性生产的出现49
4.4.4 标准化的开端50
4.5 永动机问题的理论解决50
第5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52
5.1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概况52
5.1.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52
5.1.2 电气时代53
5.1.3 钢铁时代54
5.1.4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机械发展概况55
5.1.5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55
5.2 内燃机的发明和新的交通运输革命56
5.2.1 内燃机的发明和进步56
5.2.2 汽车的发明和早期发展58
5.2.3 飞机的发明和早期发展59
5.2.4 交通工具方面的其他变革61
5.3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机械发明62
5.3.1 动力机械62
5.3.2 矿山机械64
5.3.3 工程机械66
5.3.4 泵和压缩机67
5.3.5 信息机械68
5.3.6 武器69
5.3.7 其他机械70
5.4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机械制造业70
5.4.1 机床的发展71
5.4.2 刀具材料的进步和切削速度的提高73
5.4.3 测量水平的提高74
5.4.4 泰勒的科学管理制度74
5.4.5 福特首创的大批量生产模式75
5.4.6 标准化、系列化的发展76
5.5 机械产品发展的若干趋势77
5.5.1 机械和运载工具的高速化和大功率化77
5.5.2 机械的精密化77
5.5.3 机械的轻量化78
5.5.4 机械的半自动化79
第6章 工业革命期间力学的进一步发展80
6.1 分析力学80
6.2 连续介质力学81
6.2.1 固体力学81
6.2.2 流体力学85
第7章 近代机械工程学科的诞生和发展87
7.1 机械工程学科的诞生87
7.1.1 机构学的诞生87
7.1.2 机械工程师学会的成立88
7.2 近代机构学学科的发展89
7.2.1 机构学的德国学派和俄苏学派89
7.2.2 连杆机构的应用和理论91
7.2.3 凸轮机构的演进、分析与设计92
7.3 机械振动理论与应用的发展94
7.4 近代的机械动力学95
7.4.1 机械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形成95
7.4.2 转子动力学研究的起步96
7.4.3 关于机构动力平衡的研究98
7.5 机械传动与液压传动的演进98
7.5.1 机械传动的演进98
7.5.2 流体传动的出现和发展100
7.6 近代的机械设计学科102
7.6.1 机械设计发展的几个阶段102
7.6.2 画法几何学诞生103
7.6.3 机械设计从应用力学中独立出来104
7.6.4 近代的机械结构强度学104
7.6.5 主要机械零件设计方法的形成105
7.7 近代的机械制造学科107
7.7.1 概述107
7.7.2 关于金属切削理论的研究108
7.7.3 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理论与技术109
第8章 第三次技术革命概貌111
8.1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科学基础111
8.1.1 新的物理学革命111
8.1.2 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诞生112
8.1.3 非线性科学的诞生和发展114
8.2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背景和概貌115
8.2.1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背景115
8.2.2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概貌116
8.2.3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点117
8.3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118
8.3.1 概述118
8.3.2 信息技术122
8.3.3 新材料技术126
8.4 与机械工程相关的数学、力学的新进步128
8.4.1 数值计算方法的巨大进步128
8.4.2 振动理论的新进展130
8.4.3 多体动力学的诞生131
第9章 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的机械工程概述133
9.1 新时期的机械工程概述133
9.1.1 新时期推动机械工程发展的四大因素133
9.1.2 新时期机械工程的全面大发展134
9.2 新时期机械产品发展的总趋向136
9.2.1 机械和运载工具进一步的高速化和大功率化136
9.2.2 对机械的精密化要求提高到更高的水平137
9.2.3 对机械的可靠性要求提高到更高的水平137
9.2.4 对机械和运载工具轻量化的要求更为迫切138
9.2.5 追求产品的性能价格比138
9.2.6 降低机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139
9.2.7 机器应安全、舒适、宜人139
9.2.8 产品的多样化与个性化139
9.3 新时期机械的重大发明与改进140
9.3.1 机电一体化产品140
9.3.2 机器人141
9.3.3 高速铁路车辆144
9.3.4 盾构隧道掘进机145
9.4 机械制造业几个重点领域的迅速发展146
9.4.1 汽车工业146
9.4.2 航空航天工业147
9.4.3 大型发电设备制造业148
9.4.4 IC制造业149
9.4.5 机床制造业149
9.5 关于复杂机电系统150
第10章 新时期机械学理论的发展152
10.1 机构学152
10.1.1 新时期机构学发展概况152
10.1.2 机构运动学153
10.1.3 新的机构类型154
10.1.4 机构动力学154
10.2 机械传动学156
10.2.1 齿轮强度计算标准的建立156
10.2.2 齿轮动力学与减振降噪的研究157
10.2.3 新型啮合传动的发展157
10.2.4 其他机械传动158
10.3 机器人学159
10.3.1 机器人机构学159
10.3.2 机器人动力学160
10.4 机械动力学162
10.4.1 概述162
10.4.2 机械动力学分析模型162
10.4.3 动力学建模的精细化163
10.4.4 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的发展163
10.4.5 机械动力学在横向形成几个分支领域164
10.5 机械强度学165
10.5.1 疲劳设计方法的建立165
10.5.2 断裂力学的发展166
10.5.3 智能结构与健康监测167
10.6 摩擦学167
10.6.1 近代关于摩擦、磨损和润滑的研究167
10.6.2 当代的摩擦学研究168
10.7 微机械学169
10.7.1 MEMS的技术革命历程169
10.7.2 MEMS的应用前景170
10.7.3 关于微机械系统的研究170
10.8 流体传动与控制171
第11章 新时期机械设计的全新面貌172
11.1 新时期机械设计概述172
11.1.1 新时期机械设计的全面大发展172
11.1.2 设计理论和方法学174
11.2 机械创新设计的理论和方法175
11.2.1 创造学在美国的诞生和发展175
11.2.2 苏联的TRIZ理论和方法176
11.2.3 机械创新设计177
11.2.4 反求设计177
11.2.5 仿生设计178
11.3 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178
11.3.1 计算机图形学178
11.3.2 计算机辅助设计180
11.4 保证产品主要性能的现代设计方法181
11.4.1 优化设计181
11.4.2 可靠性设计181
11.4.3 保值设计182
11.5 动态设计与振动控制183
11.5.1 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183
11.5.2 动态设计方法的发展184
11.5.3 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185
第12章 新时期机械制造的全新面貌187
12.1 新时期机械制造概述187
12.1.1 新时期对机械制造技术提出的新挑战187
12.1.2 新时期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向188
12.2 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主线189
12.2.1 数控加工和数控机床的诞生和发展189
12.2.2 工艺编制技术的进步190
12.2.3 CAD/CAPP/CAM的集成191
12.2.4 柔性制造系统191
12.2.5 机器人在制造中的应用192
12.3 切削加工技术的进步193
12.3.1 刀具材料的新进步193
12.3.2 高速切削技术194
12.3.3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194
12.3.4 难加工材料的加工技术195
12.3.5 干式加工技术196
12.3.6 关于加工振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196
12.3.7 与切削加工的进步相适应的机床技术197
12.4 特种加工技术的出现和发展198
12.5 增量制造技术199
12.6 绿色制造技术202
12.6.1 绿色制造——从认识到行动202
12.6.2 绿色制造技术的内容202
12.6.3 再制造技术203
12.7 企业活动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204
12.7.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4
12.7.2 制造活动的网络化205
第13章 近当代中国的机械工程207
13.1 洋务运动中的机械工程207
13.1.1 鸦片战争以前西方机械技术的传入207
13.1.2 洋务运动概况207
13.1.3 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诞生208
13.1.4 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诞生209
13.1.5 洋务运动的失败210
13.2 民国时期的机械工程211
13.2.1 民国时期的机械工业211
13.2.2 民国时期的机械工程教育与研究212
13.2.3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成立213
13.3 当代中国的机械工程(改革开放以前)213
13.3.1 新中国成立后的机械工业与机械科技213
13.3.2 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机械工程教育214
13.3.3 文化大革命中的机械工业和教育215
13.4 当代中国的机械工程(改革开放以来)216
13.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216
13.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机械科学与技术217
13.4.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机械工程教育219
附录A 人名表221
参考文献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