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犯罪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1061942.jpg)
- 辛科主编;赵晓静,陈荣娇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978751020513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47页
- 文件大小:121MB
- 文件页数:470页
- 主题词:犯罪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犯罪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绪论1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1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1
一、犯罪学的概念1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4
第二节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及体系5
一、犯罪学的学科性质5
二、犯罪学的学科地位6
三、犯罪学的理论体系7
第三节 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8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8
二、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9
三、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11
四、犯罪学与心理学的关系11
五、犯罪学与监狱法学的关系13
六、犯罪学与经济学、教育学、伦理学的关系13
第四节 犯罪学的功能与价值15
一、犯罪学的功能15
二、犯罪学的价值18
第二章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24
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方法概述24
一、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含义24
二、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层次24
三、犯罪学研究方法的价值25
第二节 犯罪学研究的方法论25
一、犯罪学研究方法论的含义25
二、犯罪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26
第三节 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29
一、犯罪调查方法29
二、犯罪统计方法31
三、比较研究方法33
第三章 犯罪学的思想渊源、创立和发展36
第一节 犯罪学的思想渊源37
一、我国犯罪理论的思想渊源37
二、外国犯罪理论的思想渊源41
第二节 犯罪学的创立和发展44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犯罪研究44
二、实证派犯罪学的创立和兴起47
三、犯罪学的发展52
第三节 当代西方犯罪学研究的特点54
一、科际整合的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54
二、注重犯罪预防理论和对策的研究55
三、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55
四、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55
五、犯罪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56
第四节 中国犯罪学的发展概况56
一、我国犯罪学取得的进展57
二、我国犯罪学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58
第二编犯罪现象论62
第四章 犯罪现象概述62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62
一、犯罪概念种种62
二、犯罪学界定犯罪的依据和出发点65
三、功能性犯罪定义66
第二节 犯罪现象的概念及特征69
一、犯罪现象的概念69
二、犯罪现象的特性70
三、犯罪现象的内容71
四、犯罪现象的类型71
第三节 犯罪现象的测量72
一、犯罪现象的测量概述72
二、犯罪测量的手段73
三、犯罪测量的指标74
四、犯罪黑数77
第四节 新中国犯罪现象的状况及特点8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82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82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7—1977年)82
四、社会主义改革时期(1978—1989年)83
五、改革开放初期以后的新时期(1989年至今)84
第五章 犯罪行为87
第一节 犯罪行为概述87
一、犯罪行为的概念87
二、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88
三、犯罪行为的特征89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分类91
一、按照社会危害性大小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91
二、按照犯罪侵犯的客体不同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92
三、按照行为的性质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92
四、按照行为的表现方式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93
五、按照犯罪人实施犯罪的主观罪过心理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94
六、按照犯罪的公开程度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94
七、按照行为形成的方式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94
第三节 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与机制95
一、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95
二、犯罪行为机制的主要内容96
第六章 犯罪人99
第一节 犯罪人概述99
一、犯罪人的概念99
二、研究犯罪人的意义100
第二节 犯罪人的本质属性101
一、犯罪人的一般属性101
二、犯罪人的特殊属性102
第三节 犯罪人的分类104
一、犯罪人分类的概念及意义104
二、犯罪人的类型105
第四节 犯罪人的实证研究108
一、犯罪人口研究108
二、犯罪人的犯罪生涯、个性和生活方式研究109
第七章 被害人113
第一节 被害人学的产生与发展114
一、被害人学的概念114
二、被害人学的产生114
三、被害人学的发展115
四、我国犯罪被害人学的研究状况116
第二节 被害人的概念和特征117
一、被害人的概念117
二、被害人的特征117
三、被害调查121
第三节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122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122
二、被害人与犯罪人的相互作用125
三、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角色互换127
第四节 被害人的类型128
一、被害人类型的概念128
二、被害人的类型128
第五节 被害人的国家补偿与社会救助131
一、被害人国家补偿131
二、被害人的社会救助135
第三编 犯罪原因论137
第八章 犯罪原因概述137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概念与研究意义138
一、犯罪原因的概念138
二、犯罪原因的特点138
三、犯罪原因的研究意义140
第二节 犯罪原因研究的历史发展141
一、古文明时期141
二、中世纪时期142
三、文艺复兴时期142
四、近现代时期143
第三节 犯罪原因的体系及结构层次144
一、犯罪原因的体系及结构层次概述144
二、犯罪根源146
三、犯罪原因149
四、犯罪条件及相关因素150
第四节 犯罪原因的分类151
一、犯罪原因分类的意义151
二、犯罪原因的具体分类151
第九章 中外犯罪原因理论155
第一节 我国学者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与观点155
一、储槐植教授的犯罪原因多维结构立体论155
二、罗大华、何为民教授的犯罪综合动因论156
三、皮艺军教授的本能异化论158
四、白建军教授的深层敌意论159
第二节 外国犯罪原因理论160
一、犯罪人类学理论160
二、犯罪生物学理论163
三、犯罪心理学理论164
四、犯罪社会学理论167
五、合理选择理论173
六、重整羞耻理论174
第十章 犯罪的环境因素177
第一节 犯罪的环境因素概述177
第二节 犯罪的政治经济因素178
一、政治因素与犯罪179
二、经济因素与犯罪182
第三节 犯罪的文化教育因素186
一、文化与犯罪186
二、教育与犯罪191
第四节 犯罪的自然环境因素195
一、时间与犯罪195
二、空间与犯罪198
第十一章 犯罪的个体因素201
第一节 犯罪的个体因素201
第二节 犯罪的生理生物因素202
一、年龄因素202
二、性别因素204
三、遗传基因206
四、异常的生物生理学因素208
第三节 犯罪的心理因素210
一、心理过程因素210
二、个性倾向性因素212
三、个性心理特征因素215
第四节 变态心理与犯罪217
一、变态心理的概念和种类217
二、人格障碍与犯罪219
三、性心理障碍与犯罪223
四、精神病与违法犯罪225
第四编 犯罪对策论227
第十二章 犯罪预防的一般原理227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概念与特征227
一、犯罪预防的概念227
二、犯罪预防、犯罪防治与犯罪控制的关系230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局限性231
一、犯罪预防的必要性231
二、犯罪预防的可能性233
三、犯罪预防的局限性235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基本原理与原则238
一、犯罪预防的基本原理238
二、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239
第四节 犯罪预防的模式和体系242
一、犯罪预防的模式242
二、我国犯罪预防的模式和体系244
第十三章 犯罪预测247
第一节 犯罪预测概述247
一、犯罪预测的概念247
二、犯罪预测的特点247
三、犯罪预测的作用248
第二节 犯罪预测的种类和内容248
一、犯罪预测的种类248
二、犯罪预测的内容250
第三节 犯罪预测的方法与步骤251
一、犯罪预测的方法251
二、犯罪预测的步骤252
第十四章 犯罪预防的体系254
第一节 犯罪的社会预防255
一、犯罪社会预防的概念255
二、犯罪社会预防的特点255
三、犯罪社会预防的功能256
第二节 犯罪的心理预防259
一、犯罪心理预防的概念259
二、犯罪心理预防的特点260
三、犯罪心理预防的途径和异常人格的矫正261
第三节 犯罪的治安预防262
一、犯罪治安预防的概念262
二、犯罪治安预防的特点262
三、犯罪治安预防的任务264
四、犯罪治安预防的分类265
五、犯罪治安预防在犯罪预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67
六、犯罪治安预防的途径268
第四节 犯罪的刑罚预防270
一、犯罪刑罚预防的概念270
二、犯罪刑罚预防的特点270
三、刑事立法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271
四、刑事司法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271
五、刑罚预防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272
第五节 犯罪的被害预防272
一、被害预防的概念272
二、被害预防的特征272
三、被害预防的意义273
四、被害预防的内容273
五、被害预防的阶段275
六、被害预防的措施275
第十五章 刑事政策278
第一节 刑事政策的概述278
一、刑事政策的概念与特征278
二、刑事政策的分类281
第二节 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282
一、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282
二、“严打”刑事政策285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288
第三节 我国的总刑事政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96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提出与确立296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政策定位300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内容301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科学依据303
第十六章 罪犯矫正305
第一节 罪犯矫正概述305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305
二、罪犯矫正的产生和发展306
第二节 罪犯矫正的原理309
一、罪犯矫正的可能性309
二、罪犯矫正的指导思想310
三、罪犯矫正的基本原则311
第三节 监狱矫正313
一、我国监狱的概念、性质和任务313
二、我国监狱的管理体制和设置314
三、监狱人民警察316
四、我国监狱的罪犯矫正方法319
五、监狱矫正的弊端320
第四节 社区矫正321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和特征321
二、社区矫正制度的价值分析322
三、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324
第十七章 国外预防犯罪的理论与实践327
第一节 国外预防犯罪理论的历史沿革327
一、古典犯罪学派犯罪预防的理论和实践327
二、实证犯罪学派犯罪预防的理论和实践331
三、当代犯罪学派犯罪预防的理论和实践333
第二节 法国的社会预防理论334
一、社会预防理论的理论基础334
二、法国学者关于社会预防的具体措施335
第三节 美国的综合预防理论337
一、美国综合预防理论的由来337
二、美国综合预防理论的内容337
第四节 英国的情景预防理论338
一、情景犯罪预防概述338
二、情景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339
三、情景犯罪预防理论的内容339
第五节 恢复性司法341
一、恢复性司法的概念341
二、恢复性司法的特征342
三、恢复性司法的基本模式344
四、恢复性司法的价值345
第五编 犯罪类型论348
第十八章 财产犯罪348
第一节 财产犯罪概述348
一、财产犯罪的概念348
二、财产犯罪的特点348
三、财产犯罪的分类351
第二节 我国财产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352
一、财产犯罪的现状352
二、财产犯罪产生的原因354
三、财产犯罪的治理对策358
第十九章 经济犯罪362
第一节 经济犯罪概述362
一、经济犯罪的概念362
二、经济犯罪的特征364
第二节 我国经济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367
一、我国经济犯罪的现状367
二、我国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369
三、预防经济犯罪的对策371
第二十章 暴力犯罪374
第一节 暴力犯罪概述374
一、暴力犯罪的概念374
二、暴力犯罪的特点375
第二节 我国暴力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377
一、暴力犯罪的现状377
二、暴力犯罪产生的原因379
三、暴力犯罪的治理对策381
第二十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384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概述384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385
二、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意义386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388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388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390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392
第二十二章 有组织犯罪396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概述396
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396
二、有组织犯罪的特征396
三、有组织犯罪的分类399
第二节 我国有组织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401
一、有组织犯罪的现状401
二、有组织犯罪产生的原因403
三、有组织犯罪的治理对策405
第二十三章 职务犯罪409
第一节 职务犯罪概述409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409
二、职务犯罪的特点410
三、职务犯罪的分类412
第二节 我国职务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413
一、职务犯罪的现状413
二、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416
三、职务犯罪的治理对策420
第二十四章 计算机犯罪424
第一节 计算机犯罪概述424
一、计算机犯罪的概念424
二、计算机犯罪的特征427
第二节 我国计算机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428
一、计算机犯罪的现状428
二、计算机犯罪产生的原因430
三、计算机犯罪的治理对策433
第二十五章 流动人口犯罪437
第一节 流动人口犯罪概述437
一、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犯罪主体437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438
第二节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440
一、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40
二、流动人口犯罪产生原因分析442
三、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和控制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