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传播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教育传播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1140983.jpg)
- 高蕴琦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027376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传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第一节 传播简述4
一、传播的概念4
二、传播的要素7
三、传播的类型11
四、传播的功能16
第二节 传播与教育18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19
二、教育传播的特点22
三、教育传播的方式23
第三节 教育传播史简述26
一、视动传播阶段27
二、口语传播阶段27
三、文字传播阶段28
四、视听传播阶段30
五、立体传播阶段30
上篇 教育传播基本原理35
第一章 教育传播系统35
第一节 教育传播的系统观35
一、系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5
二、系统的概念38
三、教育传播与系统观42
第二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性质、结构与分类45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性质45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45
三、教育传播系统的分类48
第三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要素49
一、几种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论49
二、教育传播系统作为实体系统的要素和结构50
三、教育传播系统作为功能系统的要素和结构55
信息互动系统57
一、教育传播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57
第四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57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是借助符号进行58
信息交流与沟通的58
三、教育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信息流59
的三向性实现的59
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60
相互影响60
第五节 教育传播模式60
一、模式的概念和功能60
二、几种教育传播模式62
的本质区别68
三、教育传播模式与申农—韦弗通讯模式68
第二章 教育信息与符号71
第一节 教育信息71
一、信息的概念和特性72
二、教育信息75
第二节 符号79
一、符号的概念与意义79
二、符号的分类83
第三节 语言符号与意义沟通87
一、语言符号与信息传播87
二、语言符号与意义沟通89
三、语言符号应用的原则96
四、语言符号与教育97
第四节 非言语符号与意义沟通99
一、非言语符号与信息传播99
二、非言语符号的意义沟通102
三、非言语符号在教学中的作用106
第三章 传播通道与媒体108
第一节 传播通道简述108
一、传播通道的概念108
二、教育传播通道110
一、干扰的概念及分类117
第二节 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117
二、排除干扰的措施120
三、干扰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利用121
第三节 教育传播通道的重要成分——媒体122
一、媒体概述122
二、媒体的分类128
三、媒体与教育130
第四章 师生的传播行为138
第一节 教师——教育传播的导控者138
一、教师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作用138
二、教师的传播行为142
第二节 学生——教育信息的接收者145
一、学生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地位146
二、学生的传播行为147
三、学生有效接收信息的条件148
第三节 师生之间的互动机制149
一、教育传播中互动机制的类型150
二、互动机制的特点151
三、对互动效果的评估153
第四节 课堂教学传播浅析160
一、兼顾课堂教学的两种功能160
二、教师的交往数量与交往质量162
四、协同性交往与学习内容的联系163
三、学生的交往163
五、课堂中团体活动过程的社会性制约因素165
第五章 教育传播效果研究168
第一节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简介168
一、魔弹论(或称子弹论、枪弹论)169
二、有限效力论171
三、适度效力模式172
四、强效力模式176
五、对教育传播效果研究的启示177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179
第二节 教育传播效果简述179
二、研究教育传播效果的目的181
三、教育传播效果的评定183
第三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184
一、教育传播效果信息的收集184
二、教育传播效果信息的处理191
第四节 教育传播效果优化探讨199
一、教育传播致效因素分析199
二、优化教育传播效果的途径203
第一节 说服性传播概述209
一、说服性传播与知识性传播209
下篇 教育传播应用研究209
第六章 说服性传播209
二、说服性传播的特点210
三、卡赖特模式211
第二节 说服性传播的心理学分析213
一、说服性传播的心理过程模式213
二、模式的要素分析213
三、态度和行为理论219
第三节 传者因素221
一、传者的魅力221
二、传者的能力224
一、认知因素229
第四节 受者因素229
二、个性因素231
三、受者的认知不协调性232
四、从众效应233
第五节 符号系统与通道选择234
一、语言符号系统234
二、非言语符号与媒体选择237
第七章 师生人际沟通及其技巧240
第一节 人际沟通和师生人际沟通240
一、人际沟通概述240
二、师生人际沟通245
一、自我认识概述247
第二节 自我认识和师生的自我观247
二、教师的自我观251
第三节 师生沟通的技巧258
一、师生沟通技巧的分类258
二、引发学生表达感受的技巧259
三、促使学生阐明感受并深究其认知的技巧261
四、鼓励学生变更行为方式的技巧264
第八章 远距离教育传播265
第一节 远距离教育传播概述265
一、远距离教育传播的涵义与类型265
二、远距离教育传播的产生与发展268
三、远距离教育传播的功能272
第二节 远距离教育传播系统273
一、远距离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要素273
二、以电视为主体的远距离教育传播系统276
三、阅读型远距离教育传播系统285
第三节 远距离教育传播媒体289
一、媒体的特长与缺陷289
二、主体性媒体的选择与媒体组合293
第九章 个人的自学传播295
第一节 自学传播概说296
一、自学的作用297
二、自学的类型298
第二节 教育信息在个体内的转换过程299
一、新信息的输入300
二、信息的迁移302
三、反馈与调节303
第三节 影响自学的诸因素305
一、定向305
二、兴趣306
三、意志307
四、时间308
一、利用图书馆的技能309
第四节 影响自学传播的诸技能309
二、利用媒体的技能310
三、阅读的技能311
四、记忆的技能312
第五节 自学方法论简介312
一、“PSI”法312
二、开放教育法313
三、发达促进说313
四、提高自学效率的规律314
参考书目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