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壮族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壮族通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78/31175639.jpg)
- 张声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105025328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壮族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编 壮族渊源1
第一章 瓯骆故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及其文化1
第一节 巨猿与人类起源1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3
第三节 旧石器文化10
第二章 瓯骆故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及其文化20
第一节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进步的主要标志20
第二节 甑皮岩人及其文化24
第三节 鲤鱼嘴人及其文化28
第四节 西津人及其文化29
第五节 敢造人及其文化32
第六节 小河洞人及其文化32
第七节 贝丘文化35
第八节 大石铲文化39
第九节 瓯骆故地原始文化与百越诸地原始文化的关系49
第三章 史前人类与壮族的关系56
第一节 史前人类的体质形态56
第二节 现代壮族的体质形态69
第三节 现代壮族体质形态的渊源79
第四节 史前社会有及化艺术83
第四章 壮族渊源及其与毗邻族群的关系91
第一节 历史文献中的壮族先民及其分布91
第二节 壮侗语族诸民族的源流关系96
第二编 氏族部落时代104
第一章 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104
第一节 原始群(包括血缘家庭公社)104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105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111
第四节 不相统属的松散社会组织118
第五节 部落联盟组织129
第六节 氏族部落的解体132
第二章 壮族先民与夏楚文化140
第一节 先秦史籍中的壮族先民及其分布140
第二节 岭南瓯骆人与中原华夏人的接触144
第三节 岭南瓯骆人与楚人的交往151
第三章 社会生产157
第一节 农业157
第二节 手工业164
第四章 社会生活175
第一节 人体装饰175
第二节 居住182
第三节 饮食185
第四节 婚姻与丧葬187
第五节 医药193
第五章 社会文化197
第一节 语言文字197
第二节 绘画210
第三节 雕塑216
第四节 音乐舞蹈216
第五节 原始宗教222
第六节 口头文学237
第七节 教育241
第三编 郡县划一时代——奴隶制形成与发展时期(秦至隋)255
第一章 秦始皇统一岭南255
第一节 秦朝出兵岭南256
第二节 岭南三郡的设置258
第二章 壮族先民分布地区郡县制度的发展264
第一节 汉代郡县264
第二节 吴蜀郡县267
第三节 两晋郡县269
第四节 南朝郡县272
第五节 隋朝郡县278
第六节 汉代至隋代壮族先民分布地区郡县的性质281
第三章 壮族先民族称的演变及分布与人口284
第一节 壮族先民族称的演变与分布区域的变化284
第二节 人口的变化292
第四章 秦汉至隋朝的民族政策295
第一节 南越国的民族政策296
第二节 两汉的民族政策300
第三节 晋、南朝和隋的民族政策303
第五章 奴隶制的形成307
第一节 奴隶制的形成308
第二节 俚、僚大姓奴隶主323
第三节 桂东地区封建化325
第一节 壮族先民与南来中原民族的关系334
第六章 民族关系334
第二节 壮族先民与汉族的相互融合338
第三节 二征起兵反抗东汉封建统治的斗争341
第七章 社会经济344
第一节 农业345
第二节 手工业354
第三节 商业与交通377
第八章 社会文化383
第一节 壮族先民的巫文化383
第二节 中原文化的影响384
第三节 儒家思想的传播386
第四节 宗教信仰388
第五节 文学392
第六节 铜鼓艺术400
第七节 音乐与舞蹈403
第八节 教育404
中417
第四编 羁縻制度时代——奴隶制发展时期(唐至五代)417
第一章 羁縻制度的起源和确立417
第一节 羁縻制度的起源417
第二节 羁縻制度的确立421
第三节 羁縻州县与一般州县的区别425
第二章 羁縻制度在壮族地区的推行429
第一节 羁縻州县的设置及沿革429
第二节 一般州县的设置及沿革432
第三节 羁縻州县与一般州县并存的原因453
第三章 羁縻时代的壮族先民社会456
第一节 分布区域的变化456
第二节 人口的变化460
第三节 奴隶制的发展与特征466
第四节 奴隶制的瓦解473
第五节 桂东地区封建化的发展476
第四章 民族关系与阶级关系493
第一节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从缓和走向激化493
第二节 西原僚人起义496
第三节 僚部“白衣没命军”二陷安南都护府501
第四节 其他地区俚僚人起义和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504
第五章 社会经济507
第一节 农业507
第二节 手工业512
第三节 商业与交通519
第六章 社会文化524
第一节 佛教的传播和俚、僚的巫风524
第二节 巫文学532
第三节 文人文学538
第四节 歌圩和壮族民歌543
第五节 美术与舞蹈、音乐548
第七章 教育550
第一节 官学的兴起 科举的推行550
第二节 俚僚人地区汉文化水平的提高559
第三节 壮医教育566
第五编 土司制度时代——封建领主时期(宋至清初)575
第一章 壮族的称谓、分布、人口与民族形成575
第一节 壮族的称谓和分布区域575
第二节 壮族人口的发展581
第三节 壮族的形成586
第二章 土司制度的产生593
第一节 土司制度的起源593
第二节 土司制度的确立598
第三节 土司制与羁縻州县、一般州县的区别602
第三章 土司制度的实施608
第一节 土司州县及其沿革609
第二节 一般州县及其沿革616
第三节 土官的来源及其统治618
第四节 土司的土地制度631
第五节 土司的军事制度639
第六节 土司的司法制度648
第四章 “改土归流”的历程656
第一节 明代改土归流和反改流的长期斗争656
第二节 清朝及民国时期的改土归流668
第五章 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677
第一节 侬智高起义及建立的政权677
第二节 南丹、抚水、环州“蛮夷”的反抗斗争686
第三节 古田起义和府江起义690
第四节 八寨起义697
第五节 沙定洲推翻沐家政权703
第六节 壮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706
第六章 社会经济714
第一节 农业生产714
第二节 手工业723
第三节 商业贸易733
第四节 交通738
第七章 壮族社会的发展744
第一节 奴隶制残余744
第二节 壮族西部地区的社会结构747
第三节 壮族东部地区社会的发展751
第四节 壮族东部地区的社会结构757
第八章 社会文化760
第一节 古壮字(方块壮字)的广泛使用760
第二节 儒家学说的传播和佛道与巫教的结合762
第三节 文学765
第四节 民间艺术775
第九章 教育779
第一节 州县学的普遍兴建 科举的广泛推行779
第二节 书院的建立和发展793
第三节 社学、义学、私塾800
下813
第六编 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和旧、新桂系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清朝中叶至民国)813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壮族地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13
第一节 清代壮族分布地域的变化814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壮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819
第三节 帝国主义的军事、文化侵略和政治压迫加深壮族地区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829
第二章 壮族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836
第一节 太平天国时期壮族地区的社会矛盾836
第二节 壮族人民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及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842
第三节 吴凌云起义创立“延陵园”848
第四节 李文彩、李锦贵和黄鼎凤起义853
第三章 法帝国主义对我国南疆的侵略和壮族人民的抗法斗争861
第一节 法帝国主义对越南和我国南疆的侵略活动861
第二节 刘永福黑旗军和岑毓英的抗法斗争866
第三节 镇南关大捷874
第四节 壮族地区的反洋教斗争881
第五节 壮族与边防建设886
第四章 壮族与辛亥革命运动891
第一节 清末壮族地区蓬勃发展的“会党”运动891
第二节 孙中山革命党人在壮族地区领导的几次起义901
第三节 壮族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907
第五章 桂系集团的统治910
第一节 旧桂系集团的兴衰911
第二节 新桂系的兴起和瓦解925
第三节 桂系集团的民族政策937
第四节 桂系统治时期壮族地区经济概况941
第六章 民国时期壮族地区建制与人口955
第一节 民国时期壮族地区的行政区划955
第二节 壮族人口960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时期壮族人民的革命斗争963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壮族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963
第二节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975
第三节 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984
第四节 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993
第五节 土地革命后期壮族人民的革命斗争999
第六节 抗日战争时期壮族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1008
第七节 解放战争时期壮族人民的革命斗争1016
第八章 社会文化1026
第一节 外来文化对壮族文化的冲击1026
第二节 近代的壮族文学艺术1028
第九章 近现代壮族地区的教育1045
第一节 清朝末期壮族地区的教育1046
第二节 旧桂系时期壮族地区的教育1055
第三节 新桂系时期壮族地区的教育1059
第四节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1076
第十章 壮族人民与越南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互相支持和友谊1084
第一节 20世纪初壮族人民对越南人民的支持和友谊1084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友谊1090
第三节 并肩战斗夺取胜利1098
第七编 民族区域自治时代——社会主义时期(建国至自治区成立)1102
第一章 壮族历史的新纪元1102
第一节 广西的剿匪斗争1103
第二节 壮族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109
第三节 壮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1117
第一节 壮族名称的统一1127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壮族地区的贯彻实施1127
第二节 桂西壮族自治区(州)的建立1129
第三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1135
第四节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成立1145
第五节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成立1150
第六节 散居的壮族乡1153
第七节 壮族人口的发展1154
第八节 壮族的古老文字——方块壮字的整理规范1155
第九节 拼音壮文的创制和推行使用1160
第十节 医药卫生1166
结束语1169
附录一:壮族历史重要事件年表1183
附录二: 壮族历史人物志1201
附录三:壮族地区教育附表1260
附录四:壮族史研究论著、论文主要目录索引1274
后记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