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与非公经济的融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孙启明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225047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公与非公经济的融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同等篇1
第一章 出生同源论1
1公私界说1
1-1公与私的本义1
1-2社会政治角度的公与私2
1-3经济发展中公与私的交融2
2剩余财产:公有观念与私有观念3
2-1公有财产的观念伴生于私有财产的出现3
2-2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并存的社会4
2-3公私财产观念淡化与消亡的条件5
3国家的产生: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的制度化6
3-1从无到有:所有制的产生6
3-2国家使财产制度化:法和武装11
3-3公私财产所有制的消亡条件16
4全新公有制的设想19
4-1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特征的设想20
4-2对马克思、恩格斯重建个人所有制设想的理解21
5现实的公有制27
5-1苏联的实践27
5-2中国的变革29
5-3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31
6混血儿的产生34
第二章 要素同质论39
1财产权的明晰化与社会化39
1-1产权的四层含义39
1-2产权的明晰化41
1-3产权的社会化42
1-4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44
2财产的名义占有与实际占有46
2-1界定私性质经济的要件及层次47
2-2私性质经济的实际占有度48
3动态不定性与模糊性53
3-1界定非公性质经济的出发点55
3-2存在私人占有现象不等于“私有制”55
3-3“雇佣劳动”的普遍性56
3-4界定私性质经济的复杂性57
3-5层次性、动态不定性与可塑性58
4“普照之光”下的变异60
4-1不同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60
4-2更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61
4-3雇佣劳动关系的弱化62
4-4剥削程度的变化62
4-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发生了变化64
4-6自发性和盲目性受到调节65
4-7原始积累的一般规律发生了变异66
第三章 管理同法论69
1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都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69
2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74
3规范的法制是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有效运行的共同需求79
4微观宏观利益的共同增进88
第四章 功用相同论94
1国民财富的增值器94
2吸纳失业人口的社会稳定器98
3民间传统产业的储存器101
4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源转换器105
5神奇度过价格改革难关的秘密武器112
6国有企业改革的示范与承载体118
第五章 目标趋同论131
1利润最大化的含义131
2利润最大化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致性132
3微观目标利润最大化的实现133
3-1利润与企业134
3-2企业与社会134
3-3国有公性质经济向单一利润目标的回归135
3-4私性质经济向复合社会目标的扩展136
4宏观目标的殊途同归136
4-1满足需求手段的趋同137
4-2就业目标的趋同137
4-3协调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138
第六章 地位平等论139
1从拾遗补缺到新的经济增长点139
1-1产生于夹缝中的“私生子”139
1-2茁壮成长时期140
1-3跳跃性发展时期144
2从“四等法人”到市场经济的生力军145
3从补充地位到平等的市场主体148
第二篇 共存篇152
第七章 公私包容论152
1公与私的内在同一性152
2公与私的相互包容性154
2-1公与私包容的必然性154
2-2公私包容认识的渐进性155
3从观念包容到制度包容158
3-1计划与市场对所有制的包容158
3-2公与私的制度包容160
第八章 公私互补论163
1产业互补163
1-1经济成分的产业分工163
1-2我国国有经济的分布及特点165
1-3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进退原则167
1-4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进退战略169
2人才互补172
2-1公性质经济是私营经济人才的摇篮173
2-2外资经济的进入实现了对公营经济的多重互补177
3两性质经济的运行机制互补180
3-1非公经济受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引导和监督180
3-2管理机制的模仿与互鉴181
3-3经营管理中的借鉴184
3-4供销行为不良机制对法律的启示186
4地区差距互补188
5产值互补189
第九章 公私对立论192
1公私对立的历史根源192
2收入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193
2-1区别对待收入差距的扩大194
2-2社会主义有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195
2-3靠法律和制度防止两极分化198
3私营企业家阶层的二重性200
3-1私营企业家阶层尚未构成一个阶级200
3-2私营企业主与资本的人格化203
3-3私营企业主与企业家队伍建设204
第三篇 发展篇208
第十章 两类地区的差距与非均衡发展208
1两类地区的差距208
1-1东中西三地带及内部公与非公经济的差距209
1-2南北地区及内部公与非公经济的差距211
1-3省际间及公与非公经济的差距212
1-4省内某地区的公与非公经济发展差距212
1-5公与非公经济效益的比较213
2差距形成的原因214
2-1历史体制原因214
2-2政策因素216
2-3人文资源因素216
2-4地区因素217
3先发展优势与后发展效应217
3-1先发展优势217
3-2后发展效应219
4跳跃式发展战略220
4-1均衡与非均衡发展战略220
4-2跳跃式发展战略的实践221
第十一章 公与非公经济发展因素的比较224
1公有性质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225
1-1公有经济与生产力水平225
1-2从系统论看公有经济的存在与发展226
1-3从效率和公平来看公有经济的存在与发展227
2公有性质经济存在与发展的最低委托代理成本228
2-1西方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成本228
2-2公有经济的委托代理成本229
2-3公有经济的最低委托代理成本230
3公与非公经济的组合关系比较231
4公与非公经济的人际关系比较231
5公与非公经济的运行机制比较233
6公与非公经济容纳现阶段生产要素能力比较234
第十二章 公与非公经济发展比重及其淡化236
1比重的政治含义236
2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237
3比重与社会总资源237
4比重与内在素质239
5淡化比重意识240
第十三章 非公经济的发展与观念创新242
1是否以公有私有来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242
2不同社会形态中剥削的相对性244
3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来看剥削的相对性246
4从主雇人员的双重身分及受雇心态来看剥削的相对性247
5从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大背景来看剥削的相对性248
第十四章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制度创新252
1非公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成分多元化253
1-1经济成分由一元到多元的衍变253
1-2公与非公经济的互动255
1-3所有制结构的完善257
2非公经济的发展与多种用工形式和分配形式258
2-1非公有经济与用工制度创新259
2-2非公有经济与分配制度创新260
2-3用工与分配形式多元化的意义261
3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法律创新263
3-1非公经济的发展呼唤法律创新263
3-2法律创新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264
3-3完善经济法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66
第四篇 融合篇268
第十五章 公与非公经济的并购融合268
1西方国家私有与国有的交叉并购268
1-1从私有化向国有化的转变268
1-2从国有化向私有化的转变270
1-3融合的条件:从生产社会化到资本社会化271
2我国公与非公经济的并购融合272
2-1并购融合:所有制改革的选择272
2-2二次创业:私营经济的高级化趋向274
2-3企业并购:低成本扩张的良机275
2-4并购融合的多样化276
3融合的规范:法律环境的营造279
3-1中国现行企业并购法律体系279
3-2我国现行企业并购法律体系的缺陷280
3-3中国企业并购法律体系的构筑282
4金融参与:并购融合的资本化283
5并购融合的制度安排286
5-1并购融合的政府行为287
5-2并购融合中政府职能的定位288
第十六章 公与非公经济的股份合作融合290
1股份合作经济的出现:非驴非马论290
1-1股份合作经济的出现291
1-2股份合作经济的类型292
2股份合作制:巨大的包容量293
3公与非公经济的组合:混合所有制经济296
4合作的合作——复合式合作趋向299
5假借合作:多要素的互补301
第十七章 公与非公经济的寄居融合307
1环境与发展:被动融合307
2剥离与发展:寄居利弊谈308
2-1融合自主、剥离自愿原则308
2-2宏观环境的再改善309
3从被动融合到主动融合310
4不是融合的融合:黑灰色寄居312
第十八章 公与非公经济的股份融合314
1股份融合:公与非公经济融合的高级形式314
1-1股份公司的产权组合分类315
1-2股份经济是一种中性的、混合的经济形态318
2股份融合:合作与股份合作的归宿322
2-1合作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322
2-2股份合作经济与股份经济328
3股份融合:国有经济控股与国有经济搭便车333
后记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