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犯罪学原理
  • 赵翔,刘贵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ISBN:978780250084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犯罪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犯罪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犯罪学概述3

第一章 犯罪学的概念3

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史上的几种代表性的犯罪学概念3

一、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概念4

二、菲利的犯罪学概念5

三、李斯特的犯罪学概念6

四、萨瑟兰的犯罪学概念7

五、迪尔凯姆的犯罪学概念8

第二节 犯罪学的概念8

一、狭义犯罪学9

二、广义的犯罪学9

三、犯罪学的概念10

第三节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11

一、犯罪现象11

二、犯罪原因12

三、犯罪对策13

第四节 犯罪学的研究范围14

一、犯罪学的横向研究15

二、犯罪学的纵向研究15

第二章 犯罪学中的犯罪18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18

一、犯罪的法律定19

二、犯罪的社会学定义21

三、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23

第二节 犯罪的特征24

一、犯罪的本质24

二、犯罪的特征26

第三章 犯罪学中的犯罪人28

第一节 犯罪人及其特征28

一、犯罪人的概念28

二、犯罪人的特征31

第二节 犯罪人的分类39

一、犯罪人分类的概念39

二、我国犯罪学中的犯罪人分类39

第四章 犯罪学的地位、任务与研究方法43

第一节 犯罪学在刑事科学中的地位43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43

二、犯罪学与社会学44

三、犯罪学与心理学45

四、犯罪学与犯罪侦查学46

五、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46

六、犯罪学与监狱学47

第二节 犯罪学的任务47

一、为制定反犯罪对策提供依据48

二、推动刑事立法改革50

三、指导司法者正确实施刑法51

四、帮助培育预防犯罪的社会基础52

第三节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53

一、调查法53

二、观察法55

三、统计研究法55

四、比较研究法55

五、抽样分析法56

六、类型分类法56

第五章 犯罪学的形成和发展57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关于犯罪的思想57

一、关于犯罪概念57

二、关于犯罪产生的原因58

三、关于刑罚的运用与适用60

第二节 欧洲历史上关于犯罪的思想62

一、古代欧洲关于犯罪的思想63

二、欧洲中世纪时期关于犯罪的思想65

三、文艺复兴时期关于犯罪的思想68

四、刑事古典学派关于犯罪的思想70

第三节 犯罪学的创立75

一、犯罪学创立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77

二、创立学派——实证派的思想主张79

第四节 犯罪学的发展84

一、犯罪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学派84

二、犯罪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93

三、犯罪学的发展趋势95

第二篇 犯罪现象论99

第六章 犯罪现象概述99

第一节 犯罪状况99

一、犯罪数量99

二、犯罪率100

第二节 犯罪行为102

一、犯罪行为的概念102

二、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102

三、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103

四、犯罪行为实施的方式105

第三节 犯罪规律106

一、规律的概念106

二、犯罪规律的概念107

三、犯罪规律的内容108

四、我国刑事犯罪现象规律111

五、我国犯罪预防规律112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犯罪概况114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犯罪状况115

二、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时期的犯罪状况116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犯罪状况117

四、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到1983年“严打”的犯罪状况118

五、改革开放之后的犯罪状况119

第七章 犯罪现象的类型121

第一节 毒品犯罪121

一、毒品犯罪的概念121

二、毒品犯罪的特点123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125

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125

二、有组织犯罪的特点127

三、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127

第三节 职务犯罪128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128

二、职务犯罪的现状128

三、职务犯罪的特点130

第四节 性犯罪141

一、性犯罪概念141

二、性犯罪的特点142

第五节 邪教犯罪146

一、邪教犯罪的概念146

二、邪教犯罪的特点147

第六节 环境犯罪151

一、环境犯罪的概念152

二、环境犯罪的特点154

第七节 知识产权犯罪156

一、知识产权犯罪的概念156

二、知识产权犯罪的特点158

第八节 暴力犯罪161

一、暴力犯罪的概念162

二、暴力犯罪的特点163

第九节 未成年人犯罪167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167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168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特征171

第十节 流动人口犯罪173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概念173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174

第三篇 犯罪原因论181

第八章 犯罪原因概述181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概念181

一、犯罪原因的概念181

二、犯罪原因的本质及特征184

三、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186

第二节 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188

一、犯罪生物学理论189

二、犯罪社会学理论195

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理论199

四、多元性的犯罪原因论203

五、犯罪综合动因论204

第三节 犯罪原因系统205

一、什么是犯罪原因系统205

二、犯罪产生的根源207

三、犯罪产生的一般原因209

四、犯罪条件212

五、犯罪的相关因素213

第九章 犯罪的宏观社会原因215

第一节 经济因素对犯罪的影响215

一、多种经济成分的冲突216

二、经济发展的负效应与犯罪216

三、贫富两极分化与犯罪217

四、下岗失业与犯罪218

第二节 文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219

一、传统文化对犯罪的影响219

二、西方文化对犯罪的影响220

三、文化对人格的影响221

四、犯罪的文化原因221

五、文化对犯罪手段的影响222

六、文化决定着国家犯罪对策体系的构建224

第三节 政治、思想因素对犯罪的影响224

一、社会动乱对犯罪的影响225

二、社会变革对犯罪的影响225

三、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对犯罪的影响225

四、阶级斗争的影响226

五、官员腐败与犯罪227

第四节 其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227

一、宗教对犯罪的影响227

二、人口因素对犯罪的影响231

第十章 犯罪的微观社会原因234

第一节 家庭环境与犯罪234

一、家庭结构出现的问题235

二、家庭功能出现的问题238

三、家庭关系出现的问题242

四、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243

第二节 学校环境与犯罪246

一、学校环境及学生犯罪概况247

二、社会思潮对学校教育的影响249

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弊端和薄弱环节250

第三节 社区因素与犯罪251

一、街区环境与犯罪252

二、村落环境与犯罪258

三、集镇环境与犯罪259

第十一章 犯罪的个体原因261

第一节 犯罪的个体原因概述261

一、犯罪的个体原因的含义261

二、犯罪的个体原因与社会原因的关系261

三、研究犯罪个体原因的意义263

第二节 个体的生理因素与犯罪264

一、年龄与犯罪265

二、性别与犯罪267

三、遗传及其他异常生物学因素与犯罪268

第三节 犯罪人的心理因素与犯罪269

一、犯罪人的需要269

二、犯罪动机272

三、犯罪人的情绪情感277

四、犯罪人的意志279

五、气质与犯罪280

六、犯罪人的能力282

第四节 变态人格与犯罪284

一、什么是变态人格284

二、变态人格的基本特征285

三、变态人格形成的原因分析286

四、变态人格的类型及特点289

第十二章 犯罪条件及犯罪的相关因素294

第一节 犯罪的条件294

一、犯罪条件及其研究意义294

二、犯罪的时空条件296

三、犯罪的工具条件298

四、适于作案的犯罪侵害对象301

第二节 犯罪的相关因素303

一、犯罪的相关因素及研究意义303

二、季节与犯罪305

三、天气与犯罪307

四、月之圆缺与犯罪309

五、昼夜更替与犯罪311

第四篇 犯罪预防论315

第十三章 犯罪预防315

第一节 犯罪预防概述315

一、犯罪预防的概念315

二、犯罪预防的特征316

三、犯罪预防的意义318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可行性320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矛盾转化理论是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320

二、人类社会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践经验322

三、不断发展、日益丰富的犯罪学研究成果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322

四、在我国,治理犯罪问题具有可靠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323

五、国际性、地区性犯罪预防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324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一般原理324

一、矛盾运动原理325

二、犯罪预防的可知性原理326

三、犯罪预防的因果性原理327

四、犯罪预防的系统性原理327

五、犯罪预防的可行性原理328

第四节 犯罪预防的分类329

一、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重点预防和特殊预防329

二、依据犯罪预防的着眼点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保护性预防、输导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惩戒性预防和改造性预防331

三、依据预防措施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可分为犯罪前预防、犯罪中预防、犯罪后预防334

四、依据犯罪预防发生作用的机理的不同,可分为原因预防与条件预防335

五、依据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与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人防、物防、技防337

六、根据犯罪预防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体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邻里预防等340

七、其他一些分类方法342

第五节 犯罪预防的体系建构343

一、超前性343

二、对应性——构筑犯罪预防体系的出发点345

三、复合性——构筑犯罪预防体系的目标要求346

第十四章 被害预防349

第一节 被害预防概述349

一、被害预防的概念349

二、被害预防的重要性350

三、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的关系353

第二节 被害人及其特征355

一、犯罪被害人355

二、犯罪被害人的特征357

第三节 被害人的类型363

一、被害人类型的概念及其划分意义363

二、被害人的类型364

第四节 犯罪与被害368

一、犯罪与被害的关系368

二、犯罪被害因素369

第五节 被害人与犯罪人375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375

二、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的模式377

第六节 被害预防的措施379

一、积极树立预防被害的意识379

二、被害预防的特性380

三、被害预防措施382

主要参考文献3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