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美学原理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美学原理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1302929.jpg)
- 《美学原理》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500912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287页
- 主题词:美学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美学原理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1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1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现当代演变2
三、中国美学6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7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9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9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10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特性11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1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12
三、美学相邻学科12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17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17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18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21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21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21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24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26
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29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29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31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38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41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根源41
一、研究审美经验根源的方法论前提41
二、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45
三、审美经验的发生46
四、审美经验的发展47
第二节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50
一、审美心理结构50
二、审美积淀51
三、审美感受特性54
第三节 审美心理要素58
一、感觉58
二、知觉60
三、想象62
四、情感64
五、领悟66
第四节 审美经验模式69
一、审美体验69
二、审美注意72
三、审美心理距离73
四、审美移情75
五、完形心理78
第五节 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79
一、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79
二、审美经验的文化模式81
三、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82
第三章 形式美87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87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87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92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93
一、色93
二、形95
三、声96
四、质97
五、味98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99
一、对称与均衡99
二、调和与对比101
三、比例与尺度102
四、节奏与韵律103
五、多样与统一104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105
一、形式美的普适性105
二、形式美的商品化105
三、形式美与时尚107
第四章 技术美111
第一节 技术范畴及其美学视域111
一、技术范畴111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114
第二节 技术美与功能美115
一、技术美的独立115
二、功能美117
第三节 设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创造119
一、设计是一种文化整合120
二、技术规定性与形式自由度121
第五章 社会美123
第一节 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123
一、社会美的范围123
二、社会美的特征125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中的美与人物美128
一、社会交往中的美128
二、人物美129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与节日欢庆中的美132
一、日常生活中的美132
二、节日欢庆中的美134
第六章 自然美138
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138
一、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自然美的两种内涵138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140
第二节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145
一、如画模式145
二、比德模式147
三、宇宙模式149
四、天成之美151
第三节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152
一、自然界的天然美153
二、人生社会的天然美154
三、艺术品的天然美155
第七章 艺术美159
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159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159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161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163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165
五、“艺术的终结”167
第二节 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170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171
二、劳作技艺化173
三、生活的节奏韵律175
四、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178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183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183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183
二、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185
第二节 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188
一、优美与崇高的历史188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191
第三节 崇高在现代的意义194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194
二、审美共通感与现代社会196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198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201
第一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202
一、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的本质202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的特征205
三、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崇高的关系212
第二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213
一、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的本质213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的特征215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222
第一节 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222
一、丑的审美界定222
二、丑的审美特征223
第二节 丑的审美价值227
一、丑的审美价值227
二、丑与其他审美范畴231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233
一、怪234
二、酷235
三、荒诞237
四、恐怖239
第十一章 美育243
第一节 美育的内涵243
一、美育溯源243
二、美育的使命251
三、美育的特性253
第二节 美育的功能255
一、培养审美能力255
二、陶冶性情256
三、完善人格257
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257
第三节 美育的实施途径258
一、审美理论学习258
二、艺术美赏析259
三、自然美赏析261
四、社会美赏析264
阅读文献272
人名译名对照表273
后记276
第二版后记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