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解释及应用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解释及应用 第2版
  • (德)埃里克·弗吕格尔著;马永生,刘波,郭荣涛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10066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832页
  • 文件大小:688MB
  • 文件页数:861页
  • 主题词:碳酸盐岩-岩相分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解释及应用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微相研究新进展1

1.1 微相概念1

1.2 新进展1

2 碳酸盐沉积环境7

2.1 引言7

2.1.1 碳酸盐主要为原生沉积/沉淀7

2.1.2 “索比原理”:灰岩主要由生物成因沉积物组成7

2.1.3 现代碳酸盐:必读材料7

2.2 海陆碳酸盐沉积物7

2.3 海洋环境划分8

2.3.1 海洋环境划分界面8

2.3.2 垂向区带和横向区带9

2.3.2.1 垂向区带9

2.3.2.2 横向区带9

2.4 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综述9

2.4.1 非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10

2.4.1.1 成土碳酸盐、古土壤、钙结层/钙质壳10

2.4.1.2 沼泽碳酸盐11

2.4.1.3 洞穴碳酸盐、洞穴化学沉积物和喀斯特12

2.4.1.4 风成碳酸盐12

2.4.1.5 冰川碳酸盐13

2.4.1.6 钙华、石灰华和钙质泉华13

2.4.1.7 湖泊碳酸盐16

2.4.1.8 河流碳酸盐19

2.4.2 海陆过渡边缘海环境:海岸带和环潮坪沉积物21

2.4.2.1 海滩(前滨)、障壁和滨海潟湖21

2.4.2.2 环潮坪环境21

2.4.3 浅海沉积环境:“浅水”和“深水”22

2.4.3.1 边缘海和陆表海22

2.4.3.2 碳酸盐陆棚、缓坡和台地23

2.4.3.3 陆棚边缘25

2.4.3.4 礁26

2.4.4 热带和非热带碳酸盐:成分、控制因素及其意义的差别27

2.4.4.1 热带和非热带碳酸盐纬度分带及识别标志27

2.4.4.2 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碳酸盐30

2.4.4.3 非热带陆棚碳酸盐和礁碳酸盐33

2.4.5 深海环境41

2.4.5.1 背景41

2.4.5.2 沉积作用过程41

2.4.5.3 远洋沉积作用42

2.4.5.4 再沉积作用(“异地碳酸盐”)42

2.4.5.5 钙质浮游生物和碳酸盐软泥43

2.4.5.6 碳酸盐保存潜力和溶解深度界线43

2.4.5.7 碳酸盐斜坡、台缘碳酸盐和碳酸盐裙43

2.4.6 冷泉和热泉碳酸盐44

微相分析46

3 研究方法46

3.1 野外工作及采样46

3.1.1 野外观察46

3.1.1.1 岩性、结构和颜色46

3.1.1.2 层理、沉积构造和成岩特征48

3.1.1.3 化石和生物成因构造51

3.1.1.4 现场测井和成分测井(compositional logs)53

3.1.2 采样54

3.1.2.1 调查样品采集和统计样品采集54

3.1.2.2 采集多少样品55

3.1.2.3 微相样品采样实用建议55

3.2 实 验技术56

3.2.1 切片、揭片和薄片56

3.2.2 铸体、刻蚀和染色57

3.2.3 显微镜技术57

3.2.3.1 偏光显微镜58

3.2.3.2 立体扫描电子显微镜58

3.2.3.3 荧光、阴极发光和流体包裹体显微镜58

3.2.4 矿物学和地球化学59

3.2.5 痕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分析59

4 微相信息:基质和颗粒64

4.1 细粒碳酸盐基质:泥晶、微亮晶、钙质粉砂64

4.1.1 泥晶65

4.1.2 泥晶和其他类型细粒基质的形成模式70

4.1.2.1 自生泥晶70

4.1.2.2 异地泥晶76

4.1.2.3 成岩泥晶(假泥晶)81

4.1.3 微亮晶81

4.1.4 粉屑灰岩83

4.1.5 描述和解释细粒灰岩的实用建议83

4.1.6 细粒碳酸盐的重要意义85

4.2 碳酸盐颗粒86

4.2.1 生物碎屑(骨粒)89

4.2.2 似球粒:仅仅是一个无成因含义的术语96

4.2.2.1 术语96

4.2.2.2 与其他颗粒类型相比96

4.2.2.3 产状96

4.2.2.4 现代似球粒97

4.2.2.5 “似球粒问题”:古代似球粒的成因亚类是什么97

4.2.2.6 常见的似球粒显微组构102

4.2.2.7 似球粒的成岩作用103

4.2.2.8 似球粒的意义103

4.2.3 皮粒——具有泥晶套的碳酸盐颗粒103

4.2.3.1 泥晶化作用和泥晶套103

4.2.3.2 皮粒的成因104

4.2.3.3 皮粒的意义105

4.2.4 核形石和红藻石105

4.2.4.1 核形石109

4.2.4.2 红藻石和巨核形石120

4.2.5 鲕粒124

4.2.5.1 术语125

4.2.5.2 与其他颗粒相比较125

4.2.5.3 特征描述125

4.2.5.4 鲕粒及鲕粒灰岩中的化石127

4.2.5.5 特殊的鲕粒类型128

4.2.5.6 现代鲕粒128

4.2.5.7 鲕粒形成的控制因素130

4.2.5.8 如何描述鲕粒130

4.2.5.9 鲕粒和鲕粒岩的成岩变化及孔隙度130

4.2.5.10 古代鲕粒132

4.2.5.11 长期变化134

4.2.5.12 鲕粒的意义135

4.2.6 豆粒和渗流豆粒——大一点的鲕粒或独立的碳酸盐颗粒135

4.2.6.1 术语135

4.2.6.2 与其他颗粒的比较135

4.2.6.3 特征137

4.2.6.4 现代豆粒:形成环境和控制因素138

4.2.6.5 豆粒的成因140

4.2.6.6 古代豆粒140

4.2.6.7 非碳酸盐豆粒141

4.2.6.8 豆粒的意义141

4.2.7 集合粒:葡萄石、团块和其他复合颗粒141

4.2.7.1 术语142

4.2.7.2 比较142

4.2.7.3 现代集合粒的形成控制条件143

4.2.7.4 古代集合粒143

4.2.7.5 集合粒的意义143

4.2.8 再沉积物:内碎屑、外碎屑——内源沉积物、外源沉积物144

4.2.8.1 内碎屑:成因和典型相类型146

4.2.8.2 外碎屑:奇怪的外来者150

4.3 碳酸盐颗粒的形态151

4.3.1 目的和方法152

4.3.2 碳酸盐颗粒形态学数据的意义153

5 微相信息:组构155

5.1 沉积和成岩组构155

5.1.1 示顶底构造155

5.1.1.1 碳酸盐岩中的常见示顶底特征155

5.1.1.2 重新定向的示顶底构造158

5.1.1.3 灰岩中示顶底构造的意义158

5.1.2 生物组构和颗粒定向性158

5.1.2.1 有孔虫灰岩生物组构:潜在储层质量的线索159

5.1.2.2 生屑和内碎屑碳酸盐颗粒的定向排列样式159

5.1.3 层理和纹层组构160

5.1.4 生物潜穴和生物扰动组构162

5.1.4.1 生物扰动作用、生物潜穴作用和生物—再生构造作用162

5.1.4.2 生物扰动作用的产状和成因163

5.1.4.3 灰岩中生物扰动组构的识别标志163

5.1.4.4 生物扰动结构的定性与定量分类163

5.1.4.5 显生宙生物扰动作用样式的长期变化164

5.1.4.6 生物潜穴灰岩的意义164

5.1.5 鸟眼、窗格组构和平底晶洞166

5.1.5.1 鸟眼构造167

5.1.5.2 窗格组构167

5.1.5.3 平底晶洞170

5.1.5.4 鸟眼、窗格组构和平底晶洞的意义173

5.1.6 瘤状组构173

5.2 不连续面:从微相到层序地层学178

5.2.1 不连续面的分类179

5.2.2 不连续的主要标志179

5.2.3 暴露面的微相标志和意义180

5.2.4 凝缩面和硬底的微相标志及意义180

5.2.4.1 硬底181

5.2.4.2 凝缩作用面和凝缩段185

5.2.5 不连续和层序地层学189

5.3 同沉积期和沉积期后特征:裂隙、脉和角砾190

5.3.1 沉积物充填的裂隙:水成岩墙和裂隙的充填190

5.3.1.1 沉积裂隙的成因、发育和充填192

5.3.1.2 水成岩墙的微相分析193

5.3.1.3 碳酸盐岩中水成岩墙的实例研究194

5.3.1.4 沉积充填裂隙的重要意义195

5.3.2 微裂缝和脉(方解石脉)196

5.3.2.1 方解石脉的成因和分类196

5.3.2.2 方解石充填的微裂缝的描述标志197

5.3.2.3 碳酸盐岩中微裂缝的意义198

5.3.3 碳酸盐角砾岩和砾岩200

5.3.3.1 术语200

5.3.3.2 怎样描述碳酸盐角砾岩201

5.3.3.3 碳酸盐角砾岩的类型:成因、分类和标志204

5.3.3.4 碳酸盐砾岩210

5.3.3.5 碳酸盐角砾岩和砾岩的意义211

6 定量微相分析213

6.1 粒度分析213

6.1.1 粒度分析:方法和目的213

6.1.1.1 粒度的测量和粒度分布的描述214

6.1.1.2 粒度数据的环境解释方法216

6.1.1.3 薄片粒度分析217

6.1.2 现代和古代碳酸盐岩的粒度研究217

6.1.2.1 现代碳酸盐沉积物的粒度研究217

6.1.2.2 碳酸盐岩中粒度分析的应用220

6.1.2.3 碳酸盐岩粒度研究的意义221

6.2 微相数据的频率分析223

6.2.1 频率分析的方法223

6.2.1.1 计数223

6.2.1.2 估算226

6.2.1.3 图像分析228

6.2.1.4 组分排列、多样性和成熟度228

6.2.1.5 礁碳酸盐的综合频率研究229

6.2.2 实用建议229

6.3 多元微相研究230

6.3.1 方法:组分间和样品间的变化230

6.3.2 多元研究的意义:组分分析是环境条件和沉积背景的线索232

7 成岩作用、孔隙度和白云石化作用235

7.1 碳酸盐矿物学和成岩过程235

7.1.1 现代碳酸盐沉积物与古代碳酸盐岩235

7.1.2 常见的碳酸盐矿物236

7.1.3 成岩作用及其控制因素238

7.1.4 从松软的沉积物到坚硬的岩石239

7.1.5 显生宙碳酸盐矿物学特征的周期性变化239

7.1.5.1 长期变化239

7.1.5.2 如何在古代低镁灰岩中识别原始文石和镁方解石的矿物学特征241

7.2 主要的成岩环境241

7.2.1 大气淡水、海水和埋藏成岩环境241

7.2.1.1 大气(淡水)成岩环境243

7.2.1.2 混合带和海水渗流环境243

7.2.1.3 海水成岩作用243

7.2.1.4 埋藏成岩作用243

7.2.2 早成岩作用和晚成岩作用244

7.3 碳酸盐岩孔隙度244

7.3.1 孔隙的分类、几何特征和渗透率245

7.3.1.1 基本定义245

7.3.1.2 孔隙结构和渗透率245

7.3.1.3 薄片中的孔隙度测量和孔隙类型248

7.3.2 孔隙的术语和分类248

7.3.3 灰岩和白云岩中的孔隙249

7.4 孔隙充填过程:胶结作用252

7.4.1 碳酸盐胶结作用的控制因素256

7.4.2 胶结物的形态和结构258

7.4.2.1 胶结物类型258

7.4.2.2 胶结物结构262

7.4.3 胶结物类型和成岩环境263

7.4.4 微相控制的成岩作用264

7.4.4.1 碳酸盐台地和缓坡264

7.4.4.2 礁265

7.4.4.3 冷水、暖水成岩作用266

7.4.5 成岩作用路径(Pathways)和样式267

7.5 成岩结构267

7.5.1 机械作用:压实作用272

7.5.1.1 薄片中的压实作用标志272

7.5.1.2 压实程度的描述和计算272

7.5.1.3 压实作用和脱压作用275

7.5.1.4 碳酸盐泥和碳酸盐砂的压实作用275

7.5.2 化学压实:压溶作用和缝合作用276

7.5.3 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的意义281

7.6 新生变形作用:矿物转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281

7.6.1 重结晶碳酸盐岩282

7.6.2 如何描述重结晶碳酸盐岩284

7.7 亮晶:重结晶产物或碳酸盐胶结物285

7.8 白云石化作用和去白云石化作用285

7.8.1 白云岩组构术语及其描述标准286

7.8.1.1 白云岩薄片描述及术语288

7.8.1.2 白云石胶结物288

7.8.1.3 白云石结构的意义288

7.8.2 几个重要的白云石化作用模式288

7.8.2.1 与蒸发作用相关的白云岩290

7.8.2.2 混合水和海水白云石化作用模式291

7.8.2.3 地下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模式292

7.8.3 去白云石化作用292

7.8.3.1 识别去白云石化作用的结构标志293

7.8.3.2 去白云石化作用的成因293

7.8.3.3 去白云石化作用的意义293

7.9 变质碳酸盐岩和大理岩293

8 碳酸盐岩分类——样品命名298

8.1 基本概念298

8.1.1 非结构分类与结构分类298

8.1.2 描述性分类与成因分类299

8.1.3 沉积作用、生物作用和成岩作用299

8.1.4 原地碳酸盐岩和异地碳酸盐岩299

8.2 礁灰岩和微生物碳酸盐岩(原地碳酸盐岩)299

8.3 基于沉积结构的分类方案304

8.3.1 前提条件306

8.3.2 邓哈姆分类方案的起源和扩展306

8.3.2.1 概念306

8.3.2.2 讨论306

8.3.3 福克的分类方案及扩展310

8.3.3.1 概念310

8.3.3.2 讨论318

8.4 特殊分类318

8.4.1 沉积结构的成岩变化318

8.4.2 一些非海相碳酸盐岩需要非常特殊的名称320

8.5 硅质碎屑-碳酸盐混积岩的分类322

8.6 命名实例:一些实用建议322

9 灰岩是生物沉积物326

9.1 微生物碳酸盐岩和叠层石326

9.1.1 细菌对碳酸盐沉淀作用的贡献326

9.1.2 如何识别微生物碳酸盐岩327

9.1.3 描述和划分底栖微生物碳酸盐岩327

9.1.3.1 术语和描述标准327

9.1.3.2 底栖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分类328

9.1.4 叠层石是纹层状微生物岩330

9.1.5 微生物岩和叠层石的分布和意义333

9.1.5.1 随时间发展333

9.1.5.2 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古环境意义335

9.1.5.3 叠层石的经济意义336

9.2 生物成因结壳336

9.2.1 结壳生物的特征和限制条件336

9.2.2 显生宙结壳生物337

9.2.3 结壳样式在识别沉积背景和环境控制因素方面的意义338

9.3 生物侵蚀作用、钻孔和啃噬生物341

9.3.1 现代和古代微型钻孔生物342

9.3.2 现代和古代大型钻孔生物343

9.3.3 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微型和大型钻孔生物346

9.3.3.1 微型和大型钻孔生物群的定性变化347

9.3.3.2 珊瑚礁中大型生物钻孔强度的定量变化348

9.3.4 微型钻孔生物组合是古水深的标志348

10 薄片中的化石:并没有那么难353

10.1 薄片化石的具体问题353

10.1.1 如何鉴定薄片中的化石353

10.1.2 化石样品的地质年代分布355

10.1.3 实用建议355

10.2 薄片中化石的鉴定特征357

10.2.1 蓝细菌和钙藻357

10.2.1.1 蓝细菌和钙质微生物360

10.2.1.2 红藻中的珊瑚状藻和耳壳藻363

10.2.1.3 管孔藻370

10.2.1.4 始祖红藻和疑难红藻370

10.2.1.5 钙扇藻和裸松藻372

10.2.1.6 叶状藻378

10.2.1.7 粗枝藻379

10.2.1.8 轮藻:淡水和微咸水藻类390

10.2.1.9 钙球和藻孢囊394

10.2.2 有孔虫与其他原生动物399

10.2.2.1 有孔虫399

10.2.2.2 放射虫424

10.2.2.3 缸形虫432

10.2.3 底栖固着生物436

10.2.3.1 海绵436

10.2.3.2 水螅虫451

10.2.3.3 珊瑚451

10.2.3.4 苔藓虫453

10.2.4 有壳动物460

10.2.4.1 腕足动物460

10.2.4.2 双壳动物464

10.2.4.3 腹足动物470

10.2.4.4 头足动物471

10.2.4.5 竹节石及其他圆锥形壳体(环节石;软舌螺)476

10.2.4.6 龙介虫及其他蠕虫管480

10.2.4.7 甲壳类节肢动物481

10.2.4.8 三叶虫488

10.2.4.9 棘皮动物488

10.2.5 薄片中的稀有化石496

10.2.6 微体疑难化石497

10.2.6.1 疑难化石的详细目录497

10.2.6.2 关于部分微体疑难化石的讨论498

10.3 通过薄片化石进行台地生物带划分507

10.4 何处去查阅化石薄片照片和微相类型508

微相解释512

11 微相标志概述:微相类型512

11.1 微相类型的概念512

11.2 如何区分有意义的微相类型513

11.3 确定微相类型518

12 古环境条件的识别523

12.1 环境重建(恢复)的约束条件523

12.1.1 水动力控制作用524

12.1.1.1 水动力能量等级524

12.1.1.2 低能环境和高能环境划分526

12.1.1.3 古水流信息528

12.1.2 风暴528

12.1.2.1 在陆棚、缓坡和台地上形成的风暴沉积物(风暴岩)529

12.1.2.2 热带风暴对生物礁的影响534

12.1.2.3 碳酸盐风暴沉积物的意义538

12.1.3 海洋碳酸盐底质539

12.1.3.1 碳酸盐底质类型和生物-沉积物的相互作用539

12.1.3.2 底质类型的识别540

12.1.4 光照544

12.1.4.1 分带性和光照条件544

12.1.4.2 透光带和无光带的识别544

12.1.5 氧545

12.1.5.1 术语和分类546

12.1.5.2 古氧化作用的识别546

12.1.5.3 研究实例:碳酸盐台地上黑色页岩的发育过程547

12.1.6 海水温度548

12.1.6.1 海水温度:生物标志548

12.1.6.2 海水温度的地球化学标志549

12.1.7 盐度549

12.1.7.1 古盐度的生物标志和沉积微相标志550

12.1.7.2 古盐度的地球化学标志551

12.1.7.3 超盐度和蒸发环境的沉积微相标志552

12.1.8 有机质生产率和营养物质554

12.1.8.1 营养物质554

12.1.8.2 古营养物质等级评估555

12.1.8.3 营养物质过剩对礁和台地碳酸盐的影响555

12.2 古气候条件评价:颗粒组合分析556

12.2.1 概念556

12.2.2 实用建议、实例和现代信息状况558

12.2.2.1 区分颗粒组合类型558

12.2.2.2 研究实例558

12.2.2.3 当前研究状况558

12.3 水体深度评估560

12.3.1 判别古水深的线索562

12.3.2 实例研究:碳酸盐缓坡水深评估566

12.4 寻找地震事件568

13 沉积微相综合分析571

13.1 非碳酸盐组分571

13.1.1 酸不溶残余物(IR):黏土矿物和碎屑石英571

13.1.2 自生矿物572

13.1.2.1 碳酸盐岩的硅化作用、自生长石和海绿石572

13.1.2.2 硫化物:黄铁矿574

13.1.2.3 硫酸盐:蒸发盐矿物576

13.1.2.4 磷灰石577

13.2 地球化学标志580

13.2.1 痕量元素580

13.2.2 锶和锰——沉积相研究的有效工具580

13.2.2.1 锶580

13.2.2.2 锰581

13.2.3 痕量元素在碳酸盐岩微相研究中的意义581

13.2.4 稳定同位素582

13.3 碳酸盐岩中的有机质584

14 沉积模式、相带和标准微相585

14.1 沉积相模式585

14.1.1 概念模式、动态模式和计算机模式585

14.1.1.1 概念模式585

14.1.1.2 动态模式585

14.1.1.3 数值模式586

14.1.2 碳酸盐岩相模式的基本要素586

14.1.2.1 常见相带586

14.1.2.2 常见沉积样式587

14.1.2.3 不同的沉积环境需要不同的相模式587

14.1.3 镶边碳酸盐台地的相带:威尔逊模式587

14.1.3.1 标准相带及修订的威尔逊模式588

14.1.3.2 对标准相带的讨论及应用590

14.1.4 碳酸盐缓坡模式591

14.1.5 无镶边陆棚和台地592

14.1.6 孤立台地和环礁594

14.1.7 陆表海台地模式594

14.1.8 陆表海缓坡模式594

14.2 生物分带样式597

14.2.1 概念和方法597

14.2.2 实例研究:晚三叠世礁和台地中有孔虫的分布599

14.3 标准微相类型(SMF)603

14.3.1 修订后的标准微相类型636

14.3.2 标准微相类型的讨论637

14.3.3 地层微相类型639

14.3.4 碳酸盐缓坡的常见微相类型639

14.3.4.1 碳酸盐缓坡的微相标志639

14.3.4.2 碳酸盐缓坡的微相类型642

14.3.5 通过微相类型追踪相带642

14.3.6 如何确定标准微相类型:实用建议644

14.4 动态微相类型和环境变化647

15 盆地分析:沉积环境识别649

15.1 成土碳酸盐岩649

15.1.1 古钙质壳的微相标志650

15.1.2 古钙质壳和古土壤的意义651

15.2 古喀斯特和古洞穴化学沉积物654

15.2.1 古喀斯特和古洞穴化学沉积物构造的识别标志654

15.2.2 古喀斯特和洞穴碳酸盐的意义655

15.3 钙华、石灰华和钙质泉华658

15.4 湖相和沼泽碳酸盐岩660

15.4.1 湖相碳酸盐岩微相660

15.4.1.1 微相标志660

15.4.1.2 湖相灰岩的微相类型661

15.4.1.3 湖相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分布663

15.4.2 沼泽相碳酸盐岩663

15.5 环潮坪碳酸盐岩666

15.5.1 环潮坪灰岩的识别标志666

15.5.1.1 定义668

15.5.1.2 环潮坪碳酸盐的主要相标志668

15.5.1.3 识别标志概要670

15.5.2 实例研究:波兰中泥盆世环潮坪碳酸盐岩672

15.6 碳酸盐台地和缓坡674

15.6.1 台地和缓坡的生态控制因素674

15.6.2 碳酸盐台地对淹没的响应677

15.6.2.1 淹没史的微相信息678

15.6.2.2 实例研究:微相反映的台地淹没678

15.6.3 实例研究:台地与缓坡碳酸盐岩682

15.6.3.1 钙质阿尔卑斯山脉北部晚侏罗世“巴哈马型”碳酸盐台地682

15.6.3.2 奥地利南部Graz中泥盆世碳酸盐缓坡686

15.6.3.3 德国巴伐利亚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缓坡碳酸盐岩地下岩心686

15.7 台地-斜坡-盆地方向切面688

15.7.1 碳酸盐斜坡类型及组成689

15.7.2 异地斜坡沉积物和盆地沉积物:识别标志690

15.7.2.1 水下岩崩690

15.7.2.2 角砾岩和巨角砾岩691

15.7.2.3 碎屑流沉积物691

15.7.2.4 颗粒流沉积物692

15.7.2.5 浊积岩692

15.7.2.6 滑动和滑移697

15.7.3 斜坡碳酸盐岩微相:实例研究697

15.7.3.1 西西里岛二叠系大型岩块和斜坡脚碳酸盐岩697

15.7.3.2 南阿尔卑斯山脉三叠系:斜坡相异地碳酸盐岩697

15.7.3.3 摩洛哥侏罗系:台地-斜坡-盆地横切面699

15.7.3.4 钙质阿尔卑斯山北部侏罗系:浊积灰岩物源及沉积样式的详细信息700

15.7.4 结构和微相反映的斜坡稳定性703

15.7.5 使用颗粒成分测井追索台地-盆地过渡带704

15.7.5.1 概念和方法704

15.7.5.2 实例研究:奥地利Gosaukamm地区上三叠统705

15.8 远洋深海碳酸盐岩709

15.8.1 远洋灰岩沉积背景、控制因素及生物群709

15.8.2 远洋碳酸盐岩实例研究710

15.8.2.1 古生代盆地相碳酸盐岩微相710

15.8.2.2 中生代盆地相碳酸盐岩微相711

15.8.3 等深岩714

16 沉积控制因素及沉积过程分析718

16.1 旋回性碳酸盐岩、微相与层序地层学718

16.1.1 旋回性碳酸盐岩718

16.1.1.1 旋回性碳酸盐岩:基础知识718

16.1.1.2 微相与旋回性碳酸盐岩720

16.1.1.3 实例研究:洛菲尔旋回和Latemar旋回(阿尔卑斯山三叠系)723

16.1.2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729

16.1.2.1 层序分析:基本要素730

16.1.2.2 用于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微相信息731

16.1.2.3 实例研究:微相记录的海平面波动和体系域734

16.2 礁碳酸盐岩741

16.2.1 什么是礁741

16.2.2 礁类型742

16.2.3 礁化石(reef fossils)742

16.2.3.1 礁生物群:地质历史期间的组成变化742

16.2.3.2 礁生物集:生态学单位743

16.2.4 如何给礁碳酸盐岩分类744

16.2.5 礁研究的微相方法744

16.2.5.1 礁和丘碳酸盐岩的基本组分745

16.2.5.2 描述礁碳酸盐岩:实用建议746

16.2.6 古礁实例研究748

16.2.6.1 灰泥丘:摩洛哥南部安蒂阿特拉斯山早泥盆世“Kess Kess”丘748

16.2.6.2 沃尔索特层灰泥丘:美国新墨西哥萨克拉门托山脉早石炭世(下密西西比统)Muleshoe丘749

16.2.6.3 礁:美国得克萨斯和新墨西哥州瓜达卢普山二叠纪礁复合体的Capitan礁750

16.3 识别消失台地757

16.3.1 研究方法757

16.3.2 实例研究757

16.3.2.1 实例研究:从早石炭世砾岩微相中推断出的台地相格局(西班牙南部)757

16.3.2.2 实例研究:根据微相信息恢复古陡崖758

16.4 古代凉水碳酸盐岩的识别758

16.4.1 非热带冷水陆棚灰岩和礁灰岩的微相特征760

16.4.2 研究实例:早第三纪冷水珊瑚礁762

16.5 古代深海烟囱和冷泉碳酸盐岩的存在证据765

16.5.1 古代冷泉和海底烟囱碳酸盐岩的典型特征765

16.5.2 实例研究766

16.5.2.1 美国华盛顿州晚始新世“Whiskey Creek”冷泉碳酸盐岩767

16.5.2.2 加拿大极区早白垩世冷泉碳酸盐岩768

16.6 碳酸盐-硅质碎屑混积环境及灰岩/泥灰岩地层序列770

16.6.1 碳酸盐-硅质碎屑混积环境770

16.6.1.1 现代碳酸盐-硅质碎屑混积环境770

16.6.1.2 古代碳酸盐-硅质碎屑混积环境771

16.6.1.3 碳酸盐-硅质碎屑混积物的描述:实用建议772

16.6.2 灰岩-泥灰岩序列:沉积和/或成岩成因?772

16.7 碳酸盐沉积样式的长期变化和微相特征的短期变化775

16.7.1 主要碳酸盐沉积环境随时间的变化775

16.7.1.1 显生宙碳酸盐台地776

16.7.1.2 显生宙礁样式777

16.7.1.3 远洋碳酸盐岩778

16.7.2 显生宙底栖碳酸盐工厂的差异779

16.7.3 非骨骼和骨骼矿物成分的时间变化780

16.7.4 微相标志的丰度和作用随时间而改变781

微相应用784

17 层与容矿岩784

17.1 碳酸盐岩油气储层784

17.1.1 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年代分布785

17.1.2 碳酸盐岩储层的沉积环境和环境控制因素786

17.1.2.1 沉积环境786

17.1.2.2 环境控制因素787

17.1.3 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岩控制因素787

17.1.3.1 储层性质788

17.1.3.2 储层性质的成岩控制因素788

17.1.4 方法790

17.1.4.1 地震解释790

17.1.4.2 测井响应790

17.1.4.3 岩心和钻屑791

17.1.4.4 与储层相关的露头模拟研究791

17.1.5 微相、岩相和储层类型792

17.1.5.1 储层非均质性792

17.1.5.2 相关微相信息794

17.1.5.3 储层类型和相特征795

17.2 碳酸盐岩容矿岩矿床797

17.2.1 矿床与碳酸盐岩背景797

17.2.2 微相与矿床798

18 碳酸盐岩资源、相、风化与保护800

18.1 碳酸盐岩的工业用途800

18.2 碳酸盐岩的勘探与开发800

18.3 碳酸盐岩的相和物理化学性质801

18.4 碳酸盐岩的风化、腐蚀与保护801

18.4.1 碳酸盐岩的风化801

18.4.2 保护803

19 微相与考古学807

19.1 问题与方法807

19.2 建筑石料807

19.2.1 建筑石料:方法807

19.2.2 建筑石料:实例808

19.3 镶嵌材料809

19.3.1 镶嵌材料:方法809

19.3.2 镶嵌材料:实例809

19.4 工艺品811

19.4.1 工艺品:方法811

19.4.2 工艺品:实例811

19.5 陶瓷制品812

19.5.1 陶瓷制品:方法812

19.5.2 陶瓷制品:实例813

19.6 大理石研究813

19.7 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的爱情故事探秘816

20 新增实例(Axel Munnecke撰写)819

附录828

1 练习题答案828

2 关于随书附带的CD(略)830

3 插图的使用许可8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