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四川教育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四川教育史 下
  • 涂文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
  • ISBN:978754084369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140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02页
  • 主题词:教育史-四川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四川教育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古代卷3

第一章 先秦至两汉三国两晋时期的四川教育(远古—420年)3

第一节 汉以前的社会教育与私家讲学9

一、汉以前的社会教育9

二、汉以前的私家讲学18

第二节 文翁兴学及其历史意义21

一、文翁兴学的文化背景21

二、文翁兴学及其成功原因24

三、文翁兴学的意义与影响28

第三节 私家讲学与名师鸿儒35

一、兴旺的私家讲学风气35

二、扬雄及其教育思想38

第四节 诸葛亮与蜀汉教育40

一、走向完善的蜀汉教育40

二、蜀汉教育的丰硕成果43

三、蜀汉注重科学技术的教育与推广44

四、诸葛亮的治家之道46

第五节 成汉政权的重文兴教52

第二章 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四川教育(420年—965年)57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新变化61

一、教育发展的文化背景61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与革新65

三、周公礼殿与庙学合一68

第二节 前后蜀的崇文兴教72

一、王建的崇文兴学72

二、孟昶大兴儒学73

三、毋昭裔和蜀石经75

第三节 四川道教的教学名师82

一、四川道教的教学82

二、唐初的道教名师王玄览83

三、唐末五代的道教大师杜光庭84

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四川教育(965年—1368年)89

第一节 宋元时期四川的兴学重教92

一、四川兴学重教的文化背景92

二、四川的兴学运动94

三、元代四川的兴学努力97

第二节 宋元时期四川的科举考试99

一、四川的“类省试”99

二、四川的“特奏名试”100

三、四川的进士与状元101

第三节 宋元时期四川的书院建设102

一、宋代四川的书院102

二、蒙古和元代四川的书院105

第四节 宋元时期四川的教育家108

一、离经叛道的龙昌期108

二、“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109

三、精心育人的魏了翁111

四、倡“朱子之学”的虞集113

第五节 宋代四川兴学重教的巨大影响116

第六节 四川禅宗教育的代表人物118

一、四川禅师学习观念上的开放性118

二、四川禅师教学方法上的创造性119

第四章 明至清前期的四川教育(1368年—1839年)125

第一节 明至清前期的四川官学129

一、明代四川的地方官学130

二、清代四川的地方官学133

第二节 明至清前期四川的私塾、义学140

一、遍及四川城乡的私塾140

二、集资兴办的义学143

第三节 四川书院步入官学化145

一、四川书院发展迅猛145

二、四川书院的官学化148

三、四川书院的教学154

第四节 明清时期四川的科举157

第五节 明清时期四川的教育家164

一、唐甄的教育思想165

二、彭端淑的教育思想173

近代卷183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四川教育(1840年—1911年)183

第一节 近代教育在四川的诞生187

一、尊经书院对传统教育的改革187

二、有识之士对新式教育的探索199

三、新式教育的诞生203

四、“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其影响207

第二节 清末“教育新政”和四川的兴学热潮209

一、清末的“教育新政”209

二、锡良与四川当局的兴学举措212

第三节 四川近代教育的初步发展225

一、普通教育226

二、高等教育232

三、专门教育238

四、实业教育247

五、女子教育249

六、留学教育和边疆教育251

七、近代教育初步发展对四川的影响261

第二章 四川近代的教会教育(1877年—1936年)271

第一节 教会教育在四川273

一、外国宗教势力深入四川273

二、教会教育在四川275

三、四川近代教会教育的管理和措施284

第二节 华西协合大学的设立291

一、从筹建到立案292

二、系科建设295

三、学校管理298

第三节 教会办学对四川教育的影响304

第三章 民国初年的四川教育(1912年—1918年)309

第一节 民国初年四川的教育改革312

一、民国初年的文教政策312

二、民国初年四川的教育改革314

第二节 民国初年四川教育的发展324

一、初等教育326

二、中等教育327

三、高等教育329

四、师范教育334

五、社会教育337

第四章 五四及民国前期的四川教育(1919年—1926年)339

第一节 五四运动在四川341

一、五四前夕的四川社会341

二、五四运动在四川的发展和影响346

第二节 五四及民国前期四川的教育改革和发展351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351

二、五四及民国前期四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354

第三节 恽代英、吴玉章、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和实践363

一、恽代英在川南师范的改革363

二、吴玉章对成都高师的改革及其教育思想367

三、卢作孚早期的教育实践375

第四节 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378

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378

二、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在法学习和革命实践382

三、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影响387

第五章 军阀统治时期的四川教育(1927年—1936年)391

第一节 国民政府初建时期四川的教育改革393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394

二、四川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395

三、四川的教育经费独立运动398

第二节 军阀统治时期四川各级各类教育402

一、初等教育403

二、中学教育406

三、师范教育409

四、高等教育413

第三节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教育422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423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教育行政制度426

三、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各级各类教育428

第六章 抗战时期的四川教育(1937年—1945年)433

第一节 四川战时教育的调整436

一、四川教育的行政调整436

二、四川省的教育施政纲要437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四川教育440

一、初等教育440

二、中等教育445

三、高等教育451

四、师范教育476

第三节 战火中的高校内迁481

一、四川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481

二、内迁四川的高等学校483

三、迁川高校的艰苦办学490

第四节 陶行知、晏阳初在四川的教育实践496

一、陶行知的实验学校及其教育思想496

二、晏阳初的实验学校及其教育思想513

第七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川教育(1946年—1949年)523

第一节 四川教育的总体衰落和局部发展526

一、县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调整526

二、中小学教育527

三、高等教育529

四、师范教育538

第二节 四川教育界的护校迎解放斗争540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541

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547

三、护校迎解放斗争555

当代卷561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四川教育(1949年—1956年)561

第一节 对旧教育的接收、接管和改造566

一、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566

二、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接收、接管和改造567

第二节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教学改革572

一、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背景及基本内容572

二、以苏联教育模式进行具体的教学改革574

三、聘请苏联专家来川教学577

四、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历史评价578

第三节 走上发展正轨的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579

一、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发展579

二、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管理582

三、教学体系的确立585

四、教师队伍粗具规模587

第四节 在改造整顿中发展的中等专业教育591

一、改变招生方向,大力培养工农技术干部596

二、建立相应的领导和管理体制597

三、注重专业设置的单一性和教学的实践性598

第五节 师范教育的新格局599

一、行政管理体制逐步趋于完善600

二、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603

三、重视教学改革605

第六节 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606

一、两次院系调整607

二、高校管理体制的完善609

三、教学改革和教学体系的形成613

四、研究生培养与国际交流的开展616

五、建立新的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618

第七节 成人教育应运而生623

一、扫盲及初、中等业余教育623

二、成人高等教育626

第八节 民族教育迅速发展630

一、民族教育发展概况630

二、民族教育实行专门管理633

三、办学形式和教学适合少数民族地域状况634

四、配备适量的中小学教师636

五、拨专款扶持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637

第九节 思想政治教育641

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42

二、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648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652

第十节 张秀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654

一、张秀熟生平简介654

二、张秀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657

第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四川教育(1957年—1965年)663

第一节 反右斗争和“大跃进”中的四川教育666

一、四川教育界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666

二、“大跃进”中的教育大革命671

三、纠正“教育革命”的偏差687

第二节 四川教育的调整、改革689

一、贯彻“八字”方针,调整教育规模和学科设置689

二、贯彻毛泽东“春节”和“七三”指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702

第三节 “三个条例”的贯彻落实703

一、《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的试行及成效703

二、《高校六十条》的试行及成效711

第四节 试行“两种教育制度”720

一、大力兴办农业中学720

二、其他半工(农)半读学校的发展725

三、试办半工(农)半读高等教育729

第五节 各级各类教育在曲折中发展730

一、基础教育730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734

三、高等教育735

四、成人教育736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四川教育(1966年—1976年)739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对教育的冲击与破坏744

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744

二、停课闹革命和工作组进驻大专院校746

三、红卫兵的兴起和破“四旧”747

四、大中学校师生大串连749

五、红卫兵组织的兴起和派性、无政府主义的泛滥751

六、“造反派”全面夺权,各级教育部门陷于瘫痪752

七、武斗频繁、社会陷于混乱753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四川教育的动荡757

一、“复课闹革命”757

二、工(军)宣队进驻学校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758

三、学校的“革命大联合”与“斗、批、改”760

四、举办学习班和“反复旧”运动761

五、干部下放“五七”干校763

六、清理阶级队伍764

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766

第三节 “两个估计”对四川教育事业的摧残767

一、“两个估计”的提出与贯彻767

二、“教育革命”对教育的破坏770

三、贯彻极左路线的教材编写和工农兵学员的“上、管、改”776

四、“批林批孔”、“反潮流”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对教师的迫害777

五、盲目“普及教育”对教育的破坏782

第四节 广大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艰难抗争784

一、对中小学教师下放农村的抗争784

二、对“工宣队”领导学校工作的抵制786

三、对“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漠视与反感787

四、广大教育工作者身处逆境,坚持工作,坚持科研789

第四章 拨乱反正、调整改革时期的四川教育(1977年—1984年)793

第一节 四川教育界的拨乱反正796

一、集中批判“两个估计”,肃清“四人帮”流毒797

二、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798

三、整顿教育教学秩序803

第二节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812

一、加快普及初等教育进程813

二、调整改革中等教育822

三、稳步发展高等教育835

四、积极发展成人教育839

第三节 努力增加教育投入852

一、增加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852

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856

三、大力开展勤工俭学860

第四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871

一、教师队伍的调整和整顿872

二、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879

三、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889

第五节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900

一、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901

二、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905

三、广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906

第五章 全面改革时期的四川教育(1985年—1988年)913

第一节 全面部署,加快教育体制改革916

一、全面改革的酝酿916

二、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序幕919

三、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922

第二节 推进“两基”进程,发展基础教育929

一、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929

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顺利开展934

三、改革普通高中教育935

四、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939

五、基础教育研究的起步942

第三节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城乡教育综合改革943

一、积极发展职业中学教育943

二、中等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946

三、技工学校的稳步发展950

四、城乡教育综合改革951

第四节 普通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954

一、发展概况955

二、确立把发展师专教育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先行地位956

三、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959

四、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962

五、高校科技工作在改革中持续发展965

第五节 成人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968

一、农民文化技术教育蓬勃发展969

二、干部教育和职工教育积极稳步地发展970

三、成人高等教育在调整中前进974

四、社会力量办学的迅速兴起979

第六节 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981

第六章 全面发展时期的四川教育(1989年—2000年)985

第一节 基础教育在改革中持续稳定发展996

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997

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000

三、普通高中快速发展1004

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006

五、调整中小学布局1010

六、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和幼儿教育1011

第二节 职业教育与教育综合改革1017

一、职业教育发展概况1017

二、职业中学和中专的改革与发展1019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进展和成效1025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032

一、四川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1032

二、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1036

三、办学体制改革1037

四、管理体制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1042

五、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1044

六、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047

七、教学改革1048

八、学位工作与研究生教育改革1051

九、“211工程”建设1060

十、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1061

十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1062

第四节 民办教育蓬勃发展1068

第五节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1075

一、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076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079

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1081

第六节 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1087

一、体育教学及管理的改革1087

二、卫生工作1097

三、艺术教育工作1100

四、国防教育工作1104

第七节 四川教育的科学研究1105

一、基础教育研究广泛开展1105

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1115

第八节 依法治教1117

一、抓好法制宣传教育1118

二、加强地方教育立法1120

三、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1121

四、积极开展依法治校工作1125

第九节 国际交流空前活跃1127

一、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留学工作健康发展1128

二、来华留学生数量迅速增长,层次提高1129

三、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发展和扩大1129

四、双边和多边交流向高层次拓展1131

五、接受教育援助和教育对外援助1132

第十节 少数民族教育加快发展1133

后记11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