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国家公务员初任培训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新编国家公务员初任培训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2234050.jpg)
- 周小庆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ISBN:780140383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8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公务员-培训-中国-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国家公务员初任培训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5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15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地位1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20
(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26
第二讲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9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30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33
(一)党的执政能力的平面涵义34
(二)党的执政能力的层次涵义34
(三)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党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其所蕴含的五个关系35
三、五十五年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38
(一)五十五年党执政的主要经验38
(二)影响党的执政成效的若干因素44
四、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及应当着重研究的问题47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47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着重解决题56
五、适应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62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62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63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64
(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66
第三讲 国家公务员制度67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述67
(一)国家公务员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概念67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68
(三)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69
(四)我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意义71
二、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72
(一)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的基本涵义72
(二)公务员义务的基本内容74
(三)公务员权利的基本内容74
(四)公务员权利与义务的保障75
三、国家公务员的职位分类76
(一)国家公务员的职位分类的涵义76
(二)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原则和主要内容77
四、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奖励和纪律79
(一)公务员的录用79
(二)公务员的考核85
(三)公务员的奖励87
(四)公务员的纪律90
五、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和职务任免93
(一)职务晋升93
(二)降职96
(三)职务任免97
六、公务员的培训、交流与回避制度101
(一)公务员的培训101
(二)公务员交流制度103
(三)公务员回避制度104
七、工资保险福利105
(一)公务员工资制度105
(二)公务员的保险与福利108
八、公务员的辞职、辞退和退休109
(一)辞职、辞退109
(二)退休112
九、申诉控告115
(一)申诉控告的涵义及性质115
(二)申诉控告制度的主要内容116
十、公务员管理机构121
(一)公务员管理体制121
(二)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职能122
(三)我国的公务员管理机构122
第四讲 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124
一、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概述124
(一)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的涵义与特征124
(二)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26
(三)规范国家公务员行为的意义127
二、公务员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129
(一)政治坚定129
(二)忠于国家132
(三)勤政为民136
(四)依法行政141
(五)务实创新143
(六)清正廉洁145
(七)团结协作149
(八)品行端正154
三、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的实现途径159
第五讲 依法行政基础知识162
一、法学基本原理162
(一)法的基本特征162
(二)法律规范的结构和种类165
(三)我国的法律渊源168
(四)我国法律的效力范围173
(五)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175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177
(一)依法行政的内涵177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178
三、依法行政与行政救济法律制度184
(一)行政复议法律制度184
(二)行政诉讼法律制度193
(三)行政赔偿法律制度202
第六讲 公务员公文写作与处理208
一、公文概述208
(一)公文的含义和特点208
(二)公文的起源与流变211
(三)公文的作用和分类215
(四)公文的构成要素219
(五)公文处理的基本含义与基本要求221
二、公文种类222
(一)国家行政机关专用公文223
(二)党的机关专用公文225
(三)党政机关通用公文227
三、公文格式234
四、行文规则235
(一)坚持行文原则,提高行文效用235
(二)明确行文方向,把握行文权限236
(三)严格行文要求,规范行文体式238
五、公文写作240
(一)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240
(二)公文写作的基本方式240
(三)公文写作的基本程序242
六、公文校核242
(一)公文校核的基本原则243
(二)公文校核的基本内容243
(三)公文校核的基本方法244
七、公文办理245
(一)公文办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245
(二)发文办理245
(三)收文办理246
八、公文管理247
(一)公文管理的基本原则247
(二)公文管理的基本内容248
(三)公文管理的基本方法250
九、公文归档250
(一)公文立卷归档的意义250
(二)公文立卷的条件250
(三)公文立卷的要求251
(四)公文立卷的程序253
(五)公文立卷的方法254
(六)公文归档的范围255
(七)公文归档的时间257
(八)归档要求257
(九)归档手续258
第七讲 行政伦理基础知识259
一、行政伦理概述259
(一)行政伦理概念界定259
(二)行政伦理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262
(三)行政伦理研究概况264
(四)行政伦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266
二、儒家行政伦理思想及其影响268
(一)内圣外王:儒家行政伦理的理想目标268
(二)民本思想:儒家行政伦理的核心思想270
(三)修身惟正:儒家行政伦理的内在要求270
(四)教而后刑:儒家行政伦理的外在保障272
三、邓小平行政伦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273
(一)邓小平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件273
(二)邓小平行政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275
(三)邓小平行政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79
(四)江泽民对邓小平行政伦理思想的实践和丰富281
四、行政伦理对行政效率的影响282
(一)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对行政效率的影响282
(二)行政组织的道德属性对行政效率的影响283
(三)行政运作的道德控制对行政效率的影响284
五、行政伦理与依法行政285
(一)行政伦理为依法行政提供道德支撑286
(二)行政伦理能够促进依法行政的顺利进行287
(三)建立行政伦理与依法行政有机结合的互动机制,推进依法行政289
六、行政行为选择中的伦理困境与解决方式290
(一)行政行为选择与行政道德责任290
(二)行政伦理困境的产生293
(三)行政伦理困境的解决途径294
第八讲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298
一、公共管理学导论298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298
(二)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298
(三)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300
二、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302
(一)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政府302
(二)作为准公共管理主体的非政府公共组织304
(三)公共管理人员305
三、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308
(一)公共政策的属性、功能及分类309
(二)政策制定311
(三)政策执行313
(四)政策评价316
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318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318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价值基础318
(三)人事行政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与转化319
(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321
(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322
五、公共财政管理323
(一)公共财政的功能323
(二)公共财政政策323
(三)政府审计325
(三)政府采购327
六、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政务328
(一)信息资源管理328
(二)电子政务330
七、公共部门绩效管理331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含义331
(二)绩效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331
(三)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核心:绩效评估333
(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主要保障和出路333
八、公共管理伦理335
(一)公共管理伦理的内涵336
(二)公共管理伦理的范畴336
(三)我国公务员行为规范337
九、公共危机管理338
(一)公共危机的涵义338
(二)公共危机的特征338
(三)公共危机的负面影响339
(四)公共危机的应对要点340
第九章 公务员礼仪基础知识343
一、工作礼仪344
(一)服饰礼仪344
(二)语言礼仪346
(三)工作关系礼仪349
(四)接待礼仪350
(五)会议礼仪357
二、社交礼仪363
(一)称呼礼仪363
(二)问候礼仪365
(三)介绍礼仪366
(四)握手礼仪369
(五)拜访礼仪371
(六)名片礼仪373
(七)座次礼仪377
(八)宴请礼仪378
(九)茶饮礼仪380
(十)乘电梯礼仪381
(十一)乘车礼仪382
后记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