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安徽稻作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安徽稻作学
  • 李成荃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2360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38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564页
  • 主题词:水稻-栽培-安徽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安徽稻作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安徽稻作特点与发展1

第一节 安徽稻作特点1

一、稻作历史悠久1

二、稻谷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及产量变化2

三、稻作类型的多样性5

第二节 安徽稻作生产发展与基本经验5

一、安徽水稻生产发展的5个阶段5

二、安徽水稻发展的基本经验7

第二章 安徽稻作气候10

第一节 稻作气候资源10

一、安徽气候特点10

二、光能资源10

三、热量资源11

四、降水资源13

五、稻作安全种植期、抽穗期15

六、杂交稻生产、制种与气候16

第二节 稻作主要气象灾害17

一、水稻对气象条件的要求17

二、水稻的低温冷害及防御18

三、水稻的高温热害及防御22

四、水稻的旱、涝灾害26

五、其他灾害28

第三章 安徽稻田土壤肥力31

第一节 水稻土类型及土壤肥力31

一、水稻土形成特点31

二、安徽水稻土主要类型与特性33

第二节 稻田土壤营养元素的供应能力38

一、土壤有机质38

二、土壤氮素43

三、土壤磷含量45

四、土壤钾素50

五、土壤硫素55

六、土壤硅59

七、土壤微量元素63

第三节 主要类型水稻土的物理结构与生产特性69

一、淹育型水稻土69

二、渗育水稻土亚类69

三、潴育水稻土亚类70

四、潜育水稻土亚类71

五、脱潜水稻土亚类72

六、漂洗水稻土亚类72

第四节 中、低产稻田改造73

一、中、低产土壤划分的标准及依据73

二、中、低产土壤的类型与分布74

三、低产稻田土壤改良措施75

第四章 安徽稻作区划及稻田耕作制度77

第一节 安徽稻作区划77

一、长江沿岸双、单季稻兼作区77

二、江淮之间丘陵单、双季稻过渡区79

三、淮河沿岸及淮北平原单季稻作区80

四、大别山地单、双季稻作区81

五、皖南山地双、单季稻作区81

第二节 安徽稻田耕作制度82

一、稻田传统耕作制度82

二、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83

三、稻田耕作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86

第五章 安徽稻种资源89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稻种资源工作的回顾89

一、前人研究89

二、稻种资源的收集、保存与整理90

第二节 安徽地方品种资源91

一、籼稻地方品种资源91

二、粳、糯稻地方品种资源92

三、旱稻、深水稻等名特优地方品种资源93

第三节 引进品种资源及其评价利用93

一、国内高秆籼稻改良品种资源93

二、国内矮秆籼稻高产品种资源94

三、国内粳稻高产品种资源95

四、直接引进推广利用的国外稻种资源96

五、国际水稻遗传评价协作网资源的引进与利用96

第四节 安徽主要稻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98

一、农艺性状鉴定98

二、抗病虫性鉴定99

三、抗逆性鉴定101

四、稻种资源的品质测定102

第五节 安徽省主要育成水稻品种的系谱分析104

一、早籼稻品种(组合)及其系谱104

二、中籼稻品种(组合)及其系谱105

三、中、晚粳品种(组合)及其系谱106

第六节 安徽稻种资源的应用基础研究108

一、安徽籼稻地方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108

二、安徽名特优水稻地方种质资源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的相关研究109

三、安徽优质稻种资源主要品质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111

第七节 稻种资源研究工作的展望111

一、进一步加强稻种资源研究评价,重视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111

二、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质创新与改良112

三、积极开展国际种质资源交流与合作研究,大力引进国外有用种质资源112

第六章 安徽水稻遗传研究与应用114

第一节 水稻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及其应用115

一、遗传力的估算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115

二、遗传相关、遗传进度与选择指数估算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119

第二节 配合力测定及其在水稻杂种优势上的应用122

一、三系杂交早、中籼稻的配合力研究123

二、三系杂交晚粳稻的配合力研究124

三、三系、两系亚(亚)种及品种间杂交稻配合力研究125

四、两系亲本的配合力研究126

第三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测定及其杂种优势预测132

第四节 品种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及其应用136

一、主成分分析137

二、聚类分析139

第五节 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140

一、碾米品质与籽粒外观品质的相关和通径分析141

二、食味及营养品质的相关和通径分析143

三、品质与产量性状间的典范相关分析146

四、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分析149

第六节 水稻株、叶、粒形的遗传研究150

一、粒形遗传150

二、稻米硬度研究153

三、株、叶形性状遗传153

第七章 安徽常规水稻育种技术161

第一节 选择育种161

一、选择育种的特点162

二、水稻的自然变异及其利用163

三、纯系学说与纯系选择164

四、鉴定的作用与方法165

五、选择育种程序与方法166

第二节 杂交育种167

一、安徽省杂交育种的发展和成就167

二、水稻杂交技术168

三、亲本选配169

四、杂交组配方式171

五、回交育种172

六、杂种后代的选择174

第三节 辐射与花培育种177

一、辐射育种177

二、花培育种185

第四节 离子束育种190

一、离子束育种的发展与成就190

二、离子束育种的特点191

三、离子束诱变的机理192

四、离子束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193

五、离子束育种中有待研究的问题196

第五节 引种197

一、引种原则197

二、水稻引种的基本步骤199

三、引种检疫200

四、水稻引种注意事项200

第八章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203

第一节 三系水稻杂种优势利用203

一、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历程203

二、安徽三系杂交水稻的发展与成就204

三、三系及其组合选育207

第二节 两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228

一、两系法水稻的基本原理及安徽的发展历程228

二、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附安徽省育成不育系简介)231

三、两系杂交稻组合选育247

第三节 超级稻育种249

一、超级稻名称的由来及育种研究动态249

二、超级稻的概念和指标251

三、全国与安徽省超级稻育种的现状、问题和展望253

第九章 水稻分子育种260

第一节 水稻基因和基因组261

一、水稻基因261

二、水稻基因组264

第二节 水稻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和克隆265

一、分子标记265

二、分子标记构建水稻遗传连锁图谱268

三、水稻基因的标记定位269

四、水稻基因的克隆287

第三节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实践290

一、改变原有基因290

二、水稻转入新基因292

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299

第四节 安徽水稻分子育种的发展302

一、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应用302

二、基因指纹技术鉴定水稻杂交种子纯度及双亲的分子遗传距离304

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304

第十章 安徽水稻种子生产技术及品种审定309

第一节 常规水稻种子生产技术309

一、水稻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309

二、常规水稻原种生产技术310

第二节 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311

一、三系原种生产技术311

二、不育系繁殖技术315

三、三系杂交籼稻制种技术317

四、三系杂交粳稻制种技术324

第三节 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328

一、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原理与技术329

二、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原种生产342

三、两系杂交稻的安全高产制种技术344

第四节 种子质量检验352

一、种子质量的概念和种子质量检验的意义352

二、种子质量检验的内容和标准353

三、种子质量检验的程序354

四、扦样354

五、净度分析357

六、发芽试验358

七、品种的真实性和纯度鉴定362

八、水分测定366

九、生活力的生化(四唑)测定366

十、种子健康测定367

十一、重量测定367

第五节 品种审定368

一、区域试验368

二、品种审定371

第十一章 安徽稻作栽培理论与实践374

第一节 水稻栽培技术的基础理论374

一、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决定374

二、稻株器官建成376

三、水稻的产量形成378

四、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379

第二节 安徽稻作栽培技术研究与发展383

一、安徽稻作育秧技术的研究与发展383

二、安徽稻作施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384

三、安徽稻作灌溉和节水技术的研究与发展390

第十二章 安徽水稻栽培技术395

第一节 单季中稻高产栽培技术395

一、概况395

二、单季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395

三、单季中、晚粳稻高产栽培技术402

第二节 双季稻高产栽培技术404

一、双季早稻高产栽培技术404

二、双季晚籼高产栽培技术408

三、双季晚粳高产栽培技术409

第三节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410

一、概述410

二、关键技术411

第四节 水稻轻简栽培技术413

一、水稻抛秧栽培技术413

二、水稻免耕栽培技术416

三、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418

四、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420

第五节 水稻机械化栽培421

一、稻田耕整地机械化421

二、水稻栽插机械化422

三、水稻植保机械化425

四、水稻灌溉机械化426

五、水稻收获机械化426

第六节 水稻稀长大栽培技术427

一、技术原理、特点和意义427

二、配套技术429

第七节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430

一、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由来及发展430

二、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增产原理431

三、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关键技术431

四、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在安徽的实践432

第十三章 安徽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技术435

第一节 安徽省水稻病虫草害研究现状435

第二节 水稻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436

一、稻瘟病436

二、白叶枯病439

三、纹枯病442

四、稻曲病443

五、稻粒黑粉病445

六、条纹叶枯病446

七、水稻烂秧448

八、其他水稻次要病害449

第三节 水稻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450

一、安徽水稻主要害虫发生情况450

二、水稻虫害研究现状452

三、安徽省主要虫害与防治452

第四节 稻田草害防除技术458

一、稻田杂草概述458

二、稻田主要杂草种类和群落459

三、稻田杂草发生特点461

四、稻田杂草的防除464

五、除草剂的药害及补救措施469

六、稻田杂草的抗药性471

七、稻田杂草的调查472

第五节 水稻病虫草害生态调控技术473

一、有害生物生态调控(EPM)的研究现状473

二、水稻病虫草害的生态调控技术473

第十四章 优质安全稻米生产技术478

第一节 优质稻谷及优质稻米品质的基本特征和标准479

一、稻米品质概念479

二、稻米品质的基本特征482

三、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483

四、优质稻米品质标准483

五、安徽省稻米品质调查485

六、安徽省历次优质米评选结果489

第二节 无公害稻米的涵义及其生产对环境质量的要求490

一、无公害稻米、绿色食品稻米和有机稻米的比较491

二、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对环境质量的要求492

三、环境污染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防治途径495

第三节 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及农药、肥料使用准则496

一、建立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的意义和要求496

二、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土壤净化与改良497

三、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的农药、肥料使用准则497

第四节 优质稻谷的生产技术500

一、安徽省优质稻米生产区划5

二、优质品种与优良栽培技术配套501

三、稻鸭共生技术502

四、适时收割505

第五节 优质稻谷的储藏505

一、仓库条件505

二、控制库存水分和稻谷杂质506

三、结露的预防506

四、提高科学保粮水平507

五、其他技术508

第六节 优质稻加工技术及综合利用509

一、降低加工过程中形成破损509

二、提高大米净度512

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512

第十五章 安徽稻作科技展望515

第一节 安徽稻作发展趋势515

一、基本稳定和优化稻作布局和结构515

二、建立稻田新的多元化种植制度515

三、形成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稻作技术体系516

第二节 高新技术在稻作技术上的应用516

一、生物技术516

二、信息技术517

三、种植和加工机械的应用518

第三节 水稻生产发展技术支撑体系519

一、品种改良创新519

二、品种科学评价520

三、公共技术推广服务521

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522

附件一 安徽省稻作大事记526

附件二 安徽省审定品种表5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