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化与组合 中国中产阶层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分化与组合 中国中产阶层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2278520.jpg)
- 陈义平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1805044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10页
- 主题词:中等资产阶级-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分化与组合 中国中产阶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
社会分层的理论背景与中国现实背景1
中产阶层研究的意义8
第二节 文献回顾11
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11
中国学者对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15
中国学者关于中产阶层的专门研究22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25
“关系性”研究与“分配性”研究相结合25
以现代化为研究的参照系28
分析框架的确立29
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30
第四节 论文结构和主要观点32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32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35
第二章 中产阶层理论与研究37
第一节 马克思的预言37
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38
马克思关于中产阶层的预言40
关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论争43
第二节 马克斯·韦伯的挑战46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47
马克斯·韦伯对马克思的挑战49
第三节 米尔斯的白领论52
新中产阶级的定义53
美国社会阶层的变化与新中产阶级的崛起53
新中产阶级的特点56
第四节 新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与新韦伯主义分析学派57
怀特的阶级理论与阶级分类法58
高德索普的阶级理论与阶级分类法62
两种学派关于新中产阶层的解释差异66
第三章 中产阶层概念的界定方法68
第一节 中产阶层概念的模糊性69
概念的对等性问题69
分层模式问题71
定量标准问题73
分析单位问题75
第二节 关于操作化定义的界定方法77
社会经济地位量表77
声誉界定法79
职业声望指数81
主观方法82
第三节 社会流动的量度方法85
第四节 现代社会中产阶层的界定89
阶层与阶级89
西方中产阶层的界定93
中国中产阶层的界定95
第四章 国外中产阶层的演变过程与变化机制104
第一节 西方中产阶层的发轫104
美国模式104
欧洲模式107
第二节 西方中产阶层的演变及其特点109
中产阶层主体由传统中产阶层向新中产阶层转变109
中产阶层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转变111
中产阶层内部从两极分化向分化减缓转变112
第三节 东亚国家中产阶层的发展与现状114
东亚模式与中产阶层的发展114
东亚中产阶层的现状分析117
第四节 国外中产阶层演变的机制121
工业化121
城市化125
科学技术革命127
人力资本投资128
现代企业制度129
第五章 中国中产阶层形成的现状与特征134
第一节 中国中产阶层的历史发展134
中国历史上的中产阶层134
“二元结构”中的“类中产阶层”137
社会转型与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140
第二节 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现状147
中国中产阶层总量测算147
中国中产阶层结构分析157
第三节 中国中产阶层形成的特征170
以经济体制与所有制关系的变化为前提条件170
新、旧中产阶层同步发展172
中产阶层存在于不同的行业、职业和所有制之中173
中产阶层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174
现阶段的中产阶层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175
相对而言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175
求稳怕乱176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177
中产阶层是现代消费观念的引领者177
第六章 中国中产阶层扩大的条件与机制179
第一节 中产阶层扩大的重要性180
中产阶层与中等收入者180
扩大中产阶层的重要性182
第二节 完善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制度187
财产和财产权利188
我国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制度发展沿革191
关于私有财产的两个理论问题197
保护私有财产是中产阶层扩大的前提条件199
第三节 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数量204
减少农民数量的理论依据205
减少农民数量的可行性研究209
第四节 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214
社会资源分配的两种基本方式——再分配与市场214
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资源分配方式的转变216
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对中产阶层扩大的制约218
中产阶层扩大过程中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222
第五节 建立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229
社会结构弹性——社会流动的前提230
职业流动——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234
教育——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238
第六节 建立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243
社会转型期我国弱势群体的成因及特征244
建立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247
第七章 中国中产阶层的扩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49
第一节 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249
小康社会249
全面小康社会252
全面小康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254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扩大中产阶层的关系256
相同点256
不同点259
两者的相互关系261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趋势262
西方社会经济结构模式262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结构26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趋势268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中产阶层扩大的基本对策270
把理论创新转变为制度创新,为扩大中产阶层提供制度保证270
把扩大中产阶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政策选择271
大力发展教育,促使低收入者向中等收入阶层转化发展272
加快城镇化进程,最大限度减少农业劳动者阶层273
放宽政策,给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休养生息”274
发展民营经济,培育企业家阶层275
参考文献277
后记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