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郑全全,赵立,谢天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0641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75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491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研究设计3
第一章 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3
第一节 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3
一、科学3
二、科学理论6
三、科学方法9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问题与假设10
一、研究的目的10
二、研究的问题12
三、研究的假设15
第三节 研究类型和研究过程19
一、研究类型19
二、研究过程22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效度28
第一节 效度概述28
一、什么是效度28
二、效度的分类29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内部效度31
一、内部效度中的变量31
二、排除对内部效度的威胁34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构思效度36
一、构思效度与内部效度的区别36
二、从构念到操作的往复37
三、排除构思效度中的混淆因素40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外部效度43
一、减少对外部效度的威胁43
二、外部效度的表现形式45
三、内部效度、构思效度与外部效度的相对重要性48
第三章 实验设计50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50
一、研究设计简介50
二、实验设计的步骤51
三、实验设计的类型及选择52
第二节 自变量的设计55
一、自变量类型——固定或随机因素55
二、单自变量设计58
三、多自变量设计59
四、多因素设计应关注的其他问题66
第三节 因变量的测量68
一、前测68
二、选择因变量测量的项目69
三、特殊的“因变量”——中介变量的设计70
四、影响因变量测量的混淆因素71
第四章 因果关系推断及其概化74
第一节 因果关系的一般概念与鲁宾因果模型74
一、因果关系的一般概念74
二、鲁宾因果模型75
三、实例78
第二节 统计检验力分析的意义及应用81
一、统计检验力概述81
二、统计检验力分析的应用83
第三节 现场实验的因果推断与因果关系概化87
一、影响因果推断的因素与解决办法87
二、因果推断的概化92
第五章 计算机模拟法95
第一节 模拟法概述95
一、模拟法95
二、计算机模拟法98
三、计算机模型的分类101
第二节 计算机模拟法的应用——伴侣选择模拟101
一、匹配假设101
二、“伴侣选择”的计算机模拟102
三、模型的检验和修正107
第三节 计算机模拟的检验与评估109
一、计算机模拟的检验109
二、计算机模拟的评估112
第四节 计算机模拟法的价值116
一、表达的清晰性116
二、预测力和推断力116
三、促进理论间的联系与整合116
四、促进动态过程的测量117
五、创造性117
六、可检验性118
七、心理的一致性118
第二编 研究程序123
第六章 行为观察法123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123
一、什么是观察法123
二、观察法的分类124
三、观察法的实施程序125
四、对观察法的评价126
第二节 行为观察的编码方案127
一、行为观察法的定义127
二、编制行为编码方案127
第三节 行为编码的过程130
一、录像资料的转录130
二、编码者的培训131
三、对观察资料的编码133
第四节 编码者信度的评价135
一、编码者一致性135
二、编码者一致性系数的计算135
三、组内相关系数138
第五节 行为观察数据的统计分析139
一、数据修正139
二、简单统计量:频次、比率、持续时间等140
三、条件统计量:关联的度量140
第七章 小群体研究方法144
第一节 小群体研究概述144
一、相关定义144
二、研究群体现象的意义146
第二节 小群体研究方法147
一、现场研究147
二、档案研究149
三、现场实验150
四、实验室实验151
五、群体活动的系统编码151
六、群体结构特征的分析方法153
七、群体研究的新型方法和工具155
第三节 群体互动的方法157
一、群体头脑风暴157
二、焦点群体158
三、质量圈159
四、具名群体技术159
五、德尔菲法160
第八章 日常经验的研究方法162
第一节 日常经验研究概述162
一、经验与心理学研究中的经验162
二、日常经验研究方法164
第二节 日常经验研究的设计165
一、日常经验的取样165
二、研究工具的选择167
三、几种常见的日常经验研究方法169
第三节 日常经验研究数据的分析171
一、日常经验研究数据分析的特点171
二、使用多层模型对日常经验数据进行分析172
第四节 日常经验研究的优劣势及适用范围176
一、日常经验研究方法的优势176
二、日常经验研究方法的局限177
三、日常经验研究的适用及不适用的范围178
第九章 调查研究180
第一节 调查研究概述180
一、调查研究简介180
二、调查研究的设计类型182
三、调查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188
第二节 调查取样和问卷设计190
一、取样190
二、问卷的设计和前测195
三、调查误差的控制201
第三节 资料收集205
一、资料收集的方式206
二、实施访谈208
第十章 启动及自动化加工的心理过程211
第一节 启动及自动化加工研究的起源与发展211
一、信息和知觉体验212
二、知觉研究的“新视野“运动212
第二节 启动技术213
一、启动技术研究的起源213
二、启动研究技术215
第三节 自动化加工220
一、自动化加工研究的起源220
二、自动化加工研究222
第十一章 访谈231
第一节 访谈法概述231
一、访谈法及其形式231
二、访谈法的特点234
第二节 访谈的程序与技术236
一、访谈的准备236
二、进入访谈238
三、访谈过程的控制239
四、结束访谈243
第三节 访谈编码系统的建立243
一、编码系统的基础243
二、编码系统的类型244
三、编码系统的修正247
四、编码手册248
第四节 访谈编码的信度与效度检验248
一、信度检验248
二、效度评估250
第五节 编码者和访谈者的培训250
一、编码者和访谈者的选择250
二、访谈者的培训与管理250
三、编码者的培训与管理251
四、访谈者与编码者的偏见251
第六节 研究访谈的方法论意义252
一、关于访谈本质的认识252
二、对访谈资料不同的解读253
三、访谈追求的知识类型253
四、访谈的研究任务与操作原则255
第十二章 内容分析259
第一节 内容分析概述259
一、内容分析的历史背景259
二、内容分析的含义260
第二节 内容分析的方法261
一、分析资料的类型及来源261
二、获取分析的资料262
三、设计内容分析的编码系统263
四、编码系统的选择和确定265
五、编码者培训267
六、计算机辅助的内容分析267
七、内容分析的信度与效度268
第三节 内容分析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及举例271
一、内容分析在心理学中的应用271
二、内容分析的研究举例272
第十三章 生理指标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279
第一节 生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279
一、有关认识论的问题280
二、生理指标的本质281
三、生理过程简介283
第二节 生理指标简介286
一、心血管指标287
二、面肌电图290
三、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292
四、大脑活动的脑电测量方法296
五、眨眼反应299
第三编 数据分析与处理303
第十四章 信度、构思效度和量表结构303
第一节 信度303
一、信度303
二、α系数305
三、经典测验理论的发展310
第二节 效度314
一、效度314
二、构思效度315
第三节 量表结构322
一、测量的心理测量学取向和代表性取向322
二、考察量表结构的早期方法323
三、以构建为导向的现代测验结构324
四、量表结构的文化与翻译324
第十五章 多元回归框架下的数据分析328
第一节 多元回归与模型比较328
一、多元回归328
二、模型比较的思想330
三、多元回归中的模型比较331
第二节 多元回归进行被试间设计的数据分析332
一、2×2被试间设计332
二、2×3被试间设计336
第三节 多元回归分析被试内设计与混合设计的数据339
一、单因素被试内设计339
二、混合设计343
第四节 多元回归进行协方差分析与交互作用分析346
一、协方差分析347
二、交互作用分析349
第十六章 参数检验前提条件的检验及异常值的诊断与处理353
第一节 单组数据正态分布的检验与异常值诊断353
一、正态分布的判定353
二、异常值的诊断与处理359
第二节 方差齐性检验与两组数据中异常值诊断360
一、正态分布的检验360
二、方差齐性检验362
三、异常值诊断与处理366
第三节 线性假设的检验与回归分析中异常值的诊断366
一、线性回归假设的重要性与检验方法366
二、一元线性回归中异常值的诊断368
三、多元回归中多重共线性的诊断与处理370
第四节 异常值的处理372
一、剔除异常数据372
二、非参数统计372
三、数据转换373
第十七章 非实验数据的分析375
第一节 非实验数据分析概述375
一、非实验研究的情境375
二、非实验数据分析的目标377
第二节 因素分析378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378
二、验证性因素分析381
第三节 多维度测量和聚类分析386
一、多维度测量386
二、聚类分析389
第四节 多元回归和多层线性模型390
一、因果假设的类型390
二、多元回归391
三、多层线性模型394
第五节 结构方程模型395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395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问题396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设计问题399
第十八章 小群体数据分析401
第一节 概述401
一、数据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401
二、小群体数据的测量水平403
第二节 个体水平的测量分析403
一、非独立性的评估403
二、自变量的类型407
三、显著性检验的偏差410
四、组间与组内自变量非独立数据的分析411
五、混合自变量研究设计分析:行动者—同伴相互依赖模型413
第三节 社会关系模型416
一、社会关系模型简介416
二、基本数据结构416
三、社会关系模型的分析418
第十九章 发展和变化过程的建模423
第一节 概述424
一、基本概念424
二、个体水平上的发展和变化425
第二节 针对变化和发展的设计426
一、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426
二、年龄、群体和时间427
三、数据缺失和样本流失429
四、纵向研究中观察的数量、时间和时间间隔430
五、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431
第三节 纵向研究中的测量431
一、纵向测量中测量的效度431
二、测量的精度434
三、动态潜在变量的测量:LGS法435
第四节 纵向研究的分析方法436
一、纵向研究的几种分析方法436
二、个体发展曲线建模439
三、潜在变量转变分析444
第二十章 元分析448
第一节 元分析的概念448
一、元分析方法提出的必要性448
二、元分析的概念450
第二节 元分析的实施步骤451
一、确定元分析的目的,设定取样边界451
二、检索相关文献453
三、对研究特征进行编码455
四、定量计算456
五、结果的敏感性分析461
六、结果的分析和讨论462
第三节 元分析的其他方法463
一、罗森塔尔—鲁宾法463
二、亨特—施米特法464
第四节 元分析的局限性及应用465
一、元分析的局限性465
二、元分析的应用467
主要参考文献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