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家心性之学论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儒家心性之学论要](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0207458.jpg)
- 蔡仁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津出版社
- ISBN:9579400393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10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儒家心性之学论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上 心性与心性论1
壹、心与性的三种关系1
甲、前论:“心”的性质及其实现1
一、心的性质及其层次2
1.心之二行与三层2
2.有限心与无限心6
二、心之实现的脉路9
1.道德心的实现问题9
2.由道德心转出认知心11
3.从知性层回归德性层13
附言:关于良知自我之坎陷17
乙、本论:三心与三性21
一、心与性的三个层次21
1.心性三层22
2.心性之学的落点25
二、心与性的三种关系27
1.同质同层的关系(心性是一)27
2.异质异层的关系(心性为二)28
3.形著的关系(以心著性)29
三、从心性关系看宋明儒学之分系30
贰、孟子陆王一系的心性论39
甲、前论:中国人性思想的线索39
乙、本论:孟子“本心即性”下道德实践的工夫与境界42
一、象山“复本心,先立其大”之归于“实”44
二、阳明“致良知教”所透显的圣谛义49
叁、荀子与朱子系统中的心性论57
甲、荀子的心性思想57
一、荀子论“心”之精义61
1.以智识心,心为认知心63
2.认知心之主宰义的限制65
3.心的特性及其工夫:虚壹静68
4.心的功能:解蔽、正名、知统类70
二、荀子对“性”的体察74
1.性的内容与性恶之说74
2.化性起伪的主张77
3.以心治性的功能及其限制80
乙、朱子心性之学综述86
一、朱子性理义的综合说明86
1.性即理,而且只是理86
2.理同气异与枯槁有性89
3.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90
4.性理之全义与偏义94
二、朱子的心论与心性工夫98
1.心是气之灵——实然的心98
2.心统性情的实义100
3.心性工夫的要点102
三、心与理的关系之再厘定106
1.朱子“心具万理”一语的真实意指106
2.心知如何统摄性理而显现之107
3.大学格物补传的思想格范109
4.结语:心与理为二111
丙、荀朱心性论之比较及其评价116
一、荀朱心性论之比较116
二、荀朱心性思想之时代意义123
三、荀朱二人在儒学中之地位127
1.荀子透显知性主体,为儒家别开生面127
2.朱子在儒学中的大宗地位是“继别为宗”130
3.朱子之所以伟大与尊朱之道133
卷下 性理学散论139
壹、“朱子学的纲脉与朝鲜前期之朱子学”论要139
一、朱子对文化学术的贡献与影响139
二、朱子学的义理纲脉143
三、朱子学在朝鲜前期的传衍与发展145
四、朝鲜前期朱子学的中心论题149
贰、韩国性理学的渊源与前瞻151
一、韩国性理学的渊源151
二、韩国性理学的省察与前瞻156
叁、李退溪“辩知行合一”之疏导163
一、“知行合一”立言的宗旨163
二、退溪对“知行合一”的理解170
三、从日本阳明学派之表现看阳明学之实践性175
四、综论儒家学术的现代意义181
肆、关于“致良知”前后向之考察189
一、“良知”的意涵——从孟子至王阳明189
二、致良知的目的——“行”以“成德、成善”192
三、致良知的“方向”之考察195
四、致良知教的开展——成己、成物199
伍、王阳明“大学问”思想析论203
一、明明德203
二、亲民207
三、止于至善210
四、知止与“定、静、安、虑、得”212
五、本末终始214
六、工夫次第216
1.修身在正心217
2.正心在诚218
3.诚意在致知219
4.致知在格物222
5.结语:格致诚正,乃尧舜之正传,孔氏之心印223
陆、王学的最后境界——罗近溪229
一、生平与论赞229
二、学问径路与风格232
三、破光景234
四、清新俊逸、通透圆熟236
柒、天理人欲的疏通去碍239
一、如何了解“天理”这个观念239
1.总说的天理240
2.天理与心性241
3.第二义的天理243
二、存天理、去人欲244
三、天理人欲的疏通去碍248
捌、近千年来理学主脉之相续发展253
一、宋学初起与周张二程之学253
二、朱陆阳明之异同与王学之二流256
三、王学末流之弊与东林、蕺山之学258
四、晚明诸儒之精神与清学之方向261
五、附论:孔子地位之形成263
附录 宋明理学综述通表269
壹、宋明理学的开展与分系269
贰、本体的体悟275
叁、工夫的进路286
肆、性即理与心即理295
伍、致良知教(四有与四无)298
甲、良知之学298
乙、四有与四无302
陆、刘蕺山诚意慎独之学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