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区域发展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区域发展导论
  • 胡兆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43007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区域发展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经济发展速度1

一、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度发展1

二、关于经济发展速度的理论3

(一)工业化与经济发展速度3

(二)技术发展阶段性与经济发展速度4

(三)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速度6

(四)赶超效应10

(五)大国的难处与优势11

三、世界第三还是第三世界14

第二章 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17

一、文化资源的重要性17

二、中美文化对比18

三、中日文化对比21

四、日本企业文化考察记26

(一)组织机构与职工培训26

(二)工资与职务晋升制度31

(三)一贯管理制与自主管理活动33

(四)环境保护与安全工作34

五、中国文化的积极面与消极面36

六、行政区文化与社会经济40

(一)行政区的历史背景40

(二)行政区文化的影响42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影响与价值观47

一、自然资源的特性与分类47

不可缺少的条件49

(一)自然资源是区域开发经常的49

二、自然资源的影响49

(二)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51

(三)自然资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53

(四)自然资源影响的阶段性56

(五)自然资源最终不能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58

三、自然地带性规律的影响58

(一)纬度地带性的影响59

(二)经度地带性的影响61

(三)垂直地带性的影响64

四、评价自然资源的基本观点68

(一)绝对量和相对量68

(二)时空分布及其组合70

(一)自然资源的社会性72

五、自然资源的社会性与价值观72

(二)使用价值是自然资源的前提74

(三)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价格75

(四)自然资源价值观的现实意义76

第四章 经济的区域结构80

一、区域开发简史80

(一)黄河流域的兴衰81

(二)长江流域的开发82

(三)珠江流域的开发83

(四)晋商和徽商84

二、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区域结构变化85

(一)1952年到1978年经济区域结构变化85

(二)改革开放后经济区域结构变化87

(三)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90

(一)距离衰减规律的实质93

三、距离衰减规律——经济空间变化的理论基础93

(二)社会要素对距离衰减规律的修正94

四、有关空间活动的部分经济学理论96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96

(二)韦勃工业区位论99

(三)“雁行”原理和梯度理论101

(四)增长极和点轴开发理论103

(五)倒“U”字理论和趋同化理论104

五、有关空间活动的部分地理学理论107

(一)地理位置影响论107

(二)边境优势论110

六、七个经济区域111

(一)七个经济区域的性质111

(二)七个经济区域的基础数据113

(三)七个经济区域的主要特征116

第五章 南北差异和南北凝聚119

一、南北自然差异119

二、南北人体形和性格差异124

(一)南北人体形差异124

(二)南北人性格差异125

三、南北语言和文艺差异127

(一)南北语言差别127

(二)南北文艺差异130

四、南北饮食差异134

五、南北建筑园林差异137

六、政治中心为什么位于北方140

(一)北方军事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140

(三)一统的力量主要来自北方141

(二)国都变迁的特点141

(四)建都规律性和明朝迁都143

七、状元分布的区域差异145

(一)状元分布特征145

(二)状元分布的地理背景146

八、人才分布的地域差异149

(一)人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149

(二)人才分布的特征与背景151

(三)人才迁移的社会意义154

九、南北凝聚157

第六章 东西差异与扶贫160

一、自然环境的东西反差160

(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社会发展滞后162

二、社会环境的东西反差162

(二)教育和文化滞后165

(三)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的影响167

(四)经济结构和价格政策的影响168

三、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与开发168

(一)中西部地区的相对优势168

(二)加快中西部开发的措施172

四、贫困区的形成机制173

(一)交通和信息极度闭塞174

(二)地方病流行175

(三)单纯救济的消极后果176

五、贫困区开发的主要类型178

(一)初步摆脱贫困地区的主要类型179

(二)云南石灰岩山区和黄土高原的脱贫道路179

(三)缺乏必要生产要素地区的异地开发180

(四)西藏贫困区的特征与脱贫对策181

(五)贵州荔波瑶山瑶族乡扶贫调查186

(六)北京平谷整建制搬迁扶贫调查189

六、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发展和扶贫的贡献193

七、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195

(一)农业社会山区和平原发展相似阶段195

(二)工业化过程中山区相对衰退阶段195

(三)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机阶段196

(四)山区社会经济繁荣阶段196

第七章 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基本观点198

一、城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198

二、大、中、小城市协调——城市体系发展规律201

(一)大、中、小城市各司其职202

(二)工业化前期大城市超前发展的统计规律203

(三)城市发展规律和控制城市对策的206

联系与区别206

三、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208

(一)国际化和服务业化——城市功能发展趋势208

(二)宜人化和生态化——城市环境发展趋势210

(三)郊区化和逆中心化——城市空间结构212

发展趋势212

四、山水城市——发扬华夏文化传统的城市观215

(一)城市理念的新视角215

(二)山水文化在城市学中的升华216

(三)融会现代城市学的基本理念218

(一)文化遗产价值的滞后性、间接性和社会性220

五、有关继承文化遗产的两个观点220

(二)继承和创新的统一221

六、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对城市的影响224

(一)城市的蠕移和转移224

(二)中心位置和门户位置225

七、矿业城市发展的规律性227

(一)矿产资源决定城市发展的周期性和分散性227

(二)结构优化——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228

主要方向228

(三)体制和政策环境增加矿业城市转型的难度229

第八章 城市案例分析232

一、北京发展的宏观分析232

(一)世界与北京232

(二)全国与北京234

(三)历史与北京239

二、香港——国际经济中心的回顾与发展241

(一)国际经济中心之一241

(二)支撑国际经济中心的主要条件242

(三)大陆改革开放的积极影响244

(四)回归后的展望245

(五)与上海的分工和协作248

(六)与东京、新加坡的比较249

三、澳门城市性质的演变250

(一)填海架桥,大规模改造环境251

(二)澳门葡萄牙人253

(三)中西方交流的桥梁255

(四)香港的郊区休息地258

(五)大陆通向世界的又一座门户259

(一)围绕经济特区的三次争论263

四、深圳市的城市性质与城市功能263

(二)分析深圳城市性质要从全国大视野入手264

(三)特区的基础是特殊的位置265

(四)特区的本质是特殊的功能267

(五)特区的标志是特殊的政策268

(六)深港衔接269

(七)一都两市271

(八)特区建设的新阶段272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大城市异质社区274

一、人口迁移的规律性274

(一)迁移机制律——改善生活是迁移的274

主要动力274

迁入城市275

(二)城乡迁移律——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275

(三)人口结构律——性别结构男多,年龄结构276

青年多276

(四)迁移距离律——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277

(五)圈层递补律——人口迁移的递补现象278

(六)双向迁移律——正向迁移和反向迁移并存279

(七)居住集聚律——移民居住集聚性与文化差异280

成正比280

二、北京“浙江村”——温州模式的异地城市化281

(一)温州模式的贡献281

(二)“浙江村”的经营特色282

(三)“浙江村”的社区特色284

(四)“浙江村”的形成原因与前程285

三、北京“新疆村”纪要287

(一)经营特色287

(二)社会结构289

(三)建设管理291

(四)理性探索292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问题295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295

二、政治稳定和修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296

三、振兴文化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98

四、保护环境和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300

(一)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可以造福于人类300

(二)违反自然规律办事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302

(三)防灾消灾的紧迫性305

(四)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战略意义307

五、引进外资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308

(一)外资的形成机制与规模308

(二)外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13

(三)外资发展的阶段性315

六、东亚金融危机与中国319

(一)一场惊人的浩劫319

(二)国际炒家兴风作浪320

(三)泡沫经济的破灭321

(四)对亚洲模式的反思322

(五)我国免于灾祸的原因324

(六)塞翁失马和前车之鉴325

七、台湾经济发展的启示326

(一)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外向型经济326

(二)企业化和民营化——公营企业的归宿329

(三)人才和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331

(四)努力引进外资,建设小而精的出口加工区333

参考文献3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