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邓小平理论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2/30220164.jpg)
- 张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31101883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邓小平理论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2
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2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6
四、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7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0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0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1
三、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2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4
一、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出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解释14
二、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16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7
四、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0
第四节 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21
一、邓小平理论的伟大作用21
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方法22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2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25
一、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25
二、我党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错误认识26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28
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31
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的指导意义3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5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5
二、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37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3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42
一、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2
二、全面正确地理解消灭剥削、共同富裕44
三、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途径46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及基本纲领48
第一节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8
一、我党在社会阶段问题上的失误4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5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特征52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56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5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64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及内容64
二、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67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70
四、正确处理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79
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83
第三节 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87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87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90
三、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92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95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9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重要地位9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96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99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99
一、从赶超战略到“三步走”战略99
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02
三、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103
四、我国发展战略的重点和特点104
第二节 优化和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106
一、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意义和方向106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107
三、调整基础工业,振兴支柱产业109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10
第三节 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111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111
二、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112
三、西部开发战略的意义113
第四节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18
一、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118
二、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120
三、坚持速度、比例、效益的统一121
第五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22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2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24
三、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126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27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与分配制度12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29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130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131
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32
四、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3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35
一、正确全面地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35
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36
三、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138
四、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必须多样化140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141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141
二、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政策144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45
一、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4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146
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148
四、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49
第五节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154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和作用154
二、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56
三、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157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6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160
一、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161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163
三、正确处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16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68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6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7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73
第三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76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176
二、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选择181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184
第四节 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185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作用和特点185
二、建立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190
第五节 建立和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191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191
二、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193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任务195
四、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政策196
第七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198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198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98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00
三、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201
四、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202
五、正确理解对外开放政策203
第二节 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204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204
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06
第三节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207
一、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技术交流207
二、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210
三、促进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211
第八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213
第一节 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13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213
二、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和联系215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渐进性和长期性216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18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218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20
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222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24
五、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225
第三节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227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227
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228
三、改革和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230
第四节 加强我国的法制建设231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231
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232
三、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几个方面233
第九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3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23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3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38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针23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240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240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241
第三节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246
一、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才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246
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248
第十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251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51
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实事求是的产物251
二、港、澳、台问题的由来253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254
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256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256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依据258
第三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及意义259
一、“一国两制”构想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意义259
二、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261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267
第一节 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科学概括267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67
二、当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70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72
一、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72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74
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力量276
第三节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78
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78
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80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283
第一节 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283
一、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283
二、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284
三、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85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286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87
一、民族团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87
二、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288
三、民族区域自治是正确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289
第三节 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290
一、爱国统一战线是新时期我党的一个重要法宝290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及特点291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能293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294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294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294
二、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296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97
第二节 加强党的建设299
一、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99
二、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300
三、从严治党的要求301
四、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和内容302
后记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