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富顺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四川省富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成都市: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0932X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878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9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富顺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卷二 建置沿革11
第一章 建置11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11
第二节 隋唐时期11
第三节 宋元时期11
第四节 明清时期12
第五节 民国时期12
第六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2
第二节 宋元时期13
第四节 民国时期13
第三节 明清时期13
第一节 隋唐时期13
第二章 县域变化13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4
第三章 行政区划15
第一节 宋代十三镇15
第二节 明代九十一里15
第三节 清代四乡八路15
第四节 民国的区、乡、保、甲16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19
卷三 自然地理29
第一章 概述29
第二章 地貌29
第三节 低山30
第一节 平坝30
第二节 丘陵 台地30
第三章 地质31
第一节 地层31
第二节 构造32
第三节 地震33
第四章 水系34
第一节 沱江干流富顺河段34
第二节 沱江富顺干段主要支流35
第三节 直接注入沱江的小支流36
第四节 流向县外的小溪河38
第五节 水文特征38
第一节 气温41
第五章 气候41
第二节 日照42
第三节 季节43
第四节 降水43
第五节 气象灾害44
第六章 土壤46
第一节 特征46
第二节 分类47
第七章 资源47
第一节 土地47
第二节 水48
第五节 野生动植物49
第四节 矿产49
第三节 森林49
卷四 人口53
第一章 概述53
第二章 构成58
第一节 人口分布58
第二节 年龄 性别59
第三节 文化60
第三章 计划生育61
第一节 工作机构61
第二节 政策措施62
第三节 效果65
东湖乡69
卷五 乡镇69
城关镇69
共和乡70
高石乡70
杜快乡70
琵琶乡71
黄葛乡71
邓井关乡72
邓井关镇72
狮市乡73
永胜乡73
五桥乡74
骑龙乡74
新房乡74
瓦市乡75
大岩乡75
仙市乡76
姚坝乡76
洪沟乡77
文井乡77
互助乡77
沙溪乡78
牛佛镇78
牛佛乡78
沱湾乡79
庙坝乡79
王大山乡80
回龙乡80
永新乡81
代寺镇81
代寺乡81
福堂乡82
中石乡82
李子铺乡83
石农乡83
龙硐乡83
柑坳乡84
童寺乡84
万垇乡85
宝庆乡85
芝溪乡86
许家乡86
古佛乡86
赵化镇87
新农乡87
飞龙乡88
安溪镇88
毛桥乡89
屏峰乡89
双鹿乡89
怀德镇90
沱江乡90
怀德乡91
大城乡91
石道乡91
长滩乡92
永年乡92
沙罗乡93
彭庙乡93
白桂乡93
兜山乡94
起凤乡94
板桥乡95
白房乡95
新兴乡95
中和乡96
富和乡96
观乐乡97
福善乡97
新雨乡97
李桥乡98
卷六 政党10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富顺县委员会101
第一节 解放前富顺地区中共组织101
第二节 中共富顺县委员会102
第三节 部门及机构107
第四节 党务工作109
第五节 中共富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17
第二章 民主党派117
第一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富顺县总支部117
第二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富顺县支部119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富顺党部120
第一节 组织沿革120
第二节 党务记要122
第四章 其他政党124
第一节 中国青年党富顺县党部124
第二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富顺县党部125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富顺县分团部126
第二节 县临时参议会131
第一节 县议事会131
第一章 议会131
卷七 议会 人民代表大会131
第三节 县参议会132
第四节 选举上级代议机构代表133
第二章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34
第三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135
第一节 代表产生135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136
第三节 选举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38
第四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39
第一节 历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139
第二节 工作机构139
第三节 会务记要140
第五章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142
第六章 换届选举143
卷八 政府147
第一章 概述147
第二章 清代及民国的县政府147
第一节 县衙署147
第二节 县政府150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152
第一节 职能153
第二节 政府组成155
第三节 工作机构160
第四节 区、乡、镇行政机构168
第五节 人事169
第六节 民族、宗教事务172
第七节 侨务 外事173
卷九 政协177
第一章 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177
第二章 政协富顺县委员会177
第一节 委员产生178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178
第三章 县政协工作机构184
第一节 常务委员会184
第二节 专门委员会、工作组185
第三节 科、室设置185
第四章 会务记要186
第一节 县总工会191
卷十 社团191
第一章 人民团体191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富顺县委员会194
第三节 县妇女联合会196
第四节 县科学技术协会199
第五节 县归国华侨、华侨眷属联合会200
第六节 县工商业联合会201
第七节 县农民协会203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法定团体204
第一节 县商会204
第二节 县总工会204
第六节 县渔会205
第五节 县教育会205
第三节 县农会205
第四节 县妇女会205
卷十一 军事209
第一章 概述209
第二章 军事机关209
第一节 兵房 把总署209
第二节 团练局 团委会 国民兵团 军事科210
第三节 兵役局 人民武装部210
第三章 地方武装212
第一节 营汛 团练212
第二节 民团 警察队212
第三节 地方部队 民兵213
第一节 民国兵役制度214
第四章 兵役21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制度215
第五章 民兵组织和训练216
第一节 组织和建制216
第二节 军事训练217
第三节 政治教育217
第四节 武器和经费管理217
第五节 战绩218
第六章 防空218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防空工程218
第二节 现代战略防空工程218
虎头城抗元219
王均兵变219
第七章 兵事记要219
奢崇明起兵220
明末清初兵灾祸乱220
李、蓝起义军在富顺221
辛亥革命富顺独立记事221
滇军袭击富顺军政府222
军阀混战在富顺222
土匪攻打县城224
日寇空军轰炸县城224
富顺解放记事225
起义部队72军697团叛乱225
解放初期军事剿匪226
第二章 公安229
第一节 警察机构229
卷十二 公安 司法229
第一章 概述229
第二节 人民公安机关230
第三章 检察234
第一节 县地方法院检察处234
第二节 县人民检察院234
第四章 审判237
第一节 县地方法院237
第二节 县人民法院237
第五章 司法行政240
第三节 公证241
第一节 法制宣传241
第二节 人民调解241
第六章 律师242
第七章 警察法事记要243
卷十三 民政249
第一章 概述249
第二章 救济250
第一节 救灾250
第二节 救贫253
第三节 社会福利事业255
第三章 优抚 褒扬 安置256
第一节 优待256
第四节 敬老院256
第二节 抚恤259
第三节 褒扬262
第四节 安置263
第四章 其它政务265
第一节 婚姻登记265
第二节 殡葬改革266
第三节 地名普查267
卷十四 经济管理271
第一章 概述271
第二章 计划管理276
第三章 统计管理279
第四章 劳动管理281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285
第六章 物价管理288
第七章 标准计量管理291
第八章 国土管理292
第九章 物资管理294
第十章 审计监督294
卷十五 农业297
第一章 概述297
第二章 生产关系的变革301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301
第二节 土地改革302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303
第四节 人民公社304
第五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05
第三章 种植业306
第一节 耕地306
第二节 农作物307
第三节 耕作制度313
第四节 良种推广315
第五节 耕作技术317
第六节 植检植保320
第七节 土壤改良与肥料321
第八节 农业机具323
第九节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27
第四章 林业328
第一节 林业资源329
第二节 林业生产331
第三节 森林保护333
第四节 林权管理334
第五节 林业科技334
第五章 畜牧业335
第一节 畜禽生产 附:养蜂336
第二节 疫病和防治341
第六章 渔业343
第一节 水产资源343
第二节 人工养殖344
第四节 渔业管理345
第三节 江河捕捞345
第七章 水利346
第一节 蓄水提水工程346
第二节 工程管理351
第三节 水土保持351
第八章 乡村企业352
第一节 农业354
第二节 工业354
第三节 建筑355
第四节 运输357
第五节 手工制品357
第六节 商业及服务业358
第一章 概述361
卷十六 工业361
第二章 体制369
第一节 中央部属企业369
第二节 市属企业369
第三节 县属企业370
第三章 行业373
第一节 冶金373
第二节 煤炭373
第三节 建材374
第四节 化工374
第五节 食品375
第六节 饲料376
第七节 纺织377
第八节 机械378
第九节 电力378
第十节 造纸379
第十一节 印刷380
第十二节 陶瓷380
第四章 主要县属国营企业381
第一节 地方国营富顺县古佛煤矿381
第二节 地方国营富顺县水泥厂381
第三节 地方国营富顺县化肥厂381
第四节 地方国营自贡市内燃机配件厂381
第七节 地方国营富顺县曲酒厂382
第八节 富顺县粮食局面粉厂382
第六节 地方国营富顺县食品厂382
第五节 地方国营富顺县丝绸厂382
第九节 富顺县黄葛灏水电站383
第十节 地方国营富顺县印刷厂383
卷十七 商业387
第一章 概述387
第二章 体制388
第一节 私营商业388
第二节 公私合营商业390
第三节 合作经营的集体商业390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391
第五节 国营商业393
第三章 集市贸易395
第四章 商品购销396
第一节 工业品购销396
第二节 农副产品购销398
第三节 糖、酒、烟专卖399
卷十八 粮油统购统销405
第一章 概述405
第二章 粮油统购407
第一节 粮食统购407
第二节 油料统购408
第三章 粮油统销410
第一节 城镇粮食统销410
第二节 农村粮食统销411
第四节 粮油票证414
第三节 政策性价格补贴414
第四章 储运415
第一节 仓库建设415
第二节 粮油调运415
卷十九 蚕桑丝绸421
第一章 概述421
第二章 植桑422
第一节 品种和布局423
第二节 育苗与栽培424
第三节 生产体制425
第三章 养蚕426
第一节 蚕种426
第二节 蚕季426
第三节 指导机构427
第四章 蚕茧收烘428
第一节 收购428
第二节 烘茧与调运428
第五章 缫丝429
第一节 工艺429
第二节 产品销售430
第六章 丝织431
卷二十 交通 邮电435
第一章 交通435
第一节 水运436
第二节 陆运443
第三节 交通管理447
第一节 机构448
第二章 邮电448
第二节 邮政业务449
第三节 电信业务450
卷二十一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455
第一章 概述455
第二章 县城建设458
第一节 规划458
第二节 市政建设459
第三章 村镇建设465
第一节 建制镇建设465
第二节 非建制村镇建设467
第二节 解放后的房产管理469
第四章 房产管理469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房产状况469
第五章 建筑管理471
第一节 审批和设计471
第二节 施工管理472
第三节 建筑队伍473
第六章 环境保护474
第一节 污染状况474
第二节 保护与管理476
卷二十二 财政 税务481
第一章 财政481
第一节 体制481
第二节 预算内收支484
第三节 预算外收支486
第四节 农业税征收486
第五节 公债489
第二章 税务490
第一节 体制490
第二节 税收收入493
第三节 稽征与解缴494
卷二十三 金融499
第一章 概述499
第二章 金融机构500
第三章 货币502
第一节 近代货币变革502
第二节 货币管理503
第三节 货币流通504
第四节 投放与回笼504
第四章 贷款505
第一节 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505
第二节 工商贷款507
第五章 储蓄与存款509
第一节 储蓄509
第二节 互助储金会510
第六章 保险业务511
第一节 保险511
第二节 理赔511
第二节 金银配售512
第一节 金银收兑512
第七章 金银管理512
第三节 沙金收兑513
第八章 代理业务513
第一节 金库513
第二节 侨汇513
卷二十四 教育517
第一章 概述517
第二章 幼儿教育519
第一节 幼儿园519
第三章 初等教育520
第一节 公办小学520
第二节 学前一年班520
第二节 私立小学521
第三节 民办小学521
第四节 简易小学522
第五节 耕读小学522
第六节 书院 私塾522
第四章 中等教育524
第一节 公办中学524
第二节 私立中学525
第三节 民办中学525
第四节 厂矿办中学526
第五节 职业中学526
第六节 师范学校526
第五章 成人教育527
第一节 农民业余扫盲教育528
第二节 农民技术教育528
第三节 职工业余文化教育529
第四节 职工高等教育529
第五节 职业教育530
第六章 教学530
第一节 学制530
第二节 课程设置531
第三节 教学改革532
第四节 电化教学532
第五节 体育532
第一节 任用533
第七章 教师533
第六节 视导533
第二节 工资待遇534
第三节 社会地位535
第八章 经费536
第九章 学校537
第一节 中等学校537
第二节 完全小学539
第三节 幼儿园551
卷二十五 文化555
第一章 概述555
第二章 文化馆站557
第一节 县民众教育馆557
第二节 县文化馆558
第三节 乡镇文化站559
第三章 戏曲559
第一节 专业剧团559
第二节 曲艺560
第三节 坐唱560
第四章 广播 电视 新闻561
第一节 广播561
第二节 电视561
第三节 新闻562
第五章 图书563
第一节 阅览563
第二节 发行564
第六章 电影 录像565
第一节 电影565
第二节 录像放映567
第七章 文物 古迹 名胜567
第一节 文物567
第二节 古迹568
第三节 名胜570
第八章 地方档案570
第九章 体育571
第一节 传统体育571
第二节 学校体育572
第三节 社会体育572
第四节 竞赛573
第六节 场地设施574
第五节 人才输送和培训574
第十章 当代文化人士575
曹任远575
陈翰珍575
孙瑜575
毛一波576
张昌颖576
伍裕万576
张肩重576
李公权576
肖尔诚577
易劲秋577
邓思义577
陈树曦577
易明晖577
简伯邨577
陈建民578
张英578
廖思樟578
黄楠森578
李公天578
王锡仁579
张金安579
黎英海579
邓世星579
刘福安579
聂国栋579
牟安世579
熊凡580
范芸安580
简修炜580
宋大能580
杜名显580
吴大康581
李加建581
许敏歧581
范继陶581
周开岳581
胡昭曦581
白渔582
张新泉582
朱先树582
钱来忠582
伍松乔582
欧之德582
李自国583
章勇583
廖时香583
张剑583
陈立宗583
李华583
郭广岚583
徐建川584
卷二十六 科学技术587
第一章 概述587
第二章 体制588
第一节 管理机构588
第二节 科研机构589
第三节 科技推广服务机构589
第四节 科技专业团体590
第一节 专业技术人员591
第三章 人才591
第二节 农村技术人员592
第三节 社会闲散人才593
第四章 科技推广与应用594
第一节 科技普及活动594
第二节 技术服务595
第三节 学术交流595
第四节 技术培训596
第五章 科技成果596
卷二十七 卫生605
第一章 概述605
第二章 卫生行政608
第一节 医政608
第二节 药政609
第四节 世界银行农村卫生贷款610
第三节 经费610
第三章 疫病防治611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611
第二节 疫情监测611
第三节 妇幼保健612
第四节 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612
第四章 医卫人员614
第一节 中医614
第二节 西医615
第三节 医学教育616
第五章 医院617
第一节 传统民风627
第一章 民风627
卷二十八 风俗627
第二节 倡导新风629
第二章 民俗630
第一节 宗法630
第二节 礼俗633
第三节 节令636
第四节 信仰638
第三章 帮会641
第一节 同乡会馆641
第二节 哥老会641
第三节 青帮644
第四节 行会644
第一节 歌谣645
第四章 谣谚645
第二节 谚语648
第五章 方言651
第一节 语音651
第二节 词和词组举例668
第三节 语法举例672
李文渊677
郭廉677
钟铉677
晏铎677
李冕677
周延俊677
一、传记677
卷二十九 人物677
李真678
左明善678
刘本678
范珠678
何钟678
周熊678
甘为霖679
熊过679
李长春679
韦蕃(附:韦调鼎)679
刘时俊679
李芝680
钱绍隆680
段玉载680
卢安世680
金肖孙680
陈盟680
宋廷桢681
萧永升681
朱鉴成681
沈芝琳681
陈锡鬯682
刘光第(附:刘长述)682
陈崇哲(附:陈嘉诵)683
赵渊(附:徐樾)683
涂哲684
杨禹昌684
范金684
范燮685
张桂山685
王铭新685
廖秋华686
余渊686
王俭恒686
李经权686
陈秋潭687
雷铁崖687
廖泽宽688
罗琛688
廖正华688
王德熙689
黄仁690
易昌楫(附:宋令修)690
许祖熊690
曾直恺691
范易691
杨亮衡691
安纪勋692
伍劭692
肖凤阶692
田雨晴692
陈泽煌693
郭武勋693
易心谷694
李永成694
宋育仁694
张光厚695
卢庆家696
陈钟信696
简博施696
邓萍697
毛肃清697
谢持698
张曼伯698
李安澜698
吕奎文700
刘仁庵701
李宗吾701
曹笃702
高光照703
萧孝泽703
李芸仙704
曹俊臣704
刘仕选704
李宗颜705
江竹筠705
罗娟华705
邓醒狮706
陈锡瑶706
周邦汉706
罗恺707
李栋梁707
毛嘉谋707
简湘708
杨振林708
刘家明709
陈敬舆709
董振邦709
刘则先709
邹岱儒710
方策宇710
范埏生710
史良711
魏亚伦711
曾平章711
邓笠唐711
曾思诚712
易德尊712
刘圣崇713
韩郁仁713
陈刚714
郭春文714
简泰梁714
陈铨715
周迅予715
张敏716
李淑尧716
张绍武716
李再含717
邵勋717
郭钧717
邓登会717
张崇福718
黄南翼718
邓远江718
舒甫禄718
唐高远719
郑用之719
任秋石720
陈世胤720
杨缦华721
刘连波721
朱厚良721
二、名录722
(一) 富顺县抗日战争阵亡将士名录722
(二) 富顺县革命烈士名录752
卷三十 大事记827
附记:827
1988年富顺县社会经济文化概况827
1989年富顺县社会经济文化概况829
1990年富顺县社会经济文化概况831
卷三十一 附录837
一、历代县志序837
明嘉靖十九年(1540)《富顺县志》序(一)837
明嘉靖十九年(1540)《富顺县志》序(二)837
明万历九年(1581)《富顺县志》序(一)838
明万历九年(1581)《富顺县志》序(二)839
明万历九年(1581)《富顺县志》序(三)839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富顺县志》序840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富顺县志》序840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富顺县志》序841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富顺县志》序(一)842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富顺县志》序(二)843
清道光七年(1827)《富顺县志》序843
清同治十一年(1872)《富顺县志》序844
重抄《富顺县乡土志》记844
民国20年《富顺县志》序(一)845
民国20年《富顺县志》序(二)845
1985年《富顺县地方概况》序846
二、文存847
答李令论税粮驿传盐?册籍四事书 熊过847
蜀难纪实 杨鸿基849
详请禁兵害文 钱绍隆852
甲午条陈 刘光第854
邓同乡父老令子弟游学书 廖正华856
复古即维新论 宋育仁857
富顺县政府咨秘交字第×号文859
富顺县人民政府布告859
富顺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社办社中有关耕牛、农具、树木等问题处理的规定的布告860
富顺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入社具体问题处理的布告861
中共富顺县委员会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意见862
富顺县人民政府关于保障学校正当权益,维护教学正常秩序的通知865
富顺县人民政府关于保护专业户正当经营及合法权益的布告866
富顺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试行办法867
三、方志存目873
四、修志始末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