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工程师必读 网络工程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网络工程师必读 网络工程基础
  • 王达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12102594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37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552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络工程师必读 网络工程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网络工程概述1

1.1 网络工程师的职业要求2

1.1.1 “网络工程师”软考大纲要求2

1.1.2 “网络工程师”与“网络管理员”职业要求的区别3

1.1.3 “网络工程师”的岗位职责4

1.2 典型的网络工程师职业划分7

1.2.1 网络技术支持工程师7

1.2.2 综合布线工程师9

1.2.3 网站开发、维护工程师10

1.2.4 网络系统开发工程师11

1.2.5 网络安全工程师13

1.2.6 网络存储工程师15

1.3 网络工程项目实施基本流程18

1.4 网络工程实施的注意事项21

1.5 网络工程职业前景23

1.6 同步训练25

第2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27

2.1 计算机网络概述28

2.2.1 计算机网络定义28

2.2.2 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29

2.2.3 “分布式系统”及与“计算机网络”的区别32

2.2.4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33

2.2.5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作用35

2.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6

2.2.1 按网络的分布范围分类36

2.2.3 按网络配置或服务方式划分37

2.2.2 按网络的交换方式分类37

2.2.4 其他划分方式39

2.3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40

2.3.1 网络拓扑结构相关的基本概念40

2.3.2 有线局域网常见拓扑结构40

2.3.3 无线局域网主要拓扑结构46

2.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47

2.4.1 网络体系结构的几个基本概念47

2.4.2 OSI参考七层结构的划分原则和分层结构的优点49

2.4.3 OSI参考模型七层结构简介50

2.4.4 OSI通信原理55

2.5.1 网卡57

2.5 计算机网络设备概述57

2.5.2 集线器58

2.5.3 交换机59

2.5.4 路由器59

2.5.5 防火墙61

2.5.6 无线AP63

2.5.7 中继器64

2.5.8 网桥64

2.5.9 网关65

2.6 同步训练66

第3章 数据通信基础71

3.1 数据通信概述72

3.1.1 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72

3.1.3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73

3.1.2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73

3.1.4 数据通信的几个基本概念75

3.1.5 数据通信中的几个技术指标77

3.2 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80

3.2.1 数据传输模式80

3.2.2 串/并行通信方式82

3.2.3 单/双工数据传输方式82

3.2.4 数据同步方式83

3.2.5 数字编码方式84

3.3 多路复用技术86

3.3.1 频分多路复用86

3.3.2 时分多路复用88

3.3.3 波分多路复用90

3.4.1 数字调制概述91

3.4 数据的调制91

3.4.2 调制方式92

3.5 数据交换方式98

3.5.1 电路交换98

3.5.2 报文交换99

3.5.3 分组交换100

3.5.4 三种数据交换技术的比较102

3.6 同步训练103

第4章 局域网基础105

4.1 计算机局域网发展历程106

4.1.1 以太局域网(Ethernet LAN)发展历程106

4.1.2 无线局域网(WLAN)的发展历程114

4.2.2 局域网的基本组成117

4.2 局域网概述117

4.2.1 局域的主要特点和优点117

4.2.3 局域网主要应用118

4.3 计算机局域网体系结构119

4.3.1 计算机局域网体系结构概述119

4.3.2 局域网体系结构划分依据120

4.3.3 局域网体系结构层次简介121

4.3.4 局域网标准与OSI结构的关系122

4.4 IEEE 802.1系列协议125

4.4.1 IEEE 802.1d协议125

4.4.2 IEEE 802.1p协议128

4.4.3 IEEE 802.1q协议129

4.4.4 IEEE 802.1w协议131

4.4.5 IEEE 802.1s协议133

4.4.6 IEEE 802.1x协议134

4.5 IEEE 802.2逻辑链路控制协议136

4.6 IEEE 802.3协议137

4.6.1 IEEE 802.3协议简介138

4.6.2 IEEE 802.3媒体访问控制协议140

4.6.3 CSMA工作原理142

4.6.4 CSMA/CD工作原理143

4.6.5 交换以太网145

4.7 Fast Ethernet:快速以太网(100 Mbit/s IEEE 802.3u)146

4.7.1 快速以太网体系结构146

4.7.2 三种快速以太网标准简介147

4.7.3 快速以太网帧格式149

4.8.1 千兆位以太网的协议结构150

4.8 Gigabit Ethernet:千兆位以太网(1000 Mbit/s)150

4.8.2 千兆位以太网的优势151

4.9 Gigabit Ethernet:万兆位以太网(IEEE 802.3ae)152

4.9.1 万兆位以太网的主要特性和优势153

4.9.2 万兆位以太网连网规范和物理层结构154

4.9.3 万兆位以太网物理层工作原理155

4.10 Token Bus:令牌总线标准(IEEE 802.4)156

4.10.1 令牌总线网工作原理157

4.10.2 协议结构158

4.10.3 ARCNet网络159

4.11 Token Ring:令牌环网标准(IEEE 802.5)159

4.11.1 令牌环网工作原理160

4.11.2 令牌环媒体访问控制协议162

4.12 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163

4.12.1 FDDI网络的工作原理164

4.12.2 FDDI的网络组成165

4.12.3 FDDI网络的主要特点166

4.13 WLAN:无线局域网(IEEE 802.11)167

4.13.1 主要无线局域网标准167

4.13.2 协议结构170

4.14 局域网操作系统171

4.14.1 局域网操作系统的结构类型171

4.14.2 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基本服务功能172

4.14.3 主要网络操作系统173

4.15 同步训练174

第5章 广域网基础179

5.1.1 广域网与局域网的区分180

5.1 广域网概述180

5.1.2 广域网的主要特点181

5.2 广域网体系结构181

5.2.1 广域网体系结构概述182

5.2.2 广域网的数据链路层协议183

5.2.3 网络层的数据报和虚电路服务183

5.3 广域网连接185

5.3.1 广域网设备185

5.3.2 广域网连接类型187

5.3.3 专线连接188

5.3.4 分组交换连接191

5.3.5 电路交换连接191

5.3.6 信元交换193

5.4 广域网的连接形式194

5.5 广域网技术概述195

5.5.1 公用电话网PSTN195

5.5.2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196

5.5.3 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199

5.5.4 数字数据网DDN200

5.5.5 帧中继FR201

5.5.6 ATM202

5.5.7 SONET/SDH传输技术203

5.6 同步训练205

第6章 物理层207

6.1 物理层概述208

6.2.1 双绞线的主要特性209

6.2 导向传输媒体209

6.2.2 同轴电缆的主要特性210

6.2.3 光纤的主要特性211

6.3 非导向媒体213

6.3.1 无线电短波传输213

6.3.2 地面微波传输214

6.3.3 卫星通信215

6.3.4 激光传输216

6.3.5 传输媒体的选择217

6.4 双绞线217

6.4.1 双绞线的分类218

6.4.2 双绞线的主要测试指标219

6.4.3 超5类双绞线220

6.4.4 6类双绞线标准简介221

6.4.5 6类双绞线222

6.4.6 6类双绞线标准的好处223

6.4.7 7类双绞线标准224

6.4.8 7类双绞线的主要优势225

6.5 光纤的分类226

6.5.1 按传输模式来分类227

6.5.2 按纤芯直径来分类227

6.5.3 按光纤纤芯折射率分布分类228

6.5.4 按光纤的组成材料分类228

6.5.5 按光纤的套塑层分类230

6.6 光纤结构及主要应用231

6.6.1 光纤结构及主要附件231

6.6.2 三种常见光纤的色散和非线性232

6.6.3 G.652与G.655光纤的应用233

6.7 物理层接口234

6.7.1 串行接口标准235

6.7.2 RS-232串行接口标准236

6.7.3 其他EIA标准接口239

6.7.4 X.21、X.24、X.36和EIA-530接口规范241

6.7.5 串行通信的信号调制与解调243

6.8 中继器简介244

6.9 同步训练245

第7章 数据链路层249

7.1 数据链路层基础250

7.1.1 数据链路层协议和设备250

7.1.3 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概述251

7.1.2 数据链路层的分层结构及各自作用251

7.1.4 链路层向网络层提供的服务253

7.2 成帧功能254

7.2.1 字符计数法254

7.2.2 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255

7.2.3 比特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257

7.2.4 违法编码法258

7.3 差错控制功能258

7.3.1 差错控制概述259

7.3.2 纠错码方案259

7.3.3 检错码方案260

7.4.1 简单数据链路协议分析262

7.4 数据链路层协议262

7.4.2 反馈检测法264

7.4.3 自动重发请求(ARQ)协议265

7.4.4 停等ARQ协议265

7.4.5 实用的停止等待协议267

7.4.6 连续ARQ协议268

7.4.7 选择重发ARQ协议270

7.5 流量控制功能270

7.5.1 XON/XOFF方案271

7.5.2 复杂链路层协议的窗口协议271

7.5.3 窗口协议机制273

7.5.4 1位滑动窗口协议274

7.5.5 GO-BACK-N协议的窗口机制275

7.5.6 选择性重传协议的窗口机制276

7.6 数据链路层服务277

7.6.1 LLC向网络层提供的基础呼叫服务277

7.6.2 MAC子层向LLC子层提供的基础呼叫服务279

7.6.3 LLC子层间的通信协议279

7.7 数据链路层协议实例280

7.7.1 媒体访问控制及MAC地址280

7.7.2 LAN中的数据链路层281

7.7.3 Internet数据链路层281

7.7.4 WLAN的数据链路层283

7.8 同步训练284

第8章 网络层289

8.1 网络层概述290

8.2 虚电路和数据报291

8.2.1 通信交换技术292

8.2.2 虚电路操作方式和虚电路服务292

8.2.3 数据报操作方式及数据报服务294

8.2.4 两种操作方式/网络服务的特点和比较295

8.3 路由算法296

8.3.1 路由和路由算法296

8.3.2 路由算法中的几个基本概念298

8.3.3 路由算法设计目标和设计考虑300

8.4 几种主要的路由算法302

8.4.1 最短路径路由算法302

8.4.2 扩散算法(Flooding)305

8.4.3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Distance Vector Routing)306

8.4.4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Link State Routing)308

8.5 主要路由协议309

8.5.1 路由协议的演进发展310

8.5.2 RIP路由协议313

8.5.3 OSPF协议317

8.5.4 IGRP路由协议320

8.5.5 BGP协议322

8.5.6 路由协议的选择324

8.6 阻塞控制327

8.6.1 网络阻塞控制方法327

8.6.2 死锁防止328

8.7 服务质量控制329

8.8.1 无线网络中的路由协议331

8.8 无线网络的TCP/IP协议网络互联331

8.8.2 VxWorks操作系统无线路由器的设计335

8.9 网络互联337

8.9.1 用于网络互联的设备337

8.9.2 网络互联的方式338

8.9.3 隧道连接338

8.9.4 网际互联339

8.10 IPv4协议340

8.10.1 IPv4协议简介340

8.10.2 子网掩码342

8.10.3 IPv4 Internet层协议族343

8.11.1 IPv4地址语法及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346

8.11 IPv4地址346

8.11.2 IPv4地址前缀348

8.11.3 IPv4地址的类型350

8.11.4 CIDR(无类别域间路由)地址表示353

8.11.5 与IP地址有关的几个术语354

8.12 IPv6协议356

8.12.1 IPv4协议的设计缺陷356

8.12.2 IPv6新特性357

8.12.3 IPv6 Internet层358

8.12.4 IPv6编址362

8.13 IPv6地址类型364

8.13.1 IPv6单播地址364

8.13.2 IPv6接口标识符367

8.13.3 IPv6多播地址370

8.13.4 IPv4和IPv6编址比较372

8.14 子网划分373

8.14.1 划分子网的意义373

8.14.2 子网掩码375

8.14.3 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的计算378

8.14.4 子网的划分方法379

8.14.5 子网划分示例382

8.15 同步训练382

第9章 传输层389

9.1 传输层概述390

9.1.1 传输层的基本功能390

9.1.2 传输层的特殊位置391

9.1.3 传输协议数据单元393

9.2 传输层服务394

9.2.1 传输层服务内容395

9.2.2 传输服务原语396

9.2.3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398

9.2.4 Windows系统中的TCP/IP命名方案400

9.2.5 数据包多路复用和多路分解401

9.2.6 传输层服务质量402

9.3 传输层服务功能403

9.3.1 标识端点404

9.3.2 连接管理(Connection Management)405

9.3.3 流量控制和缓冲策略407

9.3.4 其他功能409

9.4 TCP/IP协议409

9.4.1 TCP/IP发展历史409

9.4.2 Internet标准的处理过程410

9.4.3 TCP/IP术语411

9.4.4 TCP/IP协议组件412

9.4.5 Windows中的TCP/IP组件414

9.5 TCP协议415

9.5.1 TCP协议的数据段格式415

9.5.2 端口和套接字417

9.5.3 TCP协议的“三次握手”418

9.5.4 TCP的拥塞控制419

9.5.5 TCP重传定时器423

9.6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425

9.6.1 UDP协议概述426

9.6.2 UDP数据报的首部格式427

9.7 同步训练428

第10章 会话层与表示层431

10.1 会话层概述432

10.1.1 划分“会话层”的必要性432

10.1.2 会话层服务和模型432

10.2 会话层主要功能433

10.2.1 实现会话连接到传输连接的映射433

10.2.2 会话和同步原理434

10.2.3 令牌技术和对话管理436

10.2.4 “活动”与对话单元管理436

10.2.5 会话连接的释放437

10.3 会话层服务438

10.3.1 会话层协议438

10.3.2 OSI会话服务439

10.3.3 会话连接的数据交换过程442

10.4 表示层概述444

10.4.1 划分表示层的必要性445

10.4.2 表示层功能与模型445

10.5 表示层主要功能446

10.5.1 抽象语法及基本编码规则446

10.5.2 抽象语法的主要作用447

10.5.3 语法转换技术448

10.5.4 传送语法449

10.5.5 表示上下文技术449

10.5.6 其他功能450

10.6.1 表示层服务类型451

10.6 表示层服务451

10.6.2 表示服务原语和协议452

10.7 同步训练453

第11章 应用层457

11.1 应用层概述458

11.2 应用层主要协议标准459

11.2.1 报文处理系统MHS459

11.2.2 基于计算机的文电系统CBMS461

11.2.3 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协议462

11.2.4 虚拟终端协议VTP464

11.3 HTTP(超文本传输)办议465

11.3.1 HTTP简介465

11.3.2 HTTP请求头和应答头466

11.3.3 HTTP协议工作原理469

11.3.4 HTTP报文格式470

11.4 Cookie474

11.4.1 Cookie工作原理474

11.4.2 Cookie的限制与安全性475

11.4.3 编写Cookie476

11.4.4 查看Cookie478

11.4.5 Cookie的有效范围和有效期480

11.4.6 读取Cookie和Cookie集合481

11.4.7 修改和删除Cookie484

11.4.8 检查浏览器是否接受Cookie485

11.4.9 Cookie和会话状态486

11.5 Telent协议(远程登录协议)487

11.5.1 Telnet工作原理487

11.5.2 Telnet语法与远程登录实现488

11.6 FTP(文件传输协议)490

11.6.1 FTP协议简介490

11.6.2 FTP的工作模式491

11.6.3 FTP语法492

11.6.4 FTP子命令493

11.6.5 TFTP(小文件传输协议)496

11.7 SNMP协议497

11.7.1 SNMP协议简介497

11.7.2 SNMP协议架构和使用498

11.7.3 SNMP协议结构499

11.8 DNS协议502

11.8.1 DNS技术引入的背景502

11.8.3 DNS域名503

11.8.2 DNS服务器服务的RFC503

11.9 DNS服务器的工作原理506

11.9.1 DNS的查询工作原理506

11.9.2 可选的查询响应508

11.9.3 迭代的工作原理509

11.9.4 缓存的工作原理510

11.10 DHCP协议510

11.10.1 DHCP简介511

11.10.2 DHCP服务工作原理511

11.10.3 DHCP术语512

11.11 SIP协议513

11.11.1 协议设计513

11.11.2 SIP协议网络部件514

11.11.3 SIP协议的商业应用515

11.12 SMTP协议516

11.12.1 SMTP协议简介516

11.12.2 SMTP协议命令和工作原理517

11.13 其他TCP/IP应用层协议518

11.13.1 BT(比特洪流协议)518

11.13.2 Gopher协议520

11.13.3 IMAP协议520

11.13.4 SSH协议521

11.13.5 Finger(信息查询协议)522

11.13.6 RCP(远程复制协议)523

11.14 同步训练525

附录A 同步训练客观题参考答案5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