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理环境概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胡兆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7098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64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181页
- 主题词:地理环境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理环境概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紧密联系的有机体1
(一)自然环境的统一性1
(二)自然环境的综合性2
(三)地球的位置、自转、公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四)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环境烙印5
(五)环境因子变化的连锁反应6
二、地理环境发展特征8
(一)周期性9
(三)不可逆性10
(二)层次性10
(四)不均衡性11
三、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和研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11
(一)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11
(二)研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12
第二章 环境和资源的评价与利用14
一、人地关系概要14
(一)主从律14
(二)反馈律14
(三)递进律15
二、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5
(一)无此必不然——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条件15
(二)万事齐备,只欠东风——特定场合可以成为决定性条件16
(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17
(四)对社会影响的阶段性18
(五)环境决定论评述19
三、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21
(一)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主要领域21
(二)遵循自然规律造福社会22
(三)违反自然规律受自然的惩罚23
(四)防灾消灾的紧迫性24
四、自然资源价值观25
(一)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分类25
(二)自然资源的社会属性26
(三)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27
(四)自然资源的价格28
(五)自然资源价值观的现实意义29
(六)有关自然资源供需的主要观点30
五、文化的结构与特性31
(一)文化的层次·雅文化·俗文化31
(二)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34
(三)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36
(四)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37
(五)文化资源价值的区域性38
六、中西意识文化比较38
(一)个人至上和群体至上39
(三)平等观和等级观40
(二)自信和谦虚40
(四)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41
(五)标新猎奇和中和空灵42
七、文化资源开发42
(一)保护传统文化资源42
(二)文化创新43
第三章 地带性规律45
一、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45
(一)气候的纬度地带性45
(二)陆地景观的纬度地带性46
(四)我国东部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47
(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47
二、人种的纬度地带性49
(一)世界人种的南北差异49
(二)我国人种的南北差异50
(三)世界文明的南北转移54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55
(一)南柔北刚——民性和文艺的南北差异56
(二)南细北粗——饮食文化的南北差异58
(三)南棚北窝——建筑园林的南北差异59
(四)北方战事较多60
(五)南方经济文化比较发达62
(六)南北凝聚62
四、经度地带性及其影响63
(一)海陆分布与经度地带性64
(二)经度地带性与世界文化地理65
(三)东亚崛起和雁行原理66
五、垂直地带性及其影响67
(一)垂直地带性的成因68
(二)垂直地带的叠加性、分界性和复杂性68
(三)垂直地带生态影响的广域性70
(四)山区交通不便性70
(五)山区资源多样性72
(六)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74
(一)自然背景76
六、我国社会经济的东西差异76
(二)历史背景77
(三)中美两国经度地带性对比77
七、非地带性现象78
(一)岛屿的非地带性及其影响78
(二)岩矿的非地带性及其影响79
(三)地震、火山和地热的非地带性及其影响80
(四)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统一82
第四章 区位与距离衰减规律85
一、区位的特性85
(一)区位·位置·地理位置·地段85
(二)区位的综合性85
(四)区位的层次性86
(三)区位的确定性86
(五)区位的历史性87
二、区位的价值观88
(一)区位对区域开发的影响88
(二)中心位置和门户位置88
(三)区位对城市转移和蠕移的影响90
三、经济距离91
(一)距离的多样性91
(二)运费结构对距离的影响92
(三)价格和税收对距离的影响93
四、区位论中的距离衰减规律94
(一)距离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94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距离衰减规律95
(三)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距离衰减规律97
五、风水与区位99
(一)风水——我国传统的选址学说99
(二)风水说中的南向观100
(三)风水说中的综合观101
(四)推陈出新的风水说102
六、区位预测103
(一)区位对房地产的影响103
(二)区位宏观预测104
(三)区位微观预测105
(二)地理梯度和地理趋稳性108
(一)突变型边界和渐变型边界108
第五章 边界、区域和区划108
一、地理边界108
(三)边境优势109
(四)陆地边境口岸110
二、区域的特征112
(一)区域的物质性112
(二)区域的系统性113
(三)区域的可度量性和历史性113
三、区划的本质和类型114
(一)勘定边界114
(二)区划的类型115
(二)综合因素与主导因素原则116
四、综合自然区划三原则116
(一)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116
(三)与生产相结合原则117
五、行政区划117
(一)我国行政区划117
(二)行政区经济119
(三)行政区划和行政中心对城市的影响120
六、经济区划122
(一)经济区域分工122
(二)经济区划的类型和原则124
(三)我国经济区划概要125
第六章 区域发展127
一、有关区域发展的概念127
(一)经济发展水平127
(二)经济实力和国力128
(三)经济发展速度129
(四)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GDP130
(五)社会发展水平与和谐社会132
二、技术进步对企业布局的影响133
(一)变废为宝,扩大利用自然资源领域133
(二)更快、更好、更省,空间和时间收敛134
(三)更小、更薄、更轻,缩小能源和原材料在产值中的比重135
(四)改变大、中、小企业结构136
(五)改变工业布局模式136
三、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37
(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37
(二)推动城乡融合138
(三)促进区域经济周期性发展139
(四)加速区域经济全球化139
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41
(一)战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141
(二)主要发展战略141
(三)步入小康后的三个发展趋势144
(五)文化教育是持续发展的保障145
(四)政治修明是持续发展的前提145
五、区域和城市形象146
(一)形象的价值146
(二)形象设计147
(三)形象重塑148
(四)开拓地名的形象价值149
第七章 地理环境研究的区域观和综合观151
一、自然条件评价的区域观和综合观151
(一)有利和不利的统一151
(二)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绝对量和相对量的统一151
(三)时空分布的统一152
(五)自然资源丰裕国家的不同前景153
(四)自然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统一153
二、区域规划和区域整合的综合观154
(一)区域规划·区域整合·国土整治154
(二)区域整合的内容154
(三)区域整合的原则156
(四)区域整合的形式157
三、城市规划的区域观和综合观158
四、企业布局的区域观和综合观159
(一)工业布局的经验教训159
(二)大型开发项目评价——权衡利弊舍其轻160
五、结束语——两位学者点评的启示162
参考文献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