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工业论 工业危机与新工业革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韩民青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905262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76页
- 文件大小:555MB
- 文件页数:693页
- 主题词:产业革命-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工业论 工业危机与新工业革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篇 自然、人类与文明第一章 自然及其演化7
一、自然的含义7
二、宇宙的结构与演化10
(一)现代宇宙观的演变和趋势10
(二)宇宙层次与元宇宙存在的根据13
(三)元宇宙的特征20
(四)从宇宙层次与元宇宙理论作出的预测22
(五)宇宙层次与元宇宙理论的意义24
(六)本宇宙的生成、特征及其演化24
三、物质形态的演化27
(一)物质形态演化的基本线索27
(二)物质形态的演化规律28
第二章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33
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形成33
(一)自然界中的关系33
(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发生34
(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与特征37
二、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38
(一)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方式38
(二)自然对人类的作用方式40
三、从自然生产到人类生产42
(一)自然生产的本质与特征43
(二)自然生产的演化45
(三)人类生产的本质与特征47
(四)人类生产的演进51
四、人类的地位:宇宙的果实与种子56
(一)新人择原理56
(二)从宇宙的演化看人类的位置59
(三)人类的归宿与开拓新宇宙61
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64
一、人类的个体性与群体性64
(一)个体在类中的特点和地位64
(二)群体的层次与社会形态69
二、人的社会角色74
(一)社会角色的形成与特征74
(二)个人向社会角色的转变78
(三)社会角色与人的价值实现80
(四)人的个体与社会的二重性82
三、社会结构的双重性85
(一)社会组合的群体性与整体性85
(二)社会结构的职能性与利益性94
四、社会组合的调控99
(一)社会组合的管理99
(二)社会组合的改革103
(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07
第四章 文化的起源、本质和形态111
一、文化的起源111
(一)文化起源的机制111
(二)文化起源的过程113
二、文化的本质123
(一)以人类为依据的文化概念123
(二)以物质进化为依据的文化概念130
三、文化类型与文明形态138
(一)文化类型138
(二)文明形态140
第五章 文化演进的机制142
一、文化演进的方向142
(一)文化的发展是否有方向142
(二)从人类发展的本质看文化发展的方向143
(三)文化沿着适应人的需要和扩大人的力量的方向发展147
(四)文化朝向独立化方向发展148
(五)文化循着由浅入深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向发展151
二、文化演进的动力153
(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推动文化的发展153
(二)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推动文化的发展155
(三)文化与人的相互作用推动文化的发展156
(四)文化自身的相互作用推动文化的发展158
三、文化演进的规律159
(一)文化发展的特点159
(二)“自然—人化”律161
(三)“功能—结构”律163
(四)“转移”律165
(五)“主流—传播”律168
(六)“目的—自然决定”律170
第六章 文明演进的历程174
一、人类和文明演进的阶段性174
(一)人类发展的多维性视野174
(二)从人类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把握人类发展的主线175
(三)从人类发展的主线把握文明形态的演化及其阶段性176
二、生物文明180
(一)生物文明的特点180
(二)天然生物文明:采猎时代181
(三)人工生物文明:农业时代191
三、化学文明201
(一)化学文明的特点201
(二)天然化学文明:工业时代203
(三)人工化学文明:新工业时代208
四、物理文明208
(一)物理文明的特点208
(二)天然物理文明210
(三)人工物理文明211
第二篇 工业危机第一章 工业文明的演进215
一、工业文明的演进历程215
(一)工业文明的孕育215
(二)工业文明的诞生226
(三)工业文明的发展230
二、工业文明的演进规律238
(一)工业化产业递进规律238
(二)工业化人口递增规律242
(三)工业化演进的方向243
第二章 工业文明的本质、局限与危机244
一、工业文明的本质244
(一)大规模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生产方式244
(二)拓展人类生存的生产方式248
(三)大规模市场化的生产方式251
(四)大规模资本化的生产方式259
(五)高度国际化的生产方式265
二、工业文明的局限268
(一)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边界268
(二)市场化资本化的局限性271
(三)国际化的局限性275
(四)当代工业化局限的集中表现277
三、工业文明的危机283
(一)工业危机的必然性283
(二)工业危机已经来临285
第三章 工业化的资源危机288
一、工业化资源危机的形成288
(一)资源的涵义和特点288
(二)工业化资源的状况、开发与消耗291
(三)工业化资源危机的形成与特点297
二、工业化资源危机的现状299
(一)矿物能源日益短缺299
(二)矿物材料日益短缺300
(三)淡水资源日益短缺302
(四)生态赤字日益扩大303
(五)以中国为例看资源危机的现状303
三、工业化资源危机的趋势305
(一)矿物能源危机的趋势305
(二)矿物材料危机的趋势307
(三)淡水资源危机的趋势310
(四)土地资源危机的趋势311
(五)以中国为例看资源危机的趋势312
第四章 工业化的环境危机317
一、工业化环境危机的形成317
(一)环境和环境危机的涵义317
(二)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320
二、工业化环境危机的现状325
(一)大气污染325
(二)水污染326
(三)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327
(四)土壤退化和荒漠化328
(五)物种灭绝328
(六)以中国为例看环境危机的现状329
三、工业化环境危机的趋势335
(一)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趋势335
(二)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338
第五章 工业化的体制危机341
一、工业化的经济体制危机341
(一)工业化的经济体制及其危机的发生341
(二)单向生产组织方式的危机345
(三)过度消费化的危机347
(四)过度市场化的危机350
(五)过度资本化的危机352
二、工业化的政治体制危机355
(一)工业化与强势狭隘民族主义的形成355
(二)强势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及危机358
第六章 工业化的价值观危机364
一、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危机364
(一)个体主义的西方价值观365
(二)崇尚整体的中国价值观367
(三)个体主义价值观面临严重危机368
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危机372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372
(二)人类中心主义体现的是自然的价值374
(三)工业化的反自然性377
第七章 应对工业危机的战略抉择380
一、应对工业危机的挑战380
(一)充分认识工业危机的严峻性380
(二)应对工业危机的两个战略抉择382
二、被动的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387
(一)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387
(二)发达国家:降低工业化发展战略391
(三)新兴国家:适度工业化发展战略396
(四)落后国家:平衡的有特色的工业化发展战略402
(五)落实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举措407
三、主动的新工业化发展战略411
(一)应对工业危机必须走向新工业化411
(二)21世纪的现代化就是新工业化414
第三篇 新工业革命第一章 新工业文明的本质与特征419
一、关于新文明的若干理论419
(一)“后工业社会”理论419
(二)“信息社会”理论420
(三)“第三次浪潮”理论421
(四)“知识价值社会”理论422
(五)“循环型社会”理论423
(六)“B模式:生态文明”理论423
(七)“第二次现代化”理论425
二、新兴经济的崛起和实质426
(一)众多“新兴经济”在崛起426
(二)“新兴经济”的内在统一:新工业化经济428
三、新工业文明的本质430
(一)新工业时代:人工化学时代430
(二)新工业化:深工业化431
四、新工业化的社会体系433
(一)新工业化社会的主要特征433
(二)新工业化社会的主要指标437
第二章 新工业革命的兴起440
一、日本的新工业革命趋势440
(一)关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440
(二)应对工业危机的新工业化实践442
(三)未来的挑战与发展趋势446
二、美国的新工业革命趋势447
(一)社会发展的新理念447
(二)以新科技革命引领新产业革命448
(三)美国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冲突452
三、欧盟的新工业革命趋势455
(一)欧洲一体化趋势455
(二)工业化历史久远与工业危机增大456
(三)积极应对工业危机与开拓新工业化457
四、俄罗斯的新工业革命趋势460
(一)推进新工业化的特点460
(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462
(三)俄罗斯面对的抉择463
五、中国的新工业革命趋势464
(一)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464
(二)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466
(三)中国新工业化发展的特点470
六、印度的新工业革命趋势472
(一)新工业化举措472
(二)发展中的问题及趋势474
(三)印度独特的发展模式及启示476
第三章 新工业化的科技革命480
一、新工业化:知识主义时代480
(一)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480
(二)知识劳动者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483
(三)新科技革命孕育新产业革命483
(四)新科技革命应对工业危机486
二、新工业化的科技支撑体系488
(一)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内涵488
(二)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特点489
(三)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结构490
三、新工业化科技革命的战略构想495
(一)21世纪上半叶科技发展的宏观展望495
(二)积极建设“创造为本型社会”496
(三)新工业化科技发展的战略举措498
第四章 新工业化的产业革命503
一、树立科学的产业发展观503
(一)产业演进的规律503
(二)当前的“新产业革命”是什么505
(三)正确认识当代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508
二、新工业化产业革命的战略510
(一)怎样确立新产业革命的战略510
(二)新工业化的产业发展战略512
(三)积极建设新工业产业体系512
三、实施新工业化产业革命的举措518
(一)推进新工业产业发展的措施518
(二)新工业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522
第五章 新工业化的资源革命524
一、树立科学的资源观524
二、新工业化的能源革命525
(一)科学的能源发展观525
(二)从工业化的能源危机到新工业化的能源革命527
(三)新工业化的能源发展战略528
三、新工业化的材料革命537
(一)科学的材料发展观537
(二)新工业化的材料发展战略540
四、新工业化的水资源革命546
(一)新工业化的水资源观546
(二)新工业化的水资源发展战略549
第六章 新工业化的环境革命554
一、科学的生态环境观554
(一)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工业危机554
(二)新工业化是走向生态化的必由之路555
(三)生态文明属于新工业文明556
二、新工业化生态建设的战略构想557
(一)生态化建设的战略方针557
(二)生态化建设的战略目标558
(三)生态化建设的战略举措559
三、新工业化生态建设的保障措施570
(一)建立完备的生态化指标体系570
(二)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571
(三)建立完善的环保生态法规体系571
(四)建立有效的生态建设经济体制572
(五)有步骤地实施生态化建设战略573
第七章 新工业化的体制革命574
一、新工业化的经济体制革命574
(一)从单向经济体制到循环经济体制574
(二)经济职能结构的双层化578
(三)经济利益结构的双层化583
二、新工业化的政治体制革命589
(一)建立民主与集中的循环体制589
(二)从爱国主义到全球主义594
第八章 新工业化的文化革命601
一、新工业化的教育革命601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新思考601
(二)关于教育发展规律的新认识603
(三)关于教育趋势的新判断604
(四)新工业革命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607
(五)新工业化教育发展的主要举措608
二、新工业化的价值观革命611
(一)以个人为基础以社会为主导611
(二)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大自然主义617
(三)以类为本和以创造为本620
第九章 从工业危机到新工业化622
一、向新工业化转变的基本原则622
(一)建设调适性工业化与开拓新工业化相结合622
(二)科技引领与应对工业危机相结合623
(三)政府引导和市场拉动相结合623
(四)统一规划和分步骤实施相结合624
二、向新工业化转变的基本方式624
(一)转移式发展624
(二)深层化发展625
(三)循环化生态化发展625
(四)智能化发展626
(五)太空化发展626
(六)创造本位化发展626
(七)限制—淘汰—改造式发展627
(八)应对—替代式发展627
(九)跨越式发展627
(十)革命式发展628
三、向新工业化转变的基本步骤628
(一)制定和实施全球新工业化发展战略628
(二)分层次推进全球新工业化进程630
(三)推动新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模式634
第十章 中国:走在新工业革命的前列636
一、中国崛起是一场大革命636
(一)深入思考中国崛起的战略问题636
(二)中国崛起是一场历史的大革命637
(三)中国崛起是一场艰难的大革命638
二、中国在世界新工业革命中的地位639
(一)当代人类文明转移的特点639
(二)中国可能并应该成为新工业革命的中心641
三、肩负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责任641
(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641
(二)能动积极地开拓新工业时代648
(三)中国崛起的全球主义道路649
结束语654
附录 全球新工业化议程(建议稿)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