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3271921.jpg)
- 连玉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80221775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330页
- 主题词:城市管理-研究-朝阳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城市管理的基本问题2
第一节 城市管理是什么2
1.城市与城市管理2
以人为主体——城市产生与发展的简要历程2
高度集中——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4
开放有序——现代城市运行的基本条件5
2.城市管理与公共管理6
公共价值最大化——城市管理的价值观6
管理主体多元化——城市管理的社会性8
管理方法企业化——城市管理的现代性11
3.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14
城市管理保障经济发展14
城市管理促进经济发展15
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竞争力16
4.城市管理与公民素质17
管理城市就是管理发展17
在与公民合作中改善管理18
市民素质是构建良好治理结构中的关键19
第二节 城市管理管什么22
1.城市管理的内涵与外延22
广义的城市管理22
政府的城市管理23
2.城市管理的内容24
市政——“物”的管理24
民政——“人”的管理25
财政——“钱”的管理26
行政——“事”的管理27
3.城市管理的基本特点27
城市管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特征27
城市管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8
城市管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28
第三节 城市管理谁来管29
1.善治理论框架下的城市治理结构29
“治理”与“统治”29
善治——公共利益最大化31
善治的六大理念31
2.城市扩张与边界决策32
城市扩张与公共权力的“非理性冲动”32
公共决策的利益边界33
跨界组织与战略联盟34
3.城市的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34
政府再造34
发挥营利性组织的城市管理功能38
培育参与城市管理的社会力量38
4.转型期城市的治理模式39
“社会国家化”与“社区冷漠症”39
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40
参与式城市治理新模式41
5.非政府组织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43
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43
NGO——社会民主的重要标尺44
NGO参与城市治理的四个着力点45
第四节 城市管理怎么管46
1.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46
寓“危机管理”于“常态管理”之中46
在与社会合作中保障公共安全47
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47
2.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48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48
以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行管理创新48
创新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机制和方法48
3.依法管理与科学管理49
保证管理行为不越位、错位49
新时期城市管理的技术支撑49
科学管理理念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50
第五节 城市管理的绩效评价52
1.评估原则52
公共决策最优化52
管理成本最小化52
政府效能最高化53
城市价值最大化53
2.评估内容53
定性评估53
定位评估54
定量评估54
定策评估54
3.指标体系55
推荐框架55
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55
4.评价方法56
指标评价56
综合评价56
第二章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城市治理模式60
第一节 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60
1.城市管理体制的概念60
体制是制度化的管理关系60
国家体制决定城市体制60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62
2.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特点63
“上级管下级”——行政化城市63
“城市管农村”——全能政府64
“街道管社区、社区管居民”——“单位一街居”体制66
3.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变革69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69
转变政府职能70
理顺管理关系71
加强社区建设72
第二节 从北京市五次城管会看城市管理创新的基本取向74
1.历史上北京的城市管理形态74
“坊“、“里”——北京早期的基层管理组织74
保甲制为何取代了坊里制75
近代城乡分治管理体制的确立76
新中国成立后社区管理体制的形成77
2.改革开放与北京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79
第一次改革(1998年):街道吃“皇粮”79
第二次改革(2000年):城市管理重心下移80
第三次改革(2001年):城市社区体制改革81
第四次改革(2002年):社区体制机制创新82
第五次改革(2004年):街道体制改革82
3.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84
解决城市管理的地位问题——由“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84
解决城市管理格局问题——由政府统包统揽到“政府到位、市场入位、社会归位”84
解决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力量整合问题——由条块分割到条专块统85
解决管理方式转型问题——由“突击运动式”管理到长效机制88
4.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89
构建五大服务体系89
街道工作重心转移89
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92
5.加强社区建设、夯实管理基础93
为社区居委会减负93
完善公民参与机制93
发展社区公共服务93
加强对社区自治的支持力度94
6.切实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94
加强和改善街道党工委的工作94
坚持党对社区民主自治的领导95
发挥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95
第三节 朝阳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与启示96
1.朝阳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城市管理的影响96
特殊的区情96
特殊的地位98
特殊的使命99
特殊的机遇101
特殊的矛盾103
2.朝阳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创新价值107
左家庄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107
左家庄改革的创新价值109
朝阳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的启示113
第三章 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实践与创新116
第一节 数字城市与数字城市管理系统116
1.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城市战略116
信息化——人类生存模式的重大转变116
数字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区域目标120
建设数字城市的意义123
2.数字北京——首都科学发展的新支点124
北京是中国最具有信息化基础的城市124
提升城市竞争力是数字北京建设的主题125
数字北京建设的“4821”工程126
数字北京建设推动政府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128
3.网格化管理——数字城市管理新模式128
从网络到网格128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129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五大优势135
第二节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功能及标准137
1.系统结构与功能137
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137
“1+8+N”系统架构138
系统功能139
2.系统功能的六个层次140
基础支撑系统140
市政业务管理系统142
综合管理服务系统144
指挥中心系统146
领导决策系统146
市政应急联动系统147
3.系统建设技术标准147
第三节 朝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创新实践148
1.数字治理新理念148
什么叫“数字治理”148
数字治理的三个核心概念149
数字治理体系150
2.数字治理新模式152
建设目标现代化——推动构建多元治理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新格局153
治理主体多元化——“五类责任主体”的治理框架155
治理内涵综合化——“大城管”的治理内容157
治理方式常态化——“六个天天”的长效治理机制158
治理绩效标准化——数字化评价机制160
治理监督社会化——独立开放的监督体系162
3.数字治理新价值163
朝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价值163
朝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瓶颈制约164
朝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启示165
第四章 农村城市化中的城市管理170
第一节 城市化对城市管理的挑战与冲击170
1.城市化地区的基本特征170
空间轴上的“边缘性”特征170
时间轴上的“过渡性”特征173
管理轴上的“不确定性”特征175
2.城市化地区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77
城乡管理不协调177
城乡规划不协调178
城乡利益不协调178
3.城市化地区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180
把握四个原则180
坚持一条主线180
分阶段推进181
第二节 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的基本进程183
1.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的三个发展阶段183
起步阶段(1958—1979年)183
发展阶段(1979—1999年)184
跨越式快速发展阶段185
2.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的主要特点187
“政策性”的城市化187
“规划性”的城市化188
“扩张型”的城市化188
“高起点”的城市化188
“外力驱动型”的城市化189
3.朝阳区农村城市化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89
“人”问题189
“地”的问题190
“钱”的问题191
4.朝阳区农村城市化展望192
两个基本判断192
“四化”发展目标193
五个关键环节194
第三节 朝阳区统筹城乡管理的创新实践和发展方向195
1.农村社区化——社区建设的实践与问题195
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195
农村社区的主要类型196
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196
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97
2.管理城市化——管理体制变革的历史与现状197
在农村建立城市管理体制的基本进程197
城市化地区城市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199
影响城市化地区城市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200
3.发展一体化——城市化地区管理创新的基本框架与发展方向201
培育产业支撑体系201
建设基础设施体系202
健全城市管理体系204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205
探索机制体制创新208
健全安全稳定机制209
第五章 城市管理中的服务型政府212
第一节 政府转型:由统治、管制到服务212
1.市场经济与服务型政府212
管制型政府的终结212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史进程213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史成果215
科学发展呼唤服务型政府222
2.服务型政府的内涵224
服务型政府是公正的政府225
服务型政府是民主的政府225
服务型政府是法治的政府226
服务型政府是有限的政府227
3.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环节227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228
深化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228
健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政策体系229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229
坚持依法行政和开展绩效评估230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231
第二节 服务型城市管理的朝阳实践232
1.服务型城管的工作原则232
理顺体制、创新机制232
以人为本、转变职能233
统筹规划、系统推进233
依法行政、科学决策234
重心下移、综合管理234
注重细节、强化科技235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235
群众参与、社会监督236
2.服务型城管的工作体系236
公共安全体系236
公共卫生体系237
公共环境体系238
公共交通体系239
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服务体系240
3.服务型城管的工作机制240
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241
规范系统的长效机制241
灵敏高效的应急机制242
第三节 创建服务型街道的劲松经验243
1.劲松服务型街道的基本框架243
改革机构设置,创新服务体系243
整合辖区资源,创新服务机制245
完善社区体制,创新服务方式245
2.劲松服务型街道的主要特色246
“一门式”大厅247
两层次服务247
“无障碍”对接248
“零”距离服务248
全方位代办249
3.劲松服务型街道的工作机制251
首席代办制和首办跟踪制251
承诺制度252
公示制度253
提案制度253
评议制度254
4.劲松服务型街道的考核标准255
内部考核与群众监督相结合255
流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256
定期考核与随机考核相结合256
全面接受社会监督256
5.劲松服务型街道的核心价值258
实现三大转变258
起到三个作用259
创新三条经验260
第四节 国际化的社区治理模式:望京安全社区262
1.安全型社区创建的整体架构262
安全型社区的概念262
创建安全型社区的总体思路263
创建安全型社区的组织网络266
创建安全型社区运行规则267
2.安全型社区创建的主要内容270
社会稳定270
交通安全270
工作场所安全272
公共场所安全273
涉水安全274
体育运动安全274
学校安全275
儿童安全276
老年人安全277
居家安全277
3.社区党建与安全型社区的创建278
以党建促创建278
新目标——“和谐望京”279
新内容——“双折子工程”280
新格局——“五抓五转”283
新机制——“三定三亮”283
新方法——“双向互动”284
新平台——“新新组织中心”285
4.创建安全型社区的核心价值285
抓住了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切入点“准”285
以社区党建推进安全稳定,着力点“新”286
重基层、打基础、强基石,落脚点“实”286
第五节 朝外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启示288
1.“115”社会管理模式的框架288
一个“协调委员会”288
一个“管理中心”289
五个“功能协会”291
2.“115”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成果295
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健全——政社分开的有益探索295
政府职能渐趋科学——“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初现295
社区功能逐步完善,形成“社区一刻钟”便民消费服务圈297
3.“115”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价值298
“扶上马、送一程”,强化政府在民间组织发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299
“给政策、给出路”,优化民间组织发育的政策环境299
“搭平台、建网络”,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加强民间组织能力建设299
4.“115”社会管理模式的启示300
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是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切入点300
政府的大力培育与扶持,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301
以社会管理中心为总抓手,有利于政府统筹协调社会组织的发展301
后记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