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与地表破裂带调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与地表破裂带调查
  • 周庆,何玉林,胥广银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978750283700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22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233页
  • 主题词:地震灾害-调查研究-四川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与地表破裂带调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地质灾害快速调查1

1.1 工作概况及范围1

1.1.1 工作目的1

1.1.2 工作区范围1

1.2 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1

1.2.1 气象水文1

1.2.2 地形地貌1

1.2.3 地层岩性2

1.2.4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2

1.2.5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5

1.3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5

1.3.1 地质灾害类型5

1.3.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5

1.3.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18

1.4 次生地质灾害快速调查19

1.4.1 次生地质灾害快速调查19

1.4.2 典型地质灾害调查24

1.5 结论与建议30

1.5.1 主要结论30

1.5.2 建议30

第二章 典型地震滑坡与泥石流沟特征剖析2.1 典型地震滑坡特征剖析31

2.1.1 青川东河口滑坡31

2.1.2 安县大光包滑坡33

2.1.3 漩口牛眠(圈)沟滑坡37

2.2 典型泥石流沟特征剖析40

2.2.1 汶川县磨子沟41

2.2.2 汶川县牛圈沟42

2.2.3 彭州谢家店子沟45

2.2.4 彭州高家子沟46

2.2.5 北川魏家沟47

第三章 堰塞湖、震损水库和重要堤防风险源调查统计和危险程度分类3.1 堰塞湖的调查与统计分析50

3.1.1 基本情况50

3.1.2 堰塞湖危险性评估51

3.2 水库工程风险源的调查与统计分析57

3.2.1 基本情况57

3.2.2 险情分级63

3.3 堤防工程风险源的调查与统计分析66

3.3.1 基本情况66

3.3.2 险情分类66

3.3.3 堤防险情程度的评估方法67

3.3.4 灾区堤防险情调查及风险源分析71

3.3.5 四川省堤防震损情况及风险源71

3.4 结论与建议73

3.4.1 次生水灾害源的成因73

3.4.2 次生水灾害源的分布特征75

3.4.3 对策与建议75

第四章 震区断裂活动性调查76

4.1 震区地震地质构造环境76

4.2 震区新构造运动特征78

4.3 震区主要断裂活动性调查81

4.3.1 岷江断裂81

4.3.2 龙泉山断裂带86

4.3.3 龙门山构造带89

4.3.4 蒲江-新津断裂105

4.4 汶川8.0级地震破裂带特征110

4.4.1 北川-映秀断裂地震破裂带110

4.4.2 彭县-灌县断裂地震破裂带131

4.4.3 小鱼洞地震破裂带138

4.4.4 青川一带北川-映秀断裂地震破裂研究138

4.4.5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小结145

4.5 龙门山断裂带的古地震研究146

4.5.1 龙门山断裂带几处典型探槽研究147

4.5.2 龙门山断裂带大地震原地复发特点的分析156

第五章 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158

5.1 引言158

5.2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建筑物破坏调查158

5.2.1 地表形变带宽度的测量158

5.2.2 地表破裂带宽度与建筑物破坏调查159

5.2.3 汶川地震地表形变带宽度163

5.3 历史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宽度164

5.4 建筑物的抗震标准问题165

5.5 结论165

第六章 震区次生地质灾害与地震断层相关性调查6.1 引言167

6.2 地质灾害的不对称分布167

6.3 地震等烈度线图的不对称性170

6.3.1 垂直发震断层方向上的不对称性171

6.3.2 沿发震断层方向上的不对称性171

6.4 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及两侧建筑破坏情况172

6.4.1 北川县城及其北部茶坝村172

6.4.2 虹口镇深溪沟172

6.4.3 白鹿镇白鹿中学172

6.4.4 小鱼洞镇174

6.5 地震灾害非对称分布的成因分析174

6.5.1 地震断层的上盘效应174

6.5.2 沿断层破裂方向的多普勒效应174

6.5.3 场地效应175

6.5.4 断层地表破裂带应力下降175

6.5.5 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差异177

6.5.6 地震断层倾角变化177

6.6 结论178

第七章 震区强余震地震动预测179

7.1 引言179

7.2 全球逆断层型地震余震资料179

7.3 余震震级时间序列统计分析181

7.4 唐山地震余震序列184

7.5 余震衰减规律184

7.6 汶川地震的余震活动趋势综合估计186

7.7 汶川地震余震震级累计频度关系187

7.8 汶川地震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187

7.9 强余震地震动预测188

7.9.1 概率方法预测188

7.9.2 确定性方法预测194

7.9.3 讨论194

第八章 重灾区综合灾害危险区划分8.1 引言202

8.2 灾后重建时期面临的主要灾害202

8.2.1 余震202

8.2.2 地质灾害202

8.2.3 堰塞湖203

8.3 泥石流203

8.3.1 北川“9·24”泥石流203

8.3.2 高川二郎村泥石流203

8.3.3 清平泥石流204

8.4 地质灾害易发生地段205

8.4.1 潜在的泥石流沟及沟口205

8.4.2 地表破裂带通过地带205

8.4.3 有可能发生滑坡的山坡地带205

8.4.4 河谷两岸205

8.5 灾区综合灾害危险区划分205

8.5.1 灾害来源205

8.5.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评价206

8.5.3 地质灾害的预测分析评价210

8.6 灾后重建调查212

8.6.1 关于城乡住房恢复重建情况212

8.6.2 关于学校、医院恢复重建情况212

8.6.3 灾区重建实地调查212

8.7 汶川地震工业企业受灾情况与恢复重建条件分析213

8.7.1 工业企业受灾情况213

8.7.2 工业企业建设选址分区214

8.7.3 实地调查215

8.8 结论与建议217

8.8.1 严格执行新的灾区地震区划图217

8.8.2 建筑物应避开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217

8.8.3 居民点应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217

参考文献2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