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兼顾理想与现实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仇保兴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4077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20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437页
- 主题词:城市环境: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兼顾理想与现实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低碳生态文明时代全球城市发展面临深刻转型1
1.1.1人类发展迈入崭新的低碳生态文明时代1
1.1.2应对气候变化成为规制全球城市发展格局的新规则1
1.1.3全球城市转型发展的探索与趋势2
1.2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实现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3
1.2.1转型发展是中国对国际减排压力的积极回应3
1.2.2转型发展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4
1.2.3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所需6
第2章 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与概念8
2.1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辨析8
2.2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原则11
2.3低碳生态城市的起源与演变12
2.4低碳生态城市的相关理论基础15
2.4.1复合生态系统理论16
2.4.2可持续发展理论17
2.4.3复杂性科学理论17
本章参考文献18
第3章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20
3.1中国是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20
3.2中国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情况20
3.2.1全国提出创建“生态城市”的总体情况20
1.东部地区提出创建“生态城市”的总体情况21
2.中部地区提出创建“生态城市”的总体情况23
3.西部地区提出创建“生态城市”的总体情况23
3.2.2全国提出创建“低碳城市”的总体情况23
1.东部地区提出创建“低碳城市”的总体情况25
2.中部地区提出创建“低碳城市”的总体情况25
3.西部地区提出创建“低碳城市”的总体情况28
3.2.3全国低碳生态城市整体开展情况的综合分析28
3.3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类型与部分实践探索29
3.3.1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类型29
1.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29
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30
3.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30
3.3.2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部分实践探索介绍31
1.中新天津国际生态城——集约紧凑型生态城市31
2.唐山湾(曹妃甸)生态新城——明日生态之城41
3.无锡太湖新城——部、市共建的低碳生态示范区49
4.昆明呈贡新城——低碳经济示范区55
5.淮南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态城市62
6.德州市——太阳生态之城66
7.保定市——低碳之城71
8.重庆市——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低碳生态城市80
9.厦门市——海湾型生态城市87
10.长株潭——“两型社会”和“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的生态城市群92
11.崇明生态智慧岛——生态本底优良地区的生态城市102
3.4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07
3.4.1片面强调和重视技术与经济发展,忽视城市社会和环境问题108
3.4.2重视大城市的新城,忽视小城镇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110
3.4.3对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成本问题研究不足112
3.4.4政绩评估体系影响发展模式的转型,价值导向影响生活方式的转变113
3.4.5社会成本建设尚未起步,社会各群体的参与有待加强116
3.4.6创新能力,特别是制度创新的缺失制约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117
3.4.7规划理论和手段缺乏创新,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18
本章参考文献119
第4章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123
4.1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作用和意义123
4.2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技术路线124
4.2.1构建原则124
1.科学性原则124
2.可操作性原则124
3.简明性原则124
4.前瞻性原则125
4.2.2技术路线125
1.确定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目标125
2.确定指标分类框架125
3.确定指标选取标准125
4.确定潜在指标库125
5.遴选指标,形成指标初选成果125
6.收集数据与指标测评126
7.评价指标选取结果,进一步完善指标126
4.3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研究进展127
4.3.1国外机构的相关指标体系127
1.联合国人居署城市指数127
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127
3.全球城市指数128
4.欧洲绿色城市指数129
5.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29
6.德国建造规划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130
7.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30
8.苏格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30
4.3.2国内机构的相关指标体系130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相关指标体系130
2.环境保护部制定的相关指标体系132
3.科学技术部制定的相关指标体系132
4.中国科学院制定的相关指标体系133
5.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的相关指标体系133
6.其他部委制定的指标体系133
7.新建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案例133
4.4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框架的确定134
4.4.1现有指标体系分类框架的研究概述134
4.4.2国内外指标体系分类框架的分析135
1.国外指标体系分类框架分析135
2.国内指标体系分类框架分析137
4.4.3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框架的确定140
4.5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140
4.5.1指标收集140
4.5.2指标筛选142
1.课题组初选142
2.专家问卷调查142
3.行业专家、学者专题研讨会142
4.网络问卷调查142
4.6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问卷反馈结果143
4.6.1问卷反馈情况统计143
4.6.2指标选取情况统计144
4.6.3专题与指标重要性统计152
4.7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结果155
本章参考文献157
第5章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解释159
5.1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解释策略159
5.1.1一个总体目标159
5.1.2三种赋值方法159
5.1.3五个指标内容159
5.2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详细解释160
5.2.1资源节约160
1.再生水利用率160
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161
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63
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167
5.单位GDP能耗170
6.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75
7.绿色建筑比例178
5.2.2环境友好180
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SO2.NO2.PM10综合指数)180
2.PM2.5日均浓度达标天数183
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84
4.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86
5.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187
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92
7.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94
8.公园绿地500m服务半径覆盖率197
9.生物多样性198
5.2.3经济持续201
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
2.城镇登记失业率204
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7
4.恩格尔系数211
5.2.4社会和谐214
1.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14
2.住房价格收入比215
3.基尼系数218
4.城乡收入比221
5.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224
6.平均通勤时间227
7.人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229
8.社会治安满意度230
第6章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232
6.1深圳——后工业化时代中创新发展的城市232
6.1.1深圳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必要性232
1.深圳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难以为继232
2.国家对深圳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233
3.低碳、生态、宜居城市成为深圳市重要发展方向234
6.1.2深圳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定位与主要任务235
1.目标与定位235
2.主要任务236
3.深圳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历程236
4.2011年度深圳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工作进展239
6.1.3从目标到实践:经验借鉴244
1.体制机制244
2.技术支撑245
3.政策法规251
4.试点示范253
6.1.4问题与挑战256
1.指标与建设管理如何对接256
2.管理和激励调控机制有待充实257
3.绿色建筑的深入推广任重道远257
6.1.5对深圳市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分析257
1.深圳市资源节约战略与指标研究257
2.深圳市环境友好战略与指标研究262
3.深圳市经济持续战略与指标研究274
4.深圳市社会和谐战略与指标研究277
6.1.6小结283
6.2武汉——工业化进程中转型发展的城市283
6.2.1武汉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自然条件283
1.基本概况284
2.自然生态系统现状284
6.2.2武汉市复合生态系统现状286
1.水环境和水生态环境现状286
2.土地利用与城市建成区现状287
3.园林绿化现状288
4.经济发展现状289
6.2.3“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必要性290
1.“两型社会”内涵290
2.低碳生态城市与“两型社会”的内在联系290
3.武汉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必要性291
4.“两型社会”背景下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292
6.2.4武汉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展293
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历程293
2.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大举措294
6.2.5武汉市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295
1.策略指标体系295
2.核心控制指标体系296
3.分区控制指标体系297
6.2.6武汉市低碳生态城市指标实施措施298
1.武汉市低碳生态城市环境指标实施措施298
2.武汉市低碳生态城市经济指标实施措施302
3.武汉市低碳生态城市社会指标实施措施305
6.2.7武汉市低碳生态城市实现技术307
1.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307
2.武钢循环经济产业模式308
3.武石化循环经济产业模式309
4.青山热电厂的循环发展模式311
5.工业生态园整合模式312
6.生态宜居区314
7.生态保护区315
8.经验与启示316
6.2.8武汉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对国家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借鉴意义317
1.明确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目标317
2.合理确定指标权重318
3.分级分类使用指标体系319
4.优先采用结果指标319
5.强化低碳生态指标实施的保障措施320
6.加强“重型化”城市的生态化建设322
6.3安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生态发展新模式322
6.3.1安吉概况322
6.3.2安吉“风情小镇”的低碳生态建设323
1.政策支持325
2.特色做法——以天荒坪镇和报福镇为例334
6.3.3安吉“美丽乡村”的低碳生态建设339
1.政策支持339
2.特色做法339
6.3.4安吉生态发展模式:建立一个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空间341
1.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344
2.竹产业链345
3.农村生态旅游346
4.取得成效348
5.下一步的发展建议350
本章参考文献350
第7章 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对策与行动354
7.1出台全国导向性指标体系,明确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354
7.2出台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指南,确立分领域、分区域发展引导原则355
7.3确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地位,落实分解低碳生态城市实施途径355
7.4推行试点示范案例项目,推广低碳生态城市适宜技术应用356
7.5配套出台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各项政策,形成良好的激励体制机制357
7.6倡导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践行低碳生态城市和谐共生价值观357
附录360
附录1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相关指标体系360
附录1-1联合国人居署人居议程指标360
附录1-2联合国社会经济局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2007版(第三版)363
附录1-3全球城市指数(2008)369
附录1-4欧洲绿色城市指标体系375
附录1-5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80
附录1-6苏格兰可持续发展指标(SISD)381
附录1-7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宏观)382
附录1-8德国建造规划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382
附录1-9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383
附录1-10人居环境奖基本指标体系385
附录1-11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绩效指标手册—指标汇总清单388
附录1-12国家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建设指标393
附录1-13“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395
附录1-14“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及计分公式396
附录1-15科学技术部《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中生态类目标397
附录1-16中国科学院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98
附录1-17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的低碳城市标准体系398
附录1-18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宏观)399
附录1-19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399
附录1-20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建设指标(政府版)400
附录2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意见征询活动问卷调查表403
附录2-1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第一轮意见征询活动问卷调查表403
附录2-2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第二轮意见征询活动问卷调查表410
附录2-3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第三轮意见征询活动问卷调查表414
后记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