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普通社会学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普通社会学理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4329322.jpg)
- 庞树奇,范明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8255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3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普通社会学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Ⅰ 总论篇3
第一章 社会学的性质和对象3
一、从“社会物理学”到社会学——社会学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3
孔德与圣西门4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7
二、从“百科全书”到“剩余科学”——社会学在自身发展中的地位9
变化中的社会学9
变化的几个阶段11
三、社会学的对象12
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12
社会现象与社会学现象14
四、“行为—关系—制度”18
问题的提出18
对行为、关系、制度的界定19
“行—关—制”的固定化趋势21
“固定化”与社会进化22
五、社会学的相关学科24
第二章 社会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30
一、社会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方法论30
社会学科学研究方法论30
社会学人文研究方法论33
当前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倾向41
二、社会学研究的几个层面43
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44
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和认识论46
社会学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47
三、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具体方法和过程49
社会调查的历史49
社会学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49
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52
四、社会学的功能53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要素58
一、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58
二、劳动:“身外自然”与“自身自然”61
劳动的定义61
特殊的“自然力”62
劳动在社会性质上的变化62
分工的功与过66
三、环境: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68
地理位置70
气候70
资源71
对自然环境评价上的分歧71
人与环境72
四、人口问题上的冲突74
人口问题的由来74
对人口问题的两种结论76
人口规模及其增长78
中国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79
五、回到“行—关—制”:对社会要素的再认识84
六、社会的基本单位86
社会单位与“社会学单位”86
血缘与地缘单位88
关于“业缘”单位89
Ⅱ 行为篇95
第四章 行为概述95
一、行为研究的领域及意义95
行为研究的意义:必要性与可能性96
社会行为的类别97
二、社会行为的主要理论99
马克斯·韦伯对社会行为理论的贡献100
帕雷托在社会行为理论上的建树102
帕森斯的行动理论103
社会行为与非社会行为106
三、对几个基本概念的再认识106
社会行为与个人行为107
第五章 社会化与行为导向109
一、社会化过程综述109
社会化的涵义109
社会化的种类、内容和途径113
二、行为导向的特殊意义——儿童时期基本社会化115
家庭在个人早期社会化中的特殊地位116
父母亲对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意义116
三、从他人导向到自我导向——青少年社会化的艰苦历程118
从学校到同龄群体118
“青春期”问题121
四、自我导向的不断校正——中老年继续社会化123
“中年危机”123
代沟和双向社会化125
老年人的社会化125
五、社会化研究中若干值得探讨的问题127
“社会化程度”的衡量标准128
关于“已过分社会化”的概念129
关于“反社会化”与“再社会化”131
六、人性与个性——关于社会化的理论基础132
人性分类133
阶级分类135
个性分类136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138
第六章 角色与互动140
一、角色的涵义和实质140
二、角色的结构142
角色结构的行为层面142
角色行为的直接体现:角色扮演143
角色丛——角色体现的社会关系144
角色分类145
角色冲突——角色的内外关系146
三、角色与互动——角色关系的制度化过程148
互动的涵义与实质149
互动的基本要素149
互动的类型150
互动的方式152
行为模式与规范模式154
第七章 失范与越轨行为156
一、规范与失范156
二、越轨行为160
三、违法与犯罪163
四、越轨行为的表现形式166
五、越轨行为的时代特征169
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的区别174
六、社会的非理性行为174
非理性行为的特点和功能175
Ⅲ 关系篇181
第八章 关系概述181
一、从行为到关系181
二、行为主导与关系主导184
三、社会关系的结构与类型188
行为模式:关系研究的切入点188
社会关系的基本类型189
四、变革中的关系格局与社会结构192
儒家伦理与家国结构19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194
等级关系与关系等级196
第九章 社会关系的群体层面200
一、血缘群体:氏族与家庭200
婚姻关系的最终确立与真正意义的家庭诞生200
家庭的含义与现代家庭结构及其变迁202
东西方家庭结构的比较209
家庭的未来211
二、地缘群体:城乡社区与国家214
社区的本来含义及其演变214
农村社区及其变迁217
城市、城市社区和城市化221
从国家到社会234
三、业缘群体:团体与组织235
团体分类的相关因素分折235
团体和组织的分界241
组织的基本特征242
“家长制”与“科层制”结构分析243
组织的生命周期247
产业关系以及当前中国艰难的产业组织改革249
第十章 社会关系的社会层面——社会结构层面251
一、什么是社会结构251
经典的论述:马克思的提法252
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论的几个阶段253
社会结构的单位、要素与性质界定255
社会结构的共性与个性258
二、社会的阶级结构263
阶级的含义及其发展264
我国阶级结构的特点和现状268
三、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分层278
四、社会分层的“三阶段律”282
Ⅳ 制度篇287
第十一章 制度概述287
一、制度的起源与本质287
什么是制度287
制度的起源290
制度的要素293
二、制度的功能296
显功能与潜功能297
正功能与负功能297
整合功能与区分功能298
导向功能与传递功能299
“需要”悖论300
三、制度生命周期与制度功能失调302
四、社会的制度化过程303
制度化过程是社会过程的核心303
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化”304
第十二章 文化与制度306
一、文化综述306
文化的性质界定307
文化与社会310
文化的分类311
文化的特征和结构315
主文化与副文化319
反文化319
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321
二、制度性文化: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322
文化的核心要素323
制度性文化的功能324
三、文化过程326
文化的三种过程327
文化与文明329
第十三章 制度分论332
一、经济—社会制度332
经济制度规范的内容332
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334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35
二、政治制度337
政治制度规范的内容338
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338
家庭制度的演变340
三、家庭制度(婚姻制度)340
家庭制度的功能发展趋向342
四、宗教制度344
五、法律制度348
社会控制和法律制度348
社会关系和法律制度349
社会组织和法律制度350
六、教育制度351
第十四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354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354
社会问题的要件354
社会问题的特征355
社会问题的研究视角357
二、社会问题的研究观点358
社会病理学观点358
社会解组观点359
价值冲突观点360
偏差行为观点362
标签论观点363
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365
结构性社会问题365
跨时空性社会问题366
伴生性社会问题367
失范性社会问题368
过程性社会问题369
四、社会控制与社会管理371
控制与社会控制371
“控制”的等级类型373
社会控制手段的演变374
行为的“非预期结果”377
Ⅴ 发展篇381
第十五章 发展概述381
社会变迁的原因382
一、社会变迁的涵义和原因382
社会变迁的涵义382
二、几个与社会变迁相关的概念384
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386
四、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发展389
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389
社会结构转型规定和制约社会发展的走向391
现化社会结构中变革主体的存在形态及其功能变化392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及其对现代化的意义393
第十六章 社会发展和社会现代化395
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395
现代化的界定及基本共识395
西方现代化进程与社会发展396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影响404
现代化的第一阶段模式和第二阶段模式404
现代化的“变革类型”与“回应变革类型”405
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道路406
三、西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理论408
经典社会学家的论述408
罗斯托的社会发展学说409
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说和桑托斯的“新依附性”论412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414
“以人为尺度的发展”——探讨人类需要的发展理论417
四、社会现代化和社会指标体系419
社会指标体系的涵义、研究历史与作用419
中国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422
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427
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428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430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几个需要澄清的问题431
后记435